誰能給我他一生的故事
越白話越好
不需要小細節 大概就好
(越白話越好..)
2006-11-02 12:36:05 · 6 個解答 · 發問者 黑盤 1 in 藝術與人文 ➔ 詩詞與文學
司馬遷是中國曆史學之父,他以畢生的精力寫成《史記》,在我國古代史學史上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司馬遷是一位知識淵博的思想家,在《史記》這部巨著中,他把筆觸伸向政治、法律、哲學、美學、倫理道德、天文、地理等各個領域。《史記》包羅萬象,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
司馬遷是我西漢時期夏陽人,出身於一個仁宦家庭。父親司馬談,是個學識淵博的人,在天文、哲理及諸子百家歷史掌故方面造詣很深。司馬遷從小就跟他父親學經史,讀書非常用功,10歲就念古文,到20歲時已經博通群書,有較廣泛的知識。
公元前126年春天,20歲的司馬遷在他父親的安排下,開始了全國範圍的遊歷,接觸實際,擴大眼界,增長知識,結交朋友。遊歷後不久,司馬遷就被選任宮(庭)廷郎中,在宮內侍從武帝,多次隨武帝外出祭祀山川。他時刻不忘治史,每到一處,都認真收集當地史料。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開始悉心撰寫《史記》。
公元前98年,司馬遷由於為李陵被俘投降辯護,觸怒漢武帝,被捕入獄。出獄之後,又作了中書令。由於在獄中受到折磨和侮辱,他曾經想自殺,但為了完成不朽的著作,隱忍苟活,堅持以刑後餘生的全部精力,繼續《史記》的寫作。大約於公元前91年,即他55歲那年,經長達10年左右的艱苦奮鬥,終於完成了聞名古今中外的史學名著《史記》。
2006-11-02 15:27:3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3 · 0⤊ 0⤋
司馬遷(前135 ~ 前87)
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他生於史官世家,祖先自周代起就任王室太史,掌管文史星卜。父親司馬談在武帝即位後,任太史令達三十年之久。司馬談博學,精通天文、《易》學和黃老之學。司馬遷十歲起誦讀「古文」,並接受其父的啟蒙教育。淵源久長的家學對他後來治學道路有深刻的影響。後隨父去長安,同當時著名經學大師孔安國、董仲舒學習《古文尚書》和《春秋》。十九歲為補博士子弟。二十歲隨博士褚太等六人「循行天下」,開始了他的遊歷生活。他的足跡到達會稽,訪問夏禹的遺跡;到過姑蘇,眺望范蠡泛舟的五湖;到達淮陰,訪求韓信的故事;到過豐沛,訪問劉邦、蕭何的故鄉;到過大梁,訪問夷門,並考察秦軍引河水灌大梁的情形;到過楚,訪問春申君的宮殿遺址;到過薛地,考察孟嘗君的封邑;到過鄒魯,拜仰孔孟的家鄉。此外,他還北過涿鹿,登長城,南遊沅湘,西至崆峒。壯遊使他開闊了眼界,增長了知識。回到長安後,武帝對這個廣聞博識、學問豐富的年輕人十分重視,命他為郎中,讓他帶著皇帝的命令出使巴蜀,到達今天昆明一帶大西南地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奠定了司馬遷以後著書立說的厚實基礎。元封元年(前110),漢武帝封泰山,司馬談以職任太史公而不能從行,憤懋而死。臨終前他難過地對司馬遷說:「我死以後,你必為太史。做了太史,莫忘了我的遺願。今大漢興盛,海內一統,上有明主賢君,下有忠臣義士。我身為太史,而未能記載,愧恨不已。你一定要完成我未竟之業!」司馬談死後,司馬遷繼任父職為太史令,使他有機會讀遍皇家藏書處石室金櫃收藏的文史經籍,諸子百家,及各種檔案史料。太初元年(前104),他以太史令身分和中大夫孫卿、壺遂及曆官鄧平、落下閎、天文學家唐都等二十餘人,改革曆法。經這批專家通力合作,反覆計算、選擇,終於在這年五月造成新曆,這就是著名的《太初曆》。《太初曆》改以正月為一歲之首(秦曆以十月為一歲之始),一月的日數為二十九點五三天,一歲一年一的日數是三百六十五點二五天,這是當時世界上最先進的曆法,也是甲國曆法史上進行的第一次大改革。此後,他秉父遺志看手準備編寫《太史公記》(《史記》)。
天漢二年(前99),他的同僚李陵出征匈奴時被圍,在矢盡糧絕的情況下投降匈奴。消息傳到長安,武帝大怒。朝廷的文武百官,都大罵李陵投降可恥。司馬遷不作聲。武帝問他有什麼意見,書生氣十足的司馬遷百言不諱地說:「李陵轉戰千里,矢盡道窮,古代名將也不過如此。他雖投降,尚屬情有可原。臣以為只要他不死,他還是會效忠漢朝的。」盛怒中的漢武帝聽了司馬遷這番話,認為他是為李陵辯解,是在故意貶低當時正在打匈奴而又很不順利的李廣利,於是命令把司馬遷判為死罪(或以腐刑代替)。漢武帝時代,判了死罪的可以出錢五十萬減死一等。但家境並不富裕的司馬遷拿不出這一筆錢,只能受「腐刑」(宮刑)來選擇「偷生」這條路。不幸的遭遇,使司馬遷精神受到極大刺激,曾一度想自殺,但他想起了父親的遺言,又以古人孔子、屈原、左丘明、孫子、韓非等在逆境中發憤有為鼓勵自己,終於以驚人的意志忍辱負重地活了下來。身心備受摧殘、忍辱含垢生活的司馬遷深知,「人固有一死,死有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他決心以殘燭之年,完成父親要他完成的史書。經過六年的囚禁生活,征和元年(前93)終於出獄。武帝對司馬遷的才能還是愛惜的,任命他為中書令。從此他埋首奮發著述,終於完成了「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中家之言」的巨著──《史記》。 《史記》,原名《太史公書》,又稱《太史公記》、《太史記》,至東漢末年才百稱為《史記》。司馬遷意在使其「藏之名山,副在京師,俟後世聖人君子」。漢宣帝時,司馬遷外孫楊惲把它公之於世。其時已有少量缺篇,為後人褚少孫等補足。 《史記》是中國史學上第一部紀傳體通史,開創了紀傳體通史的恢宏先河。《史記》有本紀十二,列傳七十,此外還有世家三十、表十、書八,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五千六百字,記載了從黃帝至漢武帝約三千年間史事。
他的《報任安(少卿)書》,是一篇著名的論說散文。文中敘述了他因李陵事件而受宮刑的過程;抒發了忠而見疑、無辜受刑的悲憤,暴露了漢武帝的專橫殘忍及當時的酷吏政治;最後,表達了自已發憤著書、創作《史記》的決心。 司馬遷的學術思想,在中國古代思想文化史上佔有重要突出的地位。《史記》被魯迅譽為「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是當之無愧的。
2006-11-03 04:03:5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FREE STYLE 1 · 0⤊ 0⤋
太史公—司馬遷,他以精壯之年忍腐刑之辱,用
生花妙筆在斗室中,經無數晨昏、寒暑,嘔心瀝
血,終於完成了這部跨越文化三千年,驚天地、
泣鬼神的曠古名著《史記》。本書對司馬遷在漢
武帝王朝中伴君如伴虎、浮沈宦海、受辱服刑、
立志著書的一生有精彩的描述。
西漢司馬遷,字子長,他的《史記》在中國散文
發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它既開創了中國
紀傳體史學,也開創了中國的傳記文學。它記?
了上自黃帝下至漢武帝太初年間,共計三千多年
的歷史,全書共103篇,五十多萬字。
《史記》既是歷史的「實錄」,同時也具有相當
高的文學價值。它的藝術性表現在運用真實的史
料成功地塑造出眾多的性格鮮明的人物形象。在
人物塑造上,司馬遷竭力做到將歷史、人物和主
題貫穿起來,這樣既寫活了歷史,人物也栩栩如
生。
《史記》的?事簡明生動,尤其是富有戲劇性場景的描
寫,更增加了作品的吸引力。
司馬遷極少用排比鋪張的駢文,而形成了自己樸素簡
煉、通俗流暢,既疏緩從容、莊諧有致,又富於變化的
語言風格。《史記》的語言歷來被奉為「古文」的最高
成就。
2006-11-02 12:51:5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1 · 0⤊ 0⤋
司馬遷是中國曆史學之父,他以畢生的精力寫成《史記》,在我國古代史學史上豎起了一座巍峨的豐碑。司馬遷也是一位偉大的文學家,以他那卓越的藝術才華,為我國傳記文學開拓了一代新風。司馬遷還是一位知識淵博的思想家,在《史記》這部巨著中,他把筆觸伸向政治、法律、哲學、美學、倫理道德、天文、地理等各個領域。《史記》包羅萬象,是我國古代的一部百科全書。 司馬遷是我西漢時期夏陽人,出身於一個仁宦家庭。父親司馬談,是個學識淵博的人,在天文、哲理及諸子百家歷史掌故方面造詣很深。司馬遷從小就跟他父親學經史,讀書非常用功,10歲就念古文,到20歲時已經博通群書,有較廣泛的知識。 公元前126年春天,20歲的司馬遷在他父親的安排下,開始了全國範圍的遊歷,接觸實際,擴大眼界,增長知識,結交朋友。遊歷後不久,司馬遷就被選任宮(庭)廷郎中,在宮內侍從武帝,多次隨武帝外出祭祀山川。他時刻不忘治史,每到一處,都認真收集當地史料。 公元前111年,他奉命出使“巴蜀以南,南略邛笮,昆明”,終於使少數發放政權歸附,漢王朝擴大了統治地域,漢武帝於翌年舉行了隆重的封禪活動。其父司馬談陪同武帝前往泰山,途中病熏,留?扒均C此時,適逢司馬遷西征凱旋而歸,他聞訊後心急如火,顧不得覆命,便日夜兼程,趕赴洛陽。父子相見,百感交集。司馬談執其手,流淚不止,語重心長地叮囑道:“余死,汝必為太史,為左史,無忘整形所論著矣!”司馬遷垂手恭立,淚如泉湧,說道:“我一定遵循你的指示去做,豈敢違背。” 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父職,任太史令,課以周覽“石室金匱”之書,為撰寫《史記》開始整理收集文史資料。不久,他又受命主持改革曆法。制成新歷,名為“太初歷”。“太初歷”是我國曆史上第一部較完整的曆法,也是曆法史上一次大變革。它第一次把二十四節氣訂入曆法,對農業生產頗多裨益。此後,司馬遷便集中精力,悉心撰寫《史記》。 公元前98年,司馬遷由於為李陵被俘投降辯護,觸怒漢武帝,被捕入獄。按漢朝的法律規定,可以出錢贖罪,但司馬遷家貧無錢自贖,也沒有人肯幫助他,因此殘遭腐刑。出獄之後,又作了中書令。由於在獄中受到折磨和侮辱,他曾經想自殺,但為了完成不朽的著作,隱忍苟活,堅持以刑後餘生的全部精力,繼續《史記》的寫作。大約於公元前91年,即他55歲那年,經長達10年左右的艱苦奮鬥,終於完成了聞名古今中外的史學名著《史記》。 《史記》是一部偉大的歷史巨著。這部書,上自傳說中的皇帝,下至漢武帝時代,總結了我國民族3000年發展的歷史。全書共150篇,其中“本紀”12篇,“表”10篇,“書”8篇,“世家”30篇,“列傳”70篇。在史記裡,司馬遷實事求是的還歷史以本來面目。他的人物傳記寫了各個階級各個階層的各式各樣人物,為我們提供了十分豐富而又系統的史料。在《史記》裡,他勇於“秉筆直書”,“不虛美,不隱惡”,“是非頗謬於古人”,歷來為進步的史學家所稱道,謂之“良史之才”。 《史記》又是一部偉大的文學著作,在文學史上有很高的地位,對後世發生了很大的影響。試想,有誰能像司馬遷那樣有著廣博的學識,深刻的眼光,豐富的體驗,雄偉的氣魄呢?試問,又有誰像司馬遷那樣具有大量的同情,卻又有那樣有力的諷剌,以壓抑的情感的洪流,而使用著最造型的史詩性的筆鋒,出之以謂吧的抒情詩的旋律呢?在中國文學史上,再沒有第二人。 在我國不論從唐代的傳奇,到明、清的文言短長篇小說,在人物塑造上,描寫手法上,情節安排和語言運用上,都有《史記》影響的痕跡。《史記》中許多動人的戲劇性故事,已成為後來不少戲曲的題材。
2006-11-02 12:38:0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活字典 7 · 0⤊ 0⤋
司馬遷(前一四五 -- 前約八七),字子長,夏陽(今陝西韓城)人。父親司馬談,學問淵博,精通天文星曆和黃老之學,武帝時,移居長安,任太史令。司馬遷十歲時,跟父親到長安,在思想、人格及治學態度上,均受父親影響很大。到長安後,向經學大師董仲舒學習,接受儒家思想的教育。從二十歲起,開始漫遊大江南北。歸後『仕為郎中』,曾『奉使西征巴蜀以南,南略([卻]將谷改工)、笮、昆明』。這些活動,對他完成《史記》這部著作,具有很重要的意義。元封元年(前一一零年),漢武帝封襌泰山,司馬談因病不能相從,憂憤而死,臨死,把自己著述歷史的理想和願望遺留給司馬遷。三年後司馬遷繼任太史令,開始搜集整理史科,並在太初元年(前一零四年)主持改曆工作後,開始寫作《史記》,時年四十二。天漢二年(前九九年),李陵案件爆發,司馬遷因上書救李獲罪,次年下獄受『腐刑』。這是對他極大的摧殘和恥辱。他曾想到自殺,又想到著述未完成,不應輕於一死,他終於從許多古代聖賢的苦難中看到出路,決心完成自己寫成《史記》的宏願。後二年出獄,遷為中書令,但無心仕進,積極著述,大約在征和二年(前九一年),《史記》終於寫成,司馬遷的事不可考,大概逝世於武帝末年。司馬遷的《史記》,是他以畢生的精力完成的偉大歷史巨著。所記上起傳說中的黃帝,下至漢武帝時代,總結了中國三千年歷史的發展。共一百三十篇:《本紀》十二篇,是按帝王的世系和年代記述政治上的一些重要事跡。《表》十篇,是排比並列歷代帝王和侯國間的一些大事。《書》八篇,經濟文化等方面的專書論述。《世家》三十篇,是記敘諸侯王國和輔漢功臣的。(孔子非王侯,列入《世家》是例外)《列傳》七十篇,是一般人物傳記。全書共五十二萬六千五百字。生平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歷」。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的寫作。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罪大,全家當誅,司馬遷則爲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投入牢獄並施以腐刑。出獄後,司馬遷發憤撰寫史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於是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來也稱《太史公記》被簡化稱為《史記》。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稱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公元前91年戾太子事件發生,司馬遷好友任安接到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事後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也有由於《報任安書》的直抒胸臆,引起武帝不滿,將司馬遷處死。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塬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塬上高門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西塬一帶同姓、馮姓的人,可能是他的同族後裔。
2006-11-02 12:37:38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5 · 0⤊ 0⤋
永恆的真理不多,對正義的奉獻算是。
2006-11-02 13:09:22 · answer #6 · answered by 東流 7 · 0⤊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