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如題......

2006-12-12 14:02:19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4 個解答

西安事變,又稱雙十二事變,是當時任職西北剿匪副總司令、東北軍領袖張學良和當時任職國民革命軍第十七路總指揮、西北軍領袖楊虎城於1936年12月12日,在西安發動的直接軍事監禁事件,扣留了當時任職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委員長和西北剿匪總司令的蔣中正,目的是「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西安事變最終以蔣中正被迫接受停止剿共一致抗日的主張,導至了第二次國共合作而和平解決。



[編輯] 歷史背景

[編輯] 九一八事變
1931年9月18日,日本關東軍發動了九一八事變,張學良撤出了東北,退入山海關內。1933年1月1日,榆關抗戰爆發。1月3日,山海關失守。1933年2月21日,熱河抗戰爆發。3月4日,承德失守,熱河抗戰失敗。張學良引咎辭職,出國考察。


[編輯] 共產黨中央紅軍抵達陝北
1935年秋,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工農紅軍,經過被毛澤東命名為兩萬五千里長征的轉移,抵達陝北。


[編輯] 東北軍剿共遭遇失敗
1935年9月20日,蔣中正在西安設立西北剿匪總司令部,自任總司令,任命張學良為副司令,調東北軍入陝甘剿共。1935年10月1日,東北軍在勞山戰役中,王以哲的67軍110師2個團和師部被殲,師長何立中戰死,團長裴煥彩被俘。1935年10月29日,東北軍在榆林橋戰役中,107師和619團全部被殲,團長高福源和不少士兵被俘。1935年11月22日,東北軍在直羅鎮戰役中,109師被殲,師長牛元峰戰死,沈克的106師的一個團被殲。1931年張學良儼然一個東北王,九一八事變後被全國人民稱為「不抵抗將軍」。在紅軍西撤的時候,張的部隊被調去繳匪,由於任務執行不利張部隊的番號被蔣中正撤掉,導致兩人之間的嫌隙。


[編輯] 一二九運動
1935年12月9日北平學生舉行了大規模的示威遊行,呼籲「停止內戰,一致對外」、「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全國民眾紛紛響應。


[編輯] 中共確立抗日統一戰線政策
1935年12月17日,中國共產黨瓦窯堡會議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政策。 1936年1月,毛澤東、周恩來、彭德懷等聯名發出《紅軍為願意同東北軍聯合抗日致東北軍全體將士書》。1936年2月,中央紅軍開始東征抗日。在東北軍剿共與紅軍東征的戰役中,中國共產黨對東北軍被俘官兵進行了抗日教育,並予以釋放。


[編輯] 兩廣事件
兩廣事件,又稱六一事變或西南事變。1936年6月1日,陳濟棠、李宗仁在廣州發出通電。痛陳九一八事變後日本軍對中國土地的踐踏,決定率所部北上抗日,收復失地。6月2日,致電南京中國國民黨中央執行委員會,請求准許粵桂部隊北上。然而不久後廣東將領、飛行員紛紛向南京政府投誠,並對兩廣所謂的「北上抗日」說加以抨擊。「南天王」陳濟棠垮臺,李宗仁也不得不對蔣中正表態歸順。

由於兩廣事件兵不血刃便獲解決,蔣中正便將預備征討兩廣的中央師悉數北調,用來剿共。並準備將張學良的部隊調離。然而也因蔣中正的過分自信,僅帶少數文武飛往西安,結果西安事變時所有人都被扣留。


[編輯] 張學良與中共的秘密接觸
1936年4月,張學良開始了和中國共產黨的秘密接觸。張學良9日駕機飛抵延安會見周恩來,同機的還有王以哲、劉鼎。1936年8月,中國共產黨決定改『反蔣抗日』的方針為『逼蔣抗日』。1936年9月,中國共產黨與東北軍正式簽訂了《抗日救國協定》,雙方正式結束敵對狀態。


[編輯] 序幕
1936年8月29日,得知國民黨特務逮捕秘書、東大學生代表、中共地下黨員宋黎和馬紹周、關沛蒼,張學良命譚海率衛隊營包圍和查抄了陝西省黨部,即為「艷晚事件」。

10月22日,蔣中正由南京飛抵西安,嚴令進剿紅軍。張學良當面表示反對,並提出,一致停止內戰,一致抗日的要求,遭蔣訓斥。

10月29日,張學良飛洛陽為蔣中正祝壽,勸蔣聯共抗日,遭蔣怒斥。

11月27日,張學良上書蔣中正,請纓抗戰,遭蔣嚴詞拒絕。


12月2日蔣、張、楊於洛陽會面12月2日,張學良飛抵洛陽見蔣,要求釋放抗日救國會「七君子」。

12月4日,蔣中正由洛陽到抵西安,調幾十萬大軍「進剿」紅軍。張學良與楊虎城再次進諫,遭蔣訓斥。 蔣向張學良、楊虎城表示:要麼進兵,要麼將東北軍、十七路軍分調福建、安徽。

12月7日,張學良到華清池見蔣中正,再三苦諫,要求停止內戰,一致抗日,被嚴辭拒絕。

12月9日,中國共產黨組織大規模的群眾遊行示威,紀念「一二·九」運動一周年。特務軍警開槍打傷一名小學生,群眾非常激憤,決定到臨潼直接向蔣中正請願示威。蔣中正強令張學良制止學生運動,必要時可以用機關槍打學生。張學良接到命令後,趕上遊行隊伍,極力勸說學生回去。東北大學學生高呼「中國人不打中國人!」「東北軍打回老家去,收復東北失地!」等口號。張學良向群眾表示三日內以實際行動答覆學生要求。

12月10日,蔣中正召開會議,正式通過發動第六次「圍剿」計劃,決定在12日宣佈動員令。


12月11日,張學良再赴華清池向蔣中正哭諫,毫無結果。

12月11日晚,蔣邀請張學良、楊虎城和蔣鼎文、陳誠、朱紹良等晚宴,席間,蔣宣佈了蔣鼎文為西北剿匪軍前敵總司令,衛立煌為晉陝綏寧四省邊區總指揮等換將的任命書。

2006-12-13 15:43:4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dickykohk 07 6 · 0 0

連wiki的[編輯] 兩字都copy,
有礙觀瞻。

2007-06-12 08:43: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鯉躍龍門 7 · 0 0

 今日(二零零六年十二月十二日)是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七十周年紀念,北京中共當局舉行了盛大的紀念儀式。這個事變的主角圍繞著三個人:當時中華民國總統蔣介石(1887-1975)、軍閥張學良(1901-2001)和楊虎城(1893-1949)。
 當時中國正值日本侵略,而困擾著蔣介石總統的除了日本侵略者之外,還包括以毛澤東為首的中共;當時中共正與國民政府對抗得如火如荼,一連串的事令蔣介石頭大如斗。蔣介石本來想「先安內,後攘外」,即先對付中共毛澤東、周恩來、朱德等人,再想辦法對抗日本軍國主義。
 由於當時以奉系軍閥張學良及綏靖公署主任楊虎城,眼見國難逼在眉睫,於是想辦法令蔣介石屈服,結果在臨潼把蔣介石扣押起來,實行兵諫,令蔣介石不得不與中共對盟抗日,是為國共「二次合作」。我國於一九三七年開始受日本正式侵略,長達八年的抗戰令不少國民傷亡;在抗日勝利過後,我國又要重新面對新的國難-國共內戰,再徒令國家生靈塗炭。
 後來,蔣介石卻把張學良和楊虎城軟禁起來,張學良的軟禁時間最長,達五十多年;國府遷台後仍把他軟禁。至上世紀九十年代,李登輝總統執政後才把張學良釋放,張學良於是跟隨親人移居美國檀香山。二零零一年張學良於當地病逝,終年一百零一歲。
 楊虎城的下場更是悽慘,他在事變後被蔣介石逼迫,一度流亡國外;楊虎城至一九三七年回國,即被蔣介石派人逮捕。至國民政府敗退前夕,即一九四九年九月,楊氏於西安被國民黨特務刺殺,終年五十七歲。

2006-12-12 14:40:3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街坊保長 7 · 0 0

九一八事變後,抗日的聲浪瀰漫在中國的各個角落,我軍與日軍早已壁壘分明,立於敵對狀態。政府深感對日抗戰實已無可避免,於是全國建設以充實國力。而此時中共卻不斷擴大,處處牽制政府抗戰方針。
  蔣委員長基於「攘外必先安內」,乃親自督剿,以「七分政治,三分軍事」圍剿共匪。剿共期間,少數野心軍人政客竟然企圖分化與割據。幸虧中央應變得宜,都快速平息事變。迨中共流竄陝北,政府正全面復興建設時,竟又發生震驚中外的西安事變。民國二十三年,江西共軍在國軍第五次圍剿的強大壓力下,流竄陝北,之後為了苟延殘喘,乃運用統戰謀略,以「抗日民族統一戰線」,號召停止內戰,一致抗日。
  當時國民政府為了應付西北形勢的需要,特別任命由西北剿匪總司令蔣委員長,副總司令張學良,及第十七路總指揮楊虎城,共同擔任剿共任務。不料張氏對共黨認識不清,部下將領又多受中共蠱惑。民國二十五年十二月十二日,張氏與楊氏以武力強行劫持拘留蔣委員長。要求「停止剿共,改組政府,出兵抗日」。為蔣委員長嚴詞拒絕。消息傳出,舉國憤慨,而國際人士更是認為,非蔣委員長不能領導抗日。
  張楊兩人在國際輿論的強烈指責下,又受到蔣委員長的精神感召,張學良乃於二十五日親送蔣委員長回京。此次事變顯示上下一心,統一更為加強。但剿共軍事行動,因而停頓,致使中共獲得喘息機會。因而釀成抗戰勝利後的全面叛亂

2006-12-12 14:10:3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倩婷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