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快!!!漢代人物!!

2006-10-28 07:48:20 · 2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22 個解答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古代中國著名將領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時被楚懷王羋心(又名熊心)封為魯公,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鉅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高祖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
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為小名),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所以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祖或漢高帝。出身平民階級。成為皇帝之前又稱沛公、漢中王。
==========
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淮安)人,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卻也因此引起劉邦猜忌,項羽自殺後,其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由於被控謀反被呂雉(即呂后)及蕭何騙入宮內,處死於長樂宮鐘室。歷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
=========
張衡(78年-139年),字平子,中國東漢科學家、文學家、政治家和畫家,南陽西鄂(今河南省南陽縣石橋鎮)人。

張衡出生於沒落的官僚家庭,祖父張堪是地方官吏。張衡從小好學不倦,「如川之逝,不捨晝夜」出自《史書》。青年時代游學長安、洛陽,在併進入當時著名學府——太學學習。並用了至少十年來研習文學,29歲時寫成著名的《東京賦》和《西京賦》,總稱《二京賦》。

張衡曾當南陽郡守的幕僚。三十多歲時(111年),張衡出仕,當過郎中、太史令、公車司馬令和尚書,其中擔任太史令長達14年。

三十歲後,張衡開始研習天文。對天文歷算有深刻研究,著有《靈憲》﹑《靈憲圖》﹑《渾天儀圖注》﹑《算罔論》。

公元117年,張衡改進了渾儀,117年設計製造的利用水利推動自動運轉的大型天文儀器——「水運混象」(即渾天儀),在洛陽完工。所著的《渾天儀圖注》是渾天說的代表作。

在《靈憲》中,「月光生於日之所照,魄生於日之所蔽;當日則光盈,就日則光盡也。」指出月亮本身並不會發光,月光是反射的太陽光。「當日之沖,光常不合者,蔽於地也,是謂暗虛,在星則星微,遇月則月食。」第一次正確解釋了月蝕成因。在《靈憲》中,張衡還算出了日、月的視直徑,記錄了洛陽觀察到的恆星2500顆。還測出了地球繞太陽一年所需的時間是「周天三百六十五度又四分度之一」

陽嘉元年(132年),他製成世界上第一個地動儀——候風地動儀,可以準確測出地震方位,並令使官記錄地震方向地點,積累了許多可貴資料。
===============
張仲景(約150年—約219年),名機,字仲景,東漢末年南陽郡涅陽(位於今河南省南陽市境內)著名醫學家,人稱「醫聖」。撰《傷寒雜病論》。曾任長沙太守,因此被稱為張長沙。

東漢末年,動亂頻繁,傷寒流行,病死者很多,張仲景的家族也不例外。他「感往昔之論喪,傷橫夭之莫救」,學醫於同郡張伯祖。他鑽研了《黃帝內經》、《難經》、《陰陽大論》、《胎臚藥錄》等古代醫書,並廣泛搜集有效方劑,著《傷寒雑病論》。該書面世不久即散失,經後人多次收集整理,成《傷寒論》、《金匱要略》二書,分論外感熱病與內科雜病。確立了辨證論治原則,總結了漢以前的醫療經驗,對祖國醫學的發展有重大貢獻。
================
華佗(145年 - 208年),字元化,沛國譙縣(今安徽亳州市)人,東漢末年著名的醫師。與董奉、張仲景史稱為「建安三神醫」。

生平
早年遊學徐土,兼通數部經書。沛相陳珪曾經舉他為孝廉,太尉黃琬也曾辟舉他,但華佗都不為所動。在鄉村行醫,因醫術精湛,名氣漸大,因而有很多人到來求醫。

曹操知道華佗醫術了得,而自己又頭風病嚴重,特意召其為待醫。但華佗離家太久,思念家人,便說要回家取藥方,向曹操請假。回家後,又不想回到曹操身邊,便稱妻子患病,過期不返,曹操多次書信召回,又要求郡縣遣回華佗,但華佗厭惡曹操行事,所以都不肯回去。

208年,曹操大怒,派人前去考察,發現華佗之妻原來是詐病,便將華佗收獄。荀彧向曹操求情,但曹操不從。華佗臨死前,給了獄吏一卷醫書, 但獄吏怕犯罪不願接受,華佗也不強求,將它燒了。後被殺,死時六十三歲。有兩名徒弟吳普與樊阿。
================
司馬遷(前145年漢景帝中元五年丙申二月初九/前135年—前90年/前86年),字子長,左馮翊夏陽(今陝西韓城)人,是中國古代的史學家和文學家。他撰寫的《史記》被認為是中國史書的典範,因此後世尊稱他稱爲史遷、太史公。

生平
司馬遷的父親是西漢太史令司馬談。司馬遷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20歲時,他從長安出發,足跡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巴蜀地區,所到之處考察風俗,採集傳說。漢武帝元封三年(前108年)司馬談去世,司馬遷承襲父職,任太史令,同時也繼承父親遺志(司馬談臨終曾對他兒子說:「余死,汝必為太史,無忘吾所欲論著者矣。」),準備撰寫一部通史。漢武帝太初元年(前104年),司馬遷與唐都、落下閎等共同創立了「太初曆」。此後,司馬遷開始《史記》的寫作。

漢武帝天漢三年(公元前98年),李陵兵敗投降匈奴,漢武帝震怒,滿朝文武都認為李陵罪大,全家當誅,司馬遷則爲李陵辯護,觸怒武帝,被投入牢獄並施以腐刑,對此他曾表示「禍莫大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行莫醜於辱先,而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出獄後,司馬遷改任中書令,發憤撰寫史書,「欲以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完成了中國第一部紀傳體通史——《史記》。《史記》最初沒有書名,司馬遷將書稿給東方朔看過,東方朔佩服不已,將其命名為《太史公書》,後世稱《太史公記》為《史記》。司馬遷完成《史記》後,知道該書不被當世所容,故預先將副本存之名山,流傳後世。《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産生了深遠影響。魯迅稱譽《史記》爲「史家之絕唱,無韻之離騷」。趙翼《廿二史劄記》說:「司馬遷參酌古今, 發凡起例,創為全史,本紀以序帝王, 世家以記侯國,十表以繫時事,八書以詳制度,列傳以誌人物,然後一代君臣政事賢否得失,總彙於一編之中。自此例一定,歷代作史者,遂不能出其範圍,信史家之極則也。」

公元前91年戾太子事件發生,司馬遷好友任安接到劉據發兵命令,但按兵不動,事後以「坐觀成敗」之罪名處斬。任安曾寫信勸司馬遷多「推賢進士」,司馬遷當時沒有回信,後給獄中的任安寫了一封回信,就是著名的《報任安書》。

對於司馬遷的死,歷史上沒有明確記載,使得卒年無法確定,死因也眾說紛紜。有人認為司馬遷一直到漢昭帝年間善終,有人認為司馬遷完成《史記》之後,便隱居山野,不知所終,故無從查考。也有由於《報任安書》的直抒胸臆,引起武帝不滿,將司馬遷處死。

現在,中國陝西韓城芝川鎮南塬頭上有司馬遷祠和墓。芝川鎮西塬上高門村有司馬故里、祖墓碑。韓城民間傳說:司馬遷獲罪後,其族人多改姓避禍。或將「司」加一撇改姓「同」;或將「馬」加兩點改姓「馮」。所以,現在芝川鎮西塬一帶同姓、馮姓的人,可能是他的同族後裔。

2006-10-28 12:01:35 補充:
您可以到維基,Yahoo!,Google搜尋維基網址: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首页&variant=zh-twYahoo!網址:hk.yahoo.comGoogle網址:www.google.com.hk

2006-10-28 07:52:4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我知錯 2 · 0 0

與其算計何時升到甚麼級別,不如數數自己在知識+的真正貢獻吧。

2007-01-05 19:53:1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知識21號 6 · 0 0

與其算計何時升到甚麼級別,不如數數自己在知識+的真正貢獻吧。

2007-01-05 13:43:4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5 · 0 0

與其算計何時升到甚麼級別,不如數數自己在知識+的真正貢獻吧。

2007-01-03 12:20:2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3 · 0 0

與其算計何時升到甚麼級別,不如數數自己在知識+的真正貢獻吧。

2007-01-03 11:55:19 · answer #5 · answered by - 【分開簡單】MaTtHeW L【抹去往事極難】 5 · 0 0

與其算計何時升到甚麼級別,不如數數自己在知識+的真正貢獻吧。

2007-01-03 05:59:03 · answer #6 · answered by mcjo666 7 · 0 0

與其算計何時升到甚麼級別,不如數數自己在知識+的真正貢獻吧。

2007-01-02 22:19:20 · answer #7 · answered by ? 5 · 0 0

與其算計何時升到甚麼級別,不如數數自己在知識+的真正貢獻吧。

2007-01-02 14:39:51 · answer #8 · answered by 梧桐雨 7 · 0 0

西漢:
漢高祖(劉邦),
惠帝,
呂后,
文帝,
景帝,
周亞夫,
武帝,
主父偃(讀:演),
張鶱(讀:軒),
昭帝,
宣帝,
元帝,
成帝,
哀帝,
平帝,

王鳳,
王莽,
孺子嬰,
劉縯(讀:仁),
劉秀,
劉玄

東漢:
光武帝,
明帝,
章帝,
班超,
和帝,
殤(讀:傷)帝,
安帝,
少帝,
順帝,
沖帝,
質帝,
桓帝,
靈帝,
李膺,
張角,
曹丕

2006-10-28 08:09:46 · answer #9 · answered by rebec 3 · 0 0

項羽(前232年—前202年),名籍,字羽,古代中國著名將領及政治人物,秦下相(今江蘇省宿遷市宿城區)人,秦末時被楚懷王羋心(又名熊心)封為魯公,在前207年的決定性戰役鉅鹿之戰中統率楚軍大破秦軍,秦亡後自封「西楚霸王」,統治黃河及長江下游的梁楚九郡,後在楚漢戰爭中為漢高祖劉邦所敗,在烏江(今安徽和縣)自刎而死。

劉邦(前256年-前195年6月1日),字季(一說為小名),漢朝(西漢)開國皇帝,廟號為太祖(但自司馬遷時就稱其為高祖,後世多習用之),諡號為高皇帝(諡法無「高」,以為功最高而為漢之太祖,故特起名焉)所以史稱太祖高皇帝、漢高祖或漢高帝。出身平民階級。成為皇帝之前又稱沛公、漢中王。



韓信(—前196年),淮陰(今江蘇淮安)人,是西漢開國名將,漢初三傑之一。韓信為漢朝立下汗馬功勞,卻也因此引起劉邦猜忌,項羽自殺後,其勢力被一再削弱,最後由於被控謀反被呂雉(即呂后)及蕭何騙入宮內,處死於長樂宮鐘室。歷任齊王、楚王、淮陰侯等。

2006-10-28 07:51:40 · answer #10 · answered by 9311 5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