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誰能跟我解釋這兩個名詞?清楚一點
Q1.大陸漂移與地殼均衡有關.那地殼均衡是啥呢?


還有還有.... 海床擴張又是什麼呢?


解釋一下吧!!

2007-01-08 15:10:50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品潔 1 in 科學 地理學

3 個解答

首先想要跟您介紹一下板塊構造學說的歷史發展,如下所述。
要您注意的是說,有些是學說,有些是作用,有些是假說,
他們所存在的地位是不太相同的,作用是一種行為,
假說是假設論述,還待實際更多的例子證明,
而學說是成為學說,地位又更抬升了一階。

-Wegener的「大陸飄移」假說
  在Wegener提出大陸飄移假說之前,地質學者一般都認為自地球形成以來,大陸與海洋的位置是不會移動的,是固定在現在的位置上面的。
  Alfred Wegener 在其所發表的論文“大陸與海洋的起源 (The origin of the continents and ocean) ”中,提出:
  現在的大陸與海洋的分佈位置是最近才演進出來的。現在分隔開來的大陸在以前(中生代中期以前,距今約兩億四千五百萬年前)原本是在一塊的,形成一塊稱為盤古大陸(Pangaea)的超大型的大陸。之後,這塊盤古大陸才分裂成幾塊大陸,然後個別的大陸再飄移到現在的位置。

-在大陸漂移之後的「海床擴張作用」
  在1960年,普林斯頓大學教授 Harry Hess 提出他對大陸飄移的看法,他認為大陸之所以會飄移是因為大陸之間有新的海底形成的結果,而當老舊的海底向下沈沒到地球內部時,海底旁邊的大陸也就跟著互相靠近。這種老舊的海底向下沈沒到地球內部的作用稱為隱沒作用(subduction)。與Harry Hess 同代的Robert Dietz 則將這種新的海底形成的過程稱為海底擴張作用(sea-floor spreading)。

-最後集大成的「板塊建造學說」(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的成立
  到1968年時,對於大陸飄移、海底擴張作用與及隱沒作用,地質學者已經發展出一套相當完整的模式加以說明。在這一個模式中,地球的岩石圈,也就是地球相當堅硬的外殼,實際上並不是完好無缺的,而是由二十幾塊地質學者稱之為板塊的的碎片所組合起來的,而且這些板塊並不是靜止不動地固定在地球的表面,而是板塊之間會緩慢地做一些相對的運動。由於有很多的觀察可以加以證實,因此這種模式可以說已經達到成為一個學說的地位,也因此我們稱之為板塊建造學說(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其中所謂的tectonics是來自希臘文的tekton , tekton即 “建造者”(“builder”)的意思,因為區域性的地質構造是因為板塊的相對運動所建造出來的。
  由於板塊建造學說(theory of plate tectonics)能夠解釋非常多的地質現象,因此地質學家認為這個學說是地質學一個可以統一地質學各種理論的偉大學說。


-以下是您所在意的「地殼均衡」相關解釋。
  Principle of Isostasy (均衡原理)
  當岩石圈可以自由地上下運動時,則岩石圈會浮在軟流圈某一個適當的水準面上,使得距離岩石圈底部底下相當距離處的壓力都是一樣的。當這種條件符合時,我們說:這塊岩石圈是被等靜壓力所補償(the lithosphere is isostatically compensated),或者,這塊岩石圈是處於等靜壓力的平衡狀態(the lithosphere is in isostatic equilibrium )。

-針對「均衡」Isostasy的定義
  當大陸板塊底下某一點與海洋板塊底下某一點是處在等靜壓力的平衡狀態時,則大陸板塊從地面到補償深度A柱體的質量等於海洋板塊從地面到補償深度B柱體的質量。
  海洋盆地之所以會形成,是因為海洋地殼比大陸地殼比較密、比較薄,所以海洋板塊浸沒到軟流圈的深度雖然要比大陸板塊的淺,但海洋板塊的地面仍然要比大陸板塊的地面低,因此海水充填在地面比較低的海洋地殼上面。

-與均衡作用相關的Isostatic Compensation(均衡補償作用)
  當作用在岩石圈上使岩石圈往上浮的浮力等於作用在岩石圈上使岩石圈往下拉的重力時,我們稱這時的岩石圈是在平衡的狀態(isostacy or isostatic equilibrim)。此時,地面的高度反映地下地殼的深度。
  當岩石圈受到地質作用而變厚或密度改變時,作用在岩石圈上使岩石圈往上浮的浮力不等於作用在岩石圈上使岩石圈往下拉的重力時,我們稱這時的岩石圈是在不平衡的狀態(isostatic inequilibrim)。此時,岩石圈為了要達到平衡的狀態,必須改變地面的高度而上升或下陷。

2007-01-09 16:07:1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小欣 4 · 0 0

這有類似的

▶▶http://qoozoo20140926.pixnet.net/

2014-11-10 00:24:1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地球形成了高大的山脈後,為何會不再下沈到原來的位置?這是過去很多地質學家們常常想到的問題。早在十九世紀中葉,學者認為高山和它周圍的地殼呈半平衡狀態,高山這座大塊岩層其實是浮在一個底層面上,猶如冰山浮在水上一樣,這個底層不一定是液體,只要強度較低,受壓後能夠發生流動即可。最理想的條件是岩石圈的每一部分都能達到浮立平衡的狀態。這時,地殼各部分都能立在一個浮動面上彼此平衡,這就是地殼均衡學說(Isostasy)。要達到這種均衡狀態,地殼的每一部分須有不同的比重或不同的體積,而且任何部分發生比重上或體積上的改變,則會造成地殼均衡的調整。因此,本學說又分為兩種說法。

普拉特(Pratt)主張所有地塊都浮立在同一深度的底層上面,但是各地塊的密度不等,上升得高者(即高山)密度小,下沈得低者(即低地)密度大,結果各地塊的總質量相等,仍可維持平衡。另外艾里(Airy)則認為各地塊密度相同而厚度不同,故高山上升得高,而底部也下沈得深,形成山根(Mountain Root);低地上升得低,底部則下沈得淺,在同一底層之上,各地塊厚度不同,但彼此仍舊可以平衡。一般來說,艾氏的學說已為一般學者所接受。
海床擴張





板塊學說告訴我們海洋地殼是在中洋脊處誕生的。由地函冒上來的熾熱岩漿接觸到海水,很快在海床上凝結成枕狀玄武岩。薄層的玄武岩造成了最新的海洋地殼。當新的地殼在中洋脊處形成,它把較早生成的地殼向兩側推開,海洋地殼藉此持續擴張。被推開的地殼逐漸冷卻、增厚,因而海洋地殼離中洋脊越遠其厚度、年齡也就越大。
海洋地殼生成後,跟隨板塊的移動方向離開中洋脊,海洋沈積物開始堆積,除了經由大氣、海水流動帶來的陸上沈積物,還有大量源自海中的生物沈積物,不過沈積物的厚度有限,當海洋地殼接近大陸時,陸源沈積物會大量的增加。
目前所知地球表面上海洋地殼的年齡最老的也不超過兩億年,這是因為海洋地殼在海溝的地方又隱回地球內部了。環太平洋帶的許多海溝扮演著海洋地殼生命終結者的角色,在此海洋地殼完成其生命循環。
 




中洋脊




中洋脊是地函熱對流中,熱岩漿向上冒出地面的地方。若是冒出的岩漿量多,海床產生及擴張的速率較快。這種情況下的中洋脊其形貌較為寬廣,如太平洋東側的中洋脊(東太平洋隆起)。若是岩漿供應量較少,海床擴張的速率較慢,中洋脊就以較高、較窄地形起伏雜亂的形貌出現,且在中洋脊頂往往存在一個中央裂谷,如大西洋中的中洋脊。
除了海洋地殼的生成外,中洋脊處另有一項重要的機制深深影響著地球的地球化學作用與地球物理作用,這項機制就是熱水循環。

http://aerosol.as.ntu.edu.tw/earth/ch2/sec2-1.htm

2007-01-08 16:05:2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