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會有萬聖節?何時開始有??
2006-10-31 11:54:08 · 12 個解答 · 發問者 Karen 2 in 社會與文化 ➔ 節慶 ➔ 其他民俗與地方節慶
萬聖節究竟怎麼來的?其實在天主教會裏面,十一月一日是諸聖節 (All Saints Day),隔天十一月二日則為萬靈節(All Souls Day,或譯為追思亡者節 ),可以說是萬聖節的起源。
天主教會將一些生前具有超高德性的信徒封為聖人,以表彰那些信徒,並立為其他信徒所遵循的模範。但因為具有非凡德性的信徒其實不少,只是不為人知而已,對於那些沒沒無聞的人來說,教會未將其立為聖人,好像有點不公平,所以在諸聖節那天,紀念所有被教會冊封的聖人及應該被封為聖人卻未被封聖的信徒。
早在西元前數世紀,凱爾特人(Celts,居住在蘇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等地)便在十月三十一日的時候,慶祝一個名為「 Samhain 」的節日。因為在每年的十月底,活人世界跟死人世界之間的界線會變得模糊,因此死人的靈魂很容易進入活人的世界,跟我們農曆七月開鬼門的傳說很像。在那一天,大家會穿著奇裝異服,在外面四處遊行,希望能把外面的孤魂野鬼給嚇跑。
至於南瓜燈的由來,與愛爾蘭的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古時候有個人名叫 Jack,一天到晚喝醉酒。有一天大概又喝醉了,竟然將撒旦哄到樹上,又叫撒旦在樹上刻了一個十字架,結果撒旦被困在樹上下不來。後來Jack 就跟撒旦談條件,如果撒旦能保證他死後不會進地獄,就會把撒旦弄下來,撒旦果真答應。然而他不入地獄,卻也進不了天堂,只好在黑暗世界中不停地遊蕩。撒旦給他一個大頭菜挖空做成的燈籠,裏面放著炭火,讓他在黑暗的世界中能夠找到路。
這種燈籠稱為 Jack-o-Lantern,愛爾蘭人在慶祝萬聖節時,都會提這種燈籠。本來是用大頭菜 (turnip )做的,後來愛爾蘭人移民到美國之後,發現用南瓜來雕刻更加容易,所以大頭菜燈就變成了南瓜燈,至於 Halloween 這個字的意思,是從 All Hallows Eve (Hallows 指聖人 )而來,即指十一月一日諸聖節的前一天晚上。
2006-10-31 11:57:0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rebec 3 · 0⤊ 0⤋
(我稱它為萬鬼節而非萬聖節,容我後述。)
因為它似乎不太像一個宗教節日,也弄不清它背後到底在搞些甚麼,只知道有裝鬼
裝怪的玩意兒在裡頭,感覺上更像一個社會商業活動,甚至認為是西方文化的一部
分。
真的要知道怎麼面對它,還得從這個日子的來源談起。若要研究一下,這裡其實牽
涉到三個日期,從十月卅一日到十一月二日:
三個令人困惑的日子
十一月一日是真正的萬聖節(All Saints’Day)是第七世紀時由當時的教宗所創
立,為的是紀念過去的聖徒,因為聖徒數目已經很多,無法一一立日紀念,就設立
同一個日子來追念他們。本來是定在五月十三日,後來到了第九世紀由另一位教宗
改到十一月一日,目的是為了對抗當時已經開始流行的萬鬼節(Halloween),但
是結果並不如理想。
十一月二日是萬靈節(All
Souls’Day),是天主教徒們紀念過去的祖先(未被冊
封為聖徒)的日子。十月卅一日晚上開始的是萬鬼節(Halloween)的前夕,真正
的萬鬼節也是十一月一日,也就是前述天主教教宗想要對抗的日子。古時一天的計
算都是由晚上開始,而非今日習慣的自早上起算。(神創世時的一天也是自晚上開
始,見創世記第一章)。所以當時天主教徒也是在十月卅一日晚上開始以聚會來紀
念聖徒,萬聖節夜(前夕)稱之為 Hallow Evening或 Holy Evening 神聖之夜的
意思,誰知卻被世人借用,把兩個英文單字連在一起成了今日的Halloween。因為
是鬼節,所以要「正名」為萬「鬼」節,有別於真正的萬「聖」節。鄭重建議,此
後主內肢體們要稱Halloween為萬鬼節,因為它是歡慶死亡、榮耀魔鬼、邪靈的日
子,神的兒女不能使用歸與神的「聖」字來稱呼它。因為不但竊取神的榮耀,也迷
惑了世人,其中也包括了許多不明就裡的基督徒。
黑暗的背後
「對巫師們而言萬鬼節是最大的慶典,是死亡的節期,代表了巫師年度的結束與開
始,因為冬天即將來臨,冬天是一切死亡與毀滅的象徵。在這段期間,黑暗勢力被
釋放,所有的邪靈都跑出來在世上遊蕩,通常被人們認為是最容易與靈相通的時
期。」(Halloween and Satanism, P. Phillips and J.H. Robie, 1987, p.
146)「另有一個宗教團體認真度過萬鬼節的,就是撒但教。撒但教徒認為萬鬼節
讓他們能更肆無忌憚地直接頌讚死亡與魔鬼,他們把它當作是極為重要的兩個節日
之一,其間所做的撒旦教式獻祭的恐怖與殘忍簡直無法形容(Like Lambs To The
Slaughter, Johanna Michaelsen, 1989, p.190)。
血祭的罪行
一共有連續六個星期的血祭儀式,包括從宰殺小動物,像是小鳥或是貓,跟著的幾
個星期逐漸開始獻祭較大的動物,像是山羊甚至屠殺幼嬰。最後那個星期晚上的高
潮是在獻祭儀式中,血祭一個孩子或是一位成年女性(Ibid, p.
192)。我個人過
去在研究萬鬼節及撒但教的材料中,曾經看過一個完整的紀錄片,有一位現今已經
歸主的撒但教大祭司就見證這件事。並且提及他小時就與一位女嬰被選中,他們一
起在撒但教的細心調教下長大。當他十八歲那年的萬鬼節被用血祭膏立為大祭司,
被血祭的祭牲是一位少女,就是與他一同長大的那個女嬰。還有些邪教獻祭的幼
嬰,是女教徒刻意在該年為此目的懷孕的,在家生產後也不去申報出生證明,以致
當警方在某些偏遠地區發現幼嬰的骨骸與尿布等物件時,完全無法查知骨骸的歸
屬。魔鬼邪惡的力量已經將人性扭曲到如此的地步,真是可怕與可惡。
商業面具的欺騙
中國傳統的七月中元普渡鬼節與西方的萬鬼節相仿,在鬼節這段時間裡連許多非徒
都忌諱許多事情,就是為了避免遇到晦氣。可見即使在民間信仰中都知道,精靈鬼
怪之事最好敬而遠之。可惜的是,那惡者卻把它包裝成一個狂歡、刺激、放任的節
日,在商業利益誘因的推波助瀾之下,把萬鬼節哄抬成除了聖誕節與感恩節之外的
第三大節期,每年此時在夜色的掩護下,迷惑了世人,隨著死亡之舞的節拍,膜拜
恐懼與死亡。
我們該怎麼辦
萬鬼節是鬼的筵席,惹神憤怒的事不是神的兒女該做的。所以首先自己要明白,這
不是我們歡慶的日子,倒要為這日子禱告,為那些因無知投入黑暗勢力懷抱的人禱
告,求神的救恩早日臨到他們。
有的教會在這天晚上會聚集,對會眾從大人到小孩各有聚會,講明萬鬼節的來源與
其屬靈的意義;並為國家、社會與世人禱告。還有比較積極的教會就會在聚會結束
後,到鄰里各處去發單張,說明為甚麼不要參與萬鬼節,同時邀請他們以後來教
會,認識真神,得到真正的祝福。
怎麼對孩子說
這個晚上父母一定要抽出空來陪伴孩子,做些一家人喜歡做的事。如果教會沒有活
動,也可以邀約兩三家朋友與他們的孩子一同聚餐,輕輕鬆鬆地分享主的恩典,談
論神的事。有活動,有敬拜,基本上要以孩子為重心,以神的愛為主體,營造出與
萬鬼節恐懼與死亡的相對性與反差。若可能,最好在萬鬼節來臨之前,就與孩子有
機會多談談,做好紓解與引導的工作。因為孩子最大的困擾是「同儕壓力」,為甚
麼別人可以去要糖,我卻不能去?
愛與恐懼的對比
面對這個問題,要從主耶穌的愛著手。告訴他們我們是神的兒女,萬鬼節是敬拜撒
但的日子,我們不能參加,反要與孩子一起為他的同學朋友禱告。再者,十誡的第
一條,神告訴我們只能敬拜唯一的真神,我們怎能違背祂,傷祂的心呢?
同時,主也是我們的朋友,祂賜給我們平安與喜樂,在祂裡面我們無所懼怕。在我
們的生活生命中不需要任何邪惡的事或活動。雖然看起來走過街坊鄰居去要糖是很
有趣的事,但是知道這樣會傷害到與愛我們的主耶穌的關係,也不能榮耀祂時,我
們就不願意去做了。
危機就是轉機
萬鬼節對很多父母很頭疼,不知如何處理。然而,若我們處裡得當,不但能解決眼
前的問題,更能裝備我們的兒女認識撒但的詭詐與欺騙的手段,在屬靈爭戰上得
勝,為他們日後的成長奠定一個好的基礎;同時也深化了親子感情與互信的關係。
所以看起來似乎是危機,其實是轉機。求神賜給我們智慧,讓我們從裡到外、從小
孩到大人、從教會到社會、從信徒到世人在這樣的機會裡,打一個大勝仗,榮神益
人。
(轉載自「飛揚協會」網頁www.touchlife.org)
2006-11-03 12:58:3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T 2 · 0⤊ 0⤋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萬聖節前夜(Halloween),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萬聖節前夜英文寫作 Halloween,是 All Hallow Even 的縮寫,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halwen,與 holy 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 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節前夜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節前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游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載上面具。
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也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其中美國的萬聖節前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節前夜。
萬聖節前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noka 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
象徵物
傑克南瓜燈刻上趣怪樣貌
萬聖節前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魔怪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節前夜拉上關係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小妖精、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殭屍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節前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節前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傑克燈是萬聖節前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採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級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
[編輯]
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
萬聖節前夜的主要活動是「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鐘,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製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地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傳統的萬聖節前夜服飾包括殭屍、鬼魂、巫婆、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時蓋著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節前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成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希和克裡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節前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俠,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1]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Trick-or-Treat 計劃」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很普遍。計劃於1950年推出,籌款小錢箱通過學校分發予小孩,讓小孩討糖果時順通收集捐款。據估計,推出以來已籌得超過1.19億美元。
研究機構 BIGresearch 曾為美國全國零售聯盟進行調查,發現53.3%的顧客會為2005年萬聖節前夜購物,平圴消費額38.11美元,較去年高10美元,以此推算,美國消費者為2005年萬聖節支出的金額高達33億美元。
[編輯]
其他活動
此外,還有「咬蘋果遊戲」(bobbing for apples),參加者設法只用嘴巴咬起漂浮在水上的蘋果。
在愛爾蘭,有一種傳統占卜遊戲,參加者矇著眼,從放著幾個小碟的桌上選出其中一隻,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來年會有與參加者有關的人過身,如盛有水代表會遠行,盛有錢幣代表會發財,盛有豆代表會窮困,等等。在19世紀的愛爾蘭,少女會在灑有麵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跡會是少女將來丈夫的模樣。
在北美,傳說如果未婚女子在萬聖節前夜坐在黑暗的房間中,便可以在鏡中看見未來丈夫的樣貌。不過,如果她們將於結婚前死去,鏡中便會出現一個頭骨。這個習俗自19世紀後期已經非常流行,也有相關的賀卡售賣。
說鬼故事及看恐怖片是萬聖節派對中常見的活動。以萬聖節為主題的電視特輯通常在萬聖節假期當天或之前播放,對象多數是兒童。
[編輯]
食物
由於萬聖節前夜臨近蘋果的豐收期,太妃糖蘋果(toffee apples)成為應節食品。製法是把蘋果插上竹籤,然後手持竹籤把蘋果放在糖漿中轉動,有時會再粘上果仁。從前,各家各戶會準備太妃糖蘋果送給小孩,但當傳聞有人把大頭針和刀片放入蘋果中,送太妃糖蘋果的習慣逐漸消失。雖然大部分個案只是惡作劇,而真實個案中小孩也只是受輕傷,但是不少家長仍然以為在蘋果中放刀片是十分普遍的。
其他特色食品還有:
•粟米糖 en:candy corn
•熱蘋果酒
•烘南瓜子
[編輯]
文化歷史
[編輯]
凱爾特人的Samhain
在古凱爾特人的信仰裡,新的一年於11月1日開始,或稱Samhain。正如比較短的白天象徵新一年的開始,日落亦象徵新一天的開始;所以每年收割的節慶於10月31日晚上開始。不列顛群島的德魯伊教徒會燃點農作物作為祭品,而當他們圍著火堆跳舞時,太陽季節便會完結而Samhain季節則隨即開始。
一、萬聖節的由來:
關於萬聖節由來的,傳說最多的版本認為,那是源於基督誕生前的古西歐國家,主要包括愛爾蘭、蘇格蘭和威爾士。這幾處的古西歐人叫德魯伊特人。德魯伊特的新年在十一月一日,新年前夜,德魯伊特人讓年輕人集隊,戴著各種怪異面具,拎著刻好的蘿卜燈(南瓜燈系後期習俗,古西歐最早沒有南瓜),他們游走於村落間。這在當時實則為一種秋收的慶典;也有說是『鬼節』,傳說當年死去的人,靈魂會在萬聖節的前夜造訪人世,據說人們應該讓造訪的鬼魂看到圓滿的收成並對鬼魂呈現出豐盛的款待。所有篝火及燈火,一來為了嚇走鬼魂,同時也為鬼魂照亮路線,引導其回歸。
在中世紀的中歐,曾有過基督教摧毀異教徒的歷史。可是新年夜前的祭祀慶典從未真正消除,不過以巫術的形式出現。這也就是為什麼我們現在的萬聖節裡,還留有巫婆的掃帚、黑貓、咒語等痕跡。
二、Halloween一詞的產生:
很多民族都在萬聖節前夜有慶典聚會,這又被叫做『All Hallow E'en』、『The Eve of All Hallows』、『Hallow e'en』,或者『The eve of All Saintas'Day』。最終約定俗成演變成了『Halloween』,中文意譯成了萬聖節之夜。
三、『Trick or treat』的傳說:
孩子們今天著裝挨家要糖的習俗,據說起源於愛爾蘭。古西歐時候的愛爾蘭異教徒們,相信在萬聖節前夜鬼魂會群集於居家附近,並接受設宴款待。因而,在『宴會』結束後,村民們就自己扮成鬼魂精靈,游走村外,引導鬼魂離開,避邪免災。於此同時,村民們也都注意在屋前院後的擺布些水果及其他食品,喂足鬼魂而不至於讓它們傷害人類和動物或者掠奪其他收成。後來這習俗一直延續下來,就成了孩子們取笑不慷慨之家的玩笑。
至於南瓜燈也至少有兩種說法。一種說是人挖空了南瓜又刻上鬼臉點上燭火用以驅散鬼魂的;另一種說是鬼魂點上的燭火,試圖騙取人們上當而跟著鬼魂走,所以人們就在南瓜表面刻上一個嘲諷的臉面,用以調笑鬼魂:哼!傻瓜纔會上你的當。傳說因為首用南瓜的是一位愛爾蘭人Jack,所以人們又將鬼臉南瓜燈叫做Jack-O-Lantern。關於萬聖節,人們或多或少都有了一定的感性認知:知道萬聖節期間,許多公共場所乃至居家院落,都會布置上很多裝璜,諸如各式鬼怪呀、南瓜燈呀、還有黑貓以及巫婆的掃帚之類;孩子們會穿上每年不一樣的萬聖節服裝,拎著南瓜燈的提簍去挨家挨戶地討糖,說是『trick or treak』。除此之外,你還想多知道一點嗎?我們在此簡單介紹一下萬聖節的由來
2006-11-01 16:04:4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123 7 · 0⤊ 0⤋
萬聖節
萬聖夜(Halloween)為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洲和紐西蘭。
萬聖節究竟怎麼來的?
其實在天主教會裏面,十一月一日是諸聖節 (All Saints Day),隔天十一月二日則為萬靈節(All Souls Day,或譯為追思亡者節 ),可以說是萬聖節的起源。
天主教會將一些生前具有超高德性的信徒封為聖人,以表彰那些信徒,並立為其他信徒所遵循的模範。但因為具有非凡德性的信徒其實不少,只是不為人知而已,對於那些沒沒無聞的人來說,教會未將其立為聖人,好像有點不公平,所以在諸聖節那天,紀念所有被教會冊封的聖人及應該被封為聖人卻未被封聖的信徒。
早在西元前數世紀,凱爾特人(Celts,居住在蘇格蘭、威爾斯及愛爾蘭等地)便在十月三十一日的時候,慶祝一個名為「 Samhain 」的節日。因為在每年的十月底,活人世界跟死人世界之間的界線會變得模糊,因此死人的靈魂很容易進入活人的世界,跟我們農曆七月開鬼門的傳說很像。在那一天,大家會穿著奇裝異服,在外面四處遊行,希望能把外面的孤魂野鬼給嚇跑。
至於南瓜燈的由來,與愛爾蘭的一個傳說有關。相傳古時候有個人名叫 Jack,一天到晚喝醉酒。有一天大概又喝醉了,竟然將撒旦哄到樹上,又叫撒旦在樹上刻了一個十字架,結果撒旦被困在樹上下不來。後來Jack 就跟撒旦談條件,如果撒旦能保證他死後不會進地獄,就會把撒旦弄下來,撒旦果真答應。然而他不入地獄,卻也進不了天堂,只好在黑暗世界中不停地遊蕩。撒旦給他一個大頭菜挖空做成的燈籠,裏面放著炭火,讓他在黑暗的世界中能夠找到路。
這種燈籠稱為 Jack-o-Lantern,愛爾蘭人在慶祝萬聖節時,都會提這種燈籠。本來是用大頭菜 (turnip )做的,後來愛爾蘭人移民到美國之後,發現用南瓜來雕刻更加容易,所以大頭菜燈就變成了南瓜燈,至於 Halloween 這個字的意思,是從 All Hallows Eve (Hallows 指聖人 )而來,即指十一月一日諸聖節的前一天晚上。
孩子們喜愛的節日
萬聖節是兒童們縱情玩樂的好時候。它在孩子們眼中,是一個充滿神秘色彩的節日。夜幕降臨,孩子們便迫不及待地穿上五顏六色的化妝服,戴上千奇百怪的面具,提上一盞“傑克燈”跑出去玩。“傑克燈”的樣子十分可愛,做法是將南瓜掏空,外面刻上笑瞇瞇的眼睛和大嘴巴,然後在瓜中插上一支蠟燭,把它點燃,人們在很遠的地方便能看到這張憨態可掬的笑臉。 收拾停當後,一群群裝扮成妖魔鬼怪的孩子手提“傑克燈”,跑到鄰居家門前,威嚇般地喊著:“要惡作劇還是給款待”“給錢還是給吃的”。如果大人不用糖果、零錢款待他們,那些調皮的孩子就說到做到:好,你不款待,我就捉弄你。他們有時把人家的門把手塗上肥皂,有時把別人的貓塗上顏色,這些小惡作劇常令大人啼笑皆非。
當然,大多數人家都非常樂於款待這些天真爛漫的小客人。所以萬聖節前夜的孩子們總是肚子塞得飽飽的,口袋裝得滿滿的 ,萬聖節前夜最流行的遊戲是“咬蘋果”。遊戲時,人們讓蘋果漂浮在裝滿水的盆裏,然後讓孩子們在不用手的條件下用嘴去咬蘋果,誰先咬到,誰就是優勝者。在歐美國家每年的十月三十一日晚上,許多人都會慶祝萬聖節,在慶祝的派對中,大家都費盡心思準備化妝和服裝 。
萬聖節的裝飾多以橘色和黑色為主,這兩個顏色也是傳統的萬聖節裝飾代表顏色。黑色的代表像是黑貓、蜘蛛和巫婆,和橘色的代表南瓜燈 (Jack-O'-Lantern) ,都是常見的萬聖節象徵,除此之外還有各式面目猙獰的鬼怪和骷髏等等 ,不過小朋友和大人的萬聖節服裝,除了這些較為可怕的形象之外,也還有很多其他的選擇,選擇打扮成美麗的模樣,打扮成外星人的模樣,總之要打扮成什麼模樣的鬼怪也可以。而各商店在萬聖節前,除了陳列萬聖節服裝之外,店裏也可以看到成堆的大小南瓜,和各式節日特別包裝的糖果。每年秋天是南瓜收成的季節,因此南瓜在年底的節日中,可是重要的 主角之一!萬聖節雖然充滿了許多黑暗的象徵,像鬼怪、巫婆、黑貓和骷髏等等,但歡樂的氣氛早就沖淡了可怕的感受,在世界很多地方,大人小孩都很期待 這個萬眾歡騰日子的來臨。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萬聖節前夜(Halloween),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萬聖節前夜英文寫作 Halloween,是 All Hallow Even 的縮寫,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halwen,與 holy 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 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節前夜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節前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游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載上面具。
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也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其中美國的萬聖節前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節前夜。
萬聖節前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noka 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象徵物
萬聖節前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魔怪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節前夜拉上關係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小妖精、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殭屍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節前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節前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傑克燈是萬聖節前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採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級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
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
萬聖節前夜的主要活動是「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鐘,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製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地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傳統的萬聖節前夜服飾包括殭屍、鬼魂、巫婆、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時蓋著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節前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成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希和克裡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節前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俠,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1]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Trick-or-Treat 計劃」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很普遍。計劃於1950年推出,籌款小錢箱通過學校分發予小孩,讓小孩討糖果時順通收集捐款。據估計,推出以來已籌得超過1.19億美元。
研究機構 BIGresearch 曾為美國全國零售聯盟進行調查,發現53.3%的顧客會為2005年萬聖節前夜購物,平圴消費額38.11美元,較去年高10美元,以此推算,美國消費者為2005年萬聖節支出的金額高達33億美元。
2006-11-01 13:15:1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5 · 0⤊ 0⤋
萬聖節(All Saints' Day, All Hallow's Day或Hallowmas)是每年11月1日的歐美大節日。Halloween 是 All Hallows Eve 的縮寫,萬聖節前夜的意思,指10月31日的晚上。
你知不知道:為甚麼萬聖節並不是基督教的節日?為甚麼孩子奉旨向大人要糖果?有甚麼常見的物件?其他地方的鬼節是怎樣的?
--------------------------------------------------------------------------------
>>
萬聖節其實不是基督教的節日。2500年前,愛爾蘭的凱爾特人(Celts)以10月31日為一年的最後一日,11月1日是新一年的開始,也象徵冬天的來臨。
凱爾特人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在10月31日的晚上會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間,尋找替身。因此他們燃點火炬,焚燒動物以作為死亡之神的獻禮。還會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發出古怪的聲音,使死亡之神認不出自己,避過災難。這就是今天萬聖節化妝舞會的由來。過了當晚,鬼魂回到陰間,一切回復平靜。
基督教興起,教徒沿襲萬聖節傳統,萬聖節的意義慢慢改為紀念為獻身於神而死亡的人(holies)。
凱爾特人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在10月31日的晚上會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間,尋找替身。
節日慢慢演變,由於科學的興起和社會富裕,萬聖節及Halloween 的避難、紀念意義已經淡化,變成一個開舞會的歡樂日子。
大人跟孩子都帶著開玩笑的心情穿戴上各種服飾和面具參加舞會狂歡。美國和加拿大的孩子還會去按鄰居家的門鈴,並扮鬼「威脅」大人如果不給糖果就會大鬧一番。鄰居不管是否被嚇著,總會準備糖果、蘋果等點心招待孩子們。熱鬧的節日氣息讓萬聖節成了一個最歡樂的鬼節。
大人跟孩子都帶著開玩笑的心情穿戴上各种服飾和面具參加舞會狂歡。
萬聖節的裝飾多以橘色和黑色為主,這兩個顏色也是傳統的萬聖節裝飾代表色。黑色的代表像黑貓、蜘蛛和巫婆,另外橘色的代表像南瓜燈 (Jack-O'-Lantern) 等等,都是常見的萬聖節象徵。
另外還有各式面目猙獰的鬼怪和骷髏。小朋友和大人的萬聖節服裝,除了較為可怕的打扮之外,也有很多其他的選擇,可以選擇打扮成美麗的模樣,也可以打扮成外星人的模樣,總之每年到了萬聖節前,就有很多人在傷腦筋要打扮成甚麼模樣。而生產商亦務求利用節日推出新款的產品應節。
自製Halloween 魔鬼及巫婆面具:
南瓜燈 (Jack-O'-Lantern) 是常見的萬聖節物品。
11月2日是墨西哥的鬼節(Los Dias de los Muertos, Day of the Dead)。當天家家戶戶都烘烤動物造型的麵包和煮雞肉等食物,並在供桌上面放置玩具,以期待早逝的孩童們回到家中玩耍。也可以陳列鮮花、水果、照片和彩繪的骷髏頭,接待仙逝長輩。
墨西哥人認為,鬼魂和人一樣需要及時行樂,所以鬼節宛若一場嘉年華會,人們帶著面具到處遊走,吃骷髏形狀的糖,麵包上還裝飾有鬼的形像。黃昏時刻,全家人一起到墓園清理墓地,婦女們或跪或坐整夜祈禱,男人們交談或唱歌,在子夜中燭光忽閃忽滅充滿了整個墓園,遊唱歌者為已逝亡者的靈魂高歌吟唱。
日本自古重視源於佛教的中元祭儀〈御歲暮〉。7月15日,各地懸掛燈籠引領靈魂回陽世享受盛宴,有類似放水燈、燃燒燈籠的習俗。此外,還舉行「盆」,念佛歌舞,迎死靈送孤魂,稱「盆踊」。
如今,日本全國各地7月15都有大小的「盆祭」就是歌舞大會,民眾相互饋贈禮品,以聯絡感情。而送禮的習慣可能是將普度施食的善心轉化為對人世親朋的關懷。中元節雖保留了供養死靈、慎終追遠的原意,但形式上已幾乎卻盡陰森的氣息,而全然是喜悅的歌舞情調了。
盂蘭節又稱鬼節。中國農曆7月15日,道教叫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節。傳說由農曆7月1日起,地府中的遊魂野鬼就開始被釋放出來,他們可以在人間遊離一段時間,接受人們的祭祀,直至7月30,鬼門關關閉,鬼節的節期亦就此結束。
盂蘭節的起源,有以下典故:相傳佛祖釋迦牟尼在世時,收了十位徒兒,其中一位名叫目連的修行者,在得道之前父母已死,目連很掛念死去的母親,用天眼通察看母親在地府的生活情況。原來他們已變成餓鬼,境況堪憐。
目連很心痛,於是就運用法力,將一些飯菜拿給母親吃,可惜飯菜一送到口邊,就立即化為火焰。目連將這個情況告訴釋迦牟尼,佛祖教訓他說,他的母親在世時種下了罪孽,萬劫不復,這孽障不是他一人能夠化解的,必須集合眾人的力量。於是目連聯同一眾高僧,舉行大型的祭拜儀式,以超渡一眾的亡魂。
這個傳說一直流傳後世,逐漸形成一種民間習俗,每年到了農曆7月中,人們都會宰雞殺鴨,焚香燒衣,拜祭由地府出來的餓鬼,化解其怨氣,不致於遺害人間,久而久之,就形成了鬼節的風俗。
2006-10-31 16:18:15 · answer #5 · answered by sandra 6 · 0⤊ 0⤋
The same could not be said for most of England in the post-Roman era. The Anglo-Saxon invasions of the 5th and 6th centuries AD pushed the native Celts north and westward in Britain, to present-day Wales and Northern England, taking the festival with them. All Saints Day (All Hallows Day) became fixed on the 1st of November in 835, and All Souls Day on the 2nd of November circa 998. On All Souls Eve, families sat up, and little "soul cakes" were eaten by everyone. At the stroke of midnight there was silence with candles burning in every room to guide the souls back to visit their earthly homes and a glass of wine on the table to refresh them. The tradition continued in some areas of Northern England as late as the 1930s, with children going from door to door "souling" for cakes or money, by singing a song. The English Reformation in the 16th century de-emphasised holidays like All Hallows Day and its associated eve. With the rise of Guy Fawkes Night celebrations in 17th century England, many Hallowe'en traditions, especially the building of bonfires, were transferred to 5 November, only five days from the old. Hallowe'en celebrations in England have again become popular when in the 1980s, American families living in London reintroduced Hallowe'en traditions such as pumpkin faces (and the US trick-or-treat) uncommon in the UK and Ireland.[citation needed]
Today, adults often dress up and go to fancy dress parties or pubs and clubs on Hallowe'en night.
Some believe the black cat portends bad luck, while a white cat may be good[citation needed].
In some parts of Yorkshire, there is a similar festival called Mischief Night which falls on the 4 November. Children do tricks on adults which range from the minor to more serious such as taking doors off their hinges on this night. The doors were also often thrown into ponds, or taken a long way away. In recent years these tricks have, in some cases, turned into severe acts of vandalism and criminal damage including street fires and destruction of private property.[5]
Throughout England, as in the rest of the British Isles, children carve faces or designs into pumpkins.[6] Then they place them on display in their windows to go along with the scary theme of Hallowe'en. (See article Jack-o'-lantern.)
Witch balls are also hung up in English homes, usually by the windows or front/back door and are said to glow if a witch passes by.
Bobbing for apples is also another custom on Hallowe'en, similar to the Scottish "dookin". Apples were put into a barrel that had been filled to the brim with water and an individual would have to catch an apple by catching them in their mouth without using their hands. Once an apple had been caught, it was traditional to peel the apple and drop the peelings into the barrel to see if the peel would spell out a letter. Whatever letter the peeling formed itself into would be the first initial of the participant's true love.
Other traditions include apple ducking, fireworks, recounting of ghost stories and playing games such as Hide 'n' Seek. Apple tarts are usually baked with a coin hidden inside, and large quantities of various types of nuts are eaten. Bolder children might also play a game called Thunder and Lightning, which involves knocking "like thunder" on a neighbours door, then running away "like lightning".
Tradition is slowly changing, however. Many children will arrive at a door and merely exclaim, "Trick or treat", and money is given out, as well as, or in place of, sweets. Bonfires are less commonly lit for Hallowe'en in Northern Ireland these days
2006-10-31 14:01:10 · answer #6 · answered by wai 2 · 0⤊ 0⤋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萬聖節前夜(Halloween)
2006-10-31 13:11:49 · answer #7 · answered by BmyHeart 1 · 0⤊ 0⤋
萬聖夜(Halloween)為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萬聖夜英文稱之 Halloween,為 All Hallow Eve 的縮寫,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halwen,與 holy 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 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另由於中文世界的文化隔閡,時常將萬聖夜誤稱為萬聖節。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夜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游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載上面具。
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也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其中美國的萬聖節前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夜。
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noka 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象徵物:
萬聖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怪物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夜扯上關係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精靈、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殭屍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傑克燈是萬聖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採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級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
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
萬聖夜的主要活動是「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鐘,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製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地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傳統的萬聖夜服飾包括殭屍、鬼魂、巫婆、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時蓋著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節前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成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希和克裡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節前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俠,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1]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Trick-or-Treat 計劃」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很普遍。計劃於1950年推出,籌款小錢箱通過學校分發予小孩,讓小孩討糖果時順通收集捐款。據估計,推出以來已籌得超過1.19億美元。
研究機構 BIGresearch 曾為美國全國零售聯盟進行調查,發現53.3%的顧客會為2005年萬聖節前夜購物,平圴消費額38.11美元,較去年高10美元,以此推算,美國消費者為2005年萬聖節支出的金額高達33億美元。
其他活動:
此外,還有「咬蘋果遊戲」(bobbing for apples),參加者設法只用嘴巴咬起漂浮在水上的蘋果。
在愛爾蘭,有一種傳統占卜遊戲,參加者矇著眼,從放著幾個小碟的桌上選出其中一隻,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來年會有與參加者有關的人過身,如盛有水代表會遠行,盛有錢幣代表會發財,盛有豆代表會窮困,等等。在19世紀的愛爾蘭,少女會在灑有麵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跡會是少女將來丈夫的模樣。
在北美,傳說如果未婚女子在萬聖夜坐在黑暗的房間中,便可以在鏡中看見未來丈夫的樣貌。不過,如果她們將於結婚前死去,鏡中便會出現一個頭骨。這個習俗自19世紀後期已經非常流行,也有相關的賀卡售賣。
說鬼故事及看恐怖片是萬聖節派對中常見的活動。以萬聖節為主題的電視特輯通常在萬聖節假期當天或之前播放,對象多數是兒童。
食物:
由於萬聖夜臨近蘋果的豐收期,太妃糖蘋果(toffee apples)成為應節食品。製法是把蘋果插上竹籤,然後手持竹籤把蘋果放在糖漿中轉動,有時會再粘上果仁。從前,各家各戶會準備太妃糖蘋果送給小孩,但當傳聞有人把大頭針和刀片放入蘋果中,送太妃糖蘋果的習慣逐漸消失。雖然大部分個案只是惡作劇,而真實個案中小孩也只是受輕傷,但是不少家長仍然以為在蘋果中放刀片是十分普遍的。
其他特色食品還有:
粟米糖
熱蘋果酒
烘南瓜子
文化歷史:
凱爾特人的薩溫節
在古凱爾特人的信仰裡,新的一年於11月1日開始,或稱薩溫節(Samhain)。正如比較短的白天象徵新一年的開始,日落亦象徵新一天的開始;所以每年收割的節慶於10月31日晚上開始。不列顛群島的德魯伊教徒會燃點農作物作為祭品,而當他們圍著火堆跳舞時,太陽季節便會完結而薩溫節隨即開始。凱爾特人相信死亡之神Samhain在10月31日的晚上會和鬼魂一起重返人間,尋找替身。因此他們燃點火炬,焚燒動物以作為死亡之神的獻禮。還會用動物的頭或皮毛做成的服飾打扮自己,發出古怪的聲音,使死亡之神認不出自己,避過災難。這就是今天萬聖節化妝舞會的由來。過了當晚,鬼魂回到陰間,一切回復平靜。
11月1日早上,德魯伊把火堆中仍在燃燒的炭燼分給每一家,用來點燃新的廚房火焰。這些火焰是用來讓家裡保持溫暖,並且趕走惡靈。因為此時被認為是一年中連接陰陽世界無形之門開啟且兩個世界可能產生相互溝通的時刻。
Bonfires played a large part in the festivities. Villagers cast the bones of the slaughtered cattle upon the flames; the word "bonfire" is thought to derive from these "bone fires." With the bonfire ablaze, the villagers extinguished all other fires. Each family then solemnly lit their hearth from the common flame, thus bonding the families of the village together. Hundreds of fires are still lit each year in Ireland on Halloween night.
Neopagans still celebrate the sabbat of Samhain on Halloween, as well as also taking part in secular Halloween activities.
2006-10-31 12:59:56 · answer #8 · answered by Lucifer 3 · 0⤊ 0⤋
萬聖夜(Halloween)為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萬聖夜英文稱之 Halloween,為 All Hallow Eve 的縮寫,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halwen,與 holy 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 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另由於中文世界的文化隔閡,時常將萬聖夜誤稱為萬聖節。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夜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游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載上面具。
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也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其中美國的萬聖節前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夜。
萬聖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noka 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2006-10-31 12:24:10 · answer #9 · answered by Ashley 2 · 0⤊ 0⤋
每年的10月31日是西方傳統節日萬聖節前夜(Halloween),當晚小孩會穿上化妝服,戴上面具,挨家挨戶收集榶果。節日主要流行於英語世界,如不列顛群島和北美,其次是澳大利亞和紐西蘭。
萬聖節前夜英文寫作 Halloween,是 All Hallow Even 的縮寫,類似於平安夜被稱為 Christmas Eve,是指萬聖節(All Hallow's Day)的前夜。Hallow 來源於中古英語 halwen,與 holy 詞源很接近,在蘇格蘭和加拿大的某些區域,萬聖節仍然被稱為 All Hallow Mas,意思是在紀念所有的聖人(Hallow)那一天,要舉行的彌撒儀式(Mass)。
類似於聖誕節和復活節,萬聖節及萬聖節前夜也來自於基督教對其它宗教的節日的吸收、改造和重新詮釋。萬聖節前夜起源於不列顛凱爾特人的傳統節日,在10月的最後一天,他們相信這是夏天的終結,冬天的開始,這一天是一年的重要標誌,是最重要的節日之一,被稱為「死人之日」,或者「鬼節」。這一天各種惡鬼出沒,死去人們的靈魂也會離開身體,在世間游走,這一天的晚上也就格外危險。人們會把食物放在門口吸引有主的鬼魂靈魂,而為了嚇走邪惡的鬼魂,凱爾特人會載上面具。
當天主教傳教士登陸不列顛諸島的時候,傳教士們為了壓制這種被他們視為異端的德魯伊傳統,就把這一天之後的11月第一天定為萬聖節,紀念天主教的聖人們,希望以此打壓這些鬼怪觀念,所以說是先有鬼節,後有萬聖節。也因為這個原因,實際上萬聖節和鬼節的習俗,主要是在英倫三島和北美的前英屬殖民地,也就是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紐西蘭等等。其中美國的萬聖節前夜傳統最初由來自愛爾蘭和蘇格蘭的移民於19世紀傳入,而其他發達國家則於20世紀末受美國流行文化影響而開始慶祝萬聖節前夜。
萬聖節前夜通常與靈異的事物聯繫起來。歐洲傳統上認為萬聖節是鬼魂世界最接近人間的時間,這傳說與中國的盂蘭節類似。
美國明尼蘇達州的 Anoka 號稱是「世界萬聖節之都」,每年都舉行大型的巡遊慶祝。
象徵物
萬聖節前夜的主題是鬼怪、嚇人,以及與死亡、魔法、魔怪有關的事物。通常與萬聖節前夜拉上關係的事物有鬼魂、食屍鬼、巫婆、蝙蝠、黑貓、貓頭鷹、小妖精、殭屍、骷髏和惡魔等,還有虛構人物如吸血殭屍和科學怪人。
黑色和橙色是萬聖節前夜的傳統顏色。現代萬聖節前夜的產品也大量使用紫色、綠色和紅色。秋天的元素如南瓜和稻草人等,也成為萬聖節的象徵。
傑克燈是萬聖節前夜最廣為人知的象徵物。在英國和愛爾蘭,當地人原本在挖空的蕪菁中燃點蠟燭造成傑克燈,但移民到美國的人很快便採用南瓜代替,因為南瓜比較大和容易在上面雕刻圖案。不少家庭在南瓜上刻上嚇人的面容,並放在大門口的階級上,傳統上此做法是想嚇走惡魔或妖怪。
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
萬聖節前夜的主要活動是「不請客就搗亂」(Trick-or-treat)。小孩裝扮成各種恐怖樣子,逐門逐戶按響鄰居的門鐘,大叫:"Trick or Treat!"(意即不請客就搗亂),主人家(可能同樣穿著恐怖服裝)便會派出一些糖果、朱古力或是小禮物。部分家庭甚至使用聲音特效和製煙機器營造恐怖氣氛。小孩一晚取得的糖果往往以袋計,整袋整袋的搬回家。
在蘇格蘭,小孩要糖果時會說:「The sky is blue, the grass is green, may we have our Halloween.」(天是藍色,地是綠色,齊來慶祝萬聖節前夜),然後以唱歌跳舞等表演來博得糖果。
傳統的萬聖節前夜服飾包括殭屍、鬼魂、巫婆、惡魔等。典型的服飾時蓋著一塊剪了兩個眼孔的布扮鬼。在19世紀的蘇格蘭和愛爾蘭,當時的人認為萬聖節前夜鬼魂會來到人間,故會打扮成與鬼魂一樣,讓鬼魂把自己當成同類。近年,萬聖節前夜的裝扮已不限於恐怖,而可以作任何打扮,如扮成電視劇或電影明星,以及公眾人物,例如政治家。2004年適逢美國總統選舉,喬治布希和克裡成為美國流行的萬聖節前夜打扮。而2001年九一一襲擊事件後,消防員、警察等成為小孩的扮演對象。據估計,2004年有大約215萬個美國小孩裝扮成蜘蛛俠,是當年最受歡迎的打扮。[1]
聯合國兒童基金會的「Trick-or-Treat 計劃」在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很普遍。計劃於1950年推出,籌款小錢箱通過學校分發予小孩,讓小孩討糖果時順通收集捐款。據估計,推出以來已籌得超過1.19億美元。
研究機構 BIGresearch 曾為美國全國零售聯盟進行調查,發現53.3%的顧客會為2005年萬聖節前夜購物,平圴消費額38.11美元,較去年高10美元,以此推算,美國消費者為2005年萬聖節支出的金額高達33億美元。
其他活動
此外,還有「咬蘋果遊戲」(bobbing for apples),參加者設法只用嘴巴咬起漂浮在水上的蘋果。
在愛爾蘭,有一種傳統占卜遊戲,參加者矇著眼,從放著幾個小碟的桌上選出其中一隻,如摸到的碟盛有泥土,代表來年會有與參加者有關的人過身,如盛有水代表會遠行,盛有錢幣代表會發財,盛有豆代表會窮困,等等。在19世紀的愛爾蘭,少女會在灑有麵粉的碟上放蛞蝓,而蛞蝓爬行的痕跡會是少女將來丈夫的模樣。
在北美,傳說如果未婚女子在萬聖節前夜坐在黑暗的房間中,便可以在鏡中看見未來丈夫的樣貌。不過,如果她們將於結婚前死去,鏡中便會出現一個頭骨。這個習俗自19世紀後期已經非常流行,也有相關的賀卡售賣。
說鬼故事及看恐怖片是萬聖節派對中常見的活動。以萬聖節為主題的電視特輯通常在萬聖節假期當天或之前播放,對象多數是兒童。
[編輯]
食物
由於萬聖節前夜臨近蘋果的豐收期,太妃糖蘋果(toffee apples)成為應節食品。製法是把蘋果插上竹籤,然後手持竹籤把蘋果放在糖漿中轉動,有時會再粘上果仁。從前,各家各戶會準備太妃糖蘋果送給小孩,但當傳聞有人把大頭針和刀片放入蘋果中,送太妃糖蘋果的習慣逐漸消失。雖然大部分個案只是惡作劇,而真實個案中小孩也只是受輕傷,但是不少家長仍然以為在蘋果中放刀片是十分普遍的。
其他特色食品還有:
粟米糖 en:candy corn
熱蘋果酒
烘南瓜子
2006-10-31 11:57:39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