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各位大大
(一)何謂「三十七道品」呢?出處為何?
(二)可以提供「三十七道品」全文嗎?

2006-11-06 04:34:36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小魚兒 2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6 個解答

標題:何謂三十七道品 『三十七道品』者,乃是學佛修行所必具備之要件,其內容包括四念處、四正勤、四神足、五根、五力、七菩提分、八正道分,其數共三十七品為修道之重要資糧,故名三十七道品。茲因篇幅關係,僅略述其項目如下,其後有機會再個別另文詳述: (一) 四念處:包括(1)身念處【觀身不淨】;(2)受念處【觀受是苦】;(3)心念處【觀心無常】;(4)法念處【觀法無我】。此四念處的四種觀法,都是以智慧為體,以慧觀的力量,把心安住在道法上,使之正而不邪。 (二) 四正勤:包括(1)已生惡令斷滅;(2)未生惡令不生;(3)未生善令生起;(4)以生善令增長。此四正勤就是精進,精進勤勞修習四種道法,以策勵身口意,斷惡生善。 (三) 四神足:包括(1)欲神足【希慕欲樂】;(2)勤神足【精進無間】;(3)心神足【一心正念】;(4)觀神足【心不馳散】。又名四如意足,就是用四種定力攝心,使定慧均等,神力充沛,所願皆得。 (四) 五根:包括(1)信根;(2)精進根;(3)念根;(4)定根;(5)慧根。因此五法,是生聖道的根本,故名五根。 (五) 五力:包括(1)信力【是信根增長,能破諸邪信】;(2)精進力【是精進根增長,能破身之懈怠】;(3)念力【是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4)定力【是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5)慧力【是慧根增長,能三界之諸惑】。因此為五根堅固而發生的力量,故稱五力。 (六) 七菩提分:包括(1)擇法菩提分【即以智慧簡擇法的真偽】;(2)精進菩提分【即以勇猛心力行正法】;(3)喜菩提分【即心得善法而生歡喜】;(4)輕安菩提分【即除去身心粗重煩惱而得輕安快樂】;(5)念菩提分【即時刻觀念正法而令定慧均等】;(6)定菩提分【即心唯一境而不散亂】;(7)捨菩提分【即捨離一切虛妄之法而力行正法】。此又名七覺分,或七覺支,或七等覺支,為五根五力所顯發之七種覺悟。 (七) 八正道分:包括(1)正見【即正確之知見】;(2)正思惟【即正確之思考】;(3)正語【即正當之言語】;(4)正業【即正當之行為】;(5)正命【即正當之職業】;(6)正精進【即正當之努力】;(7)正念【即正確之觀念】;(8)正定【即正確之禪定】。此又名八聖道分,是八條聖者之道法,修此八正道,可證得阿羅漢果。 由此觀之,如來雖說有許多德行的項目,都是不出『八正道』。如『四念處』即正念之內容;『四正勤』即正經進之內容;『四神足』即正定起通之內容;『五根』『五力』中之『信根』『信力』是正見.正思惟相應之淨心,『精進根』『精進力』是含攝戒學之正精進,『念根』『念力』是正念,『定根』『定力』是正定,『慧根』『慧力』是依定而得解脫之正見;『七菩提分』是偏於定慧之說明。 總而言之,三十七道品是『了脫生死』之基礎,如同建築高樓大廈之地基,不但是修『四諦法』之阿羅漢,或修『十二因緣法』之辟支佛所必備,而且也是修『六波羅蜜』之菩薩,乃至修『十波羅蜜』之佛陀所必備。而三十七道品乃是『八正道』之詳述,難怪世尊曾在大乘經典多次地開示:修外道法不能超出三界,乃因外道無『八正道』,惟有修學佛法,才能了脫生死、超出三界。願與諸仁者共勉之!Wednesday, June 13, 2001 http://home.kimo.com.tw/famscl/copy_index.html

2006-11-08 12:08:03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果前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09260.pixnet.net/blog

2014-10-07 04:30:1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大方廣佛新華嚴經十地品第二十六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如是觀已.復以大悲為首.大悲增上.大悲滿足.觀世間生滅。作是念.世間受生,皆由著我.若離此著,則無生處。復作是念.凡夫無智.執著於我.常求有無.不正思惟.起於妄想.行於邪道.罪行、福行、不動行,積集增長。於諸行中植心種子.有漏有取。復起後有生及老死.所謂業為田.識為種.無明闇覆.愛水為潤.我慢溉灌.見網增長生名色芽。名色增長生五根.諸根相對生觸.觸對生受.受後希求生愛.愛增長生取.取增長生有。有生已.於諸趣中起五蘊身名生.生已衰變為老.終歿為死。於老死時生諸熱惱.因熱惱故,憂愁悲歎,眾苦皆集。此因緣故集,無有集者.任運而滅,亦無滅者。菩薩如是隨順觀察緣起之相。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於第一義諦不了故名無明.所作業果是行.行依止初心是識.與識共生四取蘊為名色 .名色增長為六處.根境識三事和合是觸.觸共生有受.於受染著是愛.愛增長是取.取所起有漏業為有.從業起蘊為生.蘊熟為老.蘊壞為死.死時離別.愚迷貪戀.心胸煩悶為愁.涕泗咨嗟為歎.在五根為苦.在意地為憂.憂苦轉多為惱。如是但有苦樹增長.無我無我所.無作無受者。復作是念.若有作者則有作事.若無作者亦無作事.第一義中俱不可得。佛子.此菩薩摩訶薩復作是念.三界所有唯是一心.如來於此分別演說十二有支.皆依一心如是而立。何以故?隨事貪欲.與心共生.心是事.事是行.於行迷惑是無明.與無明及心共生是名色.名色增長是六處.六處三分合為觸.觸共生是受.受無厭足是愛.愛攝不捨是取.彼諸有支生是有.有所起名生.生熟為老.老壞為死。佛子.此中無明有二種業:一令眾生迷於所緣.二與行作生起因。行亦有二種業: 一、能生未來報.   二、與識作生起因。 識亦有二種業: 一、令諸有相續.   二、與名色作生起因。名色亦有二種業:一、互相助成.    二、與六處作生起因。六處亦有二種業:一、各取自境界.   二、與觸作生起因。觸亦有二種業: 一、能觸所緣.    二、與受作生起因。受亦有二種業: 一、能領受愛憎等事. 二、與愛作生起因。愛亦有二種業: 一、染著可愛事.   二、與取作生起因。取亦有二種業: 一、令諸煩惱相續.  二、與有作生起因。有亦有二種業: 一、能令於餘趣中生. 二、與生作生起因。生亦有二種業: 一、能起諸蘊.    二、與老作生起因。老亦有二種業: 一、令諸根變異.   二、與死作生起因。死亦有二種業: 一、能壞諸行.    二、不覺知故相續不絕。佛子.此中無明緣行,乃至生緣老死者:由無明乃至生為緣.令行乃至老死不斷助成故。無明滅則行滅,乃至生滅則老死滅者︰由無明乃至生不為緣.令諸行乃至老死斷滅不助成故。佛子.此中無明,愛取不斷是煩惱道.行有不斷是業道.餘分不斷是苦道。前後際分別滅三道斷.如是三道離我我所.但有生滅,猶如束蘆。復次無明緣行者是觀過去.識乃至受是觀現在.愛乃至有是觀未來.於是以後展轉相續。無明滅行滅者是觀待斷。復次十二有支名為三苦︰此中無明行乃至六處是行苦.觸受是苦苦.餘是壞苦。無明滅則行滅者是三苦斷。復次無明緣行者︰無明因緣能生諸行。無明滅行滅者,以無無明,諸行亦無。餘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生繫縛.無明滅行滅者,是滅繫縛。餘亦如是。又無明緣行者,是隨順無所有觀 .無明滅行滅者,是隨順盡滅觀。餘亦如是。佛子.菩薩摩訶薩如是十種逆順觀諸緣起.所謂有支相續故.一心所攝故.自業差別故.不相捨離故.三道不斷故.觀過現在去未來故.三苦聚集故.因緣生滅故.生滅繫縛故.無所有盡觀故。請上本人網站︰大方廣佛華嚴經合論60︰是李通玄長者之論述。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11-06 15:23:4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三十七道品是三十七個修行法    和佛經常看到第幾品的品字不一樣道品,又作菩提分、覺支,係即為追求智慧,進入涅槃境界之三十七種修行方法;故又稱三十七覺支、三十七菩提分、三十七助道法、三十七品道法。依循此三十七法而修,即可次第趨於菩提,故稱為菩提分法。三十七道品可分七科如下:一、四念處,又作四念住:1. 身念處,即觀此色身皆是不淨。2. 受念處,觀苦樂等感受悉皆是苦。3. 心念處,觀此識心念念生滅,更無常住。4. 法念處,觀諸法因緣生,無自主自在之性,是為諸法無我。二、四正勤,又作四正斷:1. 已生惡令永斷。2. 未生惡令不生。3. 未生善令生。4. 已生善令增長。三、四如意足,又作四神足:1. 欲如意足,希慕所修之法能如願滿足。2. 精進如意足,於所修之法,專注一心,無有間雜,而能如願滿足。3. 念如意足,於所修之法,記憶不忘,如願滿足。4. 思惟如意足,心思所修之法,不令忘失,如願滿足。四、五根,根,即能生之意,此五根能生一切善法:1. 信根,篤信正道及助道法,則能生出一切無漏禪定解脫。2. 精進根,修於正法,無間無雜。3. 念根,乃於正法記憶不忘。4. 定根,攝心不散,一心寂定,是為定根。5. 慧根,對於諸法觀照明了,是為慧根。五、五力,力即力用,能破惡成善:1. 信力,信根增長,能破諸疑惑。2. 精進力,精進根增長,能破身心懈怠。3. 念力,念根增長,能破諸邪念,成就出世正念功德。4. 定力,定根增長,能破諸亂想,發諸禪定。5. 慧力,慧根增長,能遮止三界見思之惑。六、七覺分,又作七覺支、七覺意:1. 擇法覺分,能揀擇諸法之真偽。2. 精進覺分,修諸道法,無有間雜。3. 喜覺分,契悟真法,心得歡喜。4. 除覺分,能斷除諸見煩惱。5. 捨覺分,能捨離所見念著之境。6. 定覺分,能覺了所發之禪定。7. 念覺分,能思惟所修之道法。七、八正道,又作八聖道、八道諦:1. 正見,能見真理。2. 正思惟,心無邪念。3. 正語,言無虛妄。4. 正業,住於清淨善業。5. 正命,依法乞食活命。6. 正精進,修諸道行,能無間雜。7. 正念,能專心憶念善法。8. 正定,身心寂靜,正住真空之理。可以進一步參閱雜阿含經卷二十六、卷二十七、卷二十八、俱舍論卷二十五、大毘婆沙論卷九十六、法界次第初門卷中之下等。

2006-11-06 05:52:5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7 · 0 0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37/37.htm
或許可以喔 裡面都說的很清楚

2006-11-06 04:49:29 · answer #5 · answered by 殘留在角落邊的陰影 1 · 0 0

http://nt.med.ncku.edu.tw/biochem/lsn/newrain/books/37/37.htm
請進這ㄍ網址
裡面說ㄉ很清楚....... 因為很多...不贅言

2006-11-06 04:37:59 · answer #6 · answered by 中和回收場 1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