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厄爾尼諾,西班牙語,意即聖嬰,那幾時會長大?

http://hk.news.yahoo.com/070108/12/1zkge.html

咁07年颱風減少對本港有什麼影響,為什麼都是到7字尾的年份重臨,上一敝是97年,是巧合,或是別有用心?

又要冬天開始,是否報佳音呢?

2007-01-09 10:31:17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丫發 7 in 科學 氣象

3 個解答

厄爾尼諾現象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

跳转到: 导航, 搜索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a/El-nino.gif/300px-El-nino.gif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97年12月厄爾尼諾現象觀測到的海面溫度分佈圖,可以看出東太平洋赤道附近的海水溫度比平常上昇了五度以上。
厄爾尼諾現象(El Niño),又稱聖嬰現象,意思是「上帝之子」(Christ Child),是秘魯、厄瓜多一帶的漁民用以稱呼一種異常氣候現象的名詞。主要指太平洋東部和中部的熱帶海洋的海水溫度異常地持續變暖,使整個世界氣候模式發生變化,造成一些地區乾旱而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量過多。其出現頻率並不規則,但平均約每4年發生一次。基本上,如果現象持續期少於五個月,會稱為厄爾尼諾情況(condition);如果持續期是五個月或以上,便會稱為厄爾尼諾事件(episode)。
厄爾尼諾在西班牙語中意為「聖嬰」,因為這種氣候現象通常在聖誕節前後開始發生。而其中niño在西班牙語是「男孩」之意。這現象往往持續好幾個月甚至1年以上,影響範圍極廣。厄爾尼諾的陰性名詞為拉尼娜(La Niña),拉尼娜就是「女孩」的意思。





目錄[隐藏]

1 成因
2 影響
3 拉尼娜現象(La Nina)
4 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
5 現象對全球氣候之影響
6 外部連結



[編輯] 成因
對厄爾尼諾現象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減弱,甚至變為西風時,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厄爾尼諾形成的前兆包括:

印度洋、印尼與澳洲氣壓上升;
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東面的海面氣壓下降;
南太平洋的貿易風減弱或往東面吹;
秘魯附近的暖空氣上升,令當地沙漠下雨;
暖空氣由太平洋西岸擴散至印度洋與太平洋東面。同時它令東面較乾燥和有乾旱的地方降雨。

[編輯] 影響
大型厄爾尼諾現象曾經在以下年份出現:1790-93, 1828, 1876-78, 1891, 1925-26, 1982-83, 1997-98
近年來厄爾尼諾現象曾經在以下年份出現:1986-1987, 1991-1992, 1993, 1994, 1997-1998, 2002-2003, 2004-2005, 2006-2007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厄爾尼諾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厄爾尼諾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洲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範圍地區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發生厄爾尼諾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公尺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公分。
1997年至1998年的厄爾尼諾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令長江出現大水,華南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這次厄爾尼諾現象緊接1990-1994年發生,頻密程度罕見,但規模較小。
同時,厄爾尼諾現象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

[編輯] 拉尼娜現象(La Nina) 拉尼娜(La Nina)一詞,同樣跟厄爾尼諾是西班牙文,是小女孩的意思。

在拉尼娜現象下,赤道東太平洋的海水溫度會比正常冷。 由於拉尼娜所呈現的狀態剛好與厄爾尼諾現象相反(在厄爾尼諾現象下,海水溫度會比正常暖), 所以,她又可稱為反聖嬰(El Viejo)(El Viejo亦是一西班牙文,解作「老人」)、冷事件(Cold event/episode)。 和厄爾尼諾現象一樣,拉尼娜現象所引起的異常氣候均是由海水溫度變化引起。 一般來說,南美洲西部對開的南太平洋水溫為15° C - 21° C,至中太平洋時則達可達到攝氏 25° C; 在厄爾尼諾時,中太平洋的暖水區域會擴大,但在拉尼娜時暖水的區域會縮小,水溫亦會下降攝氏 4° C。 這個水溫的下降現是由於赤道東風增強所致,並令更多的暖水往赤道西太平洋漂移,並令更多的冷水從秘魯對開的深海湧上來補充流走的海水。
一般來說,拉尼娜現象每三至五年便會發生一次,每次維持的時間大約九個月至兩年不等。

跟厄爾尼諾現象差不多,它通常於年中開始出現,其極值則出現於年尾,並於來年消散。 然而,由拉尼娜現象所帶來的氣候負面影響並不及厄爾尼諾現象那麼嚴重,但通常拉尼娜會加強一個地方的氣候特徵, 例如一個本來潮濕多雨的地方在拉尼娜現象影響底下會更潮濕多雨。 所以,在拉尼挪現象下,東南亞、澳洲一帶會較潮濕多雨,而中太平洋區域則會變得較乾燥。
最近拉尼娜出現的年份為1950, 1954, 1970, 1973, 1975, 1988, 1995, 及1998年。 --Anna49245 11:56 2006年12月13日 (UTC)Anna49245

[編輯] 厄爾尼諾現象的發生 其實秘魯海岸漁獲減少的原因,是因為海水溫度上升、令漁類及漁類愛吃的浮游藻(phytoplankton)不能在較暖的水溫下生存之故。
於是,魚類會因缺乏食物而大量死亡,而依賴魚類維生的海鳥亦會因缺乏食物而數目大減。
而在海洋學上,厄爾尼諾現象是指南美秘魯或厄瓜多附近海面上大約1000公里左右範圍內,海面溫度呈現增高2- 4℃的現象。
一般而言,太平洋中部及東赤道地區表面海溫(SST)是攝氏15-21度,但厄爾尼諾出現時,海水溫度則會上升攝氏2- 4度,達22℃- 26℃。
雖然這個溫度差別對我們而言並不算太顯著,但卻已足夠對全球構成很大的影響。


[編輯] 現象對全球氣候之影響 厄爾尼諾對地球環境生態所構成的影響可謂是多方面。
但它最主要的影響卻在於它會為不同地方帶來異常多雨,乾旱,異常高溫或異常寒冷的氣候,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以及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
同時,它亦引致農作物失收,繼而影響經濟及令食品供應減少,令某些地方發生飢荒。
在1997-98年,厄爾尼諾所引起的經濟損失估計達一千億美元,比起1982-83年的強厄爾尼諾所引起的損失還要大,而傷亡人數更是難以估計。

以下列舉的是其中一些厄爾尼諾比較顯著影響:
1. 秘魯及哥倫比亞一帶
位於南美洲西岸一帶的國家是受厄爾尼諾影響最顯著的地區。
每逢厄爾尼諾現象出現時,當地多會發生水災及山洪暴發。
同時,水災亦會引致霍亂、瘧疾或登革熱等疾病的病例增加。
另外,暖水會使南美的漁獲量大減,影響以漁業為生的人的生計。
這是因為原有的食物鏈、生物習性遭到破壞之故。

2.印尼及澳洲
厄爾尼諾會引致此兩地發生乾旱,令農作物失收。
同時,乾旱亦會引致山林大火一發不可收拾,其中1997年的印尼山林大火,更令東南亞一帶的空氣受到嚴重污染。
這次山林大火共使15000人因呼吸系統或眼部不適而要前往求診。
長遠而言,雨林面積的減少更會對全球氣候構成不利的影響。

3.非洲
同樣,厄爾尼諾亦會引致東非發生乾旱。
而在1982-83的厄爾尼諾年,因乾旱所引起的農作物失收更引致衣索比亞及中非的薩赫勒地帶(Sahel)發生大饑荒。
但另一方面,它卻又會使非洲中部發生水災,而在1997-98年,厄爾尼諾便為蘇丹及肯雅帶來大雨,令農作物失收。

4.美國
厄爾尼諾能使美國東北部及西北部較正常溫暖,而美國南部則較正常潮濕,而密西西比河則可發生洪水;
美國西南部熱浪來襲,冬季風暴增多,但颶風活動則減少。


[編輯] 外部連結

新聞專題:厄爾尼諾與拉尼娜現象
厄爾尼諾現象
取自"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8E%84%E5%B0%94%E5%B0%BC%E8%AF%BA%E7%8E%B0%E8%B1%A1&variant=zh-hk"

頁面分類: 氣候變化

2007-01-10 07:54:2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6 · 0 0

對聖嬰現象形成的原因,科學界有多種觀點,比較普遍的看法是:在正常狀況下,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北信風,南半球赤道附近吹東南信風。信風帶動海水自東向西流動,分別形成北赤道洋流和南赤道暖流。從赤道東太平洋流出的海水,靠下層上升涌流補充,從而使這一地區下層冷水上翻,水溫低於四周,形成東西部海溫差。但是,一旦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減弱,甚至變為西風時,赤道東太平洋地區的冷水上翻減少或停止,海水溫度就升高,形成大範圍的海水溫度異常增暖。而突然增強的這股暖流沿著厄瓜多海岸南侵,使海水溫度劇升,冷水魚群因而大量死亡,海鳥因找不到食物而紛紛離去,漁場頓時失去生機,使沿岸國家遭到巨大損失。

厄爾尼諾形成的前兆包括:
•印度洋、印尼與澳洲氣壓上升;
•大溪地和太平洋中央、東面的海面氣壓下降;
•南太平洋的貿易風減弱或往東面吹;
•秘魯附近的暖空氣上升,令當地沙漠下雨;
•暖空氣由太平洋西岸擴散至印度洋與太平洋東面。同時它令東面較乾燥和有乾旱的地方降雨。


大型聖嬰現象曾經在以下年份出現:1790-93, 1828, 1876-78, 1891, 1925-26, 1982-83, 1997-98
近年來聖嬰現象曾經在以下年份出現:1986-1987, 1991-1992, 1993, 1994, 1997-1998, 2002-2003, 2004-2005, 2006-2007
1982年4月至1983年7月的聖嬰現象,是幾個世紀來最嚴重的一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4至5℃,造成全世界1300~1500人喪生,經濟損失近百億美元。

1986年至1987年的聖嬰現象,使赤道中、東太平洋海水表面水溫比常年平均溫度偏高2℃左右;同時,熱帶地區的大氣環流也相應地出現異常,熱帶及其他地區的天氣出現異常變化;南美洲的秘魯北部、中部地區暴雨成災;哥倫比亞境內的亞馬孫河河水猛漲,造成河堤多次決口;巴西東北部少雨乾旱,西部地區炎熱;澳大利亞東部及沿海地區雨水明顯減少;中國華南地區、南亞至非洲北部大範圍地區均少雨乾旱。

1990年初又發生聖嬰前兆現象。這年1月,太平洋中部海域水面溫度高於往年,除赤道海域水面溫度比往年高出0.5℃外,國際日期變更線以西的海域水面溫度也比往年高出將近1℃;接近海面的28℃的暖水層比往年淺10公尺左右;南美洲太平洋沿岸水域的水位比平時上漲15~30公分。

1997年至1998年的聖嬰現象,太平洋東部至中部水面溫度比正常高出約3至4℃,令長江出現大水,華南地區有持續暴雨,東南亞地區發生大規模的森林大火。這次聖嬰現象緊接1990-1994年發生,頻密程度罕見,但規模較小。同時,聖嬰現象帶動的溫暖海水,影響魚類的成群移動,破壞珊瑚礁的生長。

拉尼娜現象(La Nina)
拉尼娜(La Nina)一詞,同樣跟厄爾尼諾是西班牙文,是小女孩的意思。
在拉尼娜現象下,赤道東太平洋的海水溫度會比正常冷。 由於拉尼娜所呈現的狀態剛好與聖嬰現象相反(在聖嬰現象下,海水溫度會比正常暖), 所以,她又可稱為反聖嬰(El Viejo)(El Viejo亦是一西班牙文,解作「老人」)、冷事件(Cold event/episode)。 和聖嬰現象一樣,拉尼娜現象所引起的異常氣候均是由海水溫度變化引起。 一般來說,南美洲西部對開的南太平洋水溫為15° C - 21° C,至中太平洋時則達可達到攝氏 25° C; 在厄爾尼諾時,中太平洋的暖水區域會擴大,但在拉尼娜時暖水的區域會縮小,水溫亦會下降攝氏 4° C。 這個水溫的下降現是由於赤道東風增強所致,並令更多的暖水往赤道西太平洋漂移,並令更多的冷水從秘魯對開的深海湧上來補充流走的海水。
一般來說,拉尼娜現象每三至五年便會發生一次,每次維持的時間大約九個月至兩年不等。
跟聖嬰現象差不多,它通常於年中開始出現,其極值則出現於年尾,並於來年消散。 然而,由拉尼娜現象所帶來的氣候負面影響並不及聖嬰現象那麼嚴重,但通常拉尼娜會加強一個地方的氣候特徵, 例如一個本來潮濕多雨的地方在拉尼娜現象影響底下會更潮濕多雨。 所以,在拉尼挪現象下,東南亞、澳洲一帶會較潮濕多雨,而中太平洋區域則會變得較乾燥。

最近拉尼娜出現的年份為1950, 1954, 1970, 1973, 1975, 1988, 1995, 及1998年。

聖嬰現象的發生
其實秘魯海岸漁獲減少的原因,是因為海水溫度上升、令漁類及漁類愛吃的浮游藻(phytoplankton)不能在較暖的水溫下生存之故。
於是,魚類會因缺乏食物而大量死亡,而依賴魚類維生的海鳥亦會因缺乏食物而數目大減。
而在海洋學上,聖嬰現象是指南美秘魯或厄瓜多附近海面上大約1000公里左右範圍內,海面溫度呈現增高2- 4℃的現象。
一般而言,太平洋中部及東赤道地區表面海溫(SST)是攝氏15-21度,但厄爾尼諾出現時,海水溫度則會上升攝氏2- 4度,達22℃- 26℃。
雖然這個溫度差別對我們而言並不算太顯著,但卻已足夠對全球構成很大的影響。

現象對全球氣候之影響
厄爾尼諾對地球環境生態所構成的影響可謂是多方面。
但它最主要的影響卻在於它會為不同地方帶來異常多雨,乾旱,異常高溫或異常寒冷的氣候,造成直接經濟損失,以及威脅人們的生命財產。
同時,它亦引致農作物失收,繼而影響經濟及令食品供應減少,令某些地方發生飢荒。
在1997-98年,厄爾尼諾所引起的經濟損失估計達一千億美元,比起1982-83年的強厄爾尼諾所引起的損失還要大,而傷亡人數更是難以估計。
以下列舉的是其中一些厄爾尼諾比較顯著影響:

1. 秘魯及哥倫比亞一帶
位於南美洲西岸一帶的國家是受厄爾尼諾影響最顯著的地區。
每逢聖嬰現象出現時,當地多會發生水災及山洪暴發。
同時,水災亦會引致霍亂、瘧疾或登革熱等疾病的病例增加。
另外,暖水會使南美的漁獲量大減,影響以漁業為生的人的生計。
這是因為原有的食物鏈、生物習性遭到破壞之故。

2.印尼及澳洲
厄爾尼諾會引致此兩地發生乾旱,令農作物失收。
同時,乾旱亦會引致山林大火一發不可收拾,其中1997年的印尼山林大火,更令東南亞一帶的空氣受到嚴重污染。
這次山林大火共使15000人因呼吸系統或眼部不適而要前往求診。
長遠而言,雨林面積的減少更會對全球氣候構成不利的影響。

3.非洲
同樣,厄爾尼諾亦會引致東非發生乾旱。
而在1982-83的厄爾尼諾年,因乾旱所引起的農作物失收更引致衣索比亞及中非的薩赫勒地帶(Sahel)發生大饑荒。
但另一方面,它卻又會使非洲中部發生水災,而在1997-98年,厄爾尼諾便為蘇丹及肯亞帶來大雨,令農作物失收。

4.美國
厄爾尼諾能使美國東北部及西北部較正常溫暖,而美國南部則較正常潮濕,而密西西比河則可發生洪水;
美國西南部熱浪來襲,冬季風暴增多,但颶風活動則減少

5.香港
在1997年終至1998年初當「厄爾尼諾」達成熟期時,此海區的海溫比正常高了約4至5度。
「厄爾尼諾」出現的週期並不規則,但平均來說,每四年一次。在1982-83年發生的「厄爾尼諾」是本世紀最強的,而1997-98年的「厄爾尼 諾」亦有相等的強度。它從1997年4月開始,到1998年5月左右才結束。
對香港的天氣來說,「厄爾尼諾」出現的年份香港的降雨通常會比正常多。在 1947至1998年間10個最多降雨的年份中,有6年屬「厄 爾尼諾」年。此外,若「厄爾尼諾」在冬季活躍,下一年春季香港的雨量則傾向偏多。 1983,1992及1998年的春季便是一些例子。
「厄爾尼諾」出現時,南海熱帶氣旋數目會偏少,影響香港的熱帶氣旋亦傾向偏少。在1997年,只有兩個熱帶氣旋影響本港,正常為6個。同時,熱帶氣旋季節會較遲開始,1997和1998年便是如此。

2007-01-09 11:37:5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3 · 0 0

點解!點解!點解減少颱風 why why

2007-01-09 11:07:3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lamckh 1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