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是誰人首創呢??
2006-12-06 15:53:44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Amy Cheng 7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垂簾聽政簡稱“垂簾”。
皇后、皇太後臨朝聽政,處理國家大事,因在寶座前設簾遮蔽,故稱。歸政叫“撒簾”。歷史上的“垂簾聽政”多因嗣君年幼。《舊唐書•高宗紀》:“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后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宋史•禮志二十》:“乾興元年,真宗即位,輔臣請與皇太後權同聽政。禮院議:自四月內東門小殿垂簾,兩府合班起居,以次奏事,非時召學士亦許至小殿。”又“徽宗即位,皇太後權同聽政。三省、樞密院聚議……曾布曰:‘今上長君,豈可垂簾聽政?請如嘉祐故事。’”又《後妃傳下•哲宗昭慈聖獻高皇後》:“帝聞事急,詔禪位元子,太後垂簾聽政……朱勝非等誘以復辟,命王世修草狀進呈。太後喜曰:‘吾責塞矣。’乃以手劄趣帝還宮,即欲撒簾。帝令勝非請太後一齣禦殿,乃命撒簾。是日,上皇太後尊號。”《元史•後妃傳•定宗欽淑皇後》:“定宗崩,後抱子失列門垂簾聽政者六月。”《清史稿•後妃傳•孝欽顯皇後》:“鹹豐十一年十一月乙酉朔,上奉兩太後禦養心殿,垂簾聽政。”
背景
慈禧太後連同恭親王奕訢發動辛酉政變,將年號由祺祥改為同治,殺肅穆等輔政大臣奪權,。年僅五歲的同治帝沒有可以輔助的大臣,於是太後能以此藉口步上朝廷掌權。
垂簾聽政的歷史
“垂簾聽政”的制度,在我國曆史上最早可以追溯到舊戰國時期。
戰國時期皇帝去世後,如果繼位皇帝年紀幼小,可以由小皇帝的母親輔政。但是根據宮廷的規定,朝中官員不得直接觀看和接觸皇太後,所以輔政的皇太後一般坐在皇帝理政廳堂側面的房間裏,在房間和廳堂之間掛一簾子,聽官員們與皇帝談論政務。於是,這種由母親幫助皇帝輔政的制度,就被人們形象地稱為“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並非慈禧太后首創
最早意義上的“垂簾聽政”,要數戰國時期的趙太后。趙太后聽從觸龍的諷諫,把幼子長安君送到齊國做人質,求得齊軍幫助,解了越國之危。
趙惠文王后趙威後
趙太后即赫赫有名的趙威後。在《戰國策·齊策》裏,有一段“趙威後問齊使”的佳話。她先問收成,後問百姓,最後才問到君王,致使齊使不悅,說她是“先賤而後尊貴”。趙威後據理以對,道出了“苟無歲,何有民?苟無民,何有君”的千古名言。問者言之鑿鑿,步步進逼,對者狼狽不堪,囁嚅語塞。趙威後從此威風八面,青史留名。但她亦會表現出溺愛子女、甚至蠻橫不講理,完全不像一個開明君主的樣子。這說明統治者的子女觀並不絕對地與個人品質有關,而是與社會制度和當時的社會文明程度有關。
西元前266年,趙國的國君惠文王去世,他的兒子孝成王繼承了王位,因當時孝成王還小,所以由太后執政。趙國正處於新舊交替之際,趙太后剛剛執政,國內動蕩不安。當時的趙國,雖然有廉頗、藺相如、平原君等人在支撐門面,但國勢已大不如前。秦國認為有機可乘,便發兵東下,一舉攻佔了趙國的三座城池,趙國危在旦夕。顯然靠自身的力量趙國決不是秦國的對手。所以,太后不得不請求與趙國關係較密切的齊國增援。齊王雖然答應出兵,但按當時的慣例提了一個條件;即趙國必須派太后的幼子長安君到齊國去作人質...(更多有關趙惠文王后趙威後的故事,可參看http://www.paddyliu.com/vb3/showthread.php?t=9187&page=10&pp=10)
唐朝時,著名的女皇武則天在稱帝前,也曾搞過垂簾聽政。她是真正最早在寶座前設簾遮蔽,在後面協助處理政事,包括中宗,睿宗等。這可見於《舊唐書•高宗紀》:“自誅上官儀後,上每視朝,天後垂簾於御座後,政事大小,皆預聞之,內外稱為二聖。”
宋朝有兩個垂簾聽政者。一個是北宋的高太後。她是宋英宗的皇後。英宗死後,神宗即位僅一年就死了,由年僅10歲的哲宗上臺。高太後“受英之托”,乙太皇後(皇帝祖母)的身份聽政。另一個是南宋的謝太後。鹹淳十年(1274年),恭宗即位時尊她為太皇太後,垂簾聽政。
北宋時期的遼國蕭太後,在其子聖宗即位時,也是皇太後身份垂簾聽政,其間與宋真宗訂立了有名的“澶淵之盟”。
清朝的垂簾聽政
清朝的垂簾聽政發生在清同治帝及德宗光緒帝四至十六歲間。因為皇帝年幼無法主事,於是東西兩宮太後坐在皇帝後面聽政,中間垂下一道簾子隔開,所以稱為垂簾聽政。
垂簾聽政並非清朝的祖制,清朝是不准婦人幹政的,於是以簾子垂下隔開表示聽政的太後不在朝廷上。
1861年(鹹豐十一年),鹹豐帝去世,慈禧太後6歲的獨子載淳嗣位,臨終前鹹豐任命載垣等八大臣輔政。鑒於康熙初年曾出現輔政大臣鰲拜專權的先例,鹹豐帝使用對輔政大臣牽制之策,即把他的「同道堂」、「禦賞」璽,分別賜予載淳及皇太後鈕祜祿氏,以二璽代替硃筆。輔政大臣所擬上諭,必須加蓋這兩方印章才能奏效。
當時載淳年幼,「同道堂」印就落在生母慈禧皇太後手中,這為素有政治權欲的慈禧臨朝預政提供了契機。她拉攏慈安皇太後,聯合恭親王奕欣,於鹹豐帝死後不久發動了宮廷政變,將輔政大臣斬首抄家,解職戍邊,徹底肅清了她的政敵集團。
載淳舉行了象徵式的登極典禮,兩宮皇太後就立即以皇帝的名義發出上諭,令大臣彙編以往各代皇太後臨朝預政事跡,並美其名為《治平寶鑒》,作為一本垂簾聽政的歷史依據。於鹹豐十一年十一月初一日,她們攜載淳到養心殿東暖閣,正式垂簾聽政,設兩太後寶座在皇帝寶座之後,中間以八扇黃屏風隔開。為使此舉更具合法性,恭親王等人還制定了《垂簾章程》。至1873年(同治十二年),載淳成年後,兩宮皇太後被迫撤簾歸政。
但同治帝親政不及兩年,就因病而死。因無子嗣位,慈禧再次玩弄政治手段,精心設計擇立同治帝年幼的叔伯兄弟載湉繼位,使兩宮皇太後二次垂簾終又得逞。
至1881年(光緒七年)慈安皇太後暴死,只剩慈禧一人垂簾聽政。光緒帝成年親政後,支持戊戌變法,嘗試以康有為等人為首的資產階級改良派發起的一次改良運動,目標為改變清朝祖製成法,因而遭慈禧等頑固派的忌恨。1898年9月21日,慈禧太後等人發動戊戌政變,企圖乘光緒皇帝到天津閱兵時舉行政變,以廢黜光緒帝。光緒帝得知後,曾拉攏新建陸軍首領袁世凱救護光緒帝,結果卻被袁世凱出賣。光緒帝被幽禁於中南海瀛臺,慈禧太後隨即殺害策劃維新變法的「六君子」譚嗣同、林旭、楊銳、楊深秀、劉光第、康廣仁,並通緝康有為和梁啟超,罷免維新官員,戊戌變法徹底失敗。解除了光緒帝的皇權後,慈禧再次臨朝10年,稱為「慈恩訓政」,直至去世為止。慈禧通過垂簾聽政之途,操縱同治、光緒兩朝皇帝,掌握清代朝政達48年之久。
http://ks.cn.yahoo.com/question/1306093015735.html
圖片參考:http://www.radiofoshan.com.cn/tmtk/zhouli/99.jpg
screen.width-300) {this.width=screen.width-300;this.alt='點擊查看全圖';}" border=0>
畫家所繒趙惠文王后的畫像
2006-12-10 08:59:1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ARCO 7 · 0⤊ 0⤋
『垂簾聽政』鶵形 -->太后臨朝是西漢 呂后首創。
太后臨朝的制度,始於漢朝,漢惠帝不理政事,呂后臨朝。漢殤帝出生不過百日就繼漢和帝為帝,皇后鄧氏以皇太后臨朝。
之後在南北朝、唐朝、宋朝也有『太后臨朝』。
南北朝時期北魏馮太后也曾經臨朝稱制。唐朝武則天以太后臨朝甚至廢唐建周,自己做了皇帝。宋代有多位皇太后曾臨朝稱制。
不過,真正的『垂簾聽政』是武則天 !因為在此以前的太后臨朝不用垂簾!
宋代有多位皇太后曾臨朝稱制。
但垂簾聽政的制度卻要到唐朝武則天時期才開始。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9E%82%E5%B8%98%E5%90%AC%E6%94%BF&variant=zh-hk
2006-12-06 16:06:0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J 7 · 0⤊ 0⤋
首創武曌<武則天>『垂簾聽政』
武則天是唐高宗的皇后武曌。高宗身體不好,經常頭暈眼花,於是他就讓武則天處理政事。後來武后更垂簾聽政,每當高宗上朝,她便坐在簾子後面,幫忙出主意,漸漸武后便掌握了大權。
高宗死後,中宗繼位,武后仍然以太后身份臨朝聽政,甚至皇帝都要聽她的話。後來她更廢除中宗,另立睿宗做皇帝。
武后鞏固了實力後,就自己做皇帝,成為歷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006-12-06 16:04:5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coty 7 · 0⤊ 0⤋
何謂垂簾聽政?
在古代,若皇帝年幼,太后就掛個簾子,坐在小皇帝背後,臨朝執政,這種做法就叫垂簾聽政,實際上就是太后掌權。
慈禧第一次垂簾聽政
慈禧於一八六一年發動辛酉政變成功後,便安排她的兒子載淳登上帝位,廢除了肅順等人所擬的年號“祺祥”,宣佈明年為“同治”元年,表示兩位太后一同治理國家。同時,上“母后皇太后”徽號為“慈安皇太后”,“聖母皇太后”徽號為“慈禧皇太后”。慈禧的稱號就是這樣開始的。最後,慈禧和鈕祜祿氏一道宣佈垂簾聽政。當時,名義上是兩位太后一同聽政,但是鈕祜祿氏沒有甚麼能力,處處退讓,所以實際上完全是慈禧一人操縱政權,專橫獨斷。
慈禧第二次垂簾聽政
一八七五年同治病逝,在位十三年,死時才十九歲。由於同治沒有兒子,所以慈禧選中了醇親王奕環的兒子載湉來繼承皇位,即光緒皇帝。因為載湉和同治是同輩,年紀又小,只有四歲,讓他來繼承,慈禧就又可以用皇太后的名義垂簾聽政了。同時,載湉的母親是慈禧的胞妹,載湉和慈禧是甥姨關係,有這樣一層關係,慈禧就更加容易控制這個小皇帝了。就在慈禧的武力控制下,那些親王大臣沒有一人敢出來反對,他們只好上書請兩位皇太后再垂簾聽政。
慈禧第三次垂簾聽政
光緒是個沒有實權的傀儡皇帝。他看了康有為的上書,很希望利用改良派這股力量,通過變法,引進新人,排斥以慈禧為首的后黨,把慈禧手裏的大權奪過來,使自己的處境得到改變,使國家的現狀得到改善。因此,他決計進行變法。但慈禧發動政變,即戊戌政變;下令把光緒囚禁在中南海的灟瀛台,派太監進行看管。同時,她又以光緒名義,發布諭旨,宣布自己不能勝任國事,再三懇求慈禧“訓政”。諭旨中甚至說,這樣做是“天下臣民之福”。於是,慈禧又臨朝聽政了。
2006-12-06 20:59:37 補充:
希望你給我分啦!
2006-12-06 15:59:0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123 3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