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拜託....有誰知道基隆廟口小吃的歷史或由來或傳說

反正有關基隆廟口的事情都可以....不過要詳細的資料喔

做報告要用的....拜託大家了><

2006-11-29 11:28:22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怡霖 1 in 社會與文化 其他:社會與文化

6 個解答

基隆—這個港都山城,讓人聯想到山與海、港與樹,加上
沿坡而建的房屋,景觀極具特色,但基隆最具代表性,也給人印
象最深的,大概非基隆廟口莫屬了。

基隆廟口是聞名全省的小吃市集,也是台灣小吃飲食文
化的典型代表。廟口區有許多不同且各具特色的小吃,不但
滋味獨特,而且經營得法,使得基隆廟口的小吃聲名遠播,令許
多在地或外地的食客流連忘返。

「廟口」因位於俗稱「聖王廟」的「奠濟宮」前而得名
。奠濟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為福建漳州籍先民
為紀念來台開墾的先祖而建的,香火鼎盛,此廟也是漳州人所喜
愛的北管樂社-「得意堂」的所在地。

所謂的廟口區是指奠濟宮附近仁三路和愛四路的小吃攤
。仁三路的攤位早於日據時代就流傳下來了,歷史較悠久,別
具地方風味的蚵仔煎、天婦羅、肉庚、豆簽庚、鼎邊銼等均
集中於此。經過數十年的演變,不僅每個攤位都有按順序編號,
且有統一的招牌,有統一的規劃管理。由於仁三路只有約五十
公尺的長度,面積狹窄,為紓解擁擠的人群,於是攤位逐步發展至
愛四路,例如:紅燒鰻魚庚、甜酒釀元宵、紀原汁豬腳大王等攤
均集中在此。

在三、四百公尺的街道上,聚集了百餘個攤位的廟口小吃
街,已成了基隆的代名詞,各攤老闆均以傳統手藝、獨特風味來
招徠顧客,這正是基隆小吃攤種類繁多而聞名全省的主因。廟
口小吃攤也使得基隆市別具觀光價值。



奠濟宮 基隆廟口的小吃攤市集,最早可溯源至日據時代,而今日「廟口」已成為眾所周知的觀光地點,但仍有許多人不知道,所謂「廟口」所指的廟是何寺廟,其實這裡所指的廟就是歷史悠久的「奠濟宮」。
      ‧
‧‧‧‧‧‧‧
‧      
‧      

奠濟宮俗稱聖王公廟,位於基隆市仁愛區最繁華熱鬧的商業區,基隆廟口攤販區,更是聞名全省,成為該市地方特色之一。奠濟宮主奉開漳聖王,其部將輔勝將軍、輔義將軍為屬神;配祀關聖帝君、水仙尊王、福德正神。靈應顯赫、香火鼎盛。
      ‧
      ‧
      ‧
      ‧

奠濟宮主奉
開漳聖王

輔勝將軍像
輔信將軍像

開漳聖王像
上方匾額



主香爐  ‧‧‧‧‧‧
      ‧


廟口美食街

  飲食文化,在一個「食飯皇帝大」的社會裡,是很受重視的,出門寒暄,最常掛在嘴邊的問候,經常多是「食飽未?」。寺廟,一向是地方人群最聚集的流動據點,來到陌生的城,只要親近廟宇,就不會太孤單。

  基隆,因其港埠的特性,讓寺廟的流通比其他城市更廣,奠祭宮前的仁三路,隨著港埠市街的發展,漸漸發展成一條各類飲食物品俱備的小吃街。早年,辛勤的碼頭工人、遠來的商人及遊人,都會選擇到位於市中心繁華地帶的廟口,解決他們的民生問題。對基隆人來說,廟口不但是勞動人口的補給站,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外來的勞工,最會準時去廟口,敬天謝神再祭自己的「五臟廟」。

  仁三路上的六十幾個固定攤位,是「老廟口」,這是因奠祭宮而延伸形成的空間地標,也是著名的台灣飲食街道,早年的先民,曾在這裡寫下無數為生計賺食的辛酸血淚史,基隆的廟口文化,幾乎就是基隆的歷史縮影。一九七0年後,「廟口」的固定攤販從仁三路延伸到愛四路、仁二路、仁一路,這些路旁的小巷道,也齊聚了無數的流動攤販,廟口的規模,比早期大好幾倍。

  基隆港區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喪失了昔日的繁華富麗;基隆廟口卻因交通的便捷及傳統小吃的號召,從此聲名遠播,成為以美食取勝的觀光區,成為現代人吃宵夜及休閒的好去處。因應港區而生的廟口,從早期的勞工生活補給站,搖身變成寸土寸金的美食街,日夜不停的過境人潮,帶著錢潮,是基隆僅存的閃亮希望。夜晚的街市,強光早已凌駕了港口的昏黃燈光。

  奠祭宮裡,奉祀著基隆先民的守護神開漳聖王,至今已一百二十多年。飛簷圓柱,外觀蒼穆的奠祭宮,在小吃攤無限擴充的廟口前,顯得十分受壓迫,來基隆廟口享受小吃美食的人,常會不小心就忽略了被淹沒在攤販區的古廟。當我擠進了廟口區,想先到奠祭宮走走,卻逛了第四次才找到被施工鷹架所阻擋的奠祭宮,看來這裡的「口」比「廟」要大太多了。

  當地沒有其他農產的基隆,除了魚,所有的肉類蔬果多由南部提供,因此百年來都有「基隆人闊嘴吃四方」的戲稱,可見廟口的食物消耗驚人。走近編著號碼的小吃攤,看見幾乎座無虛席的盛況,對不挑剔的我來說,實在很難決定,只好翻起手邊的書本,讓隨機的數字來為我選擇。走近五十八號的「營養三明治」,竟有一長串的人在排隊,看來他們對營養三明治的愛,遠勝過麥當勞。

  古云:基隆無城,食飽就行。真的,穿梭在基隆廟口區的,過客遠多過歸人。

2006-11-29 11:42:2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花花 2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9-10 02:43:40 · answer #2 · answered by TCVXNCFUAHRK 1 · 0 0

基隆並不算是台北市的地區,以前古代的傳統所說的

而算是小小的一塊地,所以基隆屬於台北不同。


基隆廟口,除了小吃以、聽說還有一堆老人會在那裡

泡茶、喝酒吃檳榔、下象棋賭博玩牌,感覺好像在某

廟口混出了這個社會,還有陣頭進香團。

2010-06-18 19:16:2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影子』 1 · 0 0

在基隆
泡泡冰的創始店當然是指位於遠東戲院正對面的遠東泡泡冰
遠東泡泡冰是創始店-----忠三路54號
後來由女兒女婿傳承
94年後因攤位拆除就不知去向

建議大家可以試試原攤位對面的
金山泡泡冰----- 基隆市忠三路93號

那家金山佛具店是主要是做佛像雕刻的
已經快100年了
( 雕塑家朱銘出版的書中提到曾在那當學徒ㄛ)
據說是 3代都愛吃泡泡冰的王姓老闆
因不捨遠東泡泡冰不賣了
耗費一年而自行研發成功的

上次找不到創始店
經當地鄰居介紹推薦
還真的不錯吃
不輸廟口
招牌是花生花豆冰
還買了10盒冷凍的回台北( 1盒35元 )

2008-07-14 13:55:06 補充:
不過王姓老闆說他們夏季才有賣
因為花生花豆要好吃
關鍵在於新鮮
要每天熬煮
所以為何有人說年輕人做的泡泡冰都不太好吃
因為很辛苦

王姓老闆很熱情
妳若第一次去
他會讓你免費試吃各種口味不用錢
( 特別愛問的我得知 )
王姓老闆說他們的本業是傳統雕塑
著名的淡水石門十八王公廟的神像也是金山佛具店完成的
而且據說王姓老闆的兒子還是全台灣某知名的減肥名醫ㄋ
他說研究泡泡冰是因為3代都愛吃
但他們老一輩不喜歡年輕人做的泡泡冰口味
不夠真材實料

2008-07-14 09:54:50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2 · 0 0

【 廟口簡介】
基隆—這個港都山城,讓人聯想到山與海、港與樹,加上
沿坡而建的房屋,景觀極具特色,但基隆最具代表性,也給人印
象最深的,大概非基隆廟口莫屬了。

基隆廟口是聞名全省的小吃市集,也是台灣小吃飲食文
化的典型代表。廟口區有許多不同且各具特色的小吃,不但
滋味獨特,而且經營得法,使得基隆廟口的小吃聲名遠播,令許
多在地或外地的食客流連忘返。

「廟口」因位於俗稱「聖王廟」的「奠濟宮」前而得名
。奠濟宮建於清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為福建漳州籍先民
為紀念來台開墾的先祖而建的,香火鼎盛,此廟也是漳州人所喜
愛的北管樂社-「得意堂」的所在地。

所謂的廟口區是指奠濟宮附近仁三路和愛四路的小吃攤
。仁三路的攤位早於日據時代就流傳下來了,歷史較悠久,別
具地方風味的蚵仔煎、天婦羅、肉庚、豆簽庚、鼎邊銼等均
集中於此。經過數十年的演變,不僅每個攤位都有按順序編號,
且有統一的招牌,有統一的規劃管理。由於仁三路只有約五十
公尺的長度,面積狹窄,為紓解擁擠的人群,於是攤位逐步發展至
愛四路,例如:紅燒鰻魚庚、甜酒釀元宵、紀原汁豬腳大王等攤
均集中在此。

在三、四百公尺的街道上,聚集了百餘個攤位的廟口小吃
街,已成了基隆的代名詞,各攤老闆均以傳統手藝、獨特風味來
招徠顧客,這正是基隆小吃攤種類繁多而聞名全省的主因。廟
口小吃攤也使得基隆市別具觀光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廟的故事】
基隆廟口的小吃攤市集,最早可溯源至日據時代,而今日「廟口」已成為眾所周知的觀光地點,但仍有許多人不知道,所謂「廟口」所指的廟是何寺廟,其實這裡所指的廟就是歷史悠久的「奠濟宮」。

奠濟宮俗稱聖王公廟,位於基隆市仁愛區最繁華熱鬧的商業區,基隆廟口攤販區,更是聞名全省,成為該市地方特色之一。奠濟宮主奉開漳聖王,其部將輔勝將軍、輔義將軍為屬神;配祀關聖帝君、水仙尊王、福德正神。靈應顯赫、香火鼎盛。

基隆市是閩南之一區,居民多從漳、泉兩地遷移而來,為景仰地方守護神開漳聖王之德威,提議建廟奉祀。清同治十二年(西元1873年)首由基隆仕紳白番、連新永、楊傳等三位,出資購置牛稠山港外木山十餘公頃田地為廟產,先蓋簡陋木屋於該地為廟,奉祀開漳聖王。嗣後經板橋漳屬望族林本源家,捐獻玉田街土地( 即現在廟址),繼由仕紳張金發、賴武等人捐巨資,並發起募捐,於光緒元年(西元1875年)建成。

光緒二十一年(西元1895年)乙末割台之役,日軍自澳底登陸基隆港 ,清軍將廟充為武器倉庫,當撤退時, 因所殘留的水雷爆炸,致使奠濟宮嚴重損毀。迨至光緒三十一年重修。民國十二年再次重修,後殿升高為樓 ,移奉水仙尊王崇祀,即現在之奠濟宮;有基隆市文豪李石鯨撰、蔡三恩揮毫之"基隆市奠濟宮重修碑誌"及" 奠濟宮改築諸善信喜捐緣金芳名"兩座碑文可稽,現立於奠濟宮右側。

民國五十三年由全體委員提議再行修建,由該廟自籌資金修建中殿外,並由地方仕紳及一般善信出捐建前殿及兩廊鐘鼓樓,堪稱基隆市之聖蹟。

參考資料來源:基隆市立文化中心

因為你要的只是基隆廟口小吃的歷史或由來或傳說,所以不需要【廟口小吃介紹】,會多此一舉!

2006-11-29 11:50:4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小段 5 · 0 0

飲食文化,在一個「食飯皇帝大」的社會裡,是很受重視的,出門寒暄,最常掛在嘴邊的問候,經常多是「食飽未?」。寺廟,一向是地方人群最聚集的流動據點,來到陌生的城,只要親近廟宇,就不會太孤單。

  基隆,因其港埠的特性,讓寺廟的流通比其他城市更廣,奠祭宮前的仁三路,隨著港埠市街的發展,漸漸發展成一條各類飲食物品俱備的小吃街。早年,辛勤的碼頭工人、遠來的商人及遊人,都會選擇到位於市中心繁華地帶的廟口,解決他們的民生問題。對基隆人來說,廟口不但是勞動人口的補給站,更是生活的一部分。每天,外來的勞工,最會準時去廟口,敬天謝神再祭自己的「五臟廟」。

  仁三路上的六十幾個固定攤位,是「老廟口」,這是因奠祭宮而延伸形成的空間地標,也是著名的台灣飲食街道,早年的先民,曾在這裡寫下無數為生計賺食的辛酸血淚史,基隆的廟口文化,幾乎就是基隆的歷史縮影。一九七0年後,「廟口」的固定攤販從仁三路延伸到愛四路、仁二路、仁一路,這些路旁的小巷道,也齊聚了無數的流動攤販,廟口的規模,比早期大好幾倍。

  基隆港區隨著自然環境的變遷,喪失了昔日的繁華富麗;基隆廟口卻因交通的便捷及傳統小吃的號召,從此聲名遠播,成為以美食取勝的觀光區,成為現代人吃宵夜及休閒的好去處。因應港區而生的廟口,從早期的勞工生活補給站,搖身變成寸土寸金的美食街,日夜不停的過境人潮,帶著錢潮,是基隆僅存的閃亮希望。夜晚的街市,強光早已凌駕了港口的昏黃燈光。

  奠祭宮裡,奉祀著基隆先民的守護神開漳聖王,至今已一百二十多年。飛簷圓柱,外觀蒼穆的奠祭宮,在小吃攤無限擴充的廟口前,顯得十分受壓迫,來基隆廟口享受小吃美食的人,常會不小心就忽略了被淹沒在攤販區的古廟。當我擠進了廟口區,想先到奠祭宮走走,卻逛了第四次才找到被施工鷹架所阻擋的奠祭宮,看來這裡的「口」比「廟」要大太多了。

  當地沒有其他農產的基隆,除了魚,所有的肉類蔬果多由南部提供,因此百年來都有「基隆人闊嘴吃四方」的戲稱,可見廟口的食物消耗驚人。走近編著號碼的小吃攤,看見幾乎座無虛席的盛況,對不挑剔的我來說,實在很難決定,只好翻起手邊的書本,讓隨機的數字來為我選擇。走近五十八號的「營養三明治」,竟有一長串的人在排隊,看來他們對營養三明治的愛,遠勝過麥當勞。

  古云:基隆無城,食飽就行。真的,穿梭在基隆廟口區的,過客遠多過歸人。

2006-11-29 16:43:09 補充:
不過..基隆有名的鼎邊銼..最好還是不要吃~~網路上前鎮子有人流傳..發現他們有回收的習慣..而且不是很衛生!!~

2006-11-29 11:40:16 · answer #6 · answered by 1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