秀抖阿嬤恭敬端心,請教各位菩薩大德仁者、善知識:
=《愣嚴經》=
=========================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
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
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
此謂「..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是「寓指什麼」呢?
何以「..遺此『本明』。而不自『覺』」則「枉入諸趣」呢?
這與《金剛經》所云:
1. 三千大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
2. 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
3. 見諸相非相。即見如來。
4. 凡所有相。皆是虛妄。
5. 不取於相。如如不動。
etc.
有何異曲同工之妙處呢?誠盼大德稍加說明指導開示。
懇請各位菩薩大德仁者善知識惠予指導開示秀抖阿嬤。
秀抖阿嬤恭敬合十頂禮感恩。感恩喔。南無阿彌陀佛。
再次感恩各位前輩大德菩薩。阿彌陀佛。╭(—川—)╮
恭敬合十感恩。感恩喔。南無阿彌陀佛。 Orz...Orz...
♫~♫~♫~~南無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
要常感恩!
念阿彌陀佛!
依靠自性彌陀!
♫~♫~♫~~阿彌陀佛~~♫~♫~♫
♫~♫~♫~~阿彌陀佛~~♫~♫~♫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11-15 07:20:28 · 8 個解答 · 發問者 surfing 2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秀抖阿嬤再次感恩【心鏡】大德。阿彌陀佛。
大德靈敏睿智,將「..」的重點點了出來。
歡喜讚歎!秀抖阿嬤恭敬合十、頂禮感恩喔。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11-15 07:57:06 · update #1
攀緣
含義有二:其一是說:攀緣心無所不緣,但此識精元明的清淨本體,超越能所,絕對待,不是攀緣心所能攀緣之境,第六意識固然緣不能及,即使是第七識,亦只能緣第八識的見分執為自我,絕不可能緣及八識元清淨體的自證分。其次是說:眾生雖然本具此菩提涅槃元清淨體,但迷而不知,一向攀緣外境,由於緣心不息,致使此清淨真心非失而似遺失,故言:緣所遺者。
2006-11-16 18:49:1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可樂 3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10-07 04:10:3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緣所遺者亦失感恩。枉入諸趣。心常感恩明了諸趣善惡方便慈悲。自覺覺他相扶持共抵彼岸。
經文艱澀似容易亦不易了解,我常心生妄念,若說錯,請幫我扶一扶正...謝謝。
2006-11-16 11:34:56 補充:
感謝 雲大大,原是說生妄念卻以為生菩提,頭上安頭啊,我不讀書卻斷章取意真是糟糕! >"< 謝謝。
2006-11-21 14:03:56 補充:
原來可以12因緣法看它,才知說啥∼∼^^
原來可以12因緣法看它,才知說啥∼∼^^
2006-11-21 09:03:5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再想想 7 · 0⤊ 0⤋
「因言遣言」
好像一班小學生在課室裏亂喊亂叫,先生進了課室,叫他們:「不要亂說話啊!」這時候大家通通都靜下來了,這就叫做「因言遣言」。然而要知道言說雖然是可遣除,但是真如的自體,那是不可以遣除的。為甚麼不可以遣除呢?因為一切法通通都是真如啊!遣除它到甚麼地方去呢?既然不可以遣除,那末,可以建立嗎?也不可以建立的。甚麼理由呢?因為一切法同是真如啊!我們應當知道:一切事事物物,本來就不可用言說,用想念,所以叫做......「真如」。
大乘起信論講話\慈航法師著
2006-11-17 00:28:10 補充:
真心的【體】,那完全是不生不滅
真心的【相】,那才是可以說生滅
真心本來是無相,說有相,也是為了眾生方便說的。
約【體】,叫「真如」
約【相】,叫「如來藏」
~^_^~
2006-11-17 00:39:13 補充:
【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vs【如來藏】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如來有所說法耶?」
「須菩提!於意云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不?」
^^~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106111502532
2006-11-16 19:20:2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3 · 0⤊ 0⤋
覺海性澄圓 圓澄覺元妙
元明照生所 所立照性亡
迷妄有虛空 依空立世界
覺海是一合相也就是所遺者
阿難。汝觀世間可作之法,誰為不壞。然終不聞爛壞虛空。何以故。空非可作,由是始終無壞滅故。則汝身中,堅相為地,潤濕為水,煖觸為火,動搖為風。由此四纏,分汝湛圓妙覺明心,為視為聽為覺為察。從始入終,五疊渾濁。
世界與眾生為四大與四纏而起,而遺此本明是在虛空性起之前。
2006-11-15 19:41:21 · answer #5 · answered by 閃亮的傑克 4 · 0⤊ 0⤋
各位大德:阿彌陀佛!
末學之小小心得與大眾分享,請多多指教~~
===============================
楞嚴經卷一:「諸修行人,不能得成無上菩提,乃至別成聲聞、緣覺,及成外道,諸天魔王,及魔眷屬。皆由不知二種根本,錯亂修習。猶如煮沙,欲成嘉饌,縱經塵劫,終不能得。云何二種?阿難:一者無始生死根本,則汝今者,與諸眾生,用攀緣心,為自性者。二者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曰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
==================================
上下文如上所示:
不知二種根本,即是不知真心、妄心是什麼相貌?
所以佛陀第一個指出什麼是妄心。
就如之前經文,阿難尊者所答,皆錯解以攀緣心(生滅心)為真心。
而佛陀第二個指出什麼是真心。
就如之後經文,佛陀所開示,引導阿難尊者去認識真心(不生滅心)。
而仁者所提:此謂「..能生諸緣。『緣』所『遺者』」是「寓指什麼」呢?
此之『遺者』,為『頭上安頭之妄心』。
可參考後續經文佛陀所譬喻,楞嚴經卷四:「汝豈不聞室羅城中,演若達多。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瞋責己頭不見面目。以為魑魅無狀狂走。」的開示是相同的。
而仁者所提:何以「..遺此『本明』。而不自『覺』」則「枉入諸趣」呢?
楞嚴經卷四:「則汝心中演若達多狂性自『歇』,歇即『菩提』。」
『覺』相對於『歇』;『本明』相對於『菩提』。
而從楞嚴經卷二:「阿難。汝猶未明一切浮塵,諸幻化相,當處出生,隨處滅盡。幻妄稱相,其性真為妙覺明體。如是乃至五陰六入,從十二處,至十八界,因緣和合,虛妄有生,因緣別離虛妄名滅。殊不能知生滅去來本如來藏。常住妙明,不動周圓妙真如性。性真常中求於去來迷悟生死,了無所得。」就能得知真心與諸緣的關係。
仁者所引【金剛經】所云是聖者的境界,『知了真心』的相貌(體相用)所以是『菩提涅槃』。
而上者楞嚴經卷一:「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曰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是凡夫不『了知真心』的相貌(體相用)所以是『枉入諸趣』。
楞嚴經卷十:「理則頓悟,乘悟併銷。事非頓除,因次第盡。」~如勉之~
感恩~感恩~
阿彌陀佛~阿彌陀佛~
南無阿彌陀佛~南無阿彌陀佛~
2006-11-16 10:07:26 補充:
【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相對於【忽於晨朝以鏡照面,愛鏡中頭眉目可見】。【緣所遺者】相對於【瞋責己頭不見面目】。都是一念無明之心,所升起的妄動。所以了知能緣之心、所緣之境皆是【本體】所起的【妙用】所成。(楞嚴經卷二的說明)
2006-11-16 10:07:43 補充:
可參考楞嚴經卷四:「佛言。富樓那。如汝所言,清淨本然,云何忽生山河大地。汝常不聞如來宣說,性覺妙明,本覺明妙。富樓那言。唯然,世尊。我常聞佛宣說斯義。佛言。汝稱覺明。為復性明,稱名為覺。為覺不明,稱為明覺。富樓那言。若此不明名為覺者,則無所明。佛言。若無所明,則無明覺。有所非覺,無所非明。無明又非覺湛明性。【性覺必明,妄為明覺。覺非所明。因明立所。所既妄立,生汝妄能】..........。彼無同異,真有為法。」
2006-11-15 12:11:24 · answer #6 · answered by 呂太豪 5 · 0⤊ 0⤋
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這是我們人人本具.在聖不增在凡不減的如如佛性.覺性.真如自性...
識精元明。--此覺性本遍一切處.無有執礙.
能生諸緣。緣所遺者。---而此覺性會產生很多許多的能緣...因為被外境的所緣所迷惑.執著在所緣境上.更因此執著在所緣者.而忘卻了(彷彿遺失了)我們的真如自性.本來具足的覺性...清淨本體
後面的大意就是...一直如此向外.向所緣去攀附.雖然每日都在使用這佛性所開展的神通妙用.但忘卻了自己的如如覺性.被境界塵境所拉扯.然後就於六道中流轉留連.而無法自拔...
阿彌陀佛
這跟題主所舉的金剛經經文...有些不太一樣的角度....金剛經說的是我們本體對外境應有的態度及看法...
阿彌陀佛
2006-11-15 08:40:45 · answer #7 · answered by 流浪狗 2 · 0⤊ 0⤋
頂禮三寶護法龍天阿彌陀佛:人家說擒賊先擒王,當然末學的點數不多,您應該問問我們版上研究生以上的,因為他們都互供點數所以一年前就升研究生以上,因此為了保住法脈,只好一步一腳印了,真的有問題末學會發問,如果沒有問題我就保留實力。無始菩提涅槃。元清淨體。則汝今者。識精元明。能生諸緣。緣所遺者。由諸眾生。遺此本明。雖終日行。而不自覺。枉入諸趣。才沒幾個字建議把他打出來,才不會造成斷章取義,重點就是(枉入諸趣),為什麼幫您改重點?因為這樣才能把顛倒的地方轉過來,我們都有佛性都可以成佛,但是我們把佛性用在眾生性,用在五欲六塵的地方就是顛倒的所在,當然有菩提心沒有發出來就是放著,契入您的問題(緣所遺者),結論就是沒有發菩提心,菩提心沒有發出來,當然用在貪嗔痴上,也就如法華經中說,不知道自己身上有明珠,還沿街乞討。請多多指教謝謝感恩
2006-11-15 07:45:22 · answer #8 · answered by ?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