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神機妙算我只大約了解一個人就是諸葛孔明
而劉伯溫為什麼被稱神機妙算呢?
請幫我回答一下
還有他有沒有揖謝他算出的案例 越多越好 拜託了
2007-01-09 19:48:20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小宇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還有他有沒有揖謝他算出的案例 越多越好 拜託了
↑
打錯
是[還有他有沒有一些他算出的案例 越多越好 拜託了]
2007-01-16 21:39:33 · update #1
劉基,字伯溫。現在許多書籍說他才智卓絕、料事如神,深富文韜武略,在歷次的主要戰役中出奇謀、劃妙策,協助朱元璋靖平宇內各股叛亂勢力,並於軍政、財務等各方面為新王朝建立了完備的制度,開創了明初的第一個盛世。但歷史上的劉伯溫真有如此偉大?
歷史上的劉伯溫既不是什麼有傑出軍事才能的謀略家,也不是什麼成功的大政治家,甚至連高潔的隱士都算不上,他只是一個官癮很大的儒生而已。
劉伯溫共寫過兩本與軍事有關的書。一本是《百戰奇略》,一本是《時務十八策》。可是這兩本書不但在歷史上沒有任何被引用的記錄,現在甚至連具體的內容也很少被提及,可見是兩本沒有什麼價值的書。
從劉伯溫的實際從軍記錄來看,一部分是在元朝官府當軍事參謀,鎮壓農民起義;一部分是投奔農民起義軍朱元璋,做起義軍的參謀。
從他總共合計在元朝官府三四年的從軍經歷來看,他並沒有表現出什麼出色的軍事才華。
1360年到1363年9月,他做朱元璋的隨軍參謀,其中還有半年多是回家守孝,實際上從軍的時間勉強接近兩年,也只是朱元璋眾多隨軍參謀之一,甚至只是一個沒有任何官銜的普通參謀之一。1363年9月朱元璋再次出征時已經不需要他隨軍,而這時朱元璋的仗還遠沒有打完,由此我們不難看出,劉伯溫這個軍事參謀其實對朱元璋來說,幾乎是可有可無的。
一些書籍都把朱元璋首先消滅陳友諒,然後再消滅張士誠,說成是劉伯溫制定的平定天下的大計。甚至還將這一大計等同於諸葛亮的隆中對,這純粹是穿鑿附會、不符合歷史事實的說法。
這場大戰發生在1363年,劉伯溫是1360年初就在朱手下當軍事參謀,到這時已經當了三年,可是當陳友諒打上門來的時候,朱元璋才匆忙趕造戰船來迎戰,哪里有什麼先打陳友諒的“平定天下大計”的影子?更加可怕的是,在這場大戰中,朱元璋曾被敵軍團團包圍在一條指揮船上,如果不是部下將官韓成與朱元璋換穿袍服,假冒朱元璋跳水自殺騙過敵軍,朱元璋很可能在這場大戰中被殺。如果劉伯溫真是一名出色的軍師,能如此讓主帥涉險嗎?
這場大戰的勝利,基本上奠定了朱元璋奪得天下的大勢,如果劉伯溫真是這場戰爭的主要功臣,而不只是一名普通的隨軍參謀,朱元璋在大封功臣時能不想到劉伯溫嗎?可是在朱元璋1370年大封功臣的名單中原來根本就沒有劉伯溫的名字,直到封賞完畢後的二十天,才補封了兩位三等伯,其中的最後一名排到了劉伯溫。
朱元璋之所以補封劉伯溫一個最末一位的伯爵,主要不是看中他的軍事貢獻,更多的是看中他在籌備登基、修建南京城、擔當禦史令、修建《大明律》、恢復科舉等“建國”方面的成績,再加上他在元朝的特殊身份、跟著朱元璋十年、這時他也已經六十歲了,所以才象徵性地封了他一個爵位。
劉伯溫的功成身退和多次辭官也是人們津津樂道的一個亮點,只要略微分析一下劉伯溫每次辭官和每次“辭而不甘”的表現中就可以看出:他的每一次辭官都幾乎與做隱士沒有什麼關係。
劉伯溫第一次辭官是在1340年,在元朝做了四五年副縣長之後,嫌官職太小、沒有提升的機會,又與同僚關係不好才辭官的。1349年,第二次辭官是由於他越界舉報其他官員受到上司責問不得不辭官。儘管有過兩次辭官的經歷,卻還是看不開,1352年一旦有朋友推薦他去做“平亂”的官,他立刻毫不猶豫地就答應去做了。
劉伯溫1358年第三次辭官,是因為一度被升為五品,又被降為七品,還被剝奪了參與軍事的資格,才憤而辭官的。也幸虧有此辭官,才後來可能被朱元璋聘去做官。
劉伯溫在元朝做了25年的地方官,在朱元璋手下做了十年中央官。雖然劉也屬於朱的開國元勳之一,卻沒有想到只被象徵性地補充封在了最末一位,這對於官欲很強的劉伯溫來說恐怕是深感失落的吧。正是這種失落感,再加上當時已經六十歲,眼見著繼續下去也沒有指望得到更大的升遷,於是想試一試辭官這一招,看看朱元璋會不會因此而特別挽留他而給他加官,遺憾的是朱皇帝立刻就毫不在意地讓他回家了。
2007-01-12 12:09:3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仙女下凡來解答 7 · 0⤊ 0⤋
因內容有點多,所以只貼部分文章,其他的在此網站可去看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7%87%92%E9%A4%85%E6%AD%8C&variant=zh-tw
燒餅歌,是中國著名民間預言之一,據傳是明朝開國宰相劉伯溫所著。全文1912字,由四十多首隱語歌謠組成,民間認為其概括了明朝、清朝、中華民國以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時期的各種大事。燒餅歌和推背圖等,都是中國讖緯文化的代表之作。
[編輯]
典故及全文解析
公元一三六八年,某一日的早上明太祖在內殿裏吃燒餅,只咬了一口,更聽到內監會報劉基劉伯溫進見。
太祖心想測試劉基一下,於是便以碗蓋著只咬了一口的燒餅,再召劉基入殿晉見。劉基入殿後,太祖便問曰:「先生心明數理,可知碗中是何物件?」基乃搯指一算,對曰:「半似日兮半似月,曾被金龍咬一缺。」到了這裏,相信大家可劉伯溫之言而估計得到答案,明太祖也不得不為之讚嘆。
燒餅歌當然未完,明太祖眼見他擁有奇門之術,於是朱元璋便繼續向劉基請教明朝以後的國運。
劉伯溫說:「我朝大明一統世界,南北已平,國事也步入正軌。雖然皇太子是直系血親所傳承下去的,但皇上仍應該慎防以後子孫手足相殘,兄弟內鬥。還有也要防國土內封侯王爺各據一方,且北方勢力將強大,南方之王室,將會被北方侯爺消滅。」
太祖曰:「朕今都城得以堅固守密,何防之有?」
劉伯溫曰:「臣見都城雖屬鞏固,防守嚴密似覺無虞,只恐燕子飛來 (指太祖第四子燕王篡位)。」
劉伯溫隨即作歌三首:
此城御駕盡親征,一院山河永樂平,(燕王國號永樂)
禿頂人來文墨苑,英雄一半盡還鄉。
北方胡虜殘生靈,御駕親征得太平,
失算功臣不敢諫,生靈遮掩主驚魂。
國壓瑞雲七載長,胡人不敢害賢良,
相送金龍復故舊,雲開日月照邊疆。(英宗北狩得還)
太祖曰:「此時天下若何?」
劉伯溫曰:「天下大亂矣。」
帝曰:「朕之天下有誰亂者?」
劉伯溫答曰:
天下飢寒有怪異,棟樑龍德乘嬰兒,
禁宮闊大任橫走,長大金龍太平時,
老練金精龍壯旺,相傳昆玉繼龍堂,(英宗復闢)
誰人任用保社稷,八千女鬼亂朝綱。(指魏忠賢)
(明成祖篡奪江山時,宦官之功勞不小,後來建立了東廠,八千女鬼就是指東廠的宦官) 太祖曰:「莫非父子互爭國乎?」
劉伯溫曰:「非也!樹上掛曲尺(指明朝朱姓),遇順則止(遇順治皇帝而明滅),至此天下未已。」
太祖曰:「何為未已?」
劉伯溫曰:
萬子萬孫層疊層,(萬歷子孫)
祖宗山上貝衣行,
八侯不復朝金闕,(崇禎)
十八孩兒難上難。
(明朝從太祖朱元璋至崇禎皇帝共經歷十八位傳人,包括其年號及特徵,都在劉伯溫之預言中。)
劉伯溫隨即卜卦曰:
木下一頭了,目上一刀一戊丁。(李自成亂)
天下重文不重武,英雄豪傑總無春,
戊子己丑亂如麻,到處人民不在家,
偶遇飢荒草寇發,平安鎮守好桂花。(吳三桂)
(木下一了就是「李」字,目上一刀指「自」,一戊丁指「成」字,就是說明朝末年李自成自立為闖王,與張獻忠等興兵作亂,鎮守山海關的明將吳三桂,因李自成搶奪其愛妾陳圓圓,三桂大怒之下大開城門引清兵入關,終導政明朝滅亡。)
2007-01-19 15:16: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5 · 0⤊ 0⤋
諸葛孔明跟劉伯溫誰比較聰明
話說劉伯溫用他的智謀保著朱元璋做了皇帝,他便想自己是前無古人的了。但是,有人講他不如諸葛亮,使他很不服氣。於是,他來到武侯祠。一進門,看見祠前有一塊金字大匾,十分耀眼,就怒火中燒了。他立即命人將匾拆了,耍了一通威風,心想:憑我現在手中的權力,要制服一個死諸葛還有問題嗎?諸葛亮他縱使有萬般智慧,到今天也沒法子了。
匾摘下來了,發現匾後有字,劉伯溫仔細一看,上面寫:
前有軍師諸葛亮,後有軍師劉伯溫‧‧‧
大漢某年某月某日諸葛亮題
劉伯溫驚呆了!問廟裡的人,傳說這匾是諸葛亮生前親自留的一塊木板。後來給他建祠掛匾,別的木料都不適用,只有這塊木板尺寸大小全好,所以就用了。劉伯溫不禁嘆服說:「諸葛亮先生前知五百年,後知三千年非劉某所能及!」劉伯溫不僅掛上舊匾,而且死心塌地的佩服諸葛亮才是智慧的萬能者。
所以應該是諸葛亮比較厲害
聽說孔明是文昌君來轉世的~^^
2007-01-16 05:03:0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熙熙 1 · 0⤊ 0⤋
這是我回答其他大大的燒餅歌(劉伯溫寫的)問題
以下是我根據他回答有關台灣(中華民國)的一些個人見解
下方是燒餅歌有關民國部份()內為本人見解,彼此探討
東斗拜,西拜旗,南逐鹿,北逐獅,分南分北分東西。(民初軍閥割據內戰)
偶逢異人在楚歸,馬行萬里尋安歇,(中共遭國民黨征討萬里長征)
殘害中女四木雞(日本侵華),
六一人不識,山水倒相逢。(日本侵華)
黃龍早喪赤城中,豬羊雞犬九家空,飢荒災害並皆至,
一似風登民物同(日本侵華北伐抗戰),
得見金龍民心開(驅除日本,統一中華),
刀兵水火一齊來(中共全面接收中國),
文錢斗米無人糴(太亂了,米也無法收成),
2006-09-13 20:41:39 補充
父死無人兄弟抬(國民黨老打敗仗父親死了也無人抬),
天上金龍絆亂甲(龍為天子,天子都不知道能當多久),
二十八星問土人(官官問土人-大陸來台灣這個土人島),蓬頭幼女蓬頭嫁,(蔣中正的蔣-草頭女將嫁)
揖讓新君讓舊君(大陸淪陷給毛先生)。」
帝曰:「胡人至此敗亡否(清朝還在嗎)?」
基曰:「手執鋼刀九十九,殺盡胡人方罷休」
(毛澤東當政9+19=28殺盡一切清朝餘孽,可能不止)
炮響火煙迷去路(八二三炮戰),
遷南遷北六三秋(台灣安渡六十三年-38+63=101民國一百零一年應該有變化)。
另外他輔佐朱元璋也是神奇
當初被看好的是張友諒
他看法獨具輔佐朱元璋
並在明朝成立時急流勇退(朱殺功臣是有名的)
都能看出他的高智商跟他的神機妙算
2007-01-10 16:06:53 補充:
抱歉
好像是陳友諒
不是張友諒
抱歉
更正一下
另外補充一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5082900712
裡面有解說
原來他再聰明也是難逃朱元璋的手段
2007-01-10 06:29:2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台灣阿偉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