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什麼是第七識--末那識與第八識--阿賴耶識?可否用淺顯的字句或例子來解釋。謝謝!
2006-12-18 15:30:50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 2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最簡單淺顯的解釋...
[末那識]....
我執識!!-------將所接受的一切,經分別後加以執取,認為是[真實].
例如:看到自己的存簿....就可以和他人分別,而認定是[真實自己]的....其實[存簿]也是緣生緣滅,非真實.....
[阿賴耶識].....
一切業識種子的倉庫...只要有心念造作,就產生業識種子..種子倉庫就自然行成......故[業識清淨]則阿賴耶識自然消失!!
例如...修行証悟成聖者...都是[業識清淨],故也已無第八識的存在!
2006-12-18 16:55:3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charlie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04 11:08:1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佛教則將精神分為三:心(集起),即精神之主體;意(思量);識(了別),即精神之作用。
一、意識
狹義而言,意識即指第六識。
依唯識宗之說,眼、耳、鼻、舌、身等前五識,各緣色、聲、香、味、觸等五種對境,此五識僅由單純的感覺作用來攀緣外境,而不具有認識、分別對境之作用。
第六意識始具有認識、分別現象界所有事物之作用,是前五識共同所依據者,故又稱意地。五識須與第六識共同俱起,方能了別對境。
二、末那識
第七識為末那識,「末那」意譯為「意」,就是思量的意思。
第六識乃以末那識為所依,故稱第六識為「意識」。
末那識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之染污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
末那識為我執之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淨識,又稱思量識。
末那識自無始以來,微細相續,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質為「有覆無記」,能覆聖道、蔽心性。
三、阿賴耶識
阿賴耶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為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
佛家認為,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剎那,唯有第八識而已,故稱第八識為初剎那識。
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
據成唯識論卷二所舉,阿賴耶識具有能藏、所藏、執藏三義。即︰
能藏,謂第八識善於自體中含藏一切萬法之種子。
所藏,指現行熏種子義而說,亦即此識為七轉識熏習諸法種子之場所。
執藏,謂第八識恆被第七末那識妄執為實我、實法,故又稱我愛執藏。
2006-12-19 11:14:4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
有情衆生:六識(眼、耳、鼻、舌、身、意)
第七識:是我執識~~人人都有我執,有是、有非就有煩惱。
第八識:是大藏識~~無量劫的種子。
比方說一部電惱:~~~
第七識:是電惱的資料檔。
第八識:是電惱的記憶体。
最簡單的說明大致上是如此,
其於的自悟自證會較實際點。
2006-12-19 10:24:4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3 · 0⤊ 0⤋
第七識--末那識就是將「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觸、意緣法」.的六塵境界加以分別,是為第七識末那識。
第八識--阿賴耶識就是第七識--末那識的分別於予補捉而生執著,此時就是第八識阿賴耶識。
當第八識阿賴耶識補捉而生執著即刻現出二種現相:
第一是:如果惱筋已經存有檔案的,舜間由第八識反射經由第七識回到第六意識加以表達。
第二是:惱筋中原無檔案的,此時第八意識同時會處理二種現象。
一是存入新檔。
二是反射經由六七意識回到第六識,告知無法辨別。
由於六七八意識所需時間極短,我們根本無法感受到變化,也不知道心意識在活動,所以稱為「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此以第六意識極強時,記性就越強,這種六七八意識強者稱之識智辯聰。六七八識轉化越快者(腦筋能轉得快者)是為記憶性強是謂「聰明」。
佛法告訴我們必須將第六意識轉化,導入到內觀的自性海中。也就是當你遇到任何境界,透過內觀生命存在的能力,不要入第七識。而由六根直接導入,不用分別、不用對立入薩婆若海裡面。這是捨識用根的行持法。
佛法是要修持的,不是僅知識的.因持這個修持法,是成佛的方法.願共勉之。
2006-12-18 17:47:18 · answer #5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末那識
末那,為梵語 manas 之音譯,意譯為意,思量之義。唯識宗將有情之心識立為八種,末那識即為八識中之第七識。為恆執第八阿賴耶識為「我」之染污識。為與第六意識(梵 mano-vijna,意之識,乃依末那之識)區別,而特用梵語音譯稱為「末那識」。此識恆與我癡、我見、我慢、我愛等四煩惱相應,恆審第八阿賴耶識之見分為「我、我所」而執著,故其特質為恆審思量。又此識為我執之根本,若執著迷妄則造諸惡業,反之,則斷滅煩惱惡業,徹悟人法二空之真理,故稱染淨識,又稱思量識、思量能變識。且其自無始以來,微細相續,不用外力,自然而起,故其性質為「有覆無記」;乃不引生異熟果,卻能覆聖道、蔽心性。
謂執持諸法而不迷失心性;以其為諸法之根本,故亦稱本識;以其為諸識作用之最強者,故亦稱識主。此識為宇宙萬有之本,含藏萬有,使之存而不失,故稱藏識。又因其能含藏生長萬有之種子,故亦稱種子識。 此外,阿賴耶識亦稱初剎那識、初能變、第一識。因宇宙萬物生成之最初一剎那,唯有此第八識而已,故稱初剎那識。而此識亦為能變現諸境之心識,故亦稱初能變。由本向末數為第一,故稱第一識。由於有阿賴耶識才能變現萬有,故唯識學主張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此亦為唯心論之一種。至於阿賴耶識為清淨之真識,或染污之妄識,乃佛學界所爭論之一大問題。 據攝大乘論本卷上所引增一阿含經之說,及俱舍論卷十六所引契經(或即指雜阿含經)之說,可知阿賴耶思想之萌芽,源於原始佛教時代。據轉識論、攝大乘論本卷上、佛本行集經卷三十三、俱舍論卷十六、大毘婆沙論卷一四五等所舉,部派佛教時代之諸師皆依愛欲緣起說,將阿賴耶解釋為愛著、貪愛,或為愛、樂、欣、喜等。然至大乘佛教時代,則先後有馬鳴造大乘起信論以論釋阿賴耶識之義,彌勒、無著、世親等亦分別造論闡述唯識緣起說,以一切萬有皆緣起於阿賴耶識,遂成立唯識哲學之思想系統。其中,無著依阿毘達磨大乘經、解深密經等,解說第八根本識(阿賴耶識)為有情總報之果體,並於所著顯揚聖教論卷十七中,舉出八種理由以論證阿賴耶識之存在。 無著於其另一著作攝大乘論本卷上,將阿賴耶識分為自相、因相、果相三種,並提出迷、悟二種境界,皆由熏習於阿賴耶識中之種子所生起,此即「種子熏習說」,亦即主張阿賴耶識為真妄和合之說。又世親著之唯識三十頌,至唯識分流時代,有二十八家之注釋,而較聞名者則為護法、安慧等十大論師之注釋;玄奘即以護法之注釋為主,糅合其餘諸師之說,編譯出成唯識論十卷,對我國、日本、韓國之唯識思想影響甚深
2006-12-18 16:00:13 · answer #6 · answered by 拉達克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