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文老師出了一道題目...
題目是用自己的名字做對聯...
我想破了頭還是想不出來Orz....
煩請各位網友一起幫小弟集思廣益
先在這裡說聲謝謝了..
小弟我的名字叫做 〞楚文〞
2006-10-25 15:17:25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社會與文化 ➔ 語言
各位講解的都好詳盡阿@@~a
感謝各位的解答=w=...
另外也請原諒小弟沒有把問題描述清楚 Orz...
在這邊還是跟各位大聲的說聲謝謝 ̄▽ ̄
2006-10-27 21:36:04 · update #1
對聯史上以『人名』屬對,是歷來都有的。而且當中學問甚多,巧對也有不少。現舉一些例子:
(一)
伊尹(商代名臣)
阮元(清代學者,名臣)
(這聯是人名拆字對。相傳是阮元於督學浙中時,到某縣監童子試,出了「伊尹」的對頭讓某學童對,學童答“老師”。阮元莫名其妙,斥之。學童答:老師的名字不就是最佳的下聯嗎?阮元一想,恍然大悟,為之擊節讚賞。)
(二)
張鳳舉
屈龍伸
(冰心女士在1978年所寫的《追念振鐸》一文中錄了這副名字聯。原來1934年冰心女士與鄭振鐸在平綏鐵路沿線旅行考察時,大同車站有位接待員名叫“屈龍伸”,鄭振鐸一見即笑說這名字可以對“張鳳舉”。張鳳舉是當時北大的一位教授。這聯的學問可不簡單,根據《周易‧系辭下》:“尺蠖之屈,為求伸也”。可見屈是為了伸,故有“大丈夫能屈能伸”之意味。聯中屈作龍之定語,使名字隱含蟄龍待伸之意。下聯的張字也有講究,曹操《王仲宣誄》解作:“翕然鳳舉,遠窜荊蠻。”所以“張”通“升”,有鳳凰張翼上飛的意思。“舉”即托起、起飛、升騰。上、下聯一張一伸,鳳展龍伸,確是妙對。)
(三)
孫行者
胡適之(或祖沖之、或王引之)
(1932年,清華大學舉行新生入學試,名史學家陳寅恪出試題,其中一條就是對對,當時的試題就是以「孫行者」作對頭,上面引述的是當時對得比較出色的下聯。梁羽生在《名聯觀止》內有對此對的下聯作出了詳細的比較,在此不贅述了,有興趣者可找來參看。)
所以用人名來對對,其實很講功夫,有時也是「妙手偶得」,要看點機緣。你的老師可能就是藉其趣味性,想你們在文字運用方面多下功夫、多探索、多思考吧。
「楚文」的名字是平聲尾,可用作下聯,要對是並不難,齊對楚,武對文,齊武對楚文,那就可以了;但這樣是不足的,除非你班上剛好有人名叫「齊武」,那就真是天作之合了。若然不是,就要想一個大家都認識的人作對才合符原則。古人近人都可以,只要不是憑空虛構就成。
想了幾個答案,提供給你參考:
(一)
曹德(平仄)「曹是古國名,在今山東省。曹德是曹地之德行。」
楚文(仄平)「楚亦古國名,楚文可解作楚地之文章。」
(曹德是元散曲家,其《清江引》及《慶東原》等作品也頗有名。)
(二)
嚴武(平仄)「嚴作嚴整解,即嚴整的武裝。」
楚文(仄平)「楚作苦楚解,即苦楚的文章。」
(嚴武是唐詩人,其《軍城早秋》詩也頗有名。)
(三)
黎簡(平仄)「黎作黎族(海南少數民族)解,連詞解黎族之書簡。」
楚文(仄平)「楚作楚地或楚人解,連詞解做楚地之文章。」
(黎簡是清乾隆年間詩人,悼亡長詩《述哀一百韻》甚為有名。)
匆忙間只想了這幾個對法,實並不算理想,提供出來,僅希望可觸發你的靈感而已。只要再花點心思、費點工夫,相信你必可想出更佳的對法呢。記著,那對句必須是一個真正的人名,不能憑空想像。最好是有點知名度的,今人古人也可以。這樣的對法,才符合「人名聯」的規矩,才體現到「人名聯」的意義。
2006-10-28 13:47:28 補充:
嵌名聯也算是屬於人名聯的類別,迄今所知史料記載的最早嵌名巧對,是:日下荀鳴鶴雲間陸士龍據《晉書‧陸雲傳》載,陸雲,字士龍,著名文學家,曾任清河內史等職;荀隱,字鳴鶴,官拜廷尉平。一次兩人相遇在文學家張華住所,於互相自我介紹時巧成此對。若老師之本意是嵌名聯,看看下面那副可否觸發你的靈感:楚材晉用愚者也文過飾非陋之乎
2006-10-30 17:41:53 補充:
剛想到了一聯,提供出來與大家分享:楚漢相爭、闖北走南、圖建千秋霸業文情並茂、說今談古、意存萬世風流
2006-10-26 12:41:11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tse127 6 · 0⤊ 0⤋
始行萬里路足跡跨越秦楚
終作一副對格律擺脫詩文
2006-10-30 17:25:06 補充:
補充上面對聯的平仄:始行萬里路足跡跨越秦楚仄平仄仄仄仄仄平仄平仄終作一副對格律擺脫詩文平仄仄仄仄仄仄仄仄平平上面對聯明顯是平仄不對稱而且仄聲太多,平聲太少,但起碼符合兩個原則:1.仄起平落2.虛詞對虛詞,實詞對實詞3.考慮意境的配合至於格律不合,惟有辯稱格律擺脫詩文了,功力不足,請見諒!
2006-10-28 17:22:0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7 · 0⤊ 0⤋
楚河漢界分清楚
文思敏捷不含糊
圖片參考:http://hk.yimg.com/i/icon/16/35.gif
2006-10-27 16:10:12 · answer #3 · answered by mt 7 · 0⤊ 0⤋
上面那位人兄夠長篇大論了,說的也沒大錯,只是看來誤會了問題。
我想國文老師並非要求「楚文 對 乜乜」那種「對聯」,而是「楚乜乜物物,文物物乜乜」那種「嵌名聯」吧。
2006-10-26 12:14:1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iamdorajfai 3 · 0⤊ 0⤋
我認為你的國文老師根本都不懂什麼是對聯吧~= =|||
所謂的對聯,
是由字數相等,斷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達到某種效果外,上下聯字數必須相同,不多不少。
要平仄相合,音調和諧。傳統習慣是「仄起平落」,即上聯末句尾字用仄聲,下聯末句尾字用平聲。
要詞性相對,位置相同。一般稱為「虛對虛,實對實」,就是名詞對名詞,動詞對動詞,形容詞對形容詞,數量詞對數量詞,副詞對副詞,而且相對的詞必須在相同的位置上。
要內容相關,上下銜接。上下聯的含義必須相互銜接,但又不能重覆。
維基的資料
http://zh.wikipedia.org/w/index.php?title=%E5%AF%B9%E8%81%94&variant=zh-hk
另外,對聯如果在律詩中,在古代更嚴格要求上下聯都要以平仄交替的原則方為對聯~
平仄交替是指平平仄仄平平仄仄般,兩字兩字的互相交替,
其中一三五等單數位置可以不論,二四六和最尾的位卻必須以此原則作交替~
對聯並不是單純詞性相對的兩組句子,
更是講究平仄、意境的學問~
一般人只講究詞性的工整,根本忽略了平仄和意境,
這些所謂「工對」也只是下品而已,
有時甚至不能稱之為對聯~
楚文二字,楚為仄聲、文為平聲,作為上聯已經不符合仄起平落的規則~
更別說人的名字多是兩字,沒有意思的上聯怎麼可能符合對聯的要求?
如果是對詞性、平仄,(再強調一次這不是對聯)
我建議的答案是秦樂,樂是音樂的樂~
楚秦在春秋時皆是諸侯眼中的蠻族國家,
以楚之文配秦之樂可謂工整~
2006-10-25 21:03:59 補充:
樂也可以是樂器的意思~古時的青銅器樂器多會有銘文,以楚之銘文配秦之樂器也可作解釋~
2006-10-25 16:50:44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壬榮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