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小4 我要收集及有關蓑衣的資料和雨衣的資料 在說有什麼不同 拜託 拜託 我很需要
2007-01-12 15:00:02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凱凱 1 in 家居與園藝 ➔ 維修
凱凱 你好:
穿戴在身上防止雨水滲透淋濕身體的衣物,就可稱為 "雨衣"
"簑衣" 則是早期的雨衣!
簑衣
是利用棕繩編織而成的,而棕的纖維則來自棕樹葉稍(盛產於阿里山奮起湖),葉稍經整理,洗滌而成棕絲,再經搓揉而成棕繩。再編織成穿在身上防雨水的早期雨衣
簑衣
圖片參考:http://hometown.hces.tc.edu.tw/images/Demo/farmer/e08.JPG
簑衣是用棕鬚編織而成,是先民用來避雨的雨衣,可分為上、下兩件式。
簑笠‧斗笠
圖片參考:http://hometown.hces.tc.edu.tw/images/Demo/farmer/e09.JPG
圖片參考:http://hometown.hces.tc.edu.tw/images/Demo/farmer/e11.JPG
簑笠‧斗笠是先民的雨具,配合簑衣使用,它是用竹篾編結,內實以篛竹葉,戴簑笠用以遮陽防雨。而斗笠俗稱「瓜笠仔」,是農民遮陽擋雨的器具。
簑衣沿用了一千多年,直到民國四、五十年代,才由塑膠雨衣取代。
民國三、四十年代是縫製簑衣的黃金時期。民國六十年代,質柔量輕的塑膠雨衣幾乎已全面取代簑衣了。
簑衣是物資匱乏的農業社會取自天然資源材料的產品,
而現代所使用的雨衣大都是塑膠材質所作成,
早期雨衣 (簑衣) 與現代雨衣最大的不同就是:
簑衣:穿起來笨重,難受,工作時礙手礙腳,穿簑衣最難受的就是頸部(脖子)簑衣的領子又粗又硬,若是穿薄衣服再穿簑衣,渾身就刺痛難堪,但再當時也沒有更好的選擇!
現代雨衣:質地輕,穿帶方便,且方便摺疊收納,工作時也不會太過於礙手礙腳
以上提供參考
2007-01-13 06:30:3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可道 7 · 0⤊ 0⤋
蓑衣
是在中國江南地區農村一種廣泛使用的雨具。主要由棕櫚樹的纖維做成,這種纖維是深咖啡色,包著棕櫚樹,葉子由纖維間長出。
蓑衣起源古老,有許多美麗的詩句為證:《詩·小雅·無羊》:「爾牧來思,何蓑何笠。」何,即「荷」,帶著。唐張志和《漁父》詞:「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唐柳宗元《江雪》詩:「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宋蘇軾《漁父》詩:「自庇一身青蒻笠,相隨到處綠蓑衣。」
江南多雨蓑衣曾經是溫州農民最重要的田間勞動時候的擋雨工具之一。在塑料雨衣還沒問世的那個時候,幾乎每家每戶的牆壁上,都掛著一件或幾件蓑衣,還有斗笠,極像一個正往牆裡走的棕色巨人。穿過蓑衣的農民說,蓑衣一定得和斗笠配合著穿,要不然雨水從脖子裡灌進來,那就成了一隻落湯雞。上個世紀五六十年代,是蓑衣被徹底淘汰之前的迴光返照,成為如今農村裡一些製作蓑衣藝人的美好回憶。
棕皮就是製作蓑衣的主要原料,一棵棕樹平均每個月只長出一皮棕皮,一年只有12片,棕皮在每年農曆六月和十月各採摘一次。每次只能採摘五六片。以前,常有收購棕皮的人走街串巷,拉長聲音「剝棕———」需要賣棕皮的人家就讓剝棕皮的人到自家的後院裡去,剝棕人用鐮刀在樹周圍割了一圈,然後再豎著來一刀,用手輕輕一掰,一張完整的棕皮就下來了。那時候,南陽村裡,有很多人專門從事外出收購棕皮的工作。
蓑衣一般分為上衣和下裳,上衣像件大坎肩,披在身上,露出兩條胳膊利於勞作。下裳像件圍裙,長及膝蓋。製作蓑衣一般都是從蓑衣的領口開始的,製作領口是非常重要的一項工藝,做不好了,蓑衣穿著難受,夾脖子。
蓑衣,一般只縫五六十行棕索,最多的可以達到一百二十行。這很費體力和精力。大概四五天一件蓑衣才可以完工。
http://wznews.66wz.com/system/2006/01/12/100053923.shtml
雨衣
防雨用衣。中國周代用香草“萆荔”製成雨衣﹐稱蓑衣﹐也稱襏襫﹐是一種傳統雨具﹐也用於防雪﹑防寒。至今仍在一些地區的農民﹑漁民中沿用。
隋代起用油布製成雨衣。唐代有用絲綢製成的雨衣。近代有用膠布製成的雨衣。現代用塑料薄膜或經過處理的防雨布製做雨衣。
http://www.wordpedia.com/search/Content.asp?ID=26753
2007-01-12 15:41:3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發酵麵包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