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在公孫丑 上 第四章裡提到
「詩云:『永言配命。自求多福。』太甲曰:『天作孽,猶可違; 自作孽,不可活。』此之謂也。」
(永言配命) 不是說要依順著天命嗎
那為什麼 (天作孽,猶可違)
我想知道孟子對天命的看法
2007-01-07 16:45:48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小宇 2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蝴蝶大大 不知我這樣解釋您的想法對嗎 {天因為要造一個非常人 所以在這個過程中 天使人做的是不盡合乎天道 所以天作孽}?
回憶谷の音符 我還是看不出來為什麼 太甲 要說這句話
麻煩tell me一下 謝謝
二位 拜託了!
2007-01-09 17:47:03 · update #1
天不知什麼原因什麼考慮什麼打算什麼考量,或許短時間看來,作出種瓜得豆,種豆得瓜的事來,通過考驗,再談信任,你要老天信得過你,你得通過非常人的考驗,此時,天作了孽。你的精神還是可以感動天的,天對你的安排還是可以改變的。什麼是值得堅持呢?我沉痛地想。不過還是謝謝你的問題。
2007-01-07 18:03:1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東流 7 · 0⤊ 0⤋
孟子是本想以太甲(商湯的孫子)曾經說過的話,好藉以用來更進一步的解釋出,在詩經裡所講的:『永言配命。自求多福。』的道理。
但我們若欲真正的瞭解到太甲帝的這一段說詞時,我們就應該先要由他說此話時的心境而談起;而如果想要瞭解到他當時的一種心境,那麼我們就又必須從歷史的淵源裡觀察而得知了。
我們都應當知道,商湯當初是因打敗了暴虐的夏桀之後,才會被各地諸侯擁戴起來重新建立起「商朝」的。而我們若是再以所謂的『時勢造英雄』的理論來說明的話,商湯當初之所以能夠有這個機會能夠去取代夏桀而成為新王,這也許正是一種『配命』上的巧妙安排了。
也由於夏桀是如此的暴虐殘忍,並以權力來魚肉百姓;因而導致原本的良田美地一時之間竟都成了一遍荒蕪景象;而且民不聊生,生靈塗炭也只會增添幾許施政上的困難而已。由於就是在這樣的一種慘痛的前車之鑑裡,也許就形成了商湯日後能夠勵精圖治的一項真正主因。。。。。但也可能是犯了『好不過三代』的一種歷史魔咒吧!在商湯逝世之後,起初勸勉商湯取代夏桀之位而自立的伊尹先生,也從一而終的由旁輔佐商湯的後代諸王,直至商湯的孫子太甲即位時,朝政復又開始了暴虐亂德的多項行徑。於是,伊尹又且將太甲給暫時性的放逐到桐宮去拘禁起來,並親自接管當時的朝政體系。
但在太甲處於桐宮裡的這三年多裡,他也開始悔不當初的對於自己過往的乖張行為產生自責,並也因而重新悔過及從善如流。於是,伊尹最後又把太甲給接了出來,而且還政於他,自己卻安份守己的告老還鄉去了。
在太甲重新返位領政之後,為了發揚商湯盛世時的各式德政,他便即刻開始重新實施勤政愛民的措施與策略,最後諸侯都紛紛重歸於他,社會也因而顯得安寧。也許就是因為他由這些順逆之境的多重洗禮之下,於是才能確實的領悟出『凡是應反身自求,盡其在我,以配合著天命來共同行事』的道理。
然為什麼又說,自求可以『多福』呢?
在尚書洪范篇裡曾經提到過,福基本上有五種,它的原文是:「五福,一日壽,二日富,三日康寧,四日攸好德,五日考終命。」壽當然指的就是長壽;其次是富,也就是財貨既豐而又完備的意思;第三康寧,即是身體沒有疾病。因為,無論大病小病都能令人痛苦,如果人能一生無病,便也即是屬於一種大福;第四攸好德。這就是說,你所愛好的若是種種良好之德,那麼這便是得福之道了。而以簡單的來說,攸好德就是修美好之德的意思;第五考終命,即是不橫不夭之人事,便能得其善終。因為,人壽雖有長短之異,但如能夠不遭臨天災人禍,自自然然的命終,這也算是一種大福。
而詩經當中所說的「多福」,若更詳細的來分析它,這當然不止以上這五種了。但是,由洪范五福的解釋裡,卻可以概括其餘;就像是,如能長壽而又得子孝孫賢,大富而不遭人所侵害。。。等,所以五福也是可以細分成多種途徑。
可是若以整體而言,任何一種福都不是由他人所送上門來的,必須經自己去求之,方能得之。所謂自己求之,並不是自己向外馳求,如長壽、康寧、考終命,誰又能向外求得。財富雖勉強可說是由外得,但若一講到真理,也不是外得的。這些都從自己的道德中來。所以自求之道,即是在「攸好德」。德是人人本有的元素,而且都是與生俱來的,壽、富、康寧、考終命等,這一切福都是以德為根本;有本始有枝葉花果,有德始有福氣臨至。如不瞭解此項道理,又不知好德,不能修德,只知一意的向外去祈求福至,則這必如孟子所比喻的「猶緣木求魚」啊!
配命,在毛詩傳裡的解釋,它是指「配天命而行」,這天命所指的就是「天然的法則」。也就是講求順應秩序的不變道理。整句的「應當配天命而行」,即是指從人身到宇宙的一切,必須配合著天然的法則來共同運行前進。再用以如上所述的一種修德功夫,一來即可使身心世界一切都安然,而且不隨意的生出亂相;這樣一來,本有的美德也就會自然的顯現了,五福之來,也便是理所當然的了。
孟子之所以會拿版主所問到的這兩句話來加以解釋,他所要說明的是:
「天命」都算是有秩序的一則常道,也就是萬事萬物都應該各守本分以因應天然的各項法則。天、地、人也就是在這樣的一個法則之中,維持著整體的和諧運作。
在自然界裡的水來即濕、火旺即燥的道理;在人群之中的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關係;在個人身心裡的五行相生,七情的相互調適方式;再推而以至於人與其它動物之間,人與大自然之間,無一不是需各守本分,然後方能各得其所,而又能互相依存。禹王以後,桀紂所以亡,湯武所以興,原因就在彝倫攸敘與否而已。瞭解此理,凡君王方能治天下。不瞭解此理,雖得天下,也不能治以天下。
2007-01-09 12:03:1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星星之音 5 · 1⤊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