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A) 閘極氧化層厚度
(B) 源極和汲極的深度
(C) 閘極的長度
(D) MOS 電晶體的寬度

2007-01-06 09:40:39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Joe Wu 1 in 科學 其他:科學

2 個解答



0.13µm 的MOS 技術,其中的0.13µm是指


(A) 閘極氧化層厚度
(B) 源極和汲極的深度
(C) 閘極的長度
(D) MOS 電晶體的寬度
D


2007-01-06 18:24:0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1111 7 · 0 0


雙多晶矽方式 (dual poly scheme)

  此方式所形成的CMOS結構請參閱圖二。和single poly scheme不一樣的地方,是採用p+ poly-Si 做為p- MOS的閘極,所以可以製作 surface channel 的元件,不過在程序上會較複雜。由於p-和n- MOS均為surface channel,對於short channel effects的控制性可以提升。目前此dual poly隱然成為0.25 ~ 0.18 μm世代閘極技術的主流,也有文獻發表此方式能成功地應用於0.08 μm CMOS的研製[4],顯見其潛力。

圖片參考:http://www.ndl.org.tw/old/ndlcomm/P5_2/5_2/p13.GIF

  傳統的single poly CMOS 電路,許多廠商喜歡使用在內摻雜(in situ doping)化學氣相沉積(CVD) n+ poly-Si薄膜,因為可以節省佈植(implant)和退火(annealing)的時間與成本。在應用dual poly scheme時這種方法就不可行了,通常的作法是沉積undoped poly-Si薄膜,完成閘極的微影蝕刻後,再分別進行p- 和n-元素的佈植摻雜與活化。由於步驟較繁複,且製程的熱預算(thermal budget)增加,相對地,p-和n- MOS之間的製程範圍(process window)的相容性就比較難以控制。也有人提出以兩次低溫in situ doping CVD 分別沉積n+和p+ poly-Si薄膜,用以降低整體的thermal budget及提高載子活化的程度[5],但整體的製程變得十分複雜,可行性並不高。
  在dual poly的組態中,當電晶體運作在ON狀態下,於channel中會感應一逆轉電荷層(inversion charge sheet)來維持源/汲極間的導通,此時p+ poly-Si gate 和n+ poly-Si gate相對於channel分別為負和正的電位。當閘極電壓夠高時,會有部份的壓降跨在poly閘極內,也就是造成空乏(depletion)的現象[6]。當空乏區的寬度和gate oxide厚度接近時(如gate oxide厚度小於10 nm後),相關效應就變得很顯著。如果poly閘極內摻雜物(dopant)活化程度不夠的話,空乏區的寬度也會越大。此現象代表閘極的控制能力衰退,導至通道中載子濃度和元件驅動電流的減少,所以須加以防範。由於受限於dopant的固態溶解度(solid solubility,一般在1020 cm-3 以下),所以在深次微米元件中多少都會有此現象,一般在製程上只能要求儘量提升活化程度至solid solubility附近。
  另一個重要的問題,是關於p-MOS的硼穿透(B penetration) gate oxide所造成的破壞[7] [8]。這是由於硼在oxide中有很大的擴散係數(diffusivity),因此容易在高溫製程中發生此現象,特別是在使用超薄gate oxide的深次微米製程。硼穿透oxide至基板後會造成p-MOS Vth絕對值的減少,嚴重時甚至讓元件無法關閉,使得電路失效。另外,也會破壞gate oxide的品質,造成可靠性的問題。至於n型的摻雜元素,如砷(As)或磷(P),則無此困擾。根據一最近發表的資料顯示[9],即使gate oxide厚度薄至1.5 nm,在1050 ℃,20 sec的退火條件下也不會有嚴重的P穿透擴散現象產生。
其於資料可參考網頁:
http://www.ndl.org.tw/old/ndlcomm/P5_2/12.htm
以上網頁有詳細解說

2007-01-06 10:05:1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