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有誰知道中原大戰指的事什麼嗎?能給我他的一些相關內容嗎?
國軍編遣會議是做什麼的ㄚ?

2007-01-07 13:24:35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ㄚ軒 1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3 個解答

中原大戰
1930年在中國發生,國民黨內蔣介石和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之間的內戰,又稱蔣馮閰戰爭,或蔣馮閰李戰爭
5月中旬,戰事揭開序幕。戰場可分為南北兩方面:北方主戰場在河南,副戰場在山東,分別沿平漢、隴海、津浦三條鐵路進行;南方戰場主要在湖南的岳州、長沙一帶,沿湘江進行。
戰爭初期,蔣介石的中央軍在隴海路進攻,在空軍助戰下,攻勢猛烈。聯軍中,以西北軍戰力最強,5月底,西北軍孫良誠、吉鴻昌於隴海路正面大敗陳誠;蔣介石在前線視察時,幾乎被俘。但由於晉軍未能及時提供援助,西北軍逐轉守勢。之後在開封,西北軍亦擊退了蔣軍的反擊,並且差不多成功包圍蔣軍。8月,晉軍與西北軍聯合進攻徐州,與蔣軍大戰,雙方傷亡在20萬人以上。結果西北軍再次因為得不到晉軍的支持而功虧一簣。到了月中,晉軍撤出濟南,在渡過黃河時傷亡慘重。
至於在南方戰場,桂系在攻佔岳陽後,被效忠蔣介石的第十一軍(後來的十九路軍)切斷而被迫撤回廣西。
山東方面,晉軍由傅作義指揮,在5月下旬進攻德州、東明等地,6月25日攻下濟南,韓復榘、馬鴻逵被迫退守。湖南戰場結束後,南京方面決定自津浦線展開反攻,自青島登陸,8月15日收復濟南。津浦線戰事結束後,國民政府將軍隊集中於平漢、隴海線上,並於8月底到9月初向西北軍發動總攻擊。9月18日,張學良發出〈巧電〉,宣佈支持蔣介石,東北軍於兩日後大舉入關。已接近強弩之未的西北軍及晉軍一時倒伐者眾,閻錫山率兵向黃河以北撤退,西北軍亦全面潰敗。11月4日,閻錫山,馮玉祥通電下野。閻出走天津,馮的西北軍則被張學良收編。至此中原大戰告一段落。
中原大戰是北伐統一全中國之後國民黨內最大的內戰,戰事蔓延河南、河北、山東、湖南、湖北,各方投入兵力超過一百三十萬,造成官兵傷亡在三十萬以上。南京國民政府為了應付戰事經費而到了接近破產的邊緣。本來準備「剿共」的國軍亦多數被調出,使共產黨有了喘息發展的機會。東北軍入關以後,關外空虛亦間接導致了日後的九一八事變。從更高的層面看,戰事反映了國民黨北伐統一表面背後的重大缺憾:國民黨沒有能力以政治方法,去解決中央與地方軍事實力之間的矛盾而要訴諸武力。中原大戰的結果雖然以代表中央的蔣介石勝出;但是他所倚仗的各種手法,包括以職位、金錢收買對手部下,拉攏一派打擊另一派,雖然一時有效,但其實都無助增加國民黨內派別間的團結。日後的西安事變,以至抗戰勝利後國共戰爭國民政府軍的潰敗,在某程度上與都是國民黨這種缺憾的再現。
國軍編遣會議
民國十七年年底東北易幟,全國統一,北伐隨即結束。
十八年元月元日,國軍編遣會議於南京召開,十二日通過「國軍編遣委員會條例」成立國軍編遣委員會」負責編遣全國軍隊,下轄第一至第六編遣區、中央編遣區、海軍編遣區等八個編遣區。十七日第四次大會通過「國軍編遣進行程序大綱」,其要點有: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海軍總司令」、「總指揮」等立予取消,設編遣區負責辦理編遣工作;期間內各部隊原有長官照舊供職,待編遣完畢後由委員會重新任命,現有軍隊留待原地待命;非奉委員會命令不得移動,分別編遣一、二、三、四集團軍及山東、川、康、黔、滇各部隊等。

2007-01-07 13:33:1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岳諾爾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13 14:51:3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國軍編遣會議:民國十七年年底東北易幟,全國統一,北伐隨即結束。民國十八年元月元日,國軍編遣會議於南京召開,十二日通過「國軍編遣委員會條例」成立國軍編遣委員會」負責編遣全國軍隊,下轄第一至第六編遣區、中央編遣區、海軍編遣區等八個編遣區。十七日第四次大會通過「國軍編遣進行程序大綱」,其要點有:將「國民革命軍總司令」、「海軍總司令」、「總指揮」等立予取消,設編遣區負責辦理編遣工作;期間內各部隊原有長官照舊供職,待編遣完畢後由委員會重新任命,現有軍隊留待原地待命;非奉委員會命令不得移動,分別編遣一、二、三、四集團軍及山東、川、康、黔、滇各部隊等。

中原大戰:民國十七年北伐雖告完成,而各軍事領袖仍雄據一方,各自為政。十八年春,政府召開編遣會議,不歡而散,李宗仁首起騷動,馮玉祥、張發奎、石友三、唐生智繼起譁變。第三集團軍閻錫山依違其間,從中取利,尋即結合反政府之軍人政客,公然反叛。

十九年二月,閻氏通電請與國民政府主席 蔣中正共同下野,並抨擊國民黨三全大會。三月,謀叛將領推閻為陸海空軍總司令,馮玉祥、李宗仁為副總司令。政府屢電勸解,及四月初閻等各就偽職,乃明令討伐。

反政府聯軍以第一方面軍李(宗仁)、張(發奎)部出廣西攻粵湘;以第三方面軍閻部出河北攻魯西,並沿津浦路南下;以第二方面軍馮部輔以閻部集中鄭州沿平漢路南攻,並沿隴海路東進;豫院地區尚有石友三、樊鍾秀、孫殿英、萬選才、任應歧、高桂滋等部策應,另福建盧興邦亦樹叛幟,動員八十萬之眾,聲勢浩大。

政府於二月中旬動員應變,先鞏固徐州外圍。及明令討伐後, 蔣主席自兼討逆軍總司令,調第一軍團韓復榘防守魯西;以第二軍團劉峙防守徐州碭山一帶;以第三軍團何成濬防守平漢路許昌一帶;以預備軍團陳調元防守黃河南岸濟寧一帶;另派何應欽為武漢行營主任,主持湘鄂戰事;粵軍陳濟棠、湘軍何鍵、滇軍龍雲、東北軍張學良等部先後參與討逆,另有空軍、海軍助戰,動員亦約有八十萬,實力雄厚。

三月下旬,孫殿英陷歸德、萬選才陷開封,戰事爆發。五月初,政府軍精銳第二軍團自徐州西攻,攻克馬牧集及歸德,與馮、閻軍於蘭封前線激戰。同月,李宗仁部突入湖南,佔衡陽、長沙,六月初攻抵岳州,武漢震動,政府調兵先克衡陽,李部回師還擊挫敗,退回廣西。惟閻部已於六月侵入魯西,佔濟南。七月,馮、閻部發動夜襲,直逼歸德,並沿平漢路南攻。蔣總司令於隴海路採守勢,調軍前赴魯南,八月初大敗閻軍於泰安附近,收復濟南,復調返隴海路前線,於九月中旬展開反攻。

八月,閻、馮及汪兆銘等於北平召開擴大會議,九月組織國民政府,以閻錫山為主席。此時雙方均極力爭取張學良,張氏於九月十八日通電擁護中央,派兵入關,直指平津。閻軍腹背受敵,急退山西;馮軍於蘭封、開封、鄭州一帶出擊,但軍心動搖,各謀出路,殘部西退,政府軍迭克名城。十一月,馮、閻通電下野;十二月,李宗仁離桂出亡,各叛軍部隊接受收編,結束了民國以來最慘烈的內戰。

此次內戰,為期八個月,傷亡二十五萬人,戰場遍及南北,惟雙方主力決戰於中原地區,是以通稱為「中原大戰」。

2007-01-07 13:41:1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世民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