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佛家常說要自覺
自覺是什麼意思
如何在日常生活中自覺呢
請善信大德者賜教

2006-12-03 04:30:14 · 13 個解答 · 發問者 小鄭 1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13 個解答

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一 海濤 輯

1.我們的修行必須堅定與持續,即所謂的「勤精進」,就是向前不斷地精

進。

2.只要我們不貪愛、抓取或執著,彷彿它並不存在,苦便不會生起。

3.當痛苦在心中生起時,我們必須堅持將煩惱從根拔除,徹底斬斷它們。只

要一直保持堅定的決心,最後煩惱一定會屈服,並被消除。

4.一切法都是有因而生,因若消失,果便消失。

5.苦因「有」而生起,以「有」為緣而有「生」;「取」則是造成苦的先決

條件。

6.只要發覺苦,就深入觀察它,深入觀察當下,觀察自己的心與身。

7.修行人就以這種方式看自己的心,只有生與滅,並無常住的實體。他們從

各個角度思惟,修行人發現心根本沒什麼,沒有任何東西是穩定的;只有生

與滅、滅與生,無固定不變的事物。

8.我們應認真地修行,無論多麼困難,依然勇往直前。且我將一生看成一

天,絲毫不敢懈怠。

9.修行者必須少量知足,並保離染。無論說話、吃飯或做任何事,都必須很

容易滿足:吃得簡單、睡得簡單、住得簡單。如此修行,就愈容易獲得滿

足,你將能看透自己的心。

10.佛陀不詳說修行的成果,因為它無法以言語傳達。就如試著為天生的盲人

描述不同的顏色:「它是鮮黃色。」那是不會有什麼效果的。

11.與「法」、平靜、自制、調伏的心共住,無須擔心和諧,它會自動生起,

沒有任何問題。

12.跟著心走,永遠不能領悟「法」。

13.若不精進於修行,心就會轉往那方向。你不會對抗自己的心,只會讓它隨

著情緒起舞,這就稱為「跟著心走」。

14.若不知如何訓練心,只寄望別人來為你訓練,結果必定會陷入麻煩之中。

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二 海濤 輯

1.修行並無限制,無論行、住、坐臥都可以修行。

2.要不斷警覺、學習,看見一棵樹或一隻動物,都可能是個學習的機會。將

一切都引進心裡,在自己的心中清楚地觀察。

3.若訓練心讓它有慚與愧,我們就能有所防護,言行也會更加謹慎。

4.努力維持完全的正念,謹慎的態度將會被培養出來。

5.你讀過的所有東西都是從心生起,若心裏沒具有敏銳與清明,就一直都會

有疑惑。

6.你應該嘗試把佛陀的教誨引入內心,讓心安定下來。無論出現什麼疑惑,

只要放下它。

7.符合佛陀所說衡量教導是否真實的八種方法:談到少惱、出苦、離欲、少

量知足、不慕名位、無渴愛和遠離、勤奮精進,以及維持自在的教導,都是

佛陀教法——這八法是法與律的特徵,任何牴觸這些條件的則不是。

8.我們無法只籍由聽聞,就真的了解戒律,聽過後必須檢視它,並進一步地

探究。

9.心,對戒律具有評斷,無論在公開或私下的場合,它都不會做錯誤的事。

10.動機是戒的根本。

11.覺悟必須透過直接體驗才會生起,研讀法與律當然是正確的,但若只是研

讀則仍不足。

12.有些懺悔是不清淨的,因為你不會停止,你並未下定決心去改變,沒有防

護,未認知實相,也沒有放下,只是一犯再犯。

13.我們以佛陀為典範,無論到哪裡,不管別人怎麼做,都不讓自己捲入是

非。只是完全投身於修行中——我在乎自己和修行。

14.研讀與修行是相輔相成的,佛教因解行並重才能成長與興盛。

15.若我們只是以輕忽的態度學習經典,隨後就會放逸。

16.沉著欲樂是種危險,我們應該加強修行,敦促自己做得更多,有錯則改,

不要迷失於外在的事物。

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三 海濤 輯

1.經典是修行道上的指標。若真的了解修行,那麼閱讀或研究都是禪修的另

一面。但若忘記自己,則研究只會帶來更多談話與無益的活動。

2.別拋棄基本修行:少吃、少說、少睡;自制與鎮定;保持出離心;規律地

行禪與坐禪;在適當的時間定期聚會。請努力這麼做,不要讓這殊勝的機會

空過,要老實修行

3.志欲修行的人從不錯過行禪與坐禪,不會放鬆自制與鎮定的標準。

4.若能如此致力於修行,就不會出現太多問題。你們若不安心修行——行禪

與坐禪,就會四處遊蕩。

5.當內心放鬆而身體也健康時,你就會安定下來;當內心迷妄,即使身體強

壯,也會感到不安。

6.修行在於心,而不是外表。

7.若不喜歡某樣東西就會厭惡,若喜歡則會有快樂的反應,心於是變得染污

與不淨。

8.謹防自己在身、口、意上犯錯,守護自己遠離過失,「你必須告誡自

己」,我們必須趕快改進、覺知自己。

9.若修法並見法,就能斷除一切惡法,長養一切善法。

10.當見到內在的自己時,會有喜悅的感受,無論別人怎麼說,我們了解自己

的心,且不為所動,無論在何處都能保持平靜。

11.佛教的修行是心的修行,心裡的東西無法以肉眼看到,在言行上也看不出

明顯的修行,心,卻是另外一回事。

12.修行已久且熟練的人,在言行上可能會顯得沒有什麼作為,但他守護自己

的心,他是安定的。

13.不放逸是無死之道,放逸則是死亡之道。《法句經》

14.看見輪迴過患的人,就是看見過失與世間苦難的人。

2006-12-04 19:49:1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靜心之路》推薦序

如果你常常感到生命好苦好苦,那麼建議你細細的品嚐這本書,它或許能為你的困頓找到解答,在混亂的生活中找到抽絲剝繭的方向。
也許你也像我一樣常自問著,人是為何而活﹖成功的定義是什麼﹖生命的意義又是什麼﹖在生命的過程中,為什麼同樣的境遇一再的重複著,而我們卻只能對這一切感到無能為力。
這是一本往自覺方向內觀自心的書,在這本書裡張老師一層一層的帶領我們找到原來生命的痛苦是源自於你對外境的比較而來,﹁比較﹂讓你不滿現狀,﹁比較﹂讓你自艾自憐,想盡方式用盡力氣去努力。
生命沒有什麼定義要下,生命也不需意義。而我們慣性思維的頭腦卻告訴我們:﹁你要追求成功、你要追求幸福、你要努力、你要得到一切的一切你想要擁有的。﹂於是我們被慣性思維帶著走,被外境拉著走,夢想、慣性思維變成了我們的主人,我們從未靜下來感受內心真正寧靜的存在。感受﹁存在﹂才是我們真正的主人。
張老師在這一本書裡用深入淺出、在生活中經歷的事件來剖析頭腦運作的方式及情緒感受的對待而生。就像一杯混濁的水,如果你想讓水和泥沙分開,你不需要去用任何方式處理,你只需要將泥沙水靜靜的放在杯子裡,那麼水裡所有的泥沙和雜質自然就會沉澱下來。你不需要出力,也無須努力,你只要努力讓杯子不要晃動,你只要讓它靜下來。
當你懂得讓覺知來引領你時,就會看到原來我們對外境所持的一切看法及感受,都不是來自外境對你的刺激,而是自己內心所攜帶的種子產生對外境反應的結果。當你能看到這一層時,你就能蛻變了,你的心就自由了,生命中經歷的一切對待境遇,就不再對你產生什麼負性作用,或留下任何傷痕。
你不再抓著兩端,你不特別追求什麼,你也就不再抗拒什麼,你只是經歷它、感受它,在這講求速成的現代社會裡,人與人的接觸愈來愈密切,然而內心距離卻有愈來愈深的鴻溝產生,空間的壓迫也愈來愈狹窄,希望張老師的這一本書能為你煩忙的生活及動盪不安的心靈找到一些平衡及亮光。
門徒 心慈
http://www.buddhacome.com/

2006-12-04 17:52:0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引導您走向自覺之路,是學習『四念住』的操作方法,做為『正念、正知』的訓練。
『正念、正知』越強,自覺就越強。

2006-12-04 05:23:1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呂太豪 5 · 0 0

明心即能自覺

2006-12-03 15:08:22 · answer #4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如果你是初學者我這麼說
事前------三思
事後------反省
合不合五戒十善
-------------------------
如果你是老修行
樓上都是高人

2006-12-03 15:07:07 · answer #5 · answered by 丫丫 7 · 0 0

在母腹中的胎兒就被胎教 出生接受言教 身教 交友 看戲媒體學校教 這些都在把人的心識定型 讓一個人有特定的思考模式 及意識型態 人在定形成器之後,有了不容易改變個性人格及行為的趨向,這就是業力如影隨跟人一生 如果擺脫經論純粹以覺性觀來看生命有多種形式生命的第一因 + 緣 = 動物生命的第一因 + 緣 = 植物生命的第一因 + 緣 = 礦物生命的第一因 + 緣 = 人這些都是有生命現象的也都有生住滅先把焦點放在人人有覺而對景生心(思考理解判斷記憶)造出意識(就是造業)而成個性習慣被習性拖著走就產生了可預測性的命運輪廻是生命的本態,是大宇宙本然的生命現象斷輪廻是要斷心意識造出來的業力的牽扯,或是把業淨化成互助不對立而已,讓心意識的活動解脫跳出永遠繞同樣的圈子人不自覺就是活在業力的輪廻中 必須自覺自明自己看清這些 才能自己當主人主宰自己 有些人以為成佛的人 其生命就不再生生滅滅 這種想法不對 生命的輪廻是真理 就具有普遍性 不會有特權 故自覺簡單的定義就是自己找到生命的真相 擺脫傳統經典名師的誤導 而已 請參閱http://home.kimo.com.tw/chiu1951

2006-12-03 11:55:04 · answer #6 · answered by 平 常 7 · 0 0

是自我的觀察覺醒
若把觀察二字拿掉
偶非常同意摩尼珠 大大的說法

2006-12-03 07:45:43 · answer #7 · answered by 松沙小 7 · 0 0

於日常生活中"覺"非"非"是己非  而非人非~~堅決不與境起貪瞋癡慢起縛的機會再來"覺"非根塵能生識之"非"此"覺"不必覺因為"其"是不一不異就因為我們"取二"相待起想故以為根塵生識例如 我看見我聽見 ....所以我即是輪轉不息的源頭不信的話您作觀察凡一切能看能聽能想那件有脫離過"我"的範圍皆由"我"起想 進而陷於相待生二想

2006-12-03 07:04:26 · answer #8 · answered by ? 7 · 0 0

自覺
——必需要有懺悔心、知恥心
——日常生活中對小 動物要以友善、愛護心
——處事侍人接物要以真誠心
——要以真誠、清淨、平等心、正覺、慈悲心處事侍人接物

阿彌陀佛、、、、、、、、、、、、、、、、、、、、、、、

2006-12-03 06:38:21 · answer #9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一位修行者的自覺指的是什麼覺悟自己本具與佛一樣的清淨心。覺悟自己本具與佛一樣的真如本性。

2006-12-03 04:59:41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mf159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