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常會聽到轉識為智,如何做,才可以轉識為智呢??
而知識和智慧間又有何分別呢??
2006-11-18 03:40:21 · 10 個解答 · 發問者 ? 5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知識和智慧的分別︰知識︰就是識字辯聰的聰明。一般從外追求來的,都屬於知識性的部份。知識性是向外去記憶反應的能力。知識可使腦記憶得相當多,可以學富五車,也可以腦筋急轉彎.知識均歸屬於阿賴耶識。所謂阿賴耶識就是我們的眼見色、耳聞聲、鼻嗅香、舌嚐味、身觸、透過第六意識接受,轉入第七識末那識分別,末那識會補捉而執著,再傳送給第八識阿賴耶識裡面,此時阿賴耶識即刻現出二種現相:一是:已經存有檔案,舜間由第八識反射經由第七識回到第六意識加以表達。二是:原無檔案,此時第八意識同時會處理二種現象。一是存入新檔。二是反射經由六七意識回到第六識,告知無法辨別。由於六七八意識所需時間極短,我們根本無法感受到變化,也不知道心意識在活動,所以稱為「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因此以第六意識極強時,記性就越強,這種六七八意識強者稱之識智辯聰。六七八識轉化越快者(腦筋能轉得快者)是為記憶性強是謂「聰明」。 智慧︰佛法所講的智慧是對於我們法身慧命存在的感受能力,也就是是內觀生命的能力。能感受到生命的存在的「能力」越高,表示越有智慧。這種「能力」稱為【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這是內在的覺受‧這個覺受是至高無上的。它能覺受到我們生命當中最深層、最高貴的部份。因此對生命存在有感受能力稱之為智慧。因此我們任何一切行,都要能導向生命存在的覺受能力與感受能力.這種感受能力是遍一切處的,因此不論溪聲、流水、蟲鳴、鳥叫,我們都要帶有高度敏銳的觀察力.智慧就能一再增長。這個行法稱為(銷歸自性).這時候「實相」就會出現。轉識成智︰佛法告訴我們,必須將第六意識轉化,不起分別心與執著,直接導入生命中,或自性海中,這就是銷歸自性。因此當我們遇到任何境界,全部導入正念中。當正念能夠如火如屠在進行,就進三輪體空中。這是觀照法門。不論是念佛、誦經、持咒必須要有觀照的基礎。否則都是妄想,那要轉識成智就不可能。所謂「正念」就是我們修學的標地。例如想要往生極樂世界,佛號就是「正念」。當遇到任何境界,全部導入阿彌陀佛中。如果你是求智慧的,當誦經念佛持咒乃至遇到任何境界,全部導入「智慧」中。其他亦然。 華嚴經的行法有無量法門︰文殊的「般若性空」是追求智慧.普賢的法界門更是以慈悲大行為主.因此文殊的「般若性空」追求智慧融合普賢的法界門,就是毘慮遮那佛。這是一即一切、一切即一,乃至重重普融無盡法界。歡迎加入行列。有言︰只要你讀誦華嚴經一字一偈,必定往生極樂世界。如果想知到更多,請上本人網站︰大方廣佛華嚴經離世間品,或合論︰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11-18 15:52:1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知識就是資訊的累積而成..而智慧是靠知識的累積而獲得...而識轉智..就像大大們說的一樣..例如:當你在世界各地見聞..認識很多類型的人...之後在途中奇妙的會有一個想法..我該做的是甚麼..要怎麼樣才會實現想做這個事呢?..當你問題解開的時候自然就明白了....
2006-11-29 19:21:3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2 · 0⤊ 0⤋
何謂「慧」,大哉問!
摘錄妙航師父與弟子的問答,也期待大德能仔細閱讀!
--------------------------------------------------------------------------------------
佛門的人都要念南無阿彌陀佛。猶以修淨土法門的人,更是要念南無阿彌陀佛。如若不念此,就到不得淨土,去不成西方極樂世界。
學者:可究竟是為什麼呢?
答:佛門中人只知念南無阿彌陀佛,修淨土的人成天念南無阿彌陀佛。眾多佛學家也念南無阿彌陀佛,一群群佛經術語背得滾瓜爛熟,自覺了不得、了不起的人,末了一句也是南無阿彌陀佛。但迄今為止,沒有一個人知道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
學者:南無阿彌陀佛是什麼意思呢?
答:現在開示南無阿彌陀佛的密意。且聽:南無者,皈依也。意為遵照,按照,一定要按照什麼什麼去做,去行。
阿彌陀佛四個字,翻譯過來就是妙觀定智佛。這是修佛成佛的四大步驟,即,第一步,妙觀。第二步,定。第三步,智。這裏的智近似於慧,但尚未到達慧,僅為知慧。第四步,佛。即慧,大覺,成等正黨,無上正真。
第一步的妙觀。佛王開示曰:妙音觀世音。即觀音法門。第二步定,就是瑜伽三摩地。第三步智,就是梵音海潮音。第四步佛,就是依般若波羅密多,即登月輪,渡月海,行白月道,過斷魂關,究竟涅槃。
上述的整個過程,就是佛門大密,即密中秘,稱之為文殊法門。
南無阿彌陀佛的密意是,一定要遵照,按照文殊法門修行。
但是,大量的修佛的人,成天念外國語,念梵語,不懂得翻譯過來。你說他瞎念一通,也不能算是瞎念。可中國人成天念外國語,要是知道是什麼意思還行,比如,拜拜,就是再見。可又不知是什麼意思,誤人不淺,誤了一片又一片,一代又一代,一世又一世。
學者:大師可是細講了文殊法門修待法?
答;《修行者》一書,講來講去,沒離開文殊法門。並且按照佛王的意思,世人夠不上觀音法門,無法起修。要加九陰九陽這個九九天梯。在第五層次上妙觀。在定這一步時,講修心。心不修定不住,無以成智,就更談不上慧了。故而,在入定之前,大量篇幅,從各個角度講修心,掃除入定的心理障礙。
-----------------------------------------------------------------------------------------
無上瑜伽!頂天立地!
歡迎研討修行與宗教!
許師兄 0966-097396誠心發願
提供一個完全免費的場地(在台北市),供大家修行!
強身健體!延年益壽!提高能量!無上瑜伽!
2006-11-22 07:36:58 · answer #3 · answered by 人生如夢 2 · 0⤊ 0⤋
以人類而言,智慧可分為二大類:
一、為人工智慧--所謂人工智慧就是在現實界中,以人類之經驗累積或運用統計學或大自然原理所形成的一種知識,因為這種知識太過廣泛,所以人類就把它分門別類,所謂的專業就出現了。例如:電腦工程師、製造業、建築業等等,365行業中各有所屬、各有所領域,以人類為中心的都稱為人工智慧。
二、超越人類人工智慧之外的人文科學--也可用無形或精神念力來註解,這和宇宙時空運行循環有極大的關聯,它不被拘限於人類時空之範疇內,這類宇宙真理的領域,學名非常多,如在中天法門中,我們把它稱為大智慧或妙智慧,所以修行修道就是進入妙智慧之法界中,懂得如何運用宇宙真理之道進入時空隧道中,探索人類念力的神感召力量,簡單一點說,妙智慧就是要開啟人類和法界之間的一扇門的超級智慧,達到歸寂後的永恆之生或得到法界果位或無無極團隊之無上知識。
無無極至尊玉皇上帝大天尊===麒麟法師家族http://tw.club.yahoo.com/clubs/cup2942
2006-11-18 14:46:0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7 · 0⤊ 0⤋
一、識識,梵語音譯為毘闍那、毘若南,乃是「分析」、「分割」與「知」的合成語,意思就是分析、分類對象而後認知之作用。後來,心、意、識三個語彙雖然分別使用,但初期時皆混合使用。依唯識宗之解釋,人能識別、了別外境,就是因為「識」對外境之作用所顯現,故於此狀態之識稱為表識、記識。大、小乘佛教皆立有「六識」說:六識各以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為所依,對色、聲、香、味、觸、法等六境,產生見、聞、嗅、味、觸、知之了別作用,此即眼識、耳識、鼻識、舌識、身識、意識等六種心識。除六識外,唯識宗另舉末那識與阿賴耶識(即阿梨耶識),成立八識說。其中,從眼識至身識之五識(與六識說相同),總稱為前五識;至第六意識,稱為前六識;至第七末那識(即第七識,或單稱七識),稱為前七識(或單稱七識)。前七識以阿賴耶識為所依,而緣各境轉起,故稱為七轉識或轉識。前六識能清晰識別對象,故稱為了別境識。第七末那識稱思量識,第八阿賴耶識稱異熟識。真諦菩薩創設之攝論宗,於八識外另立第九阿摩羅識(菴摩羅識),成立九識說。阿摩羅識別名無垢識、真如識、真識,即所謂淨識。依此而言,第八阿梨耶識被解作妄識或真妄和合識。真言宗立十識,於八識之外別立二種:(一)多一識心,為生滅門之所依,相當於了知差別現象界之後得智。(二)一一識心,為真如門之所依,相當於體悟平等一如真理之根本智。據大乘起信論所說,由於阿梨耶識中之根本無明在阿梨耶識上起動妄念,以至認識對象而生起執著心,其相狀可分為:(一)業識,起動業作之始相。(二)轉識,因業識作用,所生見照的主觀作用之相。(三)現識,轉識成為客觀之境所現之相。(四)智識,執著現識為實在之相。(五)相續識,對現識執著不斷之相。二、智智,梵語的音譯為若那、闍那,又作智慧,即對一切事物之道理,能夠斷定是非、正邪,而有所取捨者,稱為智;後轉指斷煩惱主因之精神作用而言。如對其作嚴密之區別,智乃包攝於慧之作用中;但一般多將智與慧視為同義,或合稱為智慧。在俱舍七十五法及唯識百法中,智、見、忍三者同為慧之作用,「見」為推求、推度,「忍」為認可、忍可而未斷其疑,「智」則是更進一步,無疑地了知決斷。入楞伽經卷五舉出世間智、出世間智、出世間上上智三種。外道凡夫執著一切諸法之有無,為世間智;聲聞、緣覺等虛妄分別自相、同相,為出世間智;佛、菩薩觀察一切諸法不生不滅,離有無二見,為出世間上上智。三、轉識成智大乘唯識宗又立四智,指至佛果時,有漏心轉回(轉依)八識所得之四種無漏智。即:大圓鏡智,係轉有漏第八阿賴耶識所得之無漏智。其變現猶如大圓鏡之如實映現萬物,故稱大圓鏡智,簡稱為鏡智。平等性智,係轉有漏第七末那識所得之無漏智。此智可悟人我彼此平等,而與大慈悲相應,故稱平等性智,簡稱為平等智。妙觀察智,係轉有漏第六意識所得之無漏智。此為觀察一切對境無滯礙,而能自在說法,斷諸疑惑之智,故稱妙觀察智,簡稱為觀智。成所作智,係轉有漏前五識所得之無漏智。此智乃為利益眾生,而示現種種變化之妙業動作,即成就本願力所應作之事,故稱為成所作智,簡稱為作事智。以上四智中之大圓鏡智,如金剛之堅固,有碎物之力,任何頑迷煩惱均可破之,故密教稱之為金剛智。四、慧慧,梵語的音譯為般若,指推理、判斷事理之精神作用。慧與智為相對之通名,達於有為之智相稱「智」,達於無為之空理則稱「慧」。俱舍論卷二十六亦言,慧有「有漏慧」與「無漏慧」兩種。前者與煩惱法有密切不可脫離且相互影響之關係,屬於「智」之性質;後者又稱聖慧。
2006-11-18 07:21:0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7 · 0⤊ 0⤋
牡羊男孩大德您好
若善分別智識相者。汝及諸菩薩則能通達智識之相。疾成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彼智有三種。謂世間、出世間、出世間上上智。云何世間智。謂一切外道凡夫計著有無。云何出世間智。謂一切聲聞緣覺墮自共相悕望計著。云何出世間上上智。謂諸佛菩薩觀無所有法。見不生不滅。離有無品。入如來地。人法無我。緣自得生。
彼生滅者識。不生不滅者是智。復次墮相無相。及墮有無種種相因是識。超有無相是智。復次長養相是識。非長養相是智。復次有三種智。謂知生滅、知自共相、知不生不滅。無礙相是智。境界種種礙相是識。三事和合生方便相是識。無事方便自性相是智。得相是識。不得相是智。自得聖智境界。不出不入故。如水中月。
貼出一段經文,希望對您有幫助
末學 冬月
2006-11-18 07:15:44 · answer #6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用白話的淺說...[識]就是迷於世間的[自我成就]...依著大多數眾生的認同或贊許而存在!![智]就是離開世俗的認知...會思考[這樣真的快樂自在嗎?],這是真理嗎?[識]說知識也對,但說是[業識]更佳...是世俗間分別比較競爭的成就果實![智]說智慧也對,但說是[般若]更佳...是離開自我與世俗分別比較的成就!如何做,才可以轉識為智呢??佛陀講的很清楚....戒;定;慧......當您經過[戒與定]的階段,所得到的[慧]才是[般若智];而不是[世間智]也不是[聞思智].....是真般若不是相似般若!這時才能真正的轉識為智......一般眾生都還只是在法門中修持再修持....!*戒去貪;定去瞋;慧去愚癡執著.*
2006-11-18 07:10:22 · answer #7 · answered by charlie 7 · 0⤊ 0⤋
能解行並重,悲智兩足尊
2006-11-18 06:35:57 · answer #8 · answered by 善持 7 · 0⤊ 0⤋
持戒+內觀。
2006-11-18 04:50:51 · answer #9 · answered by Tomas 7 · 0⤊ 0⤋
好哲學的問題
知識和智慧怎麼區分呢
每個人可能會有多少不同的見解
學習可以增加知識
不見的能增長智慧
當我們面臨技術上的問題
大部分需要更多的知識去解決
當遇到人際上的問題時
就要智慧排解了
現在檯面上許多政治人物
能夠坐穏他的的權位
大部份是靠他的智慧而不是他的知識
智慧是可以靠知識來累積的
見多識廣
自然對事情看的更透
更能用智慧去解決
同樣一件事情
有人以自已的利益為出發點
有人以公共利益為出發點
有人則以未來後代的利益為出發點
.........
如果只能從單方面的利益去排解
那就只是小智慧
如果解決的方式符合最多數人的期待
那就是大智慧了
2006-11-18 04:17:25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jonney_hong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