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我想要問..........軟流圈和岩石圈的特色,還有~~它們各是在地球的哪個層中(地殼、地函、地核)

2006-12-10 15:18:57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科學 地球科學與地質學

2 個解答

首先先說明 地殼 地函 地核
地殼
地殼為地球構造的最外一層,其下界稱為莫荷不連續面(簡稱莫氐面它是奧地利地震學家莫霍洛維奇在1909年發現的) 。地殼大部分由堅硬的結晶岩石構成,其上為一層薄的沈積岩石所覆,再上面則為海洋或湖泊的水所覆蓋。
地殼可分為上下兩層。上層稱矽鋁層(Sial),由要由色淺質輕的岩石組成,成份以矽鋁元素為主,因為這一些層地殼的物理性質與花崗岩相似,所以又稱為花崗岩層(Granitic Layer)。下層稱為矽鎂層(Sima),由較深色重比較大的岩石組成,成份以矽鎂元素為主。這一層地殼的物理性質和玄武岩很相似,所以又稱為玄武岩層(Basaltic Layer) 。
大陸地殼和海洋地殼的組成和厚度差異甚大。大陸地殼較厚,由二十至六十公里以上不等,平均厚度為三十五公里。海洋地殼平均厚僅五到七公里。大陸地殼上部由矽鋁層組成,其下為矽鎂層;而海洋地殼主要由矽鎂層組成 。

地函
地函位於地殼和地核中間,它與地殼為以莫荷面(這是美籍德人地震學家古登堡在1914年發現)為分界面。地函的厚度大約略小於二千九百公里,但是地函占有地球總體積的百分之八十三,總質量的百分之六十八。因為P 波和S波都可以通過地函,所以推測地函主要是由固體組成的。地函可以分為上、下兩部,中間為一過渡帶。

地核
地核為由地面下2,900公里一直延伸到地球的中心深約6,357公里(兩極)或6,378公里(赤道)左右之處。地核占地球總體積的百分之十五,總質量的百分之三十二。地核的主要成份可能是鐵和鎳的合金,此為根據鐵隕石的成份推斷而得。
根據地震波分析,地核可分為兩部份:外部稱為外核(Outer Core),厚約2,220公里;內部則稱內核(Inner Core),從5,100公里以下到地球的中心,其半徑約1,250公里。

參考資料 http://www.bamboo.hc.edu.tw/~sts/course-2003/course/textbook/text05/ch02/

所謂的岩石圈
是指地殼和上部地函的堅硬岩石部分
大約是地表到七十公里深的範圍
軟流圈
是指在上部地函與下部地函之間所存在的熔融狀態的物質
這裏的岩石溫度接近熔點
所以軟流圈內的物質進行著緩慢的對流作用
它是驅動其上部岩石圈板塊漂移的動力

2006-12-11 15:00:1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山豬 5 · 0 0

地球是離太陽第三近的行星,軌道半徑為14,960萬公里 (1.00AU);直徑為12,756.3公里,在九大行星中大小排行是第五;質量是5.9736x1024公斤。

  直到十六世紀的哥白尼時代之後,人類才瞭解到地球只不過是太陽系的另一顆行星而已。

  地球當然不需太空探測船才可認識,但是直到二十世紀我們才真正勾勒出整個地球的全貌。當然能自太空中取得它的影像是其中相當重要的因素,地球的太空影像對天氣預測,尤其是颱風 (颶風) 的預報來說有很大的幫助,而且從太空看到的地球真是非常美麗。

  由化學組成成分及地震震測特性來看,地球本體可以分成一些層圈,以下就標示出它們的名稱與範圍 (深度,單位為公里):

0- 40 地殼
40-2,890 地函
2,890-5,150 外地核
5,150-6,378 內地核
  固態的地殼厚度變化頗大,海洋地區的地殼較薄,平均約7公里厚;而大陸地殼就厚得多,平均約40公里厚;地函也是固態,不過在它上部有一層極小部分熔融的區域,稱為軟流圈,其上的地函最頂部及整個地殼則稱為岩石圈;至於外地核是液態而內地核是固態。這些不同的層圈都是以不連續面為界,最有名的就是在地殼與地函之間的莫氏不連續面 (Mohorovicic discontinuity)。

  地函佔有地球的主要質量,地核反而位居其次,至於我們生存的空間則只是整個地球極小的一部分而已 (質量,單位為1024公斤):

大氣層 = 0.0000051
海洋 = 0.0014
地殼 = 0.026
地函 = 4.043
外地核 = 1.835
內地核 = 0.09675
  地核主要的主要成分是鐵 (或鐵鎳質),不過也可能有一些較輕的物質存在,地心的溫度約有7,500K,比太陽表面溫度還來得高;下部地函的主要成分可能是矽、鎂、氧,再加上一些鐵、鈣及鋁;上部地函主要成分則是橄欖石及輝石 (鐵鎂矽酸鹽岩石),也有鈣和鋁。以上這些瞭解都是來自於地震震測資料,雖然上部地函的物質有時會因著火山噴出熔岩而被帶到地表來,但是我們仍無法到達固體地球的主要部分,目前的海底鑽探行動連地殼都尚未挖穿。地殼的成分則主要是石英 (二氧化矽) 及矽酸鹽類如長石。整體估算,地球化學組成的重量百分比為:

34.6% 鐵
29.5% 氧
15.2% 矽
12.7% 鎂
2.4% 鎳
1.9% 硫
0.05% 鈦
  地球是平均密度最大的主要星體。

其它類地行星也都具有和地球類似的結構與組成,但其中也有一些差異:月球核所佔比例最小;水星核的比例最大;而火星及月球的函相對較厚;月球和水星沒有化學組成明顯不同的函與殼之分;地球可能是唯一可再分成內外核的。不過請留意,我們對行星內部的認識主要是來自於理論推導,就算是對地球的也是如此。

  有別於其它類地行星,地球的最外層 (包含地殼及上部地函的頂端) 被切分為數塊,「飄浮」於其下的熾熱地函之上,這就是著名的板塊構造運動學說。這個學說主要描述兩種運動:拉張與隱沒,前者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遠離,其下的岩漿湧出而生成新地殼之處;後者則發生在二個板塊互相碰撞,其中一方潛入另一方之下,終至消滅於地函中之處。此外,也有一些板塊邊界是橫向錯開式的相對運動或兩個大陸板塊硬碰硬地撞在一起。目前全球有八個主要板塊:

歐亞板塊-北大西洋東半部、歐洲及亞洲 (印度除外);
非洲板塊-非洲、南大西洋東半部及印度洋西側;
印澳板塊-印度、澳洲、紐西蘭及大部分的印度洋;
太平洋板塊-大部分的太平洋 (包含美國南加州海岸地區);
納斯卡板塊-緊臨南美洲的太平洋東側;
北美板塊-北美洲、北大西洋西半部及格陵蘭;
南美板塊-南美洲與南大西洋西半部;
南極板塊-南極洲與南大洋。

2006-12-11 16:48:1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