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去年有個算命的縮我要多佈德...我不懂佈德跟佈施差在
哪~?市因上輩子孽障多所以要佈德ㄇ~?想知道何謂佈德~
跟施差在哪~麻煩一些大師幫我解.謝謝

2007-01-04 15:30:49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cammy 2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5 個解答

【十善】

一、不殺生:「生」指眾生,一切眾生皆有佛性,不論胎卵濕化,大小貴賤,無不愛惜自己的生命,殺則奪其生命,仁者所不為。故《詩經》稱讚文王,德及鳥獸昆蟲;孔子亦言「勝殘去殺」;佛法以慈悲為根本,視一切眾生如己子,故主張戒殺,不但不殺生,亦不教唆他人殺生,更不從事販賣獵具、魚網等間接助殺之行業,並且積極護生、救生,令一切眾生皆能遠離怖畏,獲得安樂。

二、不偷盜:不與而取,即為偷盜。凡非吾人所有,一針一草悉皆莫取;若不與而取,或以不正當手段獲得,即是偷盜。學佛之人應當布施,濟助一切眾生,豈能貪心不捨、損人財物?是故佛法戒偷盜。

三、不邪淫:男女交合,謂之淫欲。佛門四眾弟子中,出家眾冀求無上聖道,應斷欲絕求,故不淫欲。若在家眾,除了夫婦關係以外之性行為,即為邪淫。凡為邪淫因緣的舞榭歌場、娼寮妓院皆應避免涉足。男女之間要保持適當的距離,如談話共語時,要心住正念,方能免離邪淫的過失

四、不妄語:則言而有信,說真實語,不說虛誑語。

五、不兩舌:見到張三說李四不好,見到李四說張三不好,挑撥離間、說他人是非的行為,就是兩舌。不兩舌,即不說引起爭鬥、是非等離間之語。

六、不綺語:專講繪淫繪盜之語,使人心生淫念,或是戲論、取笑他人等散亂無益之語,皆是綺語。不綺語,即不說散亂、巧佞之辯。

七、不惡口:凡口出惡語穢言,或罵人,或罵風咒雨、怒罵畜牲等惡言,皆屬惡口。不惡口,即不出醜惡之語毀辱他人。

八、不貪:「貪」即貪著五欲,迷戀不捨。不貪,即心不生貪戀、執著。

九、不瞋:「瞋」是不順己意,便生怨恨。不瞋,即心無怨懟,平靜安詳。

十、不癡:「癡」是迷惑顛倒,不知道三世因果的道理、不知道人人都有佛性、不知道緣起性空,即是癡。不癡,即須了解佛法真理,破除癡迷。

  持守十善,不僅現世光明吉祥,來世必生人、天,獲福無量。修行雖非求生天獲福,但仍是以十善為基礎,修善斷惡,才能得獲解脫。

【結論】
  五戒十善有消極和積極二面。身業方面,不僅不殺、不盜、不淫,進而能護生、布施,即獲身業清淨。口業方面,不僅守口如瓶,不妄語、不兩舌、不綺語、不惡口,進而能以誠實語、和諍語、質直語、柔軟語,待人接物,規過勸善,即獲口業清淨。意業方面,不僅防意如城,不貪、不瞋、不癡,進而廣行布施,慈悲濟世,體解因緣、心性妙法,即獲意業清淨。

資料來源 http://www.ctworld.org.tw/index.htm

----------------------------
仁者!阿彌陀佛!

不管過去造了多少「孽障」(業障),行十善業是為您的未來打拼的資本。可參考列下二部經典的說明。

優婆塞戒經講錄--太虛大師著
http://book.bfnn.org/books2/1028.htm

十善業道經講話--南亭法師講述
http://book.bfnn.org/books2/1856.htm

其實也就要您修持「諸惡莫作,眾善奉行,自淨其意,是諸佛教。」這句話。

以上僅供參考~阿彌陀佛!

2007-01-05 05:34:0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呂太豪 5 · 0 0

布施的功德利益—一 海濤 輯

1.一個人如果沒有布施之功德,就會時常遭貧窮困乏之苦。大多數慳吝之人,都會墮入餓鬼道,縱得投生

為人,也會貧賤苦惱。

2.如《聖攝論》中云:「吝嗇之人墮餓鬼,縱得為人亦貧困。」

3.《淨戒阿笈摩》中亦云:「彼吝嗇人守財奴,不行些微之布施,終墮餓鬼惡趣道,大肚凸起如鼓然。」

4.《聖攝論》云:「菩薩行布施,永斷惡鬼趣,永離諸貧窮,能斷諸煩惱,享無邊受用,終能成佛道。」

5.一個人如果不行布施,他是決不能作利他之事業的,因此也就決定不能成佛了。相反的,如果能行布

施,則生生世世可以永斷惡鬼趣,永離諸貧窮,能斷諸煩惱,享用不盡,受諸快樂。

6.《龍樹誡王頌》云:「如法行布施,能淨除諸障,對治方便中,以布施最勝。」

7.《入中論》云:「眾生皆願得欲樂,若乏資財樂甚難,資財由布施而來,故佛先說布施德。」若能行布

施,堪作利他之行,以布施之方便而攝受眾生,乃能進而置彼等於佛道也。

8.布施能紓解正在受苦之眾生,使其成熟向道。多行布施之人,容易成就無上覺道。《菩薩藏論》云:

「若能行布施,菩提不難得。」《聖寶鬘經》云:「布施者,菩薩之覺位也。」

9.布施的體性是以不貪著的心,將財物或所有廣為施捨。

10.布施的種類可分三:財物施或財施、法施、無畏施。財施和無畏施大都著眼在使受者現世得到安樂,

法施則主要是使受者於未來一切世皆得安樂。

11.在家菩薩應以內外之所有用為布施。如《莊嚴經論》云:「菩薩之身及資財,無有不施他人者。」

12.若是出家菩薩則一切皆可施捨,但三衣除外。比丘之三種法衣是不可用來布施的。

13.《入菩薩行論》云:「除彼三衣外,一切皆可施。」這是因為施捨三衣,就反而會損害他人的緣故。

布施的功德利益—二 海濤 輯

1.財施:又可分為不清淨財施和清淨財施兩種。前者應當捨棄,後者則應勤修。

2.不清淨財施又可分為四種:

一、心不清淨施:是指因邪心和下劣心之鼓動而行施捨。

(1)邪心之施捨是指為了損害他人而行布施,或是為了沽名釣譽而行布施,或是為了與別人競爭而行布

施。

(2)下劣心的布施是說為了來世不會貧窮,或是為了得人天之受用福報而行布施,(這種意樂完全是功利

主義的)所以是下劣心的布施,菩薩不應為之。

二、不施不淨之物者:《寶鬘論》云:「菩薩不應布施毒藥,熾火,武器等對受者的構成傷害之物,或

乞者為傷害別人而索求之物。」

(1)菩薩不應施捨弓箭或武器等,只要是會構成傷害或造成苦痛之物,就不應施與。

(2)如果有極富的資產而只是布施些微之數,也非菩薩所應為。

(3)為了斂財而布施也是不應該的。

三、對不淨之受者,善薩不應布施。例如:

(1)如果是邪魔的眷屬,為了損害天道而前來向菩薩索身,菩薩不施與身體或支分。

(2)魔鬼所加持的眾生,瘋子及神經錯亂的人,菩薩不應施身。因為對這些人,行身施毫無益處,其精神

亦不能自主。

四、菩薩應避免不清淨之布施態度。

(1)在心不歡喜時、瞋怒時及失念錯亂之時,皆不宜行布施。

(2)對壞人作布施時,不應作輕侮狀或不尊敬的態度。

(3)對來乞者嘲笑、恐嚇或威脅,皆非菩薩布施時所應持之態度。

3.清淨之受施者有四種:

一、功德殊勝之受施者——此指上師(善知識),三寶等而言。

二、蒙恩深重之受施者——此指父母等於我有恩者。

三、正受痛苦之受施者——指病人或無依無怙等深可憐憫之人。

四、於我作損害之受施者——此指自己之仇敵等。

布施的功德利益—三 海濤 輯

1.布施之態度可由兩方面來說:一是具有完美的意樂去行布施,二是具有完善的條件去行布施。

2.具有完美的意樂行布施:是指具足大悲心,為了利益眾生成就菩提而去行布施。

3.具有完善條件行布施:是指菩薩行布施時,應具足信心、恭敬,在適當的時候、在不損害其他眾生的情

況下,自己親手去行布施。

4.布施的時候應該一直都心生歡喜。這是說在未行布施以前,就心生歡喜;在正行布施之時,心中十分清

淨;在布施以後,心中不生一毫後悔之念。

5.以誠摯和尊重對方的心去行布施,這是恭敬的去布施。

6.自己親手去施與是說,不要假他人之手,而是自己去親手付與。

7.行此布施之時,不要傷及自己的眷屬及所有,這是不損害別人行布施。因為,即使財物是屬於自己的,

但如果施捨之時,眷屬們會痛哭流涕,那就不宜布施。

8.無畏施:是說佑護眾生,使其從畏懼中得到解脫。例如於獅、虎、君王、盜賊、洪水等畏懼中,為之作

依作救。

9.法施:可分為四點來說:

一、法施之對象,二、法施之意樂,

三、法施之內容,四、法施之方便。

2007-01-05 00:23:01 補充:
10.法施之物件(對象):是指受法者必須對佛法和說法者,尊重恭敬,對求法熱誠和喜愛。

11.法施之意樂:是指說法者須斷除不清淨之動機和具足善良之意樂。

(1)斷除不清淨之動機,是指不應該為了名聞利養而說法;

(2)依靠善良之意樂而說法是說發起大悲心,而為人說法。

12.法施之內容:是說應該依照經典所示,無錯謬地去說法.

2007-01-05 00:23:17 補充:
13.法施之方便:如果有人來求法,不可以立即就為對方說法。《月燈經》云:「法施應如是,若人來求

法,初不為廣說,亦不立即說,問善觀妙機,若確屬法器,不請亦說之。」

布施的功德利益—四 海濤 輯

1.如何增長布施之功德?《菩薩藏論》云:「舍利子!菩薩若知善巧方便,縱施捨少物亦獲放大(指:功

德)。智力而增長布施功德故、以慧力而廣大布施功德故、以迴向力而倍增無量布施功德故。」

(1)以「智力」增長布施功德者:應當具足三輪清淨之見,知布施人如幻化,知布施物如幻化,知受施者

如幻化.

2007-01-05 00:23:35 補充:
2)以「慧力」而廣大布施功德者:無論在作任何布施之前,先要思想:「這是為了使一切有情皆成佛道

的緣故而行此布施的。」

(3)以「迴向力」而倍增無量功德者:瞭解此布施是為了使一切眾生皆獲無上菩提的緣故,如是迴向則能

成就無量功德。

2.《菩薩地論》云:「不要只是為了獲得善報而行布施,一切的布施功德都應該迴向於無上圓滿菩提之達

成。」迴向不僅能倍增功德,且能使功德成為無盡.

2007-01-05 00:23:55 補充:
3.在布施的時候,面對布施物心無貪著;施畢以後,也不因此而期望來生的果報。抱著這樣的態度去行布

施,其功德自然放大倍增。

4.《聖般若集頌》云:「菩薩行布施,永絕餓鬼道、貧窮及煩惱,一切皆永離,獲無邊財寶,除眾生疾

苦。由行布施故,成熟眾有情。」

5.《菩薩地論》云:「由施食物故,得大力之身;由施衣裳故,容彩得煥發;由施車乘故,獲堅固快樂;

由施燈燭故,得眼極瑩徹。」.

2007-01-05 00:24:11 補充:
6.若菩薩行無畏施,則不為魔難及中斷障所擾。若菩薩行法施,則速能親見諸佛,常侍佛側,一切眾願皆

能速即圓滿。

7.使布施清淨之法:

(1)在布施時若能知其性空,則布施之功德就不會成為輪迴之因。

(2)若能以悲心而行布施,則不會成為墮入小乘之因。

(3)不離空和悲的布施,能成為無住涅槃之親因,而成就布施清淨。.

2007-01-05 00:24:26 補充:
8.行布施時須生起悲心,因為菩薩行布施是為了要解除眾生眼前和究竟的痛苦而為的,因為有此「不忍」

之悲心才行布施的。

9.布施之果報有究竟和目前的果報兩種。究竟的果報指圓滿無上菩提之果位。眼前的果報者:如果施捨財

物,縱然自己不要資財,資財也會自然而來的。因為布施的緣故,就可以攝受眾生,令他們趨入殊勝的

法行.

2007-01-04 19:22:3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7 · 0 0

首先,要知道什麼是德?
德有分陽德、陰德。
陽德:為善為人所知。
陰德:為善不欲人知。陰德就是無所求的成就好事。
陰騭就是陰德。
列舉兩本善書供你參考:
《太上感應篇》
這一篇文章是從聖賢立心發願,一直落實到生活處事待人接物。古德說它的功用可以作為「超凡入聖」的階梯,「轉禍為福」的關鍵。
http://book.bfnn.org/books/0477.htm

《文昌帝君陰騭文》
文昌帝君的《陰騭文》不可不讀,不可不明,不可不遵照奉行。
http://book.bfnn.org/books/0067.htm#a05
談因果

淨空法師講述

前言
人天福報的基本要件
因果報應是宇宙人生的真諦絕非迷信
佛教是教育建立在孝道的基礎上
文昌帝君陰騭文略說
結語
《附錄》文昌帝君陰騭文

2007-01-04 17:08:0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mf159 7 · 0 0

你既然是他算的,為何不去問他呢? 當初為何不問清楚呢?

我想他的意思就是要你 多行善 佈施 累積福德 福報

布施
又稱施。為財施、施頌、嚫施。即以慈悲心而施福利與人之義。蓋布施原為佛陀勸導優婆塞等之行法,其本義乃以衣、食等物施與大德及貧窮者;至大乘時代,則為六波羅蜜之一,再加上法施、無畏施二者,擴大布施之意義。亦即指施與他人以財物、體力、智慧等,為他人造福成智而求得累積功德,以致解脫之一種修行方法。大乘義章卷十二解釋布施之義:以己財事分散與他,稱為布;惙己惠人,稱為施。小乘布施之目的,在破除個人吝嗇與貪心,以免除未來世之貧困,大乘則與大慈大悲之教義聯結,用於超度眾生。 施財之人,稱為檀越(梵 dnapati,布施主之意,意譯為施主、檀那主,簡稱為檀那);而所施之財物,稱為嚫資、嚫財、嚫金、嚫錢、堂嚫(對僧堂之僧施物之意)、俵嚫(分與施物之意)、信施(信徒施物之意)。此外,獻上錢財,稱為上嚫;施物供於佛前,稱為下嚫。於日本,信者所屬之寺院,稱為檀那寺;而道場所屬之信者,稱為檀家、檀中、檀徒、檀方。 布施乃六念之一(念施),四攝法之一(布施攝),六波羅蜜及十波羅蜜之一(布施波羅蜜、檀波羅蜜)。布施能使人遠離貪心,如對佛、僧、貧窮人布施衣、食等物資,必能招感幸福之果報。又向人宣說正法,令得功德利益,稱為法施。使人離開種種恐怖,稱為無畏施。財施與法施稱為二種施;若加無畏施,則稱三種施。以上三施係菩薩所必行者。其中法施之功德較財施為大。布施若以遠離貪心與期開悟為目的,則稱為清淨施;反之則稱不清淨施。至於法施,勸人生於人天之說教,稱為世間法施;而勸人成佛之教法(三十七菩提分法及三解脫門),稱為出世法施。此外,關於施、施波羅蜜之區別,據優婆塞戒經卷二載,聲聞、緣覺、凡夫、外道之施,及菩薩在初二阿僧祇劫所行之施,稱為施;而菩薩於第三阿僧祇劫所行之施,則稱為施波羅蜜。 據菩薩善戒經卷一序品載,在家菩薩行財施與法施;出家菩薩行筆施、墨施、經施、說法施等四施;而得無生忍之菩薩則具足施、大施、無上施等三施。俱舍論卷十八舉出八種布施,即:隨至施、怖畏施、報恩施、求報施、習先施、希天施、要名施、為莊嚴心等施。同書卷十八亦舉出施客人、施行人、施病人、施侍病者、施園林、施常食、隨時施等七種布施。舊譯華嚴經卷十二「十無盡藏品」則有修習施、最後難施、內施、外施、內外施、一切施、過去施、未來施、現在施、究竟施等十施。上述乃就布施行為之內容、態度、目的等之不同,而有種種分類方式。又施者、受者、施物三者本質為空,不存任何執著,稱為三輪體空、三輪清淨。

2007-01-04 16:05:1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拉達克 7 · 0 0

總而言之...就是希望您...多作善事!!
佈施只是[善事]中的一種.
....若作善事時,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利益.功效會最大.
會作為[人],一定多多少少有過去世的業障----每個人都一樣,所以行善和所謂[消業障]是兩回事.....
若想太多才去行善....作善事的功效反而不大!!所以不用想太多...有機會就行善....縱然是小善,功效也會很大的!!

2007-01-04 16:04:15 · answer #5 · answered by charlie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