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曾經看過有關於行為主義對迷信的定義
但是對其內容還是沒有很深刻的了解
有人可以幫我解答嗎
此外如果對於迷信還有沒有其他方面的定義
請大家幫幫忙
謝謝
2007-01-02 19:44:38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熊兒 1 in 社會與文化 ➔ 禮儀
您好
:什麼是信?許許多多的事情都必須以信為基礎,也以信為責任。
然而有多少人不知什麼是信,不論是對事情,對個人,對宗教,請問他知還是不知,什麼是信與不信,信的程度如何?不信的程度又如何?他一定沒有辦法回答,甚於有些還會說是迷信。
那麼再想自己,不論信什麼,宗教也好,人也好,世間任何事物
也好,凡事是否是以信為基礎,去做而盡自己的責任。怎麼說,因為你相信它,才會去做,會去做也就是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才會去做。不相信它就不會去做,不會去做就是不相信自己。
會去做,是否就要對自己所做所為而來負責,既然不敢負責,也
就是不相信自己,相對的就不相信這個事情、這個人或者這個宗教。
然而相信得不得了,就是一般人所說的迷信。迷與不迷,這就與你信與不信的程度有關係,越是不信的人,當然不迷。越是迷的人,就當然是很信的人。不信不迷的信,可說是意志不堅的人。意志不堅的人,做任何事情,定沒有所成就,當然比不信的人要好多了。
講到這裡,差不多該瞭解,什麼是信了吧?簡單的說,信就是明
白,明白瞭解了就是信,不明不白就是不信。試想,不明不白你會去做嗎?當然不會。那麼信了以後就會去做,做了以後,是否要對自己所做所為要負責任,這就是對別人的信,不但要信自己,也要讓別人相信,所以信也是一體兩面,就看如何去取捨了。
再談信是什麼?凡事都是一體兩面的,信也一樣,信是人與言之
組合。人言可信嗎?不一定,包括自己所說的話,也包括別人所說的話,當然還有對事情的看法,這裡只談人言,人無信而不立,世上有很多的人,都常把信掛在嘴邊,說我多信多信,問他信什麼?卻答不出所以然來,甚至於對自己所說的話還不負責,讓人不信,這是為什麼,這就是自己不明白,自己也就是不相信自己。
講到這裡,往往這個信要與誠連在一起,有誠才有信,那麼誠信
是不可分的。不誠一定不信,誠一定信,因為誠則真,真則明,明則信。不信就不明,不明就不真,不真即是假,既假如何能真?既不能真當然不明,不明自然就不信了。
前面所談的信,是以自己為出發點的信,現在反過來,別人所言
的可信嗎?孟子曰:﹁盡信書。不如無書。﹂試問,世間一切所留傳下來的文字語言,這些是否都是先聖、先賢所遺留下來的,對自己負責的言行表率,甚至於要讓世人相信,先聖、先賢所做所為因而留傳於今。然而時代的背景,人為、地理、環境的變遷,時間的久遠,試問,能傳於今而能讓人再遵行的有多少?有多少沒有被傳下來的。
那麼再試想,這些能傳下來的一切,是否就可說是人為經驗的累
積,也可說是因為人相信先聖先賢他們所做所為,不會因為時間、環境、人為、地點而改變而留傳至今的寶典。然而有些為什麼沒有留下來,那就不是人所能預測追究的。如此講是否可說明,信就是對自己行為責任的表現。
當然,還有很多對信的解釋,然而因人為、環境、時間、地點的
不同,修持的不同,有著不同的解釋,最後還是在於自己的﹁心﹂如何?是相信還是不相信?至於世俗所說的迷信又是如何?因為每個人體會的深淺不一樣,自然與相信的程度有關係。相信自己越深,則越迷,越迷則越信,那就會是一般所說的迷信。往往很多人都會說別人迷信這,迷信那,對宗教尤其是,然而往往只有信的人能領悟到。為什麼?因為要相信什麼?你一定會小心去求證。當你求證到了,自然有信心,信心越增,是否越是會去做,如此而已。當然,如果不明而來的信心,會因為時間、環境、人為、地點而失去信心。故真正的信心是,不會因為時間、地點、環境、人為而改變自己的所做所為,甚而對自己的言行勇於負責,這就是信了。
與其說
2007-01-09 10:40:43 補充:
與其說別人迷信,不如說自己不信。與其說自己不信,不如說自
己信心不堅定。與其說自己信心不堅定,不如說自己意志不明。與其說自己意志不明,不如說自己信心不足。與其說自己信心不足,不如說自己沒有心。既然心都沒有,何事能成?何事都不成,那裡能立足於世間。
最後瞭解到什麼是信以後,如何去做還是在於自己的心。所以還
有很多在為人處世上面,一個人對自己的信心,對別人的信心,還有自己建立的信心,給別人的信心,是迷信,還是信,如何去做,那還是在於修持者自己的心。
2007-01-09 05:38:1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羅元竹 7 · 0⤊ 0⤋
Q:關於迷信要如何定義???
A:迷信的含意是指「執迷信仰不真實的學說、概念、或景象」
「太相信科學」、「太相信自己可以任意操控一切」、「太相信許多事物,可以隨心所欲」等等,都可以算是迷信.....
「在某一時代,某些信仰若違背了科學團體的主張,或違反了文化宗教團體主要派別所確證的一些道理者,概屬迷信。」 此項適用於任何歷史及文化背景的定義,能賦予迷信的研究工作一個整體統一性。這項定義也代表著「迷信」這個字眼,包含了下列兩型的信仰:
「傳統迷信」,即「基礎謬誤」,人們同意並認定為迷信的一些世俗或祭祀信仰,如四葉苜蓿、克里斯托夫聖牌、觸摸一下木頭、十三人上桌等等;「超科學信仰」,即甚至在科學界仍「爭論不休」,且被大部分成員所拒絕,其他少數成員所接受的一些信仰,如占星術、以精神力量移動物品..等。
迷信的構成要素
符合上述迷信定義的一些信仰,並不彼此獨立存在。事實上,不論參考宗教或科學的正統觀念,我們都會發覺到謬誤或受爭論的一些信仰,都能屬同一類別系統,因此造成了我們不只需要區分存在信仰與因果信仰的不同點,並在各類型當中下定義,而且也需要考慮到一些社會層次問題。
「存在信仰」的特點,在堅信某些事物確實存在(物品、存在物、鬼怪或奇觀)。所以,這些信仰涉及的不只包括不明飛行物和外星體,而且也含仙女、魔鬼或超感覺以及超人的預知力。其中有些可以發展形成團體的習俗,如招魂術會,甚至提供支援形成教派。
「因果信仰」和前者之不同處,在因果信仰將甲及乙兩件事連成因果關係,例如當甲事發生時,則乙事也會出現:甲(行為、動作、思想或外來因素)對乙起作用產生影響力,帶動乙或誘發乙產生結果(幸福、錢財、災禍、疾病、個性、命運等)。
我們也可依分辨出何者為可加控制的甲因或甲乙間之關係,何者為無法受控制者,來細膩地描述上面第二項因果信仰:
「兩者關係之可加以控制」,基因於甲是目標為對自身或對別人產生相當影響力,而志願進行的一種行為、動作或思想。
依此目的為自己得到正面效果的各種習俗作法(如以自己生日來玩彩券,以增加得獎機會,或點燃蠟燭以求天主保佑考試過關),或為避免負面效果(如不從梯子下穿過,十三人不同上一桌),或在其他人身上引發負面結果(如想引起某人的災難臨頭,則在其前門釘上一隻貓頭鷹)等都屬這一類。
此外,在這些可稱為「神奇」和「有效」的迷信當中,有些屬於個人性(如個人有其自己的幸運與不幸之場所、日子、事物或日期,而這些都無法傳與他人),而其他的一些迷信則較受社會所支持。這些由傳統遺留下來的迷信,都含有普受認同的意義在內,而且足已形成制度化的習俗樣式。兩者關係之無法加以控制,這是因為甲並非依某特定目標而自願產生的一個行為,或者由於我們無能控制物質世界的相關要素。
萬一可以是自發行為(如打破鏡子)或由他力才發生的行為(如有人給你一把刀子)是不吉祥的話,那麼這項行為就會演變成驅邪的一種習俗儀式,以供取消其間之因果連續性。同理,如果不慎打翻了桌上鹽罐,你就可將鹽巴撒落在肩膀後面,以此來阻止即將來臨的不幸事故之發生。
有人(一九八六年,阿斯克維絲勒埃珀)問主修人文科學的二百二十五位大學生,要他們指出對一系列有關迷信提議之同意程度。
--宗教項目方面:
a天主不存在
b靈魂永生不滅
--傳統迷信方面:
a四葉苜蓿會帶來好運
b黑貓從前面橫過會帶來惡運
c以自己的生日時辰數字當號碼來玩彩券,獲獎機會必然大增;
d應盡量避免十三人同上一桌
e吹噓自己過去種種如意之事後,最好立刻觸摸一下木頭,以免不如意事當真會臨頭
f考試前夕點燃蠟燭(祈禱),有助於通過考試
g掛聖克里斯托夫聖牌在汽車裡面,可以避免出車禍
--超科學信仰方面
a有些預兆性的夢真會實現
b有些人會看手紋而知未來
c若事先知道某人的生辰星座,就不致於對其行為表現感覺驚訝不已
d星相家會預言人的命運
e兩人間可藉精神思維之力來交流對談
f有些人早在數年前,就已知道未來所要發生的事
g我們能以精神力量來移動物品的位置
h有些人有能力在相當距離之外扭動物品
i有些不明飛行物來自外星體
j地球並不是有人居住的唯一星球
表示出相關信仰者的百分比,即在自稱完全或相當相信傳統迷信或超科學的信仰者當中,承認天主存在或不排除靈魂不滅的人所佔的比率最大。
另一方面值得注意的是,有關傳統迷信之結論,大體上亦稍有不同,若說在宗教信仰互相矛盾的人當中,信者的比率較強,那麼「不連貫性的資料來源也並不一致」。事實上,相信天主但不信靈魂永生者之深入迷信的比率(百分之九點九,而如果再除去涉及祭祀部分之迷信的話,甚至可達百分之十三點九),反而較觀測到之「真正的無神論者」比率(百分之四點三而已)高出甚多。
2007-01-05 08:28:42 · answer #2 · answered by sheng-nan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