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武中興於雲臺圖像二十八名功臣,其中以鄧禹為首。但鄧禹非最早期的從龍之臣,跟隨劉秀後也沒有很輝煌的戰功,作為經略一方的統帥,更是輸多贏少,在私德上更有與馮異爭功的紀錄,但為何被列為功臣之首?是因為是劉秀早年朋友的關係嗎?
劉秀曾有怕別人閑話,所以沒把馬援列入二十八將的說辭,但過份抬舉鄧禹,有其他的原因嗎?
2006-12-20 11:58:02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 7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後漢書鄧寇列傳所載:鄧禹於建安三年自關中還洛陽,建安四年擊破岑於鄧;追至武當,復破之。然後一無所聞,至中元元年,復行司徒事,三十年間竟無一事可記,只憑一張咀了說一些拍馬屁的話,就成為東漢開國功臣之首,於九泉之下與馮異,吳漢,馬援,賈復,寇恂,聯弇,傅俊,祭尊,岑彭,蓋延,李通等人相見時,不知作何言語?
我是懷疑鄧禹與劉秀年青時曾有同志關係。
2006-12-23 09:15:54 · update #1
鄧禹的列傳,請見【後漢書‧鄧寇列傳】;馮異的列傳,請見【馮岑賈列傳】。
閣下認為,鄧禹第一不是首先從龍之臣、第二作為統帥戰功僅是輸多贏少、第三在私德上更常常與大樹將軍馮異爭功。卻能夠名列28功臣之首,有點浪得虛名之嫌。
小弟不才,試著為您分析一二:
其一、如開版大大所言,鄧禹早年與光武帝劉秀一樣遊學長安,同窗受業、筆硯相親。彼此的情誼與開國諸將不同一般,劉秀會更重視鄧禹,也是人之常情。何況,更始帝劉玄起事時,鄧禹已是地方上小有名氣之人,豪傑多有向更始帝舉荐鄧禹,但是鄧禹不肯從之。等聽聞劉秀在河北招兵買馬,鄧禹才「杖策北渡,追及於鄴」這舉動不能不令當時勢力還很微弱的劉秀感動,自然對鄧禹另眼相待。
其二、鄧禹雖有將軍稱號,但正史書其功績,多在定謀劃策、運籌維喔,屬於軍師、參謀之類,如他在剛剛投靠劉秀時,就評議更始帝「...未有所挫(赤眉、青犢),而不自聽斷;諸將皆庸人屈起,志在財幣,爭用威力,朝夕自快而已...」相較之下,劉秀「雖建藩輔之功,猶恐無所成立。」,於是建議他「於今之計,莫如延攬英雄,務悅民心,立高祖之業,救萬民之命。」這豈非為劉秀的事業做了一番分析和建議了嗎?後來,鄧禹又為劉秀舉荐多人,這些人也接當其才,令劉秀頗滿意,認為鄧禹知人。這一切總總,都顯示鄧禹在劉秀陣營扮演著類似軍師的角色。而馮異等其他開國功臣,多是武將出身,當然無法與出謀劃策者的功勳相比。
其三、馮異號稱「大樹將軍」,在諸將爭論軍功時,往往獨自坐在大樹下,不與同儕相爭。謙遜,固然是他個人美德,光武帝劉秀也常聽聞,而稱讚之。但是,也因此可能有許多勳勞沒辦法上達天聽,不被劉秀所知悉,相對也就影響其功勛之排行。
其四、光武帝建武初年,馮異就已經久據關中,當時有人向劉秀言馮異「專制關中,斬長安令,威權至重,百姓歸心」,甚至私自稱他為「咸陽王」。雖說光武帝不以為然,並把這件事告訴馮異。而馮異也上表答辯,絕不敢有造次之情事。但在史家、其他供陳衍哩,這已經是功高震主的表現,豈可能接受馮異為功臣之首的排序。這也是在下認為馮異為何不能傲視同儕、居於功臣之首的最大原因。
其五、鄧禹活到東漢明帝永平元年,享年57歲。當時開國元勳尚在者寥寥無幾。明帝拜鄧禹為太傅,朝見天子時,鄧禹的座位是東向的,這在當時已是最為尊崇的位置。馮異則在光武帝建武13年以前、四川公孫述尚未平定、天下猶未完全統一之前,就已在軍中薨逝。俗話說:「人在人情在」是有相當道理的。試想光武帝生前猶能常常見到鄧禹、尚能與他說說話。可能在不經意間,鄧禹還能對他有所諍諫、替它擘劃對王朝有所裨益的方針;而對於包括馮異在內的大部分功臣元勳都只能在午夜夢迴間才見的到。這之間的情分,自不可相提並論。這也是小弟認為鄧禹能名列功臣之首的重大原因。
2006-12-22 08:43:1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王子聃 7 · 0⤊ 0⤋
樓上小誠,鄧禹不是在顯宗即位後,在永平元年死的嗎?
那時劉秀不是已經死了嗎?怎能酒後下令斬鄧禹咧?
不瞭!請賜教!
2011-11-03 21:57:0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小軒 1 · 0⤊ 0⤋
版主:『至中元元年,復行司徒事,三十年間竟無一事可記』
建武十三年(公元37年),天下平定,光武帝加封功臣,封鄧禹為高密侯,食邑高密﹑昌安﹑夷安﹑淳于四縣。
鄧禹被封到山東的東部,遠離首都洛陽,
雖然『無一事可記』,比起劉邦大殺功臣,下場好多了。
2007-01-03 05:53:0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