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5種戒律10種善法是什麼東西﹖
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裡面遵守﹖
例如看色情是不是犯忌﹖
但是忍耐不住的時候應該如果
請告訴我
謝謝

2007-01-06 14:48:29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4 個解答

佛教的基本戒,就是五戒十善
所謂五戒,是指︰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私通)、不妄語、不飲酒。
  所謂十善,乃是五戒的擴大與加深,並且要戒作惡也戒不去行善,現在列表如下︰

     ┌不殺生──離殺生─救生┐
     │           │
     │不偷盜──離偷盜─布施├─身三業┐
     │           │    │
     │不邪淫──離邪淫─梵行┘    │
     │                │
     │    ┌離妄語─誠實┐    │
     │    │      │    │
     │    │離兩舌─和諍│    │
   五戒┤不妄語─┤      ├─口四業├─十善業
     │    │離惡口─愛語│    │
     │    │      │    │
     │    └離綺語─質直┘    │
     │                │
     │    ┌離貪欲─清淨┐    │
     │    │      │    │
     └不飲酒─┤離瞋恚─慈悲├─意三業┘
          │      │
          └離邪見─正見┘

  總之,佛教對於戒的要求是諸惡莫作與眾善奉行,凡是有害於身心、家庭、社會、國家、人類,乃至一切有情眾生的事,都要在這五戒十善的範圍之內,盡量不作,否則,就要盡量去作。作了惡是犯戒,不作善也是犯戒。
  不過,佛教是開明的。如果不知作的是犯戒的行為,雖作了也不算破戒,如果無心犯戒,雖犯了戒,也不成破戒的正罪;如果存心犯戒,結果縰然沒有破戒,還是有罪;如果女人遭受了惡人的強暴,只要女的不感受淫欲的快樂,雖被姦污了,也不算犯戒,仍然是清淨。犯戒,一定要心、境、事三者的相應相成,才得破戒的正罪。


五戒
指五種制戒。<一>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一)殺生,(二)偷盜(不與取),(三)邪婬(非梵行),(四)妄語(虛誑語),(五)飲酒。又作優婆塞五戒、優婆塞戒。在小乘經量部中,受三歸依即成優婆塞,准許五戒分別受持;說一切有部則須先受三歸依,後具受五戒,始名優婆塞,故不許五戒分別受持。五戒之中,前四戒屬性戒,於有情之境發得;後一戒屬遮戒,於非情之境發得。又前三戒防身,第四戒防口,第五戒通防身、口,護前四戒。我國古來以五戒配列於仁、義、禮、智、信五常,復以不殺配東方,不盜配北方,不邪婬配西方,不飲酒配南方,不妄語配中央。〔雜阿含經卷三十三、增一阿含經卷二十、毘尼母經卷一、大智度論卷十三、薩婆多毘尼毘婆沙卷一、俱舍論卷十四、仁王護國般若經疏卷二、摩訶止觀卷六之上〕 <二>亦為在家男女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一)殺生,(二)偷盜,(三)邪婬,(四)兩舌、惡口、妄言、綺語,(五)飲酒。然此五戒之中,第四戒總攝口業之惡,蓋由十惡之說轉來者。灌頂經卷一、優婆塞五戒威儀經、四天王經等皆舉此說。 <三>為在家菩薩所受持之五種制戒。即禁絕:(一)奪生命,(二)不與取,(三)虛妄語,(四)欲邪行,(五)邪見等。大日經卷六受方便學處品、大日經疏卷十八等說之。即於通途之五戒中,除去飲酒戒,另加邪見戒。

十善
十善即十善業,乃身口意三業中所行之十種善行為。又作十善業道、十善道、十善根本業道、十白業道。反之,身口意所行之十種惡行為,稱為十惡,又作十不善業道、十惡業道、十不善根本業道、十黑業道。即:(一)殺生。(二)偷盜。(三)邪淫。(四)妄語。(五)兩舌,即說離間語、破語。(六)惡口,即惡語、惡罵。(七)綺語,即雜穢語、非應語、散語、無義語。乃從染心所發者。(八)貪欲,即貪愛、貪取、慳貪。(九)瞋恚。(十)邪見,即愚癡。離以上十惡,則為十善。依此順序,屬身業者三,屬口業者四,屬意業者三,稱為「身三、口四、意三」。除意三外之七支,稱為七支業(口四亦稱語四)。造業之經過可分為加行、根本與後起三個階段,此十業道屬根本者,故立為根本業道。 十善十惡之說,見於大、小乘諸多經典,阿含經謂行十善將生人天世界,行十惡則墮地獄、餓鬼、畜生三惡道。
看色情片容易引起人的邪念 淫念 引發不好的行為, 所以授戒前應避免 授戒後不可以看. 忍不住也要想辦法 不然怎麼稱戒律 要想辦法轉化,不是強忍 而是轉慾火為智火 .

2007-01-06 16:36:2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拉達克 7 · 0 0

適時舔腳一下才會沒惡口兩舌
星光回答.引用的真好:
如果相信因果,就會多愛自己,轉個念頭,念【觀世音菩薩】,在法華經普門品: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A:末學都是以此離淫欲,只要有一有念頭馬上就唸非常有效...
不過還是要多少靠個人意志,您真要去做菩薩也不會阻止
修行是在個人,誰都不能幫你修
A:您也可以試試找事情做,就不會想到淫欲了

2007-01-06 20:22:29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2 · 0 0

拉達克大徳,已根據佛光辭典說明︰
現在應該如何在日常生活裡面遵守︰
依據華嚴經十行品第二饒益行云︰佛子.此菩薩護持淨戒.於色聲香味觸心無所著.亦為眾生如是宣說︰不求威勢.不求種族.不求富饒.不求色相.不求王位.如是一切皆無所著.但堅持淨戒.作如是念︰我持淨戒.必當捨離一切纏縛、貪求熱惱、諸難逼迫、毀謗亂濁.得佛所讚平等正法。
由此行五戒十善時,要以慚愧心為先︰學佛人是以勤修戒定慧來息滅貪瞋癡等。那要如何息滅貪瞋癡,那就要從不殺做起。不殺是一種慈悲心、是一種與眾生平等的心。假如與眾生之間有高下,就是不平等.不平等就會殺。人與人之間因為有高下之分,所以會互相殘殺。如果人與動物之間有平等心,我們就不會認為天生萬物以養我。當我們視豬鴨是給人吃的,就是不平等心。老虎說:老天生人是給牠吃的,你就不會苟同。因為我們都站在本位主義的立場,是一種不平等的關念所使然。當我們認為眾生皆平等,才能以平等心視眾生為己,就很自然的不會有殺的觀念。當然我們不會殺自己,是因為我們把自己看成平等 。這只是對自己平等,對別人就不平等,所以煩惱就產生。煩惱產生到嚴重的時候就會殺,殺是一種極端的暴力行為。所以平等心是止殺生妙方,這是五戒之首。因此要修一切不殺生,要以眾生皆平等做起。相同的對人家恭敬也是平等心,因為他和我是平等,他我之間彼此沒有差別.我待他如待自己,所以一定很恭敬。如果我們看別人與看自己的心境不同,那就不平等 ,這種恭敬別人是虛偽的。學佛人是要以平等心對待一切眾生。生命與生命是如此的可貴,難得這輩子有緣在一起,要懂得尊重與恭敬。如果以自我為中心,本位主義我執強的話,是不會尊重與恭敬的。所以尊重、恭敬還是在平等上面。能以平等心視眾生為己,平等有成就,盜淫妄酒也是不平等心所造成。因此平等有成就,五戒就成就。
那要如何讓平等成就呢?就要藉著願力來行持。願力是佛法成就行持的動力.我們在修法的過程中,有很多事情非我們的能力所能解決的,只要有大願全力投入,護法就會成就我們的願力。

2007-01-06 17:53:4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阿彌陀佛:

五戒是良師

五戒: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不妄語、不飲酒。

五戒細分為十善:身三、口四、意三

身有三種善業:不殺生、不偷盜、不邪淫

口有四種善業:不兩舌、不惡口、不綺語、不妄語

意有三種善業:不貪、不瞋、不癡

●三世因果經:今生眼瞎為何因?前世多看淫書人。

如果相信因果,就會多愛自己,轉個念頭,念【觀世音菩薩】,在法華經普門品:若有眾生多於淫欲,常念恭敬觀世音菩薩,便得離欲。

2007-01-06 16:50:1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星光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