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諸葛亮死後,劉禪還撐了蠻久的。
蜀國在諸葛亮多次北伐之後,其實已幾近乾涸。
當初諸葛亮也說過,如果荊州尚在,那可聯合荊州和漢中北上,那還有機會收復中原。
關羽剛愎自用丟了荊州也死了,那只剩下漢中這條路。
諸葛亮明知不可行而行,後來街亭之戰更不接納魏延的子午谷計畫。
劉禪後來雖然投降魏國,但是這也算是保全蜀國人民的計策吧?
以蜀國當時的乾涸國力面對魏國,增加死傷而已。
後來的"樂不思蜀",試想,如果當初司馬昭問的時候,劉禪回答很想念,不是走了李後主的路?
所以劉禪只好假裝快樂,劉禪不算賢主,但算是明主。
那為何後來傳下來,劉禪的名聲如此的壞呢?
2006-11-04 01:58:54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 3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請問:回 答 者: . ( 專家 1 級 )
樂不思蜀倒不是用裝,而是阿斗真的連亡國的之痛一點都沒有感覺
這也是推測吧?
嗯,我李後主那個比喻確實失當,請見諒。
回 答 者: 潛龍子
國內亦無權臣專擅
請問那黃皓呢@@??
他算嗎?
回 答 者: 西村植也 ( 專家 3 級 )
嗯,我會再去重讀一遍的。
至於你的說法,是認為劉禪被黃皓影響終致滅國?
2006-11-07 13:51:56 · update #1
劉禪即位時才17歲,當時天下三分,魏有州13,郡91;吳有州5,郡45;蜀只有州2,郡22。就人力財力而言,魏約占天下的65%,吳約占25%,蜀只占10%。以十分之一的力量面對魏、吳兩個強大的對手,不被人家吃掉,已非易事,還談什麼規復中原。阿斗在極其困難的處境下能維持40多年,也可以算是一位合格的守成之君。劉禪前後當了41年的皇帝,從古到今做皇帝能做40年以上的有多少?恐怕不多。再者,蜀漢吏治冠於魏吳兩國,國內亦無權臣專擅,就這一點來說,歷史上更沒有幾個皇帝能夠相比,劉禪被稱之為明主並不為過。至於大家常以『樂不思蜀』一事來指責劉禪,事實上也是非常不公平的一件事。改朝換代只不過是皇帝換了一個姓,君臣人等是否都有殉國的必要。特別是在大事已定、形勢無可挽回的情況下,是否可以放下武器,停止抵抗,以減少百姓生命財產的損失,又有什麼不好。在中國人的傳統觀念裡,總認為投降是一件恥辱的事情,身為國君者應該『國君死社稷』。然而劉禪的投降是以自己的生命來換取蜀中百姓不再受到戰禍之苦。如果為了『面子』而死守抗敵,那麼蜀中百姓的身家性命全都要為此而犧牲,以此來看,劉禪的投降沒什麼不對。更何況,當年劉備入四川,若不是劉璋開門投降,劉備能夠如此順利的取得益州的統治權嗎?再者,三國時代末期,先是蜀漢對魏投降了;僅僅兩年之後,魏又向晉投降了(形式是禪讓,實質是投降);再過十餘年,東吳又對晉投降了。三國的結局都是一樣,我們有苛責阿斗一人的必要嗎?至於「樂不思蜀」一事,絕不能簡單地認為是阿斗沒出息大禍可能隨即臨頭。對於司馬昭那種人,應該了解其陰險毒辣,所謂「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是也。阿斗如果不是裝癡賣傻,而是讓司馬昭了解自己思蜀的真心,其實,前人早就看出阿斗是在裝傻。《三國志集解》一書引于慎行曰:「劉禪之對司馬昭,未為失策也。卻正教之,淺矣!思蜀之心,昭之所不欲聞也。」可見,阿斗比卻正聰明,正是面帶傻相,心中明亮。他能騙過陰險狡詐的司馬昭,化險為夷,絕非無能之輩。若是以「樂不思蜀」來論斷劉禪無能與軟弱,那「何不食肉糜」的晉惠帝又該如何評價呢?或許在劉禪的心中,真正愚蠢的反而是勸他回答"先人墳墓皆在蜀中,無日不思"的卻正,而不是他。
2006-11-08 10:13:31 補充:
黃皓並不能算是權臣。一來,黃皓沒有屬於自己的勢力,充其量也不過是與陳祇兩相勾結,他的影響力沒有大到可以凌駕劉禪,也沒有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地步;二來,黃皓沒有大奸大惡的行為,他所影響範圍僅在蜀漢皇宮之中,與十常侍或是董卓等人相比,黃皓只是粥鍋裡的一顆老鼠屎。
2006-11-07 07:01:0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潛龍子 7 · 0⤊ 0⤋
三國的武將能力不過是以功勳,傳言來定議,可信度不怎高!
2007-10-26 14:58:4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宗民 1 · 0⤊ 0⤋
李後主是南唐,而非後唐一個漢人一個沙陀族人.或許他比喻失當但若說他疑得沒道理倒欠公允.樂不思蜀倒不是用裝,而是阿斗真的連亡國的之痛一點都沒有感覺我想這也說不準.因為誰都無法畢竟你不是當事人.不過說真的若不是他的對亡國的”麻木”,別說是他,蜀國一堆投降的準會被殺.司馬昭雖說比宋太宗早,但一是皇帝一個是準備當皇帝不成但又同有一個嘴臉.一個心態的權力份子.在他後面就有一堆讓亡國者回國暴斃或想念故國而殺之的案例,而幹這些事的多得比司馬氏家族乃至後代稱帝的司馬炎之雍容大度有政治才幹.
2006-11-10 05:23:50 · answer #3 · answered by 阿青小笨蛋 7 · 0⤊ 0⤋
不管怎樣,劉禪是向魏國投降的事實是沒變。投降保全人民的說詞,其實是見仁見智,您同樣拿這種標準來看,如果當年蔣介石不頑強抵抗日軍,而向日本投降,那是否歷史定位又在哪?成王敗寇是一種既定的成見。樂不思蜀倒不是用裝,而是阿斗真的連亡國的之痛一點都沒有感覺還有,李後主是後唐,比三國還晚了很久,你居然把阿斗的行徑說『走李後主的後路』實在是比喻失當
2006-11-04 19:45:5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Locomotion 7 · 0⤊ 0⤋
很想回答你,我覺得你對諸葛亮的看法,也是另外一種大家都認為諸葛亮不能統一中國的原因,所以對於諸葛亮的看法見人見智,我不予評論。 但是對於『劉禪』我是認為你沒有看清本質,對於當時歷史的紀錄沒有好好詳讀,我認為陳壽說的算是很中肯,提出給你參考 《三國志、後主傳》評曰 :後主任賢相則為循理之君(因為任用諸葛亮還算遵守常理) ,惑閹豎則為昏闇 之后(信任黃浩這等宦官,閹是指宦官就開始昏庸起來) 傳曰「素絲無常,唯所染之」,信矣哉!(本來絲沒顏色,遇到什麼顏色就變成什麼顏色,暗指劉禪在諸葛亮死後,就開始變質) 禮, 國 君繼體,踰年改元,而章武之三年,則革稱建興,考之古義,體理為違 。又國不置史,注記無官,是以行事多遺,災異靡書。諸葛亮雖達於為政,凡此之類,猶有未周焉。(這裡陳壽認為諸葛亮雖然擅長政事但是還是有不週到的地方。) 然經載十二而年名不易,軍旅屢興而赦不妄下,不亦卓乎!自亮沒後,茲制漸虧,優劣著矣 。(這裡是給諸葛亮正面肯定,但是諸葛亮死後,蜀漢帝國的政府機關就開始腐敗,好壞差異很大) 例如三國志還記載陳祗代允為侍中,與黃皓互相表裏,皓始預政事。祗死後 ,皓從黃門令為中常侍、奉車都尉,操弄威柄,終至覆國 。 我認為大家不愛看三國志,對於陳壽的評論不是很重視,但我認為陳壽評論的很中肯,劉禪的名聲如此的壞呢? 就是這樣
2006-11-12 04:03:56 補充:
給版主
我在另外一個知識版面已經說明
劉禪被黃皓影響終致滅國?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206111104499
當然黃皓只是幫兇不是禍首,兇手是劉禪本人
2006-11-04 11:17:5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6 · 0⤊ 0⤋
都是被(阿斗)這個小名害慘了
其實誠如你所言
劉禪雖非賢主
仍以蒼生為念
保全蜀國人民生命財產安全
忍受自己污名化
屈就現實
避開殺身之禍
不作無謂犧牲
奈何成者為王
敗者為寇
阿斗卻成為敗家之代名詞
是有不平
2006-11-04 03:18:1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威舜 4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