麻煩幫我找出中國古代的「天」扮演了哪些多重角色?又何謂天命?
謝謝!!
2006-11-01 19:26:54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娛樂與音樂 ➔ 電視 ➔ 戲劇
中國古代「天」的角色與意義● 至上之神天空給人帶來光明和黑暗﹐發出風雨和雷電﹐變幻詭譎﹐可望而不可及﹐在遠古人的思想裡﹐它是神秘莫測的。一切原始宗教都對天懷著畏敬和崇敬情緒﹐認為它是人間一切的最高主宰﹐是至上之神。在中國﹐至上神觀念用天空之天來表示﹐最早見於現存夏(約前21~前16世紀)商(約前16~前11世紀)文獻。《尚書‧甘誓》有“今予推恭行天之罰”﹔《尚書‧湯誓》有“有夏多罪﹐天命殛之”﹐“爾尚輔予一人﹐致天之罰﹐予其大賚汝”﹔《湯誥》佚文:“惟予小子履﹐敢用玄牡﹐告於上天後”﹔《高宗彤日》:“惟天監下民﹐典厥義﹐降年有永有不永﹐非天夭民﹐民中絕命”等等。可以看出﹐這個天是一位有意志有人格的最高主宰﹐他能夠發布命令指揮人們的行動﹐他賞善罰惡﹐密切注視“下民”的行為以決定其壽夭﹐他接受人間的奉獻聽取禱告。這是一位活靈活現而又至尊至貴的天神上帝。● 道德之天同主宰之天或意志之天的觀念在性質上相近﹑內容上更為精巧的一種說法認為﹐天是某種宇宙道德原則﹐是人類道德的範本和根源。這種意義的天﹐可以稱作義理之天或道德之天。孟子所說的天是義理之天﹐《孟子‧離婁上》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認為天是誠的﹐人則力求達到誠。又在《孟子‧盡心上》中說:“盡其心者﹐知其性也﹔知其性﹐則知天矣”。他把天視為一切美德之本。認為天將這些美德賦予人﹐人若保持並擴充這些美德﹐勿使散失﹐就可以成為賢人。 宋代程顥﹑程頤對孟子這一思想作了進一步發揮。程顥明確說“天者理也”﹔程頤認為太虛“皆是理﹐安得謂之虛﹖”他們所說的“理”﹐主要指道德準則﹔他們的天﹐就是道德之天或義理之天。他們把天道德化﹐實際上是把某種道德天化了。● 物質之天另一派哲學家認為天和其他自然物一樣﹐是一種物質性的存在。持這種主張的人﹐大多相信天是由氣構成的自然界。荀子在《天論》中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認為天是無意志的存在﹐是天體。《淮南子‧天文訓》說:“道始於虛霩﹐虛霩生宇宙﹐宇宙生氣﹐氣有涯垠﹐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認為天和地都是由混沌逐漸生成的實在﹐它們的元素都是氣。還有人把“天”看成是自然界的全體﹐如郭象在《莊子註》中說:“天者﹐自然之謂”﹔“天者”﹐乃物之總名也。● 天然之天還有一些哲學家拿天和人相對而言﹐認為天是不假人力的天然狀態。把客觀事物的本來情狀叫作天。例如《莊子‧秋水》說:“牛馬四足﹐是謂天﹔落馬首﹐穿牛鼻﹐是謂人。”認為未遭人力羈絡而自由奔馳的牛馬﹐處在天然狀態﹐所以叫作天﹔一旦強加人力﹐天然狀態便遭到破壞﹐便不能稱之為天。這種意義的天﹐可以叫作自然之天或天然之天。何謂天命● 天的命令 or 自然的規律中國古代哲學的重要範疇。關於天命﹐有兩種不同的學說﹕一種把“天”當作有意志的“至上神”﹐“天命”則是天的命令﹔一種把“天”視為無意志的自然﹐“天命”便是自然的必然或自然的規律。 中國社會進入奴隸制之後﹐殷的統治者為了加強奴隸主的統治﹐形成了既代表“天”﹐又代表其祖先的觀念“帝”﹐即“上帝”。《商書‧盤庚》有“予迓續乃命於天”﹐《詩‧商頌‧長發》有“有娥方將﹐帝立子生商”﹐認為商的統治受命於天。公元前11世紀武王伐紂滅商後﹐周公代武王子成王執政﹐繼承並發展了殷人的天命思想﹐宣稱“顯丕文王﹐受天有大命”﹐“天乃大命文王﹐殪戎殷﹐誕受厥命﹐越厥邦厥民”。認為周的天下是上天授予的。孔子從維護周禮出發﹐繼承殷周以來的原始天命思想﹐有時把天看作是有意志的主宰﹐認為“獲罪於天﹐無所禱也”。有時也把“天”看作自然的天﹐說:“天何言哉﹐四時行焉﹐百物生焉”﹔把“命”理解為包含異己的﹑不可知因素的東西﹐說“道之將行也與﹐命也﹔道之將廢也與﹐命也”。孔子的態度是先盡人事而後言天命。荀子改造了孔子的天命觀﹐提出“制天命而用之”。他說:“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桀亡”。把天看作無意志的自然。荀子有時也講命﹐說:“節遇謂之命”﹐有時將“節然”﹑“適然”為作命。這裡的命沒有任何天意的成份。荀子是把天命看作自然規律﹐主張人們掌握它﹐利用它﹐他說:“從天而頌之﹐孰與制天命而用之﹖望時而待之﹐孰與應時而使之﹖”在中國哲學史上﹐“天命”還有另外一解﹐《中庸》說:“天命之謂性。”從賦予說是命﹐從稟受說是性。鄭康成在《禮記﹑檀弓註》中說:“命猶性也。”宋至清不少哲學家便是從此義上來解釋天命。
2006-11-01 23:40:3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像月亮有盈缺 6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
2014-08-05 20:30:3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