宇宙有137億光年, 我們只能看到130億光年.
那我們是怎麼知道的?
2006-10-31 09:51:31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 2 in 科學 ➔ 天文與太空
不知道要選哪個耶..
2006-11-14 04:32:05 · update #1
Ans:宇宙是有限大的,它最遠的地方離我們137億光年,不過我們暫時最遠可見的距離為130億光年,再遠的我們暫看不到。
全文.........
一直以來,天文學家和我們一樣,想知道宇宙究竟有多大。
最近,美國的太空網報道,經過艱苦的計算工作,天文學家發現宇宙超乎尋常的大,其長度至少為1560億光年。
“這樣一個有關宇宙大小的發現,顯然是以‘宇宙是球形的,是有限無邊的’為前提條件的。”中國國家天文台的研究員陳大明在接受記者專訪時說,“長期以來,宇宙學研究領域一直有這樣一個爭論,宇宙究竟是球形的、馬鞍形的、還是平坦的。”
北京師范大學副教授張同杰說:“國際主流宇宙學普遍認為宇宙是平坦的,是無限的。”那麼,圍繞宇宙的爭論從何而來?理據何在?
一種最為普遍的觀點:在大爆炸之後,宇宙誕生了。“根據現代宇宙學中最有影響的大爆炸學說,我們的宇宙是大約137億年前由一個非常小的點爆炸產生的,目前宇宙仍在膨脹。”陳大明研究員說,“這一學說得到大量天文觀測的證實。”這一學說認為,宇宙誕生初期,溫度非常高,隨著宇宙的膨脹,溫度開始降低,中子、質子、電子產生了。
此後,這些基本粒子就形成了各種元素,這些物質微粒相互吸引、融合,形成越來越大的團塊,這些團塊又逐漸演化成星系,恆星、行星,在個別的天體上還出現了生命現象,能夠認識宇宙的人類最終誕生了。
宇宙是球形的、有限無邊的?“認為宇宙是球形的觀點在很長時間內存在著,盡管不是國際宇宙學界的主流。”陳大明介紹說,“它的每一次提出,都會引起人們的關注,就是因為這一觀點很奇特。”一個最為明顯的例子就是不久前,由美國數學家杰弗里﹒威克斯構建的宇宙模型:一個大小有限、形狀如同足球的鏡子迷宮。“形如足球”的模型令科學界震驚,因為這一學說宣稱,宇宙之所以令人產生無邊無界的“錯覺”,是因為這個有限空間通過“返轉”效應無限重復映現自身。
威克斯認為,人們之所以感覺宇宙是無限的,是因為宇宙就像一個鏡子迷宮,光線傳過來又傳過去,讓人們發生錯覺,誤以為宇宙在無限伸展。這一驚人推斷後來被《新科學家》雜志收錄,同時作為一種“奇談”在民間廣為流傳著。
就在最近,美國太空網傳出類似的驚人消息,一位作家在釆訪了該國著名的天體物理學家後獲知,宇宙的長度為1560億光年。在這項新的研究中,研究人員檢測了大爆炸之後,遺留在廣漠宇宙中的原初輻射。他們得出結論:在宇宙中可能存在著一些神奇的宇宙“鏡室”,使得一個物體在兩個地方都能夠看到。
因為這樣一種結論,他們成了“球形宇宙論”的支持者。
長度為1560億光年?宇宙的大小為什麼是一個你從未聽說過的數字?他們的解釋是這樣的:宇宙的年齡大約是137億年。光從最早已知的星系到達我們地球要穿行130億年以上。因此我們可以假定宇宙的半徑是137億光年,那麼整個宇宙的長度是宇宙半徑的2倍,即274億光年。但是自創生以來一直在不斷的膨脹,并且理論學家相信宇宙起源於一個密度無限大的點。
美國蒙大拿州立大學的天體物理學家尼爾﹒科尼什教授解釋說:“早期宇宙中光所穿行的距離隨宇宙的膨脹而增大,就像銀行中的復利一樣。”他建議,可以想象宇宙從誕生後只有100萬年的年齡。光穿行一年,所覆蓋的距離1光年。他說:“那時宇宙的大小比現在小大約1000倍,因此1光年伸展到現在是1000光年。”所有距離加起來是780億光年。他說,光還沒有穿行那麼遠,“但是穿行137億年到達我們地球的光子的起點到現在是780億光年遠。這是宇宙的半徑,那麼直徑是156億光年。這只是基於光線返回時所用時間的95%,因此宇宙實際的長度可能會更長一些。
宇宙結構是平坦的這一結論是參加“銀河系外毫米波輻射和地球物理氣球觀測項目”的多國科學家得出的。這一項目的目的是研究宇宙背景輻射的詳細情況。科學家在1998年底將一些射電天文望遠鏡放置在氦氣球頂部,隨氦氣球上升到距地面約40公里的高空,在那里對特定宇宙區域進行了11天的觀測,獲得了迄今關於宇宙早期輻射最詳實的數據。經過研究,科學家發現,在大尺度上,宇宙最初發出的光線并沒有發生彎曲現象,也就是說當初的兩束平行光線一直保持平行狀態,這說明宇宙結構是平坦的,也就是說宇宙總質量恰好等於臨界質量,宇宙將像現在這樣一直膨脹下去。早在1965年,科學家就已探測到宇宙空間中均勻分布著的宇宙背景輻射,其溫度為零下270攝氏度。大爆炸學說認為,這種輻射是宇宙大爆炸後的“余燼”。從這些“余燼”中,科學家可以推測大爆炸初期的情景
古往今來
現代宇宙學
7世紀,牛頓開創用力學方法研究宇宙學的途徑,建立經典宇宙學。1917年愛因斯坦根據廣義相對論建立了一個“靜止、有限、無界”的宇宙模型,引進宇宙學原理、彎曲時空等概念,從而開創了現代宇宙學研究的時代。1922年蘇聯數學家弗里德曼探討非靜態宇宙及宇宙膨脹的可能性。1927年比利時主教、天文學家勒梅特提出均勻各向同性膨脹宇宙學模型。1932年勒梅特提出“原始原子”爆炸形成宇宙的概念。1948年美國天文學家伽莫夫發展勒梅特思想,奠定大爆炸宇宙論的基礎。
參考資料
網路
宇宙是有限大的,它最遠的地方離我們137億光年,不過我們暫時最遠可見的距離為130億光年,再遠的我們暫看不到。
參考資料
knowledge.yahoo.com
2006-11-06 22:28:52 補充:
諾貝爾獎是美籍科學家的天下.而中國台灣科學家若沒有至美國求學入美國籍既使科學研究再偉大.也不可能拿到諾貝爾獎.
2006-11-01 08:51:3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天庭 5 · 1⤊ 0⤋
總覺的上面回答的有點怪你可以去參考科學人的雜誌或是最初三分鐘這本書會有詳細的介紹。如果你參考2003年6月的科學人它會告訴你宇宙有420億光年(猜測的數字原因是宇宙誕生初期的暴漲當時速度超過光速)而光最多也只能走130~140億年也就是宇宙誕生的時間至於在過去未何看不到那是因為那裡的光線還沒有到我們這裡來,另外就算我們看的到最遠的地方宇宙剛形成時由於溫度非所以連光子都無法形成。所以你永遠看不到最初宇宙形成的30萬年
2006-11-03 02:52:28 補充:
宇宙結構是平坦絕對不是這項實驗先發現的“銀河系外毫米波輻射和地球物理氣球觀測項目”在1989年美國發射COBE衛星就已經證實而且這項實驗的兩位領導人還拿下2006年的諾貝爾物理獎。難道大家都不看新聞嗎
2006-11-02 21:28: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小餅乾 3 · 0⤊ 0⤋
在〈最後的地平線〉中,我以人類祖先探索地平線來比喻對太空的探索。事實上,發展至今,地平線(horizon)這個詞已經有了新的意義,在宇宙學中,譯作「能視邊界」。
物理學界在二十世紀有兩項大發現:一是沒有東西可以進行得比光速快,而光速在真空中是不變的;二是宇宙是在一段有限的時間之前創生的,目前的了解,大約是 137 億年前。
這兩件事情加在一起,表示我們看不到 137 億光年以外的事物。(距離就是時間,反過來說,時間也就是距離。)這 137 億光年距離的地方,就是我們的「能視邊界」。超過這個邊界以外的地方,那裡的光線還沒有照射到我們這裡。就像地球上的地平線,超過地平線之外的地方,我們就看不到了。
但是,地球上的地平線,和宇宙的能視邊界,究竟有些不同。
在地球上,雖然我們看不到地平線的外面,我們仍然受到地平線外的影響。例如地平線外的沙塵暴會吹過來,地平線外的地震和海嘯也會造成地平線以內的災害。
但是,宇宙的能視邊界不同。由於沒有事物比光速更快,所以我們看不到能視邊界以外的事物,就代表能視邊界之外的事物對我們完全沒有影響。
〈時空不是連續的〉中提到,萬物的本身就是資訊,沒有資訊傳過來,就形同沒有東西存在。就連重力也是這樣,重力的傳播也是以光速進行的,所以能視邊界之外的重力,對我們是沒有意義的。
地平線外不是沒有事物,只是看不到;可是能視邊界之外,則形同沒有事物。意思是說,能視邊界之外的宇宙只是臆測的、理論上的事物,無法觀測,對我們沒有「實質的意義」,和不存在是一樣的。
然而,能視邊界和地平線也有相同之處。
〈從台北看天下〉一文傳達了這樣的訊息:每個人在地球上都是以自己為中心來觀察地球。我們從台北走到北京,北邊的地平線就會往外延伸,而南邊的地平線就會往內縮減。無論我們怎麼移動,我們永遠位於地平線內的中心點上。
我們觀察宇宙也是這樣,如果我們向某一個方向移動一光年,那麼整個宇宙的能視邊界就會跟著向那個方向移動一光年。或者說得更徹底,「我們的宇宙」就會因為我們的移動而改變了。
我們所在的地方,永遠是可觀察的宇宙的中心。或者說,是「我們的宇宙」的中心。若從這個角度看,說地球是宇宙的中心,還真是說對了。
時間的遷移也會造成能視邊界的變化,因為時間就是距離。每過一年,人類看宇宙的能視邊界就會比現在往四面八方都多出一光年的距離。所以,我們能觀察到的宇宙會越來越大。這不是科學進步的結果,只是「時間就是距離」的效應。
受到能視邊界的限制,我們每一個人的宇宙都是不同的。因為我們每一個人,或多或少都站在不同的時空點上。這不是個人意識造成的,所以不是主觀的;但是觀察者又不能獨立於被觀察的對象和觀察結果之外,所以也不是客觀的。
就理論上來說,宇宙只有一個;但實際上每個人所見不同,則是各自表述的。
2006-10-31 12:08:14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