問:什麼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
問:什麼是「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
2006-10-31 14:21:02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華嚴經十地品第六地︰佛子.菩薩摩訶薩以如是十種觀諸緣起.知無我無人無壽命自性空,無作者無受者,即得空解脫門現在前。觀諸有支皆自性滅,畢竟解脫,無有少法相生,即時得無相解脫門現在前。如是入空無相已,無有願求,唯除大悲為首,教化眾生,即時得無願解脫門現在前。菩薩如是修三解脫門.離彼我想.離作者受者想.離有無想。 壹、我們依經文做解釋: 三解脫門者: 一、觀十二緣自性空無作,皆自性滅,畢竟解脫,得空解脫門。 二、無有少法可得,即得無相解脫門。 三、得空及無相二門,更無餘願求,唯有大悲教化一切眾生,皆令畢竟解脫,得無願解脫門。 貳、再依法義做解釋:一、依前十二因緣法十種逆順觀,觀諸緣起性自無生無體,便得三解脫門。二、空解脫門是【我空、眾生空、法空】。我空並不能作因受果,必須智與境雙冥,才是實相空。三、無相門有︰入空門不得空,亦不取空相,是三輪體空。若見法有而說空及取空相,這不是非真空,這是頑空。因此修無相了自性滅,不可為頑空。必須連知空也要空,才是畢竟解脫。進一步無有少法相生,能所雙亡,無相現才能現前。參、無願門要依前入空無相方得無願。這是入本體無有願求,此十已遠離欲界、色界、無色界的境界。進而悲心深重而度化小乘人(含緣覺阿羅漢)總結︰由此可知離開【我想、作者想、受者想】就證得空門。離開【有想、無想】是證得無相門。此時離與不離融為一體,不見有可求故。「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在華嚴經是根本智成就。它還不能發揮效用,必須再進到【方便、起大願不動、到法師位】才有差別智。因此第七地開頭即修修十種方便慧。所謂︰雖善修空無相無願三昧,而慈悲不捨眾生︰雖得諸佛平等法,而樂常供養佛︰雖入觀空智門,而勤集福德.雖遠離三界,而莊嚴三界︰雖畢竟寂滅諸煩惱燄,而能為一切眾生起滅貪瞋癡煩惱燄︰雖知諸法如幻如夢、如影如響、如燄如化、如水中月、如鏡中像,自性無二,而隨心作業無量差別.雖知一切國土猶如虛空,而能以清淨妙行莊嚴佛土.雖知諸佛法身本性無身,而以相好莊嚴其身.雖知諸佛音聲性空寂滅不可言說,而能隨一切眾生出種種差別清淨音聲.雖隨諸佛了知三世唯是一念,而隨眾生意解分別,以種種相、種種時、種種劫數,而修諸行。
2006-10-31 16:09:4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融空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candy5660601.pixnet.net/blog
2014-06-29 09:28:4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空三昧」、「無相三昧」、「無願三昧」三者是菩薩的"定"之層次
三者皆已破我執、法執、空執
但是「空三昧」破我執達到究竟程度,法、空執仍未達到究竟程度
「無相三昧」破我、法執達到究竟程度,空執仍未達到究竟程度
「無願三昧」破我、法、空執,皆達到究竟程度
2006-11-01 06:52:51 · answer #3 · answered by ausp 3 · 0⤊ 0⤋
如果觀無常而趣向涅槃解脫的,稱無相解脫門。 如果觀苦而趣向涅槃解脫的,稱無願解脫門。 如果觀無我而趣向涅槃解脫的,稱空解脫門。
2006-11-01 06:26:4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6 · 0⤊ 0⤋
這三種又稱三解脫門,屬於十六階智中的第八智「行捨智」。以下摘自「清淨道論」。-----------------------------------------------------------------------------因為這(行捨智)是由三種隨觀而轉起,所以說以(信、定、慧)三根為主而入三種解脫門的狀態。即是說以三種隨觀為三解脫門。所謂:「此等三解脫門是引導出離世間的。(即無相解脫門是)由屢觀一切諸行為區限與路向,並以導其心入於無相界;(無願解脫門是)對於一切諸行由於意的恐懼,並以導其心入於無願界;(空解脫門是)由屢觀一切法為他,並以導其心入於空界。故此等三解脫門是引導出離世間的」。 此中:「為區限與路向」,即以生滅為區限與路向。因為在生無常隨觀區限了「自生以前無諸行」,再追求它們(諸行)的所趣,則屢觀「(諸行)滅後無所去,必於此處而消滅」為路向。 「由於意的恐懼」,即是由於心的恐懼。因為由於苦隨觀,對於諸行而心悚然。 「屢觀(一切法)為他」,即以「無我、無我所」這樣的觀無我。 當知此等三句是依無常隨觀等而說的。所以跟著那以後的答問中便這樣說:「憶念無常者,現起諸行為滅盡。憶念苦者,現起諸行為怖畏。憶念無我者,現起諸行為空」。 然而此等三隨門的那些解脫是什麼?即無相,無願,空的三種。即如這樣說:「憶念無常者則勝解多,而獲得無相解脫。憶念者則輕安多,而獲得無願解脫。憶念無我者知多,而獲得空解脫」。 此中:「無相解脫」,是以無相之相的涅槃為所緣而轉起的聖道。因此(聖道)於無相界而生起故為無相,從煩惱而解脫故為解脫。同樣的,以無願之相的涅槃為所緣而轉起的(聖道)為「無願(解脫)」。以空之相的涅槃為所緣而起的(聖道)為「空(解脫)」。
2006-10-31 15:21:49 · answer #5 · answered by Tomas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