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大乘佛法心胸廣闊,實修時是自助助人,自渡渡人,有什麼原因會令人從大乘佛法轉修南傳的自渡禪修?

2006-11-26 15:57:43 · 9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9 個解答

大乘佛法是應用法.小乘佛法是基礎法︰兩者必須相成,修行才不會落空。如果不具小乘的基礎法,大乘應用法只是空中樓閣。如果只修小乘的基礎法,就容易墮落。因此必須相輔相成。華嚴經將佛法分為小乘、大乘始教、大乘終教、大乘頓教、圓教︰從其所修的法们︰小乘教的發心 :是發出三界取寂滅之心,他不想與眾生相處,也不想去管眾生所遭受的苦。當然不會去除眾生的苦,不管眾生的苦難均是小乘,它只是發「偏真出離心」,以破我執、求出離三界而已。它是認為個人修個人了,因此很容易灰心泯志二墮入成焦芽敗種。大乘始教的發心是「行度利他心」,他是人空、法空,二空法性,也就是破我執與法執。在此一闡媞人不能成佛。因此它有偏執的部份,稱為大乘始教。它不覺是不覺二空法性。大乘終教的發心:是發「慈悲心、深心、直心」。認為眾生皆有佛性,亦必定成佛,眾生皆平等,皆有如來藏性,一切都究竟,証得空性,以上三種漸次修行皆稱漸教。想要度盡一切眾生的,稱為大乘終教,是發慈悲深直心,它的不覺是不覺如來藏性。頓教的發心:是發內證甚智心,自證迷惑顛倒,證得真如,當下即可證入,免於漸次,證得空性,但尚未起妙用。這就是所謂的一超直入、一念不生的說法。它的不覺是不覺真如性。圓教的發心:是發普賢廣大行願心,它的不覺是不覺法界性。從頓教以下都有偏;只有圓教不偏。讓我們覺悟到法界的圓滿,稱為法界性。圓教又分為共同圓與不共別圓,不共別圓才是一佛乘。共同圓也是一佛乘。從上述可見︰從大乘佛法轉修南傳的自渡禪修.是可能不解華嚴經的人才會如此。然而也非禪修就屬小乘。事實上禪法是一切法門的基礎。此舉小乘與大乘禪法供參︰乃至華嚴禪的法界三觀:小乘禪的修法,分成︰數、隨、止、觀、環、淨.六個步驟。一、數息法:息入息出的終點數一,次第至十,一再循環即是。此是呼吸的運作。心法最重要的是【看住息入息出,不讓它須臾走失】。二、隨法:息入的終點數一、息出的終點數二。此不再次第至十,僅一、二循環即是。心法同數法三、止法:以身中的一點,息入息出止於此,如風口或丹田,以上三法是此是呼吸的運作,最重要的是心法的運作。四、觀法:息入息出轉化為化境,一再凝具此化境。五、環法:將化境成所觀境確立,如此觀境清清楚楚。六、淨法:此時能觀所觀圓滿,入「心一境性」初禪定的境界。由此可精進入二三四禪,也可以透過無漏智,橫出三界,了生死,出三界。 大乘禪是以修【參話頭】:例如「此是普賢行、此是普賢境」:如此一切境界舉手投足行住坐臥都帶入話頭理,一再深入,就能從語言文字,進入到法義中,進 而入本體,所謂的三玄中。此三玄各有三個次第,暫略。如此由一點直入核心,如打鐵釘般穿透。入佛體性、開智慧、起普賢大願,入不思議解脫境界、圓滿法界,入佛陀一真法界。詳解請上網站︰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離世間品,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11-26 17:14:3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自度他度

大乘小乘

那是宗教鬥爭的產物

凡看到經文

阿羅漢做完要做菩薩的都是偽經

例如從佛菩薩阿羅漢到鬼神匯聚一堂

的四海一家主義者

2006-11-27 18:13:0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3 · 0 0

修南傳不一定是<小乘>人哦!只因台灣較少<專修禪坐.經行>之道場.南傳國家有在家居士護持.早上起版後.修行人只要去禪堂用功~~一直到晚上安版養息.可以如此密集禪修用功.整月.整年.所以內觀反照身心關係.定力能力比一般人強.悟緣起性空也比較快.所以~~不要懷疑修大乘之人去南傳禪修是小乘心.因為~修行者之背後您無法知道他的菩薩心.早已經發願已經行了!

2006-11-27 13:27:3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6 · 0 0

哇~佛法還有分大小的哦!
金剛經云:「法無高下。」

2006-11-27 06:57:0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呂太豪 5 · 0 0

那就是本末倒置 想要一步登天後才發現 天很高 我要先把地上路走好才學跑 會跑再學怎麼飛到天上啊!佛法是先利己才能利他 像做教育一樣 自己都沒學好怎麼說法幫別人上課?!佛經唸那麼多應該知道開經偈吧?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迴向文願以此功德 莊嚴佛淨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途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佛經一開就說很明白 自己要能瞭解佛法真實意義才等同受佛法 接受後要行持要去做到才是受持受持佛法後才能體會釋迦如來佛法的奧妙才能擁有唸佛修佛的功德   是為利己!唸完經典後 得到佛法知識也做到與體會佛法教育的"功德"後  便會想發心去幫助別人跟別人一起分享當中奧妙當人人都是行佛菩薩的法 走他們的路 那跟佛菩薩又有何不同?既便 人間天堂 極樂世界!南傳佛教在泰國的僧人一樣可以飲酒食肉抽煙  過午不食 持"齋"的修行 得道之人遠遠勝過東傳佛法的所謂"大乘"佛教 是因為 今天東傳的佛法大多修持的人沒有先將自己修好等同只是取到表法 沒能知道佛法的真實義!所以得道之人寥寥無幾!其實不管大乘小乘都一樣 要先將自己修為做好 不斷精進提昇 目標都是一樣的!另外...真正受持的佛弟子是不會有分別心的 網路上很多人說哪個好 哪個不好...這是不清淨啊!希望大家一起精進努力 共勉之!煩惱不斷,正法也變成邪知邪見;假如心地清淨真誠,聽到邪法都變成正法。心正,沒有一法不正;心邪,連華嚴都是邪法。這是說明智慧要從清淨心求。只要肯修清淨心,無論什麼環境裡,對人事物都是修清淨心的場所。只要肯修清淨心,無處不道場,無時不修行。修行不一定要在寺院、佛菩薩面前,那是形象、是樣子,真正的隨時隨處在心地上用功。真相明瞭之後,自然帶給我們幸福、快樂、美滿的人生。本身得到幸福快樂,家庭美滿,社會和諧,國家富強,天下太平,是佛法教育的目標。佛在四弘誓願裡告訴我們修行的次第。學佛的人,無論出家在家,先要發菩提心。什麼是菩提心?菩提心是覺悟的心。我們今天覺悟六道輪迴可怕,一定要下定決心在這一生了生死、出輪迴。有這個認識,有這個意願,就是覺悟。覺悟的人,不但要度自己,而且要幫助別人,所以四弘誓願第一願是「眾生無邊誓願度」。我們要幫助一切眾脫離苦海,苦海就是六道輪迴。要幫助他們,必須要自己得度;自己度不了,怎麼能度別人?度自己要從哪裡下手?第二願「煩惱無盡誓願斷」。學佛從哪裡學起?佛明白告訴我們,從斷煩惱做起。煩惱如果不斷,修學再多的法門,是增長邪見。古德參學,參學就是法門無量誓願學。必須見思煩惱斷了,至少見思煩惱伏住,才有資格學法門 四弘誓願把修學次第講得很清楚,這是原則。菩薩:是覺悟之人的稱呼。菩薩不是神,所以佛教不是宗教,是佛陀的教育。其教育的宗旨是什麼?釋迦牟尼佛講經說法四十九年,留給我們這部大藏經,一言以蔽之,無非是說明「諸法實相」而已。http://book.bfnn.org/books/0017.htm#a18地藏經的啟示 淨空法師願 法喜充滿 福慧增長

2006-11-27 05:57:57 · answer #5 · answered by Alvin. 7 · 0 0

[大乘]--心胸廣大....[南傳佛教]就不心胸廣大嗎??就不救度眾生嗎??***南傳佛教依舊是[自助助人,自渡渡人]....有什麼原因會令人從大乘佛法轉修南傳的自渡禪修? 在下本身是一實例.....只是在以往[菩薩行]中發現自己的[定]不足.....而在修[定]中...南傳的[內觀]與在下相當[契機]...所以轉修南傳禪修.....但從師父的行住作臥中...也知南傳出家眾,還是都還是為眾生事,在奔波勞累的!!要自己親身去體驗...不要迷失於所謂[大小乘]的褒貶分別比較中!!

2006-11-27 04:07:51 · answer #6 · answered by charlie 7 · 0 0

理則頓悟(大乘),事則漸銷(小乘)

2006-11-27 02:23:27 · answer #7 · answered by 素琴 1 · 0 0

南傳雖說是小乘 但根基深厚
北傳雖說是大乘 如果沒小乘根基---空中樓閣 海市蜃樓

2006-11-26 17:01:41 · answer #8 · answered by 老番顛 6 · 0 0

任何一個佛弟子於皈依時,皆會於  佛前自誓「四弘誓願」:眾生無邊誓願度、煩惱無盡誓願斷、法門無量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 眾生無邊誓願度:身為佛弟子當然應該慈悲救度胎卵濕化四生、二十五有各類眾生;然而自身之五蘊身、七轉識亦是眾生也;從無始來流轉至今,仍不得解脫,今世老死之後,不知又要流轉何方,六道中來來去去而永無窮盡。故應透過如理之修行度化自己之五蘊身、七轉識,令不再造諸惡行,並開始如理進修佛道。 唯有成佛,方能永無窮盡度化眾生,也才能究竟度化自身五蘊七轉識,故知此願乃成佛大願也。 --- 煩惱無盡誓願斷:欲度化自身之五蘊七轉識,當斷煩惱也。之所以會有煩惱出現,皆源自於「無明」;「無」就是不知、不懂,「明」就是實相、因果;也就是說「無明」就是不知實相、因果;因為不懂生命的實相,不懂因果的道理,所以為了自己的順心境而造作種種業;換句話說,為了財、色、名、食、睡,為了貪取順心的色、聲、香、味、觸等境界,於是種種造作而種下了未來世苦果。因此,為了取證解脫、成就佛道,應當斷除「無明」。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煩惱有二種,何等為二?謂住地煩惱及起煩惱。住地有四種,何等為四?謂見一處住地、欲愛住地、色愛住地、有愛住地。此四種住地生一切起煩惱。起者剎那心剎那相應。世尊!心不相應無始無明住地。」(CBETA, T12, no. 353, p. 220, a2-6) 無明又分為:「一念無明」、「無始無明」。 一念無明又分為:見一處住地惑、欲界愛住地惑、色界愛住地惑、有愛住地惑(即無色界愛住地惑,因仍是三界有,故稱為有愛住地)。一念無明之四住地惑煩惱簡單說,就是見、思惑。只要能斷除見惑與思惑,就成為阿羅漢,能出三界苦。(一念無明即是煩惱障) 所以  佛說: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CBETA, T12, no. 353, p. 220, a23-24) 無始無明,即是不明白真如體性。眾生無始來於三界五趣中流轉不停,卻不知道自身中有一不生不滅、清淨無染之自心如來。因為不知此理,故無始來不曾與無始無明相應。 《菩薩瓔珞本業經》卷2:「其四住地前更無法起故,故名無始無明住地。」(CBETA, T24, no. 1485, p. 1022, a7-8) 一切眾生無始以來除了四住地煩惱生起以外,「無始無明」煩惱不曾生起,所以「無始無明」自無始劫來與眾生心不曾相應,直到修學佛法得知身中有此不生不滅的自身如來,欲證得自心如來時,才第一次相應。證得了自心如來(即是禪宗的明心)以後才打破無始無明;而後心中起疑,為何  佛世尊見道即成佛?而自己如實見道卻尚未成佛,開始探討成佛之道,此即是「無始無明的上煩惱」,又稱為「塵沙惑」。證得自心如來以後繼續如理修行而斷除所有塵沙惑,方才成佛。所以  佛說: 《大方廣圓覺修多羅了義經》卷1:「云何二障?一者理障,礙正知見。二者事障,續諸生死。…若此二障未得斷滅,名未成佛。」(CBETA, T17, no. 842, p. 916, b21-24) 「事障」即是「煩惱障」,阿羅漢只要斷除「事障」即可斷除分段生死。「理障」即是「所知障」,證得自心如來以後應該如何繼續修行而往佛道邁進的次第、行門不正知,因此而障礙佛菩提道。必須斷除「理障」與「事障」方能成佛。 又例如: 《勝鬘師子吼一乘大方便方廣經》卷1:「阿羅漢、辟支佛斷四種住地,無漏不盡,不得自在力,亦不作證。無漏不盡者,即是無明住地。」(CBETA, T12, no. 353, p. 220, a23-25) 阿羅漢與辟支佛只斷除一念無明四住地惑煩惱,但是「無漏不盡」,於無漏法上,尚未還沒有完全究竟,因此還無法得到  佛地功德的自在力;其無漏不盡者,即是未破除、未斷盡無始無明。 因此,既然誓言「煩惱無盡誓願斷」,即應矢志於斷除一切煩惱:煩惱障與所知障,而成就佛道。故知此願亦是成佛之願也。 --- 法門無量誓願學:佛法具足世出世間一切法,涵蓋三界中一切法門,因此,無量無邊之法門悉皆修學,亦是成佛之願;所以者何?   《長阿含經》卷15:「爾時,世尊告婆羅門曰:『若如來出現於世,應供、正遍知、明行成、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於諸天、世人、沙門、婆羅門中,自身作證,為他人說;上中下言,皆悉真正義味具足,梵行清淨。』」(CBETA, T01, no. 1, p. 96, b23-28)唯有成就佛道,方能真正遍知一切法,欲成就正遍知,故無量無數法門皆須修學也。欲度無量眾生,亦須修學無量法門方能成就之;欲斷自身「無明」,亦須修學無量法門,方能究竟斷除也。可歎如今,有一類淨土宗徒,唯欲「稱名唸佛」,其餘法門一慨拒絕接觸、修學;向其介紹更深妙之念佛法門亦皆婉拒;已違反當初自誓「修學無量法門」矣!--- 佛道無上誓願成: 由此願即知佛弟子於皈依時所發之願乃是成就佛道的大願,而前三願即是成就佛道之過程也;欲成就佛道則須成就布施、持戒、忍辱、精進、禪定、般若等六度萬行,以此六度萬行來度化無量眾生,亦度化自身五蘊七轉識;並以修學無量法門來斷除一念無明及無始無明,而後成就佛道;成佛之後,利樂有情,永無窮盡。 可悲有一類聲聞種性之人,唯樂於自身解脫,不欲度化眾生;故而專修解脫道,只在斷除「一念無明」上用心,不願修學諸多法門,沒有意願破除「無始無明」,已經違背當初所自誓之願也。難怪諸聲聞種性之人被稱之為「焦芽敗種」。

2006-11-26 16:47:55 · answer #9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