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看過正史的大大一些問題
正史中有呂布這個人物嗎,若有的話是否跟演義中的戰神形象有很大的出入?

正史中劉關張好像不是結義兄弟,那關羽死後劉備伐吳的用意在哪?還是這一段故事也是羅貫中瞎掰出來的?

演義剛開始為何要以劉關張三人為故事中心?而不是以曹操或孫權為中心?

劉備跟曹操在正史中有何專長之處?例如軍事、政治等,還是他們只是一個平凡的軍閥?

各位覺得演義所塑造的角色性格中跟正史落差最大的是誰呢?請列舉幾個吧

2006-11-15 16:18:44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 3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5 個解答

關於第一個問題,正史中有呂布這個人物嗎,若有的話是否跟演義中的戰神形象有很大的出入?呂布確實有此人物,在<三國志>或是<後漢書>都有別傳,因此呂布的存在是沒有疑慮的。根據記載呂布弓馬純熟,膂力過人,有飛將軍之稱,在當時被稱為『人中呂布,馬中赤兔』。不過呂布的英勇確實在當時即為人所共知,不過無論是陳壽或是范曄,對呂布的為人都給予負面的評價,認為『呂布有虓虎之勇,而無英奇之略,輕狡反復,唯利是視。自古及今,未有若此不夷滅也』。至於第二個問題,正史中劉關張好像不是結義兄弟,那關羽死後劉備伐吳的用意在哪?還是這一段故事也是羅貫中瞎掰出來的?正史中並沒有桃園三結義的記載,僅說三人『先主與二人寢則同床,恩若兄弟』,以及張飛對關羽『兄事之』。至於劉備為什麼伐吳,我的看法是劉備攻打東吳表面上來看是為報關羽之仇,但是事實上卻是為奪回荊州與鞏固益州統治權為主要的戰略目標。依隆中對策的計畫,劉備在取得荊益二州後,方有北伐中原的能力。劉備因為與劉璋鬧翻後奪取益州,因益州人心未穩,劉備不敢有所動作,這一點從曹操取得漢中後,成都一夜數十驚足以證明。不過也因為曹操取漢中,為穩定益州人心,逼使劉備要提前展開北伐計畫而攻取漢中。劉備取得漢中可說是一場意外,益州人心依舊不穩,因此劉備進位漢中王後,並未直取關中,反而留魏延鎮守漢中,自己則回到成都繼續安定益州人心,而不是如隆中對的計畫準備北伐曹操。正當劉備在益州的統治權逐漸穩固後,達成隆中對的基本要素,只需待北方有事,劉備即可進行北伐。但是更大的意外卻是關羽大意失荊州,導致隆中對策一夕之間計劃全毀,更令劉備難以忍受的是,孫權立劉璋(早在劉被取得益州後,為降低劉璋對益州的影響力,因此將劉璋移往公安居住)為益州牧,擺明要與劉備爭奪益州的統治權。因此,無論是關羽之仇,還是荊州之恨,亦或是為保全益州的統治權,劉備伐吳絕對是勢在必行。劉備跟曹操的專長之處,其實陳壽在<三國志>中對兩人的評價最為公正客觀。陳壽認為曹操『運籌演謀,鞭撻宇內(顯見曹操領導統馭以及軍事指揮作戰的能力極為高明),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顯見曹操在政治方面的智慧),官方授材,各因其器(說明曹操唯才是用,重視人才),矯情任算,不念舊惡』;以及認為劉備『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說明劉備待人仁厚),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託孤於諸葛亮,而心神無貳,誠君臣之至公(說明劉備待人以誠),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幹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表示劉備在策略規劃上略遜於曹操)。然折而不撓,終不為下者(說明劉備個性不屈不撓,具有剛毅的個性)』。最後,演義所塑造的角色性格中跟正史落差最大的是誰呢?依照毛宗崗對<三國演義>一書的評論,他認為三國演義有所謂的「三絕」,分別是曹操的奸絕、關羽的義絕、孔明的智絕,我認為這三人也是角色性格中跟正史落差最大的人物。

2006-11-17 15:10:29 補充:
演義剛開始為何要以劉關張三人為故事中心?而不是以曹操或孫權為中心?理由很簡單,<三國演義>的前身是<三國志平話>,而<三國志平話>是收集宋元時期的話本內容而成。中國自宋朝以來,因為受制於北方游牧民族的侵襲,因此宋人最為追求民族大義。在這種環境之下,民眾對於標榜復興漢室的劉備最為同情,對於有漢賊之稱的曹操以及獨立於東南的孫權反而給予負面宣傳,也因此三國故事開始圍繞在劉關張三人身上。<三國志平話>是如此,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自然也會延續這個主軸。

2006-11-21 12:00:50 補充:
有不少人因為呂布做過丁原的主簿而覺得呂布的武勇是被過分渲染,故特別補充呂布的戰功。
董卓死後,部將李傕等攻打長安城,依照<英雄記>的記載,郭汜在城北。布開城門,將兵就汜,言「且卻兵,但身決勝負」。汜、布乃獨共對戰,布以矛刺中汜,汜後騎遂前救汜,汜、布遂各兩罷。也就是說呂布與郭汜,呂布以矛刺中郭汜。
此外<三國志>本傳中也有提到,當時常山賊張燕聚眾,呂布受袁紹之命前去剿滅,呂布常與其親近成廉、魏越等陷鋒突陣,遂破燕軍。
從上述兩則記載可知,呂布確實英勇無敵,不過是否足夠被稱為戰神則有待商榷。

2006-11-16 12:01:3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潛龍子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az331.pixnet.net/blog

2014-10-28 11:28:3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正史中有呂布這個人物嗎,若有的話是否跟演義中的戰神形象有很大的出入?
有,但沒有到戰神這麼誇張,還曾經做過主簿(類似秘書),只是判斷能力不如曹操,所以才敗給他.

正史中劉關張好像不是結義兄弟,那關羽死後劉備伐吳的用意在哪?還是這一段故事也是羅貫中瞎掰出來的?
因為結義不是真的,所以推測為劉備藉此進攻吳國.

演義剛開始為何要以劉關張三人為故事中心?而不是以曹操或孫權為中心?
因為劉備的故事相較於曹孫更為精采
劉備能夠被擊敗後再投靠別人,最後自立門戶.

劉備跟曹操在正史中有何專長之處?例如軍事、政治等,還是他們只是一個平凡的軍閥?
劉備善長招攬人心,而且臉皮夠厚(穿梭於各諸侯間、三請諸葛亮)
曹操善用"奇",官渡之戰、和馬超一戰皆是
另外他對文學也有某種程度的造詣,如"短歌行"、"求賢令"、"蒿里行"

各位覺得演義所塑造的角色性格中跟正史落差最大的是誰呢?請列舉幾個吧
曹操:被羅貫中寫成邪惡的代表
諸葛亮:呼風喚雨辦鬼神,全部都通......他擅長政治,而不是軍事
周瑜:"三氣周瑜"這段完全虛構
魯肅:他不是好好先生,而是有遠見的文官,曾向孫權提出"天下二分之計"
也是孫劉聯合的大功臣
關羽:被神化了,"過五關斬六將""華容道釋曹"都是假的
張飛:他不是大粗人,還會畫畫、寫書法,火鳳燎原的形象和正史也有關係

2006-11-19 11:15:5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阿勛 3 · 0 0

>請問看過正史的大大一些問題
>正史中有呂布這個人物嗎,若有的話是否跟演義中的戰神形象有很大的出入?


在三國志中呂布算不上是戰神
但也算是少數幾個會親自衝鋒陷陣的猛將
外號飛將
而且它還當過文官(主簿)
不是單純的大老粗

正史中劉關張好像不是結義兄弟,那關羽死後劉備伐吳的用意在哪?還是這一段故事也是羅貫中瞎掰出來的?

正史沒提到他們結拜
但有說他們常"睡一起"
而且情同兄弟
只是當時的人不流行結拜
伐吳確有其事
既然情同兄弟
報仇理所當然
而且細節以外大多屬實

演義剛開始為何要以劉關張三人為故事中心?而不是以曹操或孫權為中心?

因為劉備更具有傳奇性(到處流浪到做皇帝)
而且有復興漢室的大義名分

劉備跟曹操在正史中有何專長之處?例如軍事、政治等,還是他們只是一個平凡的軍閥?

劉備是以武勇起家開始從事政治的(跟呂布一樣)
專長是很有親和力(仁德)
到處打敗仗到處逃跑到處得人心
好處是會用人
曹操善用權謀 兵法 狡計
形象超級差
也常打敗仗
老百姓對他又討厭又害怕
他一向靠著血腥鎮壓來進行征服(徐州之役後就常屠城 打到哪裡殺到哪裡 到死為止都有)
政治上
他重建了崩潰的中央政府
但屯田也只是一種軍屯制
談不是上規復經濟

各位覺得演義所塑造的角色性格中跟正史落差最大的是誰呢?請列舉幾個吧

袁紹 為政寬仁受百姓愛戴 也有很多智勇的表現
諸葛亮 很辛苦的一個人 不是演義的神人
曹操 演義裡只說他奸詐 卻沒說他重歛及殘殺百姓 不過個性很像小孩很率真
周瑜 正史中很有度量
趙雲 正史中很平淡的一個人...
樂進 于禁 正史中是大將 演義裡只是被電的路人
...還有很多......

2006-11-16 08:23:3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2 · 0 0

三國志

作者
《三國志》的作者陳壽,曾任職於蜀漢政權,蜀漢滅亡之後,被徵入洛陽。他在西晉政權中也擔任了著作郎的職務,《三國志》在此之前已有草稿,當時魏、吳兩國先已有史,如王沈的《魏書》、魚豢的《魏略》、韋昭的《吳書》,此三書當是他依據的基本材料,蜀國無史,故自行採集,僅得十五卷。而最終成書,卻又有史官職務作品的因素在內,因此《三國志》是三國分立時期結束後文化重新整合的產物。陳壽為晉代官員,故尊魏為正統,為政治服務。在《魏書》中為曹操寫了〈本紀〉,而《蜀書》和《吳書》則只有〈傳〉,沒有紀。劉備則記入《先主傳》,記孫權則稱《吳主傳》。

內容
《三國志》記述的歷史從東漢末年的混亂時期開始,直到西晉統一三國為止,也就是從魏文帝黃初元年(220年),到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六十年的歷史。全書共分為3部分,65卷:魏書30卷,蜀書15卷,吳書20卷。原是各自為書,一直到北宋才合而為一,改稱《三國志》。陳壽著《三國志》一書,受到大臣張華的稱讚,《三國志》在當時是私人撰述,陳壽死後,尚書郎范頵上表說:「陳壽作《三國志》,辭多勸誡,朋乎得失,有益風化,雖文艷不若相如,而質直過之,願垂採錄。」《魏志·倭人傳》係根據王沈《魏書》和魚豢《魏略》的資料寫成,記載由中國前往日本這個「帶方東南大海之中,依山島為國邑」「今使譯所通三十國」的路線,日本女王名卑彌呼,「事鬼道,能惑眾,年已長大,無夫婿,有男弟佐治國……」,又載女王國的結構、物產、法制,日本人的服飾、髮式、婚姻、喪葬習俗等,全文總字數不過兩千字,卻是現存對於古代日本的情況最早的紀錄,是研究日本古代歷史的重要史料。

但也有人責難陳壽,因其父有憾於諸葛亮,「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被髡,故壽為《亮傳》,謂將略非所長。」所以說他「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然而諸葛亮乏軍事才能,在今日看來確是卓識。唐朝房玄齡撰寫的《晉書·陳壽傳》,承認陳壽「善敘事,有良史之才」,又認為陳壽因為私仇而在書中有所表現。說「丁儀、丁廙有盛名於魏,壽謂其子曰:可覓千斛米見與,當為尊公作佳傳。丁不與之,竟不為立傳。壽父為馬謖參軍,謖為諸葛亮所誅,壽父亦坐被髡,諸葛瞻又輕壽。壽為亮立傳,謂亮將略非長,無應敵之才;言瞻惟工書,名過其實。議者以此少之。」至於《三國志》對於晉朝皇室的敘述時有曲筆、粉飾,則屬事實,備受批評。《三國志》沒有撰述典章制度等方面的〈志〉和〈表〉,是個缺失。

陳壽治學嚴謹,收集來的材料凡是覺得可疑的,寧肯不用。陳壽死後百餘年,三國史料大量出現。《三國志》內容精潔,三書很少重複,然宋文帝認為太過簡略,故詔令裴松之作注。松之收集各家史料,「繪事以眾色成文,蜜蜂以兼採為味」,彌補《三國志》記載之不足,清代《四庫提要》將其所用方法,分析為六類:「一是引諸家之論,以辯是非;二是參諸家之說,以核偽異;三是傳所有之事,詳其委屈;四是傳所無之事,補其闕佚;五是傳所有之人,詳其生平;六是傳所無之人,附以同類。」裴松之作注所根據的史料,可考者多達一百四十餘種,較《三國志》原書多出三倍(有學者認為注文並未超過正文)。宋文帝驚歎為「不朽」之業。宋代司馬光在《資治通鑑》中所描寫《赤壁之戰》乃是綜合陳壽《三國志》中各有關人物傳記和裴注所引的史料編撰而成。

後世的影響
元人羅貫中在民間傳說、話本、戲曲的基礎上,依據陳壽《三國志》和裴松之注的正史材料,加上他自己的才學和經驗,寫成部影響巨大的《三國志通俗演義》,又名《三國演義》。《三國演義》中的歷史事作和人物,大都是真實的。但其中也有不少內容和情節是,來自諸多傳奇、戲曲、民間說法。所謂「七實三虛」。但《三國演義》對民間的影響遠高於《三國志》。

近人盧弼彙集歷代學者對《三國志》正文和裴注所作的註釋、版本校勘和考證,並將盧本人的註釋和按語統一編纂為《三國志集解》。

由於陳壽編著的時間距三國很近,《三國志》被認為是比較真實地記錄了三國歷史的書。後來羅貫中編撰的小說《三國演義》便以此書為藍本。但同時應該注意小說演義與正史記述的不同,這使得人們對一些三國人物的印象和評價產生差異。

2006-11-15 17:04:0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尊尼.特普 4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