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何謂禪?如何把禪落實在生活之中?

禪宗主張不執著於文字,權威,自我未何要如此??請舉例說明~!!

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闡述一些意境~!!!

請任舉一本禪學相關著作,並敘述讀後心得~!!

2006-11-02 14:41:38 · 11 個解答 · 發問者 昱儒 1 in 社會與文化 宗教信仰與靈性

11 個解答

禪,梵語音譯為禪那、馱衍那、持阿那,意譯作靜慮(止他想,繫念專注一境,正審思慮)、思惟修習、棄惡(捨欲界五蓋等一切諸惡)、功德叢林(以禪為因,能生智慧、神通、四無量等功德)。禪是寂靜審慮之意,指將心專注於某一對象,極寂靜以詳密思惟之定慧均等之狀態;為大乘、小乘、外道、凡夫所共修,然其目的及思惟對象則各異。禪及其他諸定,泛稱為禪定;又或以禪為一種定,故將修禪沈思稱為禪思。佛道修行之綱要為戒、定、慧三學,持戒清淨始可得禪定寂靜,禪定寂靜始能得真智開發。因禪定為佛教之主要修行,故大小乘經論皆廣為說示之,而其種類亦繁多。在阿含及部派佛教,將禪以尋、伺、喜、樂之有無,而分初禪、二禪、三禪、四禪等四種。色界四禪天乃修四禪者所生之處;為生於四禪天而修之四禪,稱定靜慮;生而即有,先天所得之四禪,則稱生靜慮。有漏靜慮與無漏靜慮混合共修,謂雜修靜慮,俱舍論卷二十四主張此乃限於阿羅漢或不還果位者所修。大乘中,禪為六波羅蜜或十波羅蜜之一,即禪波羅蜜(禪定波羅蜜、靜慮波羅蜜),乃菩薩為獲般若之實智,或為得神通所修者。關於菩薩之禪波羅蜜之修相及靜慮之種別,可見之於諸經論,如菩薩地持經卷六及瑜伽師地論卷四十三等載,禪波羅蜜有九種相:一、自性禪,又作自性靜慮;指靜慮之自性,即將心集中於一對象之心一境性;或指由觀心之自性所得之禪。二、一切禪,又作一切靜慮;為攝盡自行化他一切法之禪。三、難禪,又作難行靜慮;難修之禪之意,為利益無量之有情,捨去禪定之樂,還生欲界,乃至依止靜慮,證悟無上菩提。四、一切門禪,又作一切門靜慮;門乃出入之意。一切禪定以此四禪為門,而自此出與入。五、善人禪,又作善士靜慮;不愛著禪定之樂,而與四無量心俱行之禪。此乃具有殊勝善根之眾生所修,故稱善人禪。六、一切行禪,又作一切種靜慮;攝盡大乘一切行,故稱一切行禪。此有善禪、無記化化禪、止分禪、觀分禪、自他利禪、正念禪、出生神通力功德禪、名緣禪、義緣禪、止相緣禪、舉相緣禪、捨相緣禪、現法樂住第一義禪等十三種。七、除煩惱禪,又作遂求靜慮;除去眾生種種苦惱之禪。八、此世他世樂禪,又作此世他世樂靜慮;使眾生得現在、未來一切快樂之禪。九、清淨淨禪,又作清淨靜慮;已斷盡一切惑、業,得大菩提果,故謂清淨,此又分為世間清淨淨不味不染污禪乃至煩惱**斷清淨淨禪等十種。以上唯菩薩所修之殊勝禪,稱九種大禪。金光明最勝王經卷四最淨地陀羅尼品載,成就靜慮波羅蜜有五種相:一、攝諸善法,令之不散。二、常願解脫,不執著於二邊。三、願得神通,成就眾生諸善根。四、為淨法界,蠲除心垢。五、為斷眾生煩惱根本。此乃說明菩薩修靜慮波羅蜜時所期之意願。法華玄義卷四上載有世間禪、出世間禪、出世間上上禪等三種禪之說。其中,出世間上上禪復分為九種,即九種大禪。對此,出世間禪有如下四種禪:一、觀禪,如九想、八背捨、八勝處、十一切處等,皆為觀禪。即觀照不淨等境相之禪。二、練禪,如九次第定。即鍛鍊有漏之禪,使其成為清淨之無漏禪。三、薰禪,如師子奮迅三昧。即薰熟諸禪,使其通達無礙、轉變自在。四、修禪,又作頂禪。即順逆自在,超入超出之超越三昧。以上之四種禪簡稱為觀練薰修。其中以修禪為最殊勝。同書將根本舊禪、練禪、薰禪、修禪、九大禪等比喻為乳乃至醍醐等五味,而稱四禪、四無量、四無色等三種禪定為十二門禪。此十二門禪為世間禪中之根本味禪;對此,天台宗以六妙門、十六特勝、通明禪(又作通明觀、通明觀禪。通觀息、色、心三者,使之明淨,又得六通與三明之四禪、四無色、滅盡定等九者)為世間之根本淨禪。大乘入楞伽經卷三集一切法品謂,禪分四種:一、聲聞悟「人無我」之理,所修之「愚夫所行禪」。二、菩薩悟「法無我」之理,而觀察其義之「觀察義禪」。三、超越思慮及分別,心不起作用,立即如實悟真如之「攀緣真如禪」。四、入如來之菩提,為眾生而顯示其不可思議作用之「諸如來禪」等。華嚴宗五祖圭峰宗密(780~841)之禪源諸詮集都序卷上載,禪可分為外道禪、凡夫禪、小乘禪、大乘禪、最上上禪等五種。注維摩詰經卷九舉鳩摩羅什之說,謂禪有大乘禪、小乘禪、外道禪三種。中國各宗派均各依其教理而修禪定,另亦有行菩提達磨所傳之禪。後者係源於楞伽經等之思想,主張「教外別傳,不立文字」;其宗旨在於闡揚經典以外,釋尊以來以心傳心之法。意即不依經典文字,專以坐禪及棒喝等方法,令眾生悟其本來面目。此即禪傳入中國後所成立之禪宗。唐代有牛頭禪、北宗禪、南宗禪等流派;其後,南宗禪曾盛極一時。至臨濟、曹洞等宗,則各有其獨特之宗風。

2006-11-03 09:04:37 補充:
非佛教徒打妄語 仍然要受到因果報應
因為因果報應不是佛教的專利
只是佛教的釋迦牟尼佛悟出本來就存在的因果報應之真理
相信佛教的人 因為深信因果報應而謹守之
奉勸喜歡打妄語的朋友好自為之
不是不報 時候未到 時候一到 後會莫及

2006-11-03 04:00:29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7 · 0 0

禪是佛心,心能包法界.法界就無所不包,含藏三藏十二部經。華嚴經入法界品寶髻長者得菩薩無量福德寶藏解脫門.此解脫門明遍觀心境空有三界定亂,昇進無依無得無證之定門.也就是禪定可成就無量福德寶藏.因此文殊師利菩薩告訴我們要「善用其心」。禪體似水精明淨,能顯智慧亦可成就無生法忍.如果以禪體而作精進觀照.更增明淨清潔。若以禪為行,就住持諸法.也就是住在三藏十二部經中.因此禪中具足一切經法,因此它不立文字。然而不立文字,並非棄捨三藏十二部經.而是三藏十二部經無一不是禪。所以寶髻長者為善財說本因中「定越迷塵,自智慧佛,入此禪門」︰表是能越迷塵智慧即現前.若能以善說法為樂音.定就能起慧.如此五分法身周備.又隨行寂用無礙定,能攝福智即以大慈大悲四攝四無量法,皆在其內。所以三藏十二部經無一不是禪所依之。 又華嚴經37道品「四念處觀」中:是明善順觀內身腸胃肝膽心肺脾腎五臟六腑,都無我人主宰體相。勤觀不倦,除世間貪欲煩惱.周巡觀察外身皮肉筋骨髮毛爪齒眼耳鼻舌手足腰,都無主宰我人體相.皆從虛妄繫著業生.無有實法。有業即有.無業即無.當觀業體本無依止.達身無體,受者亡遺。有大智圓明.都無我人受者.動寂住智,內外無依。又除身見邊見見取戒取邪見上貪憂。觀能受所受,內外中間,性無依止。能之所知,都無住處.無有我人。依如此修禪定,達到圓滿就必定見性,能見性就有正念,就是念一境,是為制心一處。正念是在修行過程當中,所累積的當時心境。心境不是作意來的,而是當境界現前時,自然顯現的,這種境定就是禪定的境界。因此當六根接觸六塵境界之時,要能專一境界.因此禪的境界是在行住坐臥中顯現出來的。心就能如如不動,行為又能隨緣變化,這就有見性之見。因此只有在見性之見才是境界。當一切外塵境界現前時,要能把心安住在見性的境界裡.這就稱之「禪境或禪定」。「定」並不是我們功課每天不停的做,而是要把心定下來。所以當有任何境界來,心裡都要清清楚楚.這就是觀照的境界.清清楚楚就是消歸自性.這就是心制一處,無所不辦。由此可知修學「禪」要能清楚,不可被假相所騙.心淨緣染的時候,要能能夠把心安住在自己所念的境界。例如是念佛的心,就安住在念佛.是參禪就把心安住在參禪上。所以把心專念一境的人,他會隨著因緣,但是內心能夠安住在一境中,這個是禪波羅蜜。所謂照見五蘊皆空︰它是從觀照到罩住.罩住完成就是照見。因此從觀照到達罩住入照見,才能照見五蘊皆空。觀照就是「誰」透過色身在見聞覺知.是「誰」在運作色受想行識在組合四大五蘊。這個「誰」能夠覺知到,就進入觀照。所以「誰」是不在四大之中.而是在四大五蘊的外面來觀照四大五蘊的運作以及色身的一切行為的那個「誰」就浮現出來。能夠如此觀照,就照見五蘊皆空。觀照熟練之後.進入到照見。除了能照見五蘊皆空.還能觀照業力的作用。那就能將身口意三業.安住在內在的世界裡.三業就能清淨。所以華嚴經非常重視觀照.因為觀照能夠在一切境界中,完全清清楚楚。完全清楚就能轉變業力。所以觀照就有智慧.有敏銳的觀察力,就能轉變業力。要使觀照的功夫成熟,必需作意去行.達到忘我之境.就進入潛意識的狀況。進入潛意識.就是用「真我」來看色身的一切行為.就能將色身融入真我之中.如此就使色身轉變為法身.這就是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這就是華嚴行法.就是普賢行者的根本修。「真我」的訓練,是屬道家的修法。道家的訓綀被佛家吸收而融合.這就是中國文化與佛法相結合.所產生的一種特殊行法.它非常符合中國人修。當觀照能訓練熟練,進而成為生活的全部.生命存在的美,就能在很自然的狀態中流露。這時候就進入到無意識中。無意識必需再放下,此時就是三輪體空。這個時候的「法」就是「妙法」,這沒有一點點人為的作做.他與法已經融合為一體。所以華嚴從根本修是如此的殊勝。禪定的修法有很多種︰念佛、打坐、持咒、誦經,這是一種行法.六根接觸六塵境界就有無量種行法。能夠進入禪定,就是用慧眼看。此時是用慧眼去穿透,不要反射它,反射就是用識性。當你不反射,讓它穿透就進入娑婆若海。眼根如此,耳根也如此,例如:蟬鳴很動人,你已經融入蟬鳴之中。如果是聽到蟬鳴,而去推算「是哪一種蟬在鳴,有多少隻」,那就被境界轉走了。再來要注意的是,當修定到欲界定時,會產生三種現象.有可能會看到光、聽到天聲音、嗅到天香味道。這是生理機能的現象。此時不可執著。這個境界過去才是入初禪定。禪修有小乘數息法的行、或大乘參話頭的行法.可以上本人網站︰大方廣佛新華嚴經:離世間品。http://player12345.myweb.hinet.net

2006-11-04 18:06:4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拖地。若為想得到讚美而做,讚美之後會想要獎賞,獎品可能不合我意?..........如果老婆回來自己邀功,鐵定被損,你也住這有何功勞,只能說還懂做人丈夫,比鄰居老王還可以啦,不會對你生氣,來∼不會煮的還不快來幫我洗碗......?老婆辛苦哦,煮東西真有天分真好吃........拖個地洗個碗我還能做.......^^ 可別太高興打破碗,前功盡棄.......

2006-11-04 14:24:27 補充:
達磨祖師獨居,該都是自己洗缽的吧。阿一大大碗多?小心!不要手滑...碎一地可不得了,你該會躲,旁人無辜可躲不及。

2006-11-04 14:50:53 補充:
無真誰應.石澗礁花

2006-11-04 15:15:27 補充:
中是為而摻修其(齊)
國佛了發有行他
禪法適展其應眾
宗傳應出他當多
至(自)在來信(性)以佛
中中的(地)仰本弟(心)
國國改的(因地...)師子
後傳良成釋祖
佈式(施)份迦師
佛牟等(凡聖平等)
法尼為(依法不依人)
佛次(佛法難聞)
教示為主(自證).....同音可改。∼∼^^

2006-11-05 11:35:48 補充:
不該指名,這下子得罪老王了∼∼ >"< 也請達摩祖師原諒。今天出太陽乖乖洗被單去.....有洗衣機真好,一按就洗。

2006-11-05 15:20:07 補充:
下應處踐見性
處因下生箭劍



見因
見怵



下諫
因生


阿.彌.陀.佛..... 不掰了,我自討飯去。

2006-11-04 08:48:3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再想想 7 · 0 0

「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闡述一些意境~!!!」
「何謂禪?如何把禪落實在生活之中?

想問您一個問題
您在求什麼?

2006-11-03 10:35:16 · answer #4 · answered by Zach 2 · 0 0

如何把禪落實在生活之中?是什麼就是什麼、沒有做什麼禪宗主張不執著於文字,權威,自我未何要如此??請舉例說明~!!禪宗的「不立文字」不是在說不使用文字,它是在說「不受制於頭腦邏輯思維」。「不立」是不執持不反應的意思,「文字」是指思維。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闡述一些意境~!!!了了覺知一切境相而不執持不反應

2006-11-03 05:07:2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柳一刀 7 · 0 0

達摩是正知見,不是邪知見
六祖更是正知見,不是邪知見
阿一,你錯大了,小心哦

偶知道,你要罵俺,,不用您動手,,偶自己來,呵呵


罵你是慈悲


邪教畜牲

2006-11-02 20:32:35 · answer #6 · answered by 松沙小 7 · 0 0

.
直指心證就是禪,雙方用心直接就是禪。
禪落實在生活之中,即是吃飯,工作,睡覺每一樣都用心直接就是禪。
禪宗主張不執著於文字、權威、自我,因為禪就是直指心證,乾淨而不囉唆。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的境界是不執著任何相,而直接與自性相應。
明明白白,自自然然,心能體會,這就是禪,也就是「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禪學相關著作---例如,六祖壇經
讀後心得:棒!
書中一些關鍵的話都是修法,如「念念無邪見」,用來修定:當第一念起了惡念,第二念立即住於佛號,則第一念已被轉為正念。依此要領練習,久而久之行住坐臥,所有念皆在正法上,就是進入所謂空定,空定的意義並非啥麼都沒有,而是所有念皆在正法上。
當五祖問六祖:米熟也未?
六祖答曰:米熟久矣,猶欠篩在。
這一段對話就是禪!
聽不懂的人,認為五祖在問六祖有關日常工作的事。
而六祖確實是懂五祖問這句話的意思,這是在問他目前修行修的如何。因此六祖回答五祖的意思是,修行上只剩一點尚未突破。
五祖也知道六祖根器很高,聽的懂他問什麼。之後「祖以杖擊碓三下而去。師即會祖意,三鼓入室」,這一段也是禪!六祖會沒事拿木杖敲杵臼三下,旁人看了也不懂,但是六祖卻知道五祖的意思,半夜三更到五祖房間報到上課。
這就是我開頭所說的:直指心證就是禪,雙方用心直接就是禪。
.

2006-11-02 17:42:08 · answer #7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何謂禪?禪修是在修定,以及修慧。有兩條路,一條是先修止寂禪,再修內觀,稱為止觀雙修。一條是直接修內觀。修四念處內觀,循十六階智,進入涅槃( 貪嗔癡的止息 )。如何把禪落實在生活之中?修內觀是在修智慧,是和生活結合在一起,成為一種生活態度。禪宗主張不執著於文字,未何要如此??請舉例說明~!!禪宗也注重金剛經及六祖檀經,並非是不看經文。但是真實的領悟是來自實修實証,並非只是了解其義而己。金剛經上說:{應無所住,而生其心}是闡述一些意境~!!!在內觀中照見身心五蘊虛幻不實,無常、苦、無我,所以不去貪染執著,無執著無所依,無罣累心寂靜。請任舉一本禪學相關著作,並敘述讀後心得~!! <大念住經>是如何修習<四念住>內觀的經典,只是看過了解其義是不夠的,需要一步一步實修實証。並非只有禪宗才修禪,淨土宗的念佛被稱為是無上禪,在南傳佛法,禪修是修行重點。

2006-11-03 12:00:25 補充:
< 清淨道論 >這本有名的論書,前面約1/3談持戒,中間約1/3談止寂禪及神通、神變力,後面約1/3談內觀修十六階智,證初果到四果。實修實證是重要的。

2006-11-02 16:14:51 · answer #8 · answered by Tomas 7 · 0 0

好像是學校作業!

2006-11-02 15:56:17 · answer #9 · answered by charlie 7 · 0 0

寒山問拾得曰:

世間謗我、欺我、辱我、笑我、輕我、賤我、惡我、騙我、如何處治乎?
拾得云:只是忍他、讓他、由他、避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待幾年你且看他。

寒山云:還有甚訣可以躲得?
拾得云:我曾看過彌勒菩薩偈,你且聽我念偈曰:

老拙穿衲襖,淡飯腹中飽,補破郝遮寒,萬事隨緣了。
有人罵老拙,老拙只說好;
有人打老拙,老拙自睡倒;涕唾在面上,隨他自乾了,
我也省力氣,他也無煩惱,這樣波羅蜜,便是妙中寶。
若知這消息,何愁道不了。
人弱心不弱,人貧道不貧,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辦,
世人愛榮華,我卻不待見,
名利總成空,我心無足厭,
堆金積如山,難買無常限。
子貢他能言,周公有神算,
孔明大智謀,樊噲救主難,
韓信功勞大,臨死只一劍,
古今多少人,那個活幾千。
這個逞英雄,那個做好漢,
看看兩鬢白,年年容顏變,
日月穿梭織,光陰如射劍,
不久病來侵,低頭暗嗟嘆,
自想年少時,不把修行辦,
得病想回頭,閻王無轉限,
三寸氣斷了,拿只那個辦。
也不論是非,也不把家辦,
也不爭人我,也不做好漢,
罵著也不言,問著如啞漢,
打著也不理,推著渾身轉,
也不怕人笑,也不做臉面,
兒女哭啼啼,再也不得見,
好個爭名利,須把荒郊伴。
我看世上人,都是精扯談,
勸君即回頭,單把修行幹,做個大丈夫,一刀截兩斷,
跳出紅火坑,做個清涼漢,
悟得長生理,日月為鄰伴。

((直下承擔便是!!!))

2006-11-02 15:54:05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 3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