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昨天去找工作,

一切都很好,到最後老闆問我~

網路基本七層架構可以大概說一下嗎?

嗚...毀了...早就還老師了!

知道的人,可以幫我解答一下嗎?簡單的說明!!但是要有解釋到重點唷^O^/

2007-01-17 04:57:41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火腿蛋 4 in 電腦與網際網路 網際網路 其他:網際網路

3 個解答

Layer 1 實體層 Physical Layer, PHY
在這個層級當中主要定義了最基礎的網路硬體標準,包括各種網路線、各種無線連線方式,各種設備規範、 以及各種接頭的規則,還有傳輸訊號的電壓等等,反正與硬體有關的標準大多都在這個層級當中定義的!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yer 2 資料連接層 Data-Link Layer
由於傳送資料的網路媒體是以是電子訊號進行傳送,所以我們的資料要使用這樣的訊號傳送時, 就需要制訂各種網路型態的訊框 (frame) 了,才能確保資料可以在不同的網路媒體進行傳送的動作。 所以,在這一層當中就制訂了 frame 的格式以及通過網路的方式。 包括訊框的資料格式、錯誤控制、流量控制、檢查資料傳輸錯誤的方法等等,都在這裡控制。 既然與訊框有關,當然這個層級就與前面提到的 MAC 有很強烈的相關性囉!

但我們知道事實上目前的 Internet 使用的其實是 IP 來進行連線的啊!但硬體資料卻是由訊框所傳送的。 為了要將兩者對應 (MAC 與 IP 的對應),就必須要經由 Address Resolution Protocol (ARP) 這個協定來幫忙解析出對應才行!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yer 3 網路層 Network Layer
這一層是我們最感興趣的囉~因為我們提及的 IP (Internet Protocol) 就是在這一層定義的, 同時也定義出電腦之間的連線建立、終止與維持等,資料封包 (packet) 的傳輸路徑選擇等等, 因此這個層級當中最重要的除了 IP 之外,就是封包能否到達目的地的路由 (route) 概念了! 此外,這一個網路層可以涵蓋實體層與資料連結層,通常我們不需要設定硬體與相關 MAC 的資料, 就是因為網路層已經 (有點類似) 隱藏了底下兩層,讓我們只要設定好 IP 就能夠上網吶!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yer 4 傳送層 Transport Layer
這一個分層定義了發送端與接收端的連線技術(如 TCP 技術), 同時包括該技術的封包格式,資料封包的傳送、流程的控制、傳輸過程的偵測檢查與復原重新傳送等等, 以確保各個資料封包可以正確無誤的到達目的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yer 5 會談層 Session Layer
在這個層級當中主要定義了兩個位址之間的連線通道之連接與掛斷,此外,亦可建立應用程式之對談、 提供其他加強型服務如網路管理、簽到簽退、對談之控制等等。如果說傳送層是在判斷資料封包是否可以正確的到達目標, 那麼會談層則是在確定網路服務建立連線的確認,例如三向交握。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yer 6 表現層 Presentation Layer
我們在應用程式上面所製作出來的資料格式不一定符合網路傳輸的標準編碼格式的! 所以,在這個層級當中,主要的動作就是:將來自本地端應用程式的資料格式轉換(或者是重新編碼)成為網路的標準格式, 然後再交給底下傳送層等的協定來進行處理。所以,在這個層級上面主要定義的是網路服務(或程式)之間的資料格式的轉換, 包括資料的加解密也是在這個分層上面處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Layer 7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完全與程式有關的囉,包括定義出檔案的讀取、複製、開啟、關閉等等, 常見的程式包括有瀏覽器、資料庫處理系統與電子郵件系統等等。


*******************************************************
推薦你可以參考以下網址
http://linux.vbird.org/linux_server/0110network_basic.php
附範例說明會比較清楚喲!!

2007-01-17 05:14:3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2 · 0 0

由上往下:
第七層: 應用層==>負責提供網路應用程式與網路間溝通的界面
第六層: 表達層==>負責將資料轉換成電腦系統所能辨識、處理的格式
第五層: 會議層==>負責協調及建立傳輸雙方的連線
第四層: 傳輸層==>負責確保資料能正確無誤地送達目的位址
第三層: 網路層==>負責規劃或選擇資料的最佳傳輸路徑
第二層: 資料鏈結曾==>負責監督整個資料傳輸的過程
第一曾: 實體層==>負責將傳輸的資料轉換成傳輸媒介所能負載傳輸的訊號

2007-01-17 05:13:2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Monkey 1 · 0 0


1977年,國際標準組織(Internetational Standard Organization, 簡稱ISO)開於著手於OSI通信協定標準化之研擬。 1984年,頒布了OSI基本參考模型,訂定七個層次之功能標準、通信協定及服務種類。1987年11月,為研訂OSI國際標準規範(ISP),ISO與國際電工委員會(International Electrotechnical Commission, 簡稱IEC)之通信部門組成聯合技術委員會(Joint Technical Committee, 簡稱JTC)。在JTC之下有美國的COS (Cooperation for Open System)、日本的POSI (Promoting Conference for OSI),及歐洲的SPAG (Standards Promotion and Application Group)等三大組織,以研討會的方式,持續地進行研究、開發、修訂的工作。

OSI的七層架構與相關標準
實體層 (Physical Layer)
資料鏈結層 (Data-Link Layer)
網路層 (Network Layer)
傳輸層 (Transport Layer)
交談層 (Session Layer)
表現層 (Presentation Layer)
應用層 (Application Layer)

2007-01-17 05:11:0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