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赫曼尼諾夫一生坎坷,他經歷的的困境
他的作品有到影響嗎?
請說明理由?
期望有人解答
2006-12-21 10:35:59 · 1 個解答 · 發問者 k 1 in 娛樂與音樂 ➔ 音樂 ➔ 其他:音樂
拉赫曼尼諾夫個性執拗、嚴肅、沉默寡言,只有對少數至交才願意開口說話,同時對自我的要求和形象的維護非常重視,比較無法忍受別人對他作品的批評。他的第一號交響曲發表會非常失敗,不僅樂評界給予無情刻薄評價,一般人也都異口同聲對它交相責難,拉赫曼尼諾夫因此自信全失,有三年的時間他精神衰弱,無法寫出任何音符,他說:「我就像中風的人一樣,不知所措」。
1917 年蘇維埃政權成立,拉赫曼尼諾夫在革命中失去了大筆財富,共產黨對於藝術的檢查和管制,使得拉赫曼尼諾夫藉出國巡迴的機會走上逃亡之途,且終生未再重踏故土。45 歲時決定在美國紐約開創事業的第二春,並完成第三號鋼琴協奏曲。二十世紀初他以大鋼琴家、指揮家、作曲家的身份活躍於美國樂壇。
拉赫曼尼諾夫後來在莫斯科就診於心理醫師「尼可萊.達爾」,達爾的治療方式是在拉赫曼尼諾夫催眠狀態下給予自我暗示,告訴他一定能寫出優異的作品,這樣的治療果然奏效,拉赫曼尼諾夫在 1901 年大病初癒,並且完成了他最受歡迎的第二號鋼琴協奏曲,從新拾回他創作的信心。
拉赫曼尼諾夫雖然是二十世紀的作曲家,可是他沿續的仍然是十九世紀由柴可夫斯基繼承下來的浪漫傳統,根據密爾斯坦的說法,他認為拉赫曼尼諾夫與柴可夫斯基的音樂除了保有了蕭邦音樂中的浪漫元素、李斯特大鋼琴家的巨匠風範、最重要的是他們的旋律是俄國式的,悲切、哀傷、優美而富旋律,雖然有的時候稍嫌冗長,但卻是真摯情感的氾濫,聽他們的音樂,不能用貝多芬那種德國式的邏輯去要求或衡量。
舉例:
帕格尼尼主題狂想曲
於1934年創作,亦是拉赫曼尼諾夫最後一首為鋼琴及交響樂團所寫的作品,而它也是所有受到帕格尼尼二十 四首隨想曲啟發所創作的曲子中,最重要的一首作品。這首狂想曲 共有二十四個變奏,無疑是為紀念帕格尼尼二十四首隨想曲而採用的編號方式。而樂曲真正的主題,則一直要到前奏及第一變奏彈完後,才由小提琴拉出。其後的變奏則讓鋼琴及交響樂團展現了閃閃發亮的光采。拉赫曼尼諾夫對所謂魔鬼的意念,可從第八及第九變奏中清楚感受到;尤其在第十四個變奏,充滿騎兵風格的樂段,讓 人明顯感覺浪漫樂派鋼琴協奏曲的特色。而第十八個變奏則是拉赫曼尼諾夫最有名的一段旋律,充滿渴望、依戀之情。最後的變奏則逐次展現樂曲的張力,它所達到的境界,可能連帕格尼尼都會有點喘不過氣來。而最後微帶歉意的結尾,一定會讓帕格尼尼有輕鬆愉悅之感。
2006-12-21 10:47:1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