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太史公記載秦趙長平之戰,武安君坑了四十萬降卒,是役趙國傷亡超過四十五萬,但趙國沒有滅亡,再多撐了38年,可見趙國除了這45萬人外,還有其他的軍隊和生産人口,首先想到的是趙國當時人口有多少?在秦統一天下時的人口數,現在多數認同的說法是1200萬人,以戰國七雄來分配。每個國家人口都在200萬人以內,一次死亡四十多萬還可以接受。但以經濟力來計算,則不可能養活這數目的士兵。以三國志記載,蜀國滅亡時人口不足百萬,兵員不足十萬,吳國亡時人口數不足兩百萬,兵員數不足二十萬。可見每十人只能養一兵。到了明朝未年人口高達六七仟萬,關鍵的撒爾滸之役,明軍才出動四萬,後金兵力不超過一萬五。清中葉人口高達三至四億,全國總兵力不超過一百萬,每場戰爭動用的兵力不超過十萬,但長期消耗下來,國庫空虛也會亡國。以戰國時期純農業社會的生産力,每個國家的人口數也只有數百萬,戰爭打了兩百多年,那有可能支持數十萬的常備兵和大規模作戰,趙國更無可能有超過四十五萬人的兵力。在秦朝統一後焚書坑儒,缺乏有系統的記錄,司馬遷寫史記時也是道聽途說,無從考究,我認為與現實脫節,希望各位有識之士能提供寶貴意見。
2006-10-26 11:19:38 · 8 個解答 · 發問者 ? 7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到底有沒有45萬人坑殺,我認為是有可能的。理由一、 史記是大約完成於公元前2世紀末到1世紀初,公元前108年,司馬遷繼承父職,任太史令。長平之戰是公元前260年,相差約150年。由於漢帝國先攻入咸陽,一定取得大量的秦帝國的文件,這些秦帝國的戰將『斬敵首』的數量文件,便由漢帝國首先取得,這些資料是由太史令負責保管,所以司馬遷自己也說經常到『石室金匱』查閱資料。所謂『石室金匱』就是皇家的文件庫(當時文件都是竹簡,必須有很大的房間保管),史記非常詳細記載每一次秦帝國出征『斬敵首』的數量,我認為這些資料是秦帝國的『官方文件』,前面說過漢帝國先入咸陽的緣故,所以並不是司馬遷自己造假或是道聽途說的。為什麼秦帝國會這樣詳細紀錄『斬敵首』的數量,是因為秦帝國對軍人採用『軍功爵』的辦法(商鞅變法的制度),因此取敵首多寡,就關乎軍人的職位及財富,因此秦政府就必須很詳細紀錄,每次出征『斬敵首』的數量 理由二好長平之戰是否真的有45萬人被殺,我也不知道是否一定是真的,但是這45萬人是秦統帥白起報上去的數量,秦帝國素來以『法家』治國,法律森嚴,如果是謊報數量,這罪名一定不輕,白起不可能這樣白目,更何況白起被『賜死』前說過『我固當死。長平之戰,趙卒降者數十萬人,我詐而盡坑之,是足以死。』(使用詐術坑殺,坑殺不一定是土埋,等一下我會提出看法) 理由三、我們依照史記記載白起的戰功,數十萬人被殺不是第一次,《史記記載如下》攻韓﹑魏于伊闕,斬首24萬,又虜其將公孫喜,拔五城。起遷為國尉。 攻魏,拔之,取城小大61。攻垣城,拔之。攻趙,拔光狼城。攻楚,拔鄢、鄧五城。攻楚,拔郢,燒夷陵攻魏,拔華陽,走芒卯,而虜三晉將,斬首13萬。趙將賈偃戰,沈其卒2萬人於河中。(用水淹死)白起攻韓陘城,拔五城,斬首五萬。白起攻南陽太行道,絕之。由上面例子看來,45萬人數是多點,但絕對不是不可能,例如攻韓﹑魏就殺了24萬人,歷史上好像沒有檢討懷疑。理由四、也我最大理由如下:《史記記載》四十五年,伐韓之野王。野王降秦,上黨道絕。其守馮亭與民謀曰:“『鄭道已絕,韓必不可得為民。秦兵日進,韓不能應,不如以上黨歸趙。趙若受我,秦怒,必攻趙。趙被兵,必親韓。韓趙為一,則可以當秦。』長平事件起源是由秦昭王45年發生的,因為秦攻擊野王,秦國派大將白起,帶領人馬,攻打韓國,佔領了韓國的野王(地方名,今河南沁陽縣)。上黨與韓國之間的通道被孤立,上黨的地方官馮亭與人民商議,往韓國首都新鄭的道路已經不通,想在做韓國人民是不可能了,不如依附趙國,尋求趙國的保護。中間是很多政治運作,趙王腦袋空空就收下上黨17城,終於引來秦王國的軍事行動。秦昭王47年,秦王國攻擊上黨,上黨人民開始赴趙國避難,趙國就在長平這個地方安置這些上黨人。事實上整個兩國對壘,雙方軍隊都是精銳盡出,兩國互有勝負,而且中間都更換統帥,秦國是以白起換王齕,趙國以趙括換廉頗。結果是秦國把15歲以上的男子都派到長平前線,戰況過然很慘烈,《史記記載》白起親口對秦王說『今秦雖破長平軍,而秦卒死者過半,國內空。』 最重要要殺40萬人的理由如下《史記記載》武安君(也就是白起)計曰:“前秦已拔上黨,上黨民不樂為秦而歸趙。趙卒反覆。非盡殺之,恐為亂。”乃挾詐而盡坑殺之,遺其小者二百四十人歸趙。前后斬首虜四十五萬人。趙人大震。也就是說45萬人中,大多數是原來上黨的平民,因為不樂於歸秦,白起乾脆就使用《詐術》把這些人殺光,所謂《詐術》可能是把人騙到某地,放水淹死(前面已經有過沈其卒2萬人於河中的例子,這樣很快的解決40幾萬人,所以45萬人不完全是趙國的軍人,大部分是上黨的人民,原先也不是趙國人,所以發問者的想法認為這些人都是趙國人是有誤解的,這也是大部分人的誤解,趙國是損失兵力,但是原先的趙國人民並未受到很致命的損傷
2006-10-27 00:10:48 補充:
1世紀初又少打了公元前
2006-10-27 00:26:48 補充:
長平之戰的45萬人,
是戰後屠城,
主要當然有趙國軍人,
但我認為趙軍人不會超過10萬人,
而秦國是包圍的一方,
數量一定是要是趙軍的2~3倍以上
所以史記記載沒有問題
因為秦國15歲以上的男子都出動了
所以45萬人中有2/3是上黨的平民
2006-10-27 00:33:30 補充:
另外『卒』把他翻成『士兵』是有問題的,
白起是說過『趙卒反覆,非盡殺之』
但反覆的指『上黨的平民』不願歸秦
真正的趙國軍人何來反覆的舉動
只是這些『上黨的平民』已經加入趙國
(原本是韓國人)
所以『趙卒』應當是指這些趙國投降的人
而不是趙國的軍人
這是大家最大的誤解
2006-10-27 19:02:04 補充:
我的確是依照《史記.蕭相國世家》的記載認為,
蕭何是有計畫的收集的文件,
劉邦是個粗人根本不會關心這種事,
約法三章這種事情,
也一定不是劉邦的主意,
我認為是蕭何的建議,
劉邦採納而已,
但比起項羽這種聽不下任何意見的人來說,
這就是劉邦會成功的主要原因
2006-10-27 19:11:53 補充:
其實長平之戰會形成屠城
主要是報復秦王國的軍隊死傷慘重
而且上黨人不願歸秦
也是白起殺了這麼多人的原因
只是大家把這些人都算成趙國的軍人
這是因為文言文的字義很模糊
大家都以為45萬人全是軍人
拼命計算趙國到底有多少軍人
其實趙國是採守勢
一定不需要派出過多的軍人
反而是秦國是採包圍作戰
勢必兵力必須多於趙國幾倍以上才能圍城
所以《史記》記載一點問題也沒有
2006-10-27 19:33:50 補充:
事實上我認為長平之戰趙國的軍隊
大約只有10萬之內,甚至更少,
依記載我們就直接認為40萬軍人投降,
也就是說平民才5萬人
以40萬軍隊保衛5萬平民
極度不合理
我反而認為是
40萬平民投降
5萬才是軍人
2006-10-27 19:40:16 補充:
假設趙國軍隊真是40萬人
那依照包圍作戰的比率
秦國必須派出達100萬人左右的軍人
依dg888大大你的軍事經濟學來看
我想一定也非常不合理
就算全民皆兵
這些上黨人
根本來不及訓練
所以大家不必傷腦筋
戰國時代10萬的數量集的會戰
就算是空前的
2006-10-26 19:45:5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6 · 0⤊ 0⤋
To dg888:先入咸陽的明明是劉邦,後來才屯軍霸上,《史記.蕭相國世家》有載當初劉邦攻打咸陽的時候,諸將搶著進公家的金庫將財寶搜括一空。為獨蕭何先收集秦朝丞相和御史的律令圖籍。後來向與一把活燒了咸陽城。劉邦和向與再爭天下的時候,之所以能夠知道各地的情勢險要、戶口多少、優點缺點級人民的生活狀況,全都是靠蕭何掌握了秦王朝的第一手檔案。我贊同西村植也的意見。
2006-10-27 12:40:5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Fritz 4 · 0⤊ 0⤋
我知道戰國初年人口約三千萬,戰爭死了一千多萬人不奇怪,我只是以每個國家的經濟力來考慮,不可能養這麼多兵,到沒想到可以把成年的百姓拉伕上戰場。若以屠城的標準來看,殺幾十萬人是有可能的。
不過以"帶甲"數十萬來容,又覺得跨大了,甲士是重裝步兵,平常供養,訓練,裝備的費用更大,以日本戰國時代的標準,100石只能養一兵,百萬石的藩國只能養萬兵,幾百萬人口的國家要養數十萬甲士,騎兵,戰車兵,在經濟上是辦不到的。
2006-10-27 11:26:01 補充:
TO:西村大大
先入咸陽的是項羽,劉邦只是屯軍霸上,項羽一把火把阿房宮燒為白地,秦宮的歷史資料應該都不存在,所以司馬遷只能用猜的。
2006-10-27 07:21:3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7 · 0⤊ 0⤋
開欄的題目一開始就提到「在秦統一天下時的人口數,現在多數認同的說法是1200萬人」
既然你自己都說1200萬是統一天下時的人口數了,統一天下前,還沒經過六國滅亡大戰的人口當然只會更多不會更少。
2006-10-27 06:54:54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東風 6 · 0⤊ 0⤋
西元前340年.戰國初期.總人口數約3000萬人.《中國:歷代人口統計資料研究》(楊子慧主編,改革出版社,1996年).戰國時期各國的軍隊數量:(一) 秦國有帶甲(或作奮擊)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戰國策·秦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韓策一》、《楚策一》張儀語、《秦策三》範雎語)。 (二)魏國有帶甲三十萬或三十六萬,防守邊疆和輜重部隊十萬(《戰國策·齊策五》策士所造蘇秦語、《魏策一》張儀語、《魏策三》須賈語)。它最強大的時期,據說有“武力二十萬,蒼頭二十萬,奮擊二十萬,廝徒(奴隸)十萬,車六百乘,騎五千匹”(《戰國策·魏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 (三)趙國有帶甲數十萬,車千乘,騎萬匹(《戰國策·趙策二》策士所造蘇秦語)。 (四)韓國兵卒不過三十萬,包括廝徒在內,除了防守邊疆關塞的以外,“見卒不過二十萬”(《戰國策·韓策一》策士所造張儀語,《韓策一》蘇秦說有“帶甲數十萬”)。 (五)齊國有帶甲數十萬(《戰國策·齊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 (六)楚國有帶甲(或作持戟)百萬,車千乘,騎萬匹(《戰國策·楚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楚策一》江乙語、《秦策三》蔡澤語、《史記·楚世家》頃襄王十八年大射者語)。 (七)燕國有帶甲數十萬,車七百乘,騎六千匹(《戰國策·燕策一》策士所造蘇秦語)。看起來.應該可信.
2006-10-26 21:04:49 補充:
戰國時期,各國為了爭霸,紛紛從是改革獎勵生產、並擴張向外版圖,而同時期也發生「鐵器革命」(也就是說之前的中國仍處於銅器時代),依照近代產業革命的狀況,新的生產技術發生,通常會造成社會人口的快速增長。各國軍隊人數的增多,固然由於人口增加,更主要的是由於各國已普遍實行郡縣徵兵制度,作戰時所有及齡農民都有可能被強迫編入軍隊,一場大戰,雙方往往動用幾十萬人,戰爭的規模也就達到空前未有的地步。
2006-10-26 16:59:44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少奇 6 · 0⤊ 0⤋
古代的戰爭因為要替自軍拉抬聲勢與攻擊敵人的信心,浮誇自軍的人數與優勢是常有的事情,只是白起長平坑殺趙軍45萬卻也不一定就是子虛烏有。而且當時所謂的常備兵,各國的數量根本不多,每次大戰的兵員大部分都是直接徵調平民老百姓去打仗,又可能是10萬軍兵中只有3萬是正規軍人,其餘皆是民兵徵調。 再者,籌劃並維持整個戰場至補給線的動員人數與物力,一直到取勝或是戰敗,絕非光是動員戰鬥兵卒就可辦到,還須有專職建築營地與工程器具的工事兵,偵查敵勢的偵察兵和最重要的運送糧草的輜重部隊,可能真正在操練的專司殺敵之兵,往往只有那稱為精銳的少數,而且軍隊的運用其實取決於戰術,只要戰術運用得當,精銳才能像把刀子直接刺入敵人陣營,製造敵人陣腳大亂的機會、潰散敵方的士氣和意志,最終取得勝利,所以才會有兵貴精而不貴多的道理。而就大大說以當時全國的人口來推計,趙國不可能有這麼多人被坑殺,但是可以試著去想,如果當時的45萬降卒若只有一半是專司戰鬥的兵卒呢?這樣餵養兵員的國力負擔是否就減輕許多,畢竟輜重的訓練不需像正式兵員來得繁重,也可以是臨時的平民徵調,另外,當時的45萬大軍亦可能多數是由臨時的百姓上陣去填補。若在輔以戰爭常用的誇張軍情來解釋,這樣45萬人遭坑殺是否會變的比較具有歷史的可能感覺。
2006-10-26 16:48:21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4 · 0⤊ 0⤋
由山西的將軍嶺考古,發現屍骨應該不像古籍所講的那麼多人,一般認為大概10萬人
,而且由屍骨檢驗,多數不是被活埋的。以前的戰爭為了壯大聲勢,常會誇大兵力
,如東晉的肥水戰役,符堅就是說他的百萬大軍光馬鞭就可以阻斷河水,但是實際
上兵利可能連一半都沒有。
2006-10-26 13:38:17 · answer #7 · answered by amicky 2 · 0⤊ 0⤋
長平之戰,白起坑殺趙國降兵四十多萬,只有2百多人活著回去。對趙國來說真是一場悲劇。
我認為趙國的兵力不只如此,但沒超過五十萬人,趙國的人口大概也有八、九十萬左右。(趙國所剩下的兵力大約不到十萬左右),這也許是我的猜測。
雖說戰國時代都一直征戰不停,但是並不是每一年都打吧!也有休息的時候,雖說有時休息的時間短暫。
趙國總體來說,雖然沒比秦、楚、秦來得強,在經過趙武靈王的改革之下,也可以排得上第四名。
趙國正規軍大致上來說也有十幾二十萬左右,全趙國兵力估計有35萬人跑不掉。
或許史記的作者司馬遷也許認同您這個看法,但在沒有強而有利的證據之下,也只好道聽塗說。
現實的脫節在所難免,若您是司馬遷的話,也許就能體會到司馬遷的難處了吧!
2006-10-26 13:30:46 · answer #8 · answered by 勞工是最軟的一塊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