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洋美術史:請問什麼是後歌德時期?他的雕刻有什麼特色?是屬於文藝復興早期嗎?
2006-12-11 14:24:42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依依 1 in 藝術與人文 ➔ 視覺藝術 ➔ 繪畫
這裡所指的是晚期歌德的雕刻.
2006-12-14 20:01:57 · update #1
晚期哥德時期可說是中世紀藝術的末點,但相對的這一個時期也是開啟文藝復興時期的一道曙光。晚期的歌德雕刻比較著名的應該是畢薩諾父子了,由於中世紀禁止偶像崇拜,因此就算是雕刻也大多有意的避開寫實風格。
但是畢薩諾父子開始雕刻一些具有寫實風味的供養人塑像(就像是唐代佛教的供養人一樣的風氣),這在當時是一個劃時代的風格,有的史家稱之為【國際哥德風】,之後文藝復興初期的畫家如喬托等人也都間接的受其影響,提供給您做參考,謝謝!
2006-12-19 19:21:59 補充:
http://wordpedia.britannica.com/smallpic/ipisann001p1.jpg
以上是畢薩諾約在1255~1260年所做的『博士朝拜』﹐比薩洗禮堂的大理石佈道壇。您可以看一下他的風格,必可以領略到在中世紀封閉的雰圍中,比現出寫實優美的風味。
2006-12-16 13:51:5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SBB 5 · 0⤊ 0⤋
很詳盡的解說
2006-12-20 19:32:5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mermaid 7 · 0⤊ 0⤋
哥德式雕刻約產生於 1137~1140年﹐最高成就出現於 1220~1420年。13世紀末以後就進入所謂盛期歌德風格,晚期哥德通常指15、6世紀,在16世紀上半世紀時,哥德式與文藝復興風格在北歐是並存的。
早期歌德雕刻附屬於建築,以教堂裝飾石雕為主,此外還包括木雕﹑木刻。這種立柱雕像的面部表情有著僧侶式的冷漠和刻板,在其後的發展中﹐哥德式雕刻變得自由和豐富起來。雕刻家不再公式化的製作﹐而開始觀察和模仿自然﹐人體的自然比例﹑姿態獲得了越來越準確而生動的表現,可以說西方美術史上從神學象徵向自然描繪的轉變出現在13世紀的哥德式美術中。聖母和聖嬰立像是哥德式雕刻的基本圖像之一。這類作品中的人物被賦予溫和的人間情感﹐它們與羅馬式雕刻中的騷動不寧的形像有著不同的審美。早期哥德式雕刻是紀念碑性的,強調類型而非個性,表現集體信仰而非個人心靈,這種大教堂的藝術到13世紀末就已基本結束。
其後的雕刻發展與建築並行。崇高感為親近感所代替,紀念碑性讓位於繪畫性和細節的描寫。受當時的宗教運動影響,14世紀雕刻出現了表現獻身精神和神秘冥想的題材,例如誇張地表現死亡恐怖與悲哀的聖母哀子像,即所謂Pieta,14世紀的藝術傾向導致了15世紀初的國際哥德式風格﹐這種風格強調表現物象的體積感和重量感,並有著向優雅、靈巧發展的趨勢。
晚期哥德式雕刻的特色是世俗性。藝術家開始用人間語言表現宗教題材,用藝術描寫代替神學像。晚期哥德式雕刻創作逐漸脫離了教會的控制,轉向同業公會和私人工場。
歌德式雕刻在歐洲各地又有不同的風格表現,分述如下:
早期法國哥德式雕刻代表作是沙德爾大教堂的西門側柱雕像﹐雕刻儘管還顯得僵硬﹑呆板﹐卻已經開始向較為自然的表現發展﹐並且有了獨立雕刻的意義。雕刻人體過於纖長﹐這主要是出於建築的要求﹕雕刻要代替側柱﹐並且與建築的垂直線取得統一。
蘭斯大教堂西門雕刻是哥德式古典主義的代表作品。其中最著名的是《天使訪問聖母》主柱群像,人物的衣飾順人體流動,既表現出人體的三度空間造型,又增加了人體的嫵媚優雅,作品有著人類情感的真實流露。作於14世紀初的《巴黎聖女像》(巴黎聖母院藏),是另一種類型的雕刻,它雖不注重人體的寫實造型,卻仍以情感的表現取勝。雕刻中的小耶穌不再是一個拘謹的小救世主,而是一個撫弄著母親衣領的孩童。
英國哥德式雕刻在宗教改革和國內戰爭期間被毀,現存較多的只有墓室雕刻。伍斯德大教堂的《約翰王像》是這類雕刻的代表作。
法國哥德式風格於13世紀傳入德國,與當時仍盛行於德國的羅馬式地方風格相結合,發展為德國哥德式。早期德國哥德式雕刻的代表作有瑙姆堡大教堂唱詩席祭壇屏飾上的《基督受難》和壁聯上的《埃克哈德與烏塔像》。前者強調了體積感和戲劇性悲壯氣氛,後者則以寫實手法表現出人物的個性德徵。14世紀盛行一種被稱為禱告圖私人宗教儀式雕刻,德國在這種雕刻的發展中起主導作用。這類雕刻多為木雕﹐具有強烈的表現主義德徵﹐聖母哀子是其中最典型、最普遍的題材。
義大利哥德式雕刻於13世紀下半葉出現﹐以皮薩諾父子為代表。N.皮薩諾的雕刻標誌著哥德式向文藝復興發展﹐又有著濃厚的古典主義因素。比薩大教堂洗禮堂大理石講壇雕刻是他的代表作品﹐這裡《耶穌誕生》中的聖母的面部和衣飾處理﹐都採用了古典雕刻的造型手法﹐整個形像彷彿是一位羅馬主婦。N.皮薩諾之子G.皮薩諾代表了另一種風格。在他於14世紀初創作的比薩大教堂雕刻《耶穌誕生》中﹐輕柔典雅的美﹐代替了對紀念碑性的追求,構圖更富繪畫性﹐更注重空間的表現。
2006-12-19 04:14:3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solar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