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謂柏拉圖式的友情?時常聽到....跟柏拉圖有什ㄇ關西?舉個比方我要消化過的文章歐
2006-12-25 16:55:49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衝向自由ㄉㄚ志 3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不好意思,才粗學淺的小弟我只聽過柏拉圖式的"愛情",倒是沒有聽過柏拉圖式的"友情",就來介紹柏拉圖的故事吧,
柏拉圖有一天問老師蘇格拉底甚麼是愛情,蘇格拉底叫他到麥田不回頭地走一次,在途中要摘一棵最大最好的麥穗,但只可以摘一次。
柏拉圖覺得很容易,充滿信心地出去,最後,他垂頭喪氣出現在老師跟前,訴說空手而回的原因:「很難得看見一株看似不錯的,卻不知是不是最好,不得已,因為只可以摘一株,只好放棄,再看看有沒有更好的,到發現已經走到盡頭時,才驚覺手上一棵麥穗也沒有。」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愛情。
柏拉圖有一天又問老師蘇格拉底甚麼是婚姻,蘇格拉底叫他到杉樹林走一次,不要回頭地在途中取一棵最好、最適合用來當聖誕樹用的樹材,但只可以取一次。
柏拉圖有了上回的教訓,充滿信心地出去,半天之後,他一身疲憊地拖了一棵看起來直挺、翠綠,卻有點稀疏的杉樹。
蘇格拉底問他:「這就是最好的樹材嗎?」柏拉圖回答老師:「因為只可以取一棵,好不容易看見一棵看似不錯的,又發現時間、體力已經快不夠用了,也不管是不是最好的,所以就拿回來了。」
這時,蘇格拉底告訴他那就是婚姻。
柏拉圖的愛情觀
傳說柏拉圖當年就是這樣同情人相愛。
1. 理想式愛情觀 (比喻極為浪漫或根本無法實現的愛情觀)
2. 純精神的而非肉體的愛情
3. 男女平等的愛情觀
4. 在這世上有, 且僅有一個人, 對你(妳)而言, 她(他)是完美的, 而且僅對你(妳)而言是完美的。也就是說, 任何一個人, 都有其完美的對象, 而且只有一個。
第一個意義最常被使用, 但其實是一個誤解。不過既然大家都這樣用, 也就算是另一個意義了。這誤解來自於柏拉圖的一個有名的著作"理想國"。該書探討如何建構一個理想的國度, 因其或許過於理想化而難以實現, 故有人以此來詮釋何謂柏拉圖式的愛情。
第二個意義也經常被使用, 但基本上也是誤解。這誤解來自柏拉圖的形上學, 他認為思想的東西才是真實的而我們看見的所謂的”真實世界”的東西反而不是真實的。
第三和第四個意義才真的是柏拉圖的愛情觀或兩性觀
柏拉圖認為人們生前和死後都在最真實的觀念世界, 在那裡, 每個人都是男女合體的完整的人, 到了這世界我們都分裂為二。所以人們總覺得若有所失, 企圖找回自己的"另一半"(這個詞也來自柏拉圖的理論)。柏拉圖也用此解釋為什麼人們會有”戀情”。
在他的理論中, 沒有那一半是比較重要的, 所以, 男女是平等的。而且, 在觀念世界的你(妳)的原本的另一半就是你(妳)最完美的對象。他/她 就在世界的某個角落, 也正在尋找著 妳/你。
2006-12-25 17:03:3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愛吃乖乖 3 · 0⤊ 0⤋
現在一般對「柏拉圖式愛情」(Platonic Love)的用法,指的是精神式的戀愛,雖然相愛,卻沒有肉體關係。換句話說,沒有性行為的愛情,是「柏拉圖式愛情」最簡單最通俗的定義。
不過可不要因此誤會了,以為柏拉圖這位希臘時代的大哲學家,一生以精神戀愛,不談情說愛不上床著稱。這種概念行為之所以被冠以柏拉圖之名,有更複雜更長遠的經過。
雖然我們現在將蘇格拉底尊奉為西方哲學之父,不過蘇格拉底最重要的哲學主張,卻記錄在柏拉圖的《對話錄》裡。蘇格拉底每天在思考,思考起來可以一天一夜站著動都不動,每天都在市場街頭朋友家的宴會上和別人爭辯;思考和爭辯都來不及了,哪有時間把他的思考與爭辯寫下來?
雖然也有別的希臘作家,像喜劇家亞里斯多芬妮也寫過蘇格拉底其人其事,不過我們到今天還能深刻了解蘇格拉底,其廣義的還是柏拉圖。就連最是膾炙人口、流傳久遠的蘇格拉底的審判,我們都是讀了柏拉圖《對話錄》裡的〈答辯狀〉(Apologia)中清晰的紀錄呈現才能得到宛如目睹親歷的感受。
所以蘇格拉底和柏拉圖,其實不完全分得開。柏拉圖《對話錄》裡還記錄了許多與蘇格拉底、柏拉圖同時代希臘人的意見,所以柏拉圖從另一個角度上看,又代表了那個黃金年代的希臘思想主流活力。
2006-12-25 16:59:2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BD 1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