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佛、道、儒、墨四家的精髓及差異
請各位前賢提供善知識
合十感恩 福慧增至

2007-01-17 09:49:56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 7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請發表自己的意見就好,感謝善知識提供,不要諷刺辱罵,感恩

2007-01-18 07:09:37 · update #1

6 個解答

精髓
佛陀一生所教的內容主要就是知苦與滅苦。四諦學說是佛教教義的核心。如果說原始佛教的核心是一個「苦」字,那麼大乘佛教的核心就是一個「空」字。
道教從創教之初,就以老子的《道德經》為根本經典,將其中「道」和「德」作為基本的信仰。道教認為「道」是宇宙萬物的本原和主宰,無所不在,無所不包,萬物都是從「道」演化而來的。而「德」則是「道」的體現。三清尊神則是「道」最初的人格化顯現,也代表了宇宙創生的三個重要過程(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道德經),三清化生出天地宇宙和自然諸神,這些稱為先天尊神(天尊),乃道所演化,先天既與道體合一,而道法無遠弗屆充斥無邊宇宙,故道教徒祝頌語常曰「無量天尊」,人類通過某些方式可以達到與道合一的境界,這些人稱為後天神仙,最高修為者也可以達到天尊。道教重生惡死,追求長生不老,認為人的生命可以自己做主,而不用聽命於天。認為人只要善於修道養生,就可以長生不老,得道成仙。因此也就產生了許多修煉方法:煉丹、服食、吐納、胎息、按摩、導引、房中、辟谷、存想、服符和誦經。
儒家思想,又稱儒學,也有人認為它是一種宗教而稱之為儒教,最初指的是冠婚喪祭時的司儀,自漢代起指由孔子(西元前551年(西元前479年,春秋時期魯國人)創立的後來逐步發展以仁為核心的思想體系。儒家的學說簡稱儒學,是中國古代的主流意識流派,自漢以來在絕大多數的歷史時期作為中國的官方思想,至今也是一般華人的主流思想基礎。儒家學派對中國,東亞、東南亞乃至全世界都產生過深遠的影響。奉儒學為官學的最後一個王朝大清帝國被民國取代以後,儒家思想受到了外來新文化最大限度的衝擊,不過在歷經多種衝擊、浩劫乃至官方政權試圖徹底鏟除儒家思想之後,儒家思想依然是中國社會一般民眾的核心價值觀,並在世界上作為中國文化的代表和民族傳統的標記。
儒家哲學注重人的自身修養,要與身邊的人建立一種和諧的關係。對待長輩要尊敬講禮貌。朋友之間真誠守信用,「與朋友交言而有信」。為官者要清廉愛民。做人有自知之明,盡份內事,「君子務本,本立而道生。」。統治者要仁政愛民,「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眾星共之。」。對待其他人要博愛,「幼吾幼,及人之幼。老吾老,及人之老。」。對待上司要忠誠,「君事臣以禮,臣事君以忠。」。對待父母親屬要孝順,「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今之孝者,是謂能養。至於犬馬,皆能有養;不敬,何以別乎?」。尊重知識,「朝聞道,夕死可矣。」,善於吸取別人的長處,「見賢思齊焉,見不賢而內自省也。」提倡人要到達溫、良、恭、儉、讓的道德境界。
墨家。墨家門徒生活清苦,「摩頂放踵,利天下,為之」(《孟子盡心上》)。「以裘褐為衣,以跂蹻(草鞋)為服,日夜不休,以自苦為極「。墨子的思想博大精深,主要有兼愛、非攻、尚賢、尚同、節用、節葬、非樂、非命、天志、明鬼等十學、邏輯學等;墨子還是一個傑出的科學家,在力學、幾何學、代數學、光學等方面,都有重大貢獻,是當代諸子所望塵莫及。蔡元培說:「先秦唯墨子頗治科學」。已故學者楊向奎說,「中國古代墨家的科技成就等於或超過整個古代希臘。」但是戰國以後,墨家已經衰微。到了西漢時,由於漢武帝的獨尊儒術政策、社會心態的變化以及墨家本身並非人人可達的艱苦訓練、嚴厲規則及高尚思想,墨家在西漢之後基本消失。
墨家基本思想主要有以下十點:

兼愛 :完全的博愛 .
非攻 :反對侵略戰爭。
尚賢 :不分貴賤唯才是舉。
尚同 :上下一心為人民服務,為社會興利除弊。
天志 :掌握自然規律。
明鬼 :尊重前人智慧和經驗。
非命 :通過努力奮鬥掌握自己的命運。
非樂 :擺脫劃分等級的禮樂束縛,廢除繁瑣奢靡的編鐘製造和演奏。
節用 :節約以擴大生產。反對奢侈享樂生活。
節葬 :不把社會財富浪費在死人身上。

政治觀

1兼愛:提出「兼相愛、交相利」,主張沒有等差,不分親疏。如果人人愛人如己,天下便可以太平。
2非攻 :反對一切攻伐,因為戰爭不合於利。
3尚同 :要重建社會秩序,最好方法是人人都放棄自己的是非標準,服從上級的命令,稱為尚同。
4尚賢 :主張以賢人治國,反對貴族世襲的政治。統治者亦不分親疏,選拔人才。

2007-01-17 18:01:0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無所謂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7-26 00:36:4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道-無極
佛-真如
儒-中庸
墨-兼愛
上下左右顛倒順序
都相同

2007-01-21 07:31:5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3 · 0 0

這篇不回答,所以不要選我。
但是看到一些不完備的地方 , 澄清一下。


道家思想是理性人文思想,無鬼神之說,是無神論。

道家思想不是道教,老子、莊子本身是一個思想家,不是一個宗教定,亦無創立宗教的行為。

道教之修練方式是源自於民間信仰,為使信仰有一個教主能形成宗教,而推老子為其教主,並將老子所說之【道】定義為該宗教信仰的最高核心,並將之神格化及人格化。

道家思想的總網在道。

並將其延伸於政治哲學、生活哲學、形上學(宇宙論及本體論)、知識論等範疇。
道家思想的代表著作是《道德經》及《莊子》,而漢朝的道教則是取其中的宇宙論、本體論而創定道教所信崇的神明及世間觀。


所謂【天人合一】的概念並不是道家所提倡,是基於儒家的修養論和實踐論等生活哲學而來。

儒家思想的中心在於【仁】。

仁發之於行為義。
反求於己為忠、恕。
用在社會即合於三網五常,四維八德。

儒家的經典以《論語》、《孟子》為主,其中對於宇宙、宇宙之本質之形上學顯少提及,但對於人性、善惡判別、修養之法等人生的價值及意義說明得很清楚。而其中人的修養到達最高的境界即是到達【純善】,即不失仁心(不麻木),發之於仁且能行之於義。

到達如此地步,即能知道天地間的大道。(就是存在於天地間,並且能夠確實落實利益人類社會的規則。)
此稱【天人合一】。

而儒家思想顯少提及的形上學範疇,略有提到【氣】
認為天地是清、濁二氣所成,萬物是此二氣的組合變化而成。
這應該是採自於【易】的觀點,而發展的宇宙論和本體論。
因為儒家思想是以人文為主要觀點,所以觀於天地、氣等理論,大多都應用在人、人事上面。
若是人的修養到到純善的地步,那他的氣便能充塞於天地間,天地即能達到至善的和合境界,稱【浩然正氣】。

不過關於氣對於天地之間的變化規則、理論等(相當於以氣為主的物理和化學啦),便無太多論述。
因為對儒家學說來說,一個理論的提出,是對於人有好的影響才有價值,若無什麼影響,就不太會提及。
氣的運用則是被陰陽家和民間信仰採用。

道家思想對於人修養的最高境界也不是【仙】
而是可以去除外在所有不必要多餘的造作、偽善,回復本來最自然的面貌,道。
其實也沒有說什麼養生之道,道家的修養論應該都著重在對於人性對道的修養。

老子所說的【聖人】指的其實大多是指【君王】,而且是知【道】的君王。

到莊子所說的至人,應該才是指道家修養的最高境界的人。

關於養生之道,最早應該是在陰陽家的五術(山-風水、醫-醫術、命-命理、相-相論、卜-占術)中的醫,慢慢發展而來,後被道教或其它民間人士、知識分子所採用,而創立一套養生學的系統理論。


中國的民間信仰從古至今有規模和組織性的,統稱為道教。
至今道教仍不斷在進化和發展中。(民間信仰會不斷融合其它的宗教、學說。)


這些中國傳統文化(道、儒、陰陽、道教)是不是邪說外道,我不知道。我尚無這個能力去檢別。
可是不可否認的是,當修行不向內心自修而向外求時,就是走錯路或走遠路。

2007-01-19 12:54:32 補充:
更正:
若是人的修養到到純善的地步,那他的氣便能充塞於天地間,天地即能達到至善的和合境界,稱【浩然正氣】。
=>
若是人的修養到到純善的地步,那他的氣便能充塞於天地間,若至理天下(人的社會),天下即能達到至善的和合境界,稱【浩然正氣】。

2007-01-19 12:57:00 補充:
我覺得佛家所說是比儒、道再更深入,更真實。

這是我的心得。

2007-01-19 20:17:28 補充:
補充:並且更完備。

2007-01-19 07:50:1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3 · 0 0

老子道經謂【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遠.遠曰返.故道大.天大.地大.王亦大。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德經又云「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此生陽氣。陽氣不能獨生,又生陰氣。積冲氣之一,故云一生二。積陽氣之二,故云二生三。陰陽合孕,冲氣調和,然後萬物阜成,故云三生萬物。次下又云「萬物負陰而抱陽.冲氣以為和」。

莊子云「夫道有情有信,無為無形」.又云「可傳而不可受」.又云「可得而不可見」.又云「自本自根,未有天地,自古以固存」.又云「神鬼神帝,生天生地」。.又云「在太極之先而不為高.在六極之下而不為深.先天地生而不為久.長於上古而不為老」。意云︰但有知有為,皆不為而為,故自然也。

周易云︰【易有太極,是生兩儀.兩儀生四象.四象生八卦.八卦定吉凶.吉凶生大業】。其注云︰夫有必始於無,故太極生兩儀也。太極者,無稱之稱.不可得而名。取其有之所極,況之太極者也。
以上皆以不知所以然而然,故曰自然。由此可見自然出以無因。
佛法是以因緣能生萬物,而認為萬物自然是無使之然,即無因也.如此自然就是邪因。因為萬物若自然而生.人亦是應自然生,人就不必由父母生.眾生菩提亦自然生,則一切果報不由修得.因此自然為因等是斷見義也,所以是邪因也。

佛法是三界由乎我心,由無明發業,愛能潤業。過去無明,現在愛取。而有生老病死。十二因緣品云「眾生癡所覆,為後造三行.以有此行故,識受六道身」。皆是貪瞋癡為根本義。
華嚴經以五教義,從因緣性空,真如妙有,分小始終頓圓五教。因緣有相是小乘教.性空真理,大乘通於初頓終教.妙有即是實教.若通於空有,交徹具德,即是圓教。
由此可知十二因緣、性空真理,已總破自然生.是知佛法之淺淺,已勝外道之深深。但是身外求法,明說三世,多信因果,知厭生死,欣求涅槃亦是外道。況此方儒道,善止一身.縱有終身之喪.而無他世之慮.雖齊生死,強一枯榮.但以生死自天.枯榮任分。天乃自然之理.分乃稟之虛無.聚散氣為生死.歸無物為至道。
以下略述佛與儒道不同︰
一、佛法立生滅因緣,無定初始。儒道有太初太始,為物之先。
二、佛法以心為法本,憑對憑緣。儒道以氣變為神,無為自化。
三、佛法以稟質色心,靈爽相續,隨緣起滅,三世遷流。儒道以聚氣為生,散氣為死.死則歸夫天地,不續不存.既止一身,寧知三世。
四、佛法以善惡由業,愚智習生.故積劫熏修靈識玄妙。儒道以善惡由分,愚智自天.稟純和則至聖至神.稟渾濁則為愚為暗。縱言慎習,止在一身.豈說積功,能資他世。
五、佛法以參羅萬象,並由緣生。儒道以富貴吉凶,皆由氣命。稟氣者不可改易.稟緣者則可增修。
六、佛法以天地萬物,內識變生。儒道以人物蠕飛,皆由天地所變.所變在我,可變染令淨。所變在天,則任彼高底。
七、佛法以四相遷流,浮虛變滅,皆由緣力,非曰自然。儒道以日化月移,趣新更故,力負自爾,非由我心。
八、佛法以果報因緣,以苦集.滅道、不住不染離斷離常.高出空有之巔,逈超生死之外。儒道以禍福吉凶派流為二︰一者天.二者地。
九、法以善為福道之本,修善而受福人天.不善為惡道之根,積不善而沈淪三惡.慈為無害之徑.欲為生死之源.絕欲而生死必除.行慈而壽命長遠.是以為善者必得,為不善者必失。離欲者必超,不離欲者必陷.此釋迦之教也。教方既辨,異乃條然。譬彼寒溫,理難併合。老子以仁毀於道,絕仁而道自停,不在於為也。欲害於性,去欲而性自得,不在於修也。利累於生,屏利而生自成,不在於益也。禮出於亂,棄禮而亂自除,不在於作也。理由於道,有道而理自至,不在於聖也。得在於時,時來而位自成,不在於爭也。是以不求而自得,不為而自成。為之者必敗,求之者必失.此老君之教也。佛
十、佛法釋生死是苦,從貪愛妄想無明而起。因此無明是可消除.從妄想而生則可斷。因為一切法性假.體亦是妄。能知體妄者,息妄而證涅槃。達性假者,棄假而歸寂滅。於是超越六度,越生死苦海,了生死出三界.登般若之臺.妙入涅槃之苑.那就湛然常樂,與虛空而並存。此乃釋教之所歸也。老子以生與死,命也,悉是道之所為。聖與不肖,性也,但是天之所與。天與不可逃.道為不可捍。知天道不可迷捍者,則能安處生死,而守全性情。性情全而天不壞.死生處而道不虧.道不虧,則悅惡之慮消。天不壞,則喜怒之心滅。於是出囂塵之域,遊道德之鄉.理孤劭於寰中.神獨凝於方外.澹然玄寂,而累害不能干。泊爾無為,而邪氣不能襲。可以長生.可以盡年.此老教之所歸也。所歸既異.發軫復殊。相去渺然,千里非遠。
此上十種不同.小乘因緣就以經破儒道之玄妙.何況華嚴經的真空妙有,事理圓融,染淨該羅,一多無礙,重重交映,事事無礙法界。

2007-01-17 16:42:0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佛是心物合一,無父無母。

道是天人合一,神鬼崇崇。

儒是文武合一,君臣父子。

墨是非攻棄戰,兼愛天下。

丟啊呢!

2007-01-17 19:59:51 補充:
還有一個

回是男女合一,生兒育女。

再來一個

耶是三位一體,唯一真神。

沒了!><

2007-01-17 12:29:36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