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40,60,100年前的香港是怎樣的!

2006-10-24 13:42:45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 1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是要說明40,60,100年前的玩具,家庭用品,交通工具等……

2006-10-24 14:12:06 · update #1

2 個解答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
主條目:香港開埠初期歷史和香港20世紀初歷史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5/57/Victoria_City_and_Kowloon_1915.jpg/250px-Victoria_City_and_Kowloon_1915.jp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1915年香港地圖
19世紀末到20世紀初,香港發展成為英國與南中國貿易的轉口港。
1912年,總督盧吉 (Lugard) 為抗衡德國在上海辦同濟大學,以「為中國而立」為名,向廣東士紳募集經費,成立香港大學,為香港培養技術人材。
1925年,上海發生示威學生被英籍巡捕開槍打死之五卅慘案,中國全國出現反英活動,在廣州國民政府支持下,香港及廣州同時出現針對英國人之省港大罷工。
中華民國建立以後,1925年成立的國民政府有意取消不平等條約。無奈國力不繼,國民黨的北伐使政府無閒考慮取回香港的主權。當時港英政府仍然開放中港邊境,兩地市民依然可以自由來往。不少中國人到香港學習西洋知識,也有香港人捐錢資助北伐,有些更加入國民政府裡工作。前國民政府外長伍廷芳就是當時香港的名流。
二十世紀大部分時間,香港作為不同革命黨派的後援基地。清朝末年,革命黨人多次香港為秘密基地。在國民政府時期,由於中國共產黨員多次遭國民黨圍剿,有些逃亡香港秘密集會、辦報支持共產黨運動。此後,國共兩黨也在香港暗自做情報工作。港英政府對此採取容忍態度,卻絕不容許這些人影響英國對香港的殖民統治,故政治審查報章、電台節目,例如二戰前有些敏感的報紙內容會給明顯遮蓋。亦成立政治部(已於1997年解散)監視兩黨在港的一舉一動。

[編輯] 日治時期
主條目:香港保衛戰和香港日治時期
香港在英國統治下的發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中被日軍佔領時中斷。
日本自1931年九一八事變後即展開對中國的侵略。1937年7月,抗日戰爭全面爆發,日軍在大亞灣登陸,並迅速攻佔廣州及鄰近地區,之後南下至深圳河北岸,與英軍為界。大量難民逃到香港,香港人口由1931年的八十七萬九千,增至1941年的一百六十四萬。由於香港的華人亦有為中國的戰事,出錢或出力對抗日本。日本對此感到不滿,曾多次向香港政府抗議香港華人的反日行為。
日軍在偷襲珍珠港當天,即民國30年(1941年)香港當地時間 12月8日由酒井隆指揮從深圳進攻香港。負責防守香港的包括有英國、加拿大、印度士兵和香港義勇軍。日軍不單有數量上的優勢,而且在開戰的首天便取得制空權。英軍和印軍撤退到醉酒灣防線,然後撤出九龍半島。英軍和渡海後的日軍繼續激戰。最終英軍失去了唯一的水塘 (香港對水庫的稱呼)。加拿大兵團在戰事中負責扼守從市區通往港島南部的黃泥涌峽要道。
1941年12月25日,港督楊慕琦代表英國殖民地官員向當時總部設於九龍半島酒店三樓的日軍投降,從此揭開香港三年零八個月的日治時期。
日軍隨即成立軍政廳,由酒井隆出任最高長官,直至磯谷廉介抵任首位管治香港的日本總督。酒井隆在港期間,日軍在香港殺人無數。根據事後酒井隆在戰犯法庭的審判記錄,他在香港犯下的罪行如下:

1941年12月17日至12月18日,在鯉魚門屠殺了30名囚犯。
1941年12月18日在摩星嶺炮台屠殺了24名囚犯。
1941年12月19日屠殺了一隊20人的英國醫療隊。
1941年12月24日至12月26日,強姦七名護士,當中有三人死亡(據香港富豪何鴻燊在黃霑的訪問中憶述,當時有不少英籍女護士在香港大學附近被人姦殺);殺害60至70名受傷的戰俘。
日軍在香港濫殺無辜,香港市民反日情緒高漲,有平民在香港島的山頭伏擊日軍將領。到了日軍佔領的中期,更有香港居民參與東江游擊隊,在新界等地方對抗日軍。
日治時期,香港在經濟、民生等方面皆受摧折。經濟上,日軍強迫香港市民以港幣及法幣(國民政府貨幣)兌換日本軍票,到了戰後所有的軍票都不獲承認而變成廢紙。戰時與中國大陸的貿易大幅下降,香港的經濟陷入低谷。日本又在香港實行皇民教育,除了禁止使用英文及強迫使用日文,香港的街道地區亦被改成日文。由於食品及其他物資嚴重不足,加上日軍在香港實行疏散政策,鼓勵或強迫市民離開香港;戰後香港的居民人數大減至七十萬左右。1943年和1944年的日治後期,更出現人吃人事件。

[編輯] 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
主條目:香港1950年代、香港1960年代和香港1970年代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zh/c/ca/250px-Colonialhongkongarms.png



圖片參考:http://zh.wikipedia.org/skins-1.5/common/images/magnify-clip.png
香港政府徽章(1959年至1997年)
中國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抗戰勝利以後,中華民國國民政府一度在聯合國上要求收回香港,但礙於當時國共內戰已經開始,國民政府又沒取得美國支持,無力向英國政府取回香港。中國共產黨在1949年建立中華人民共和國後,與英方就香港問題達成協議:中方(指中華人民共和國)無意收回香港主權,也不干預支持中華民國的軍民在香港的活動,用以換取英國承認共產中國政權。1950年,英國承認位於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繼續承認撤退到台灣的中華民國),是蘇聯以後第一個承認新政權的歐美國家。
因國民黨政權被推翻,數以萬計的人從大陸逃到香港。香港人口由1947年的180萬,增加至1951年的220萬。新移民提供了廉價勞動力,更重要的是把技術和資金都帶來香港。因共產黨推行鎖國政策,不少外國公司把辦事處從上海搬到香港。這些都為香港經濟迅速發展創造條件;香港搖身一變成為製造業中心。1956年10月10日,右派工會策動大規模破壞活動,連日搗亂300多家左派報館、學校、工廠、商店、工會,並放火焚燒商店、推翻汽車封鎖道路導致交通癱瘓,暴徒並四齣搶掠導致300人死傷,稱「雙十暴動」,港督葛量洪派遣軍警搜捕暴徒才告平息。國民政府的情報人員從此被禁止進入香港。
不過在經濟迅速發展的同時,孕育了社會問題。六十年代,不少青少年相信共產主義。1967年,在中國大陸的文化大革命影響下,一場香港的勞資糾紛演化成暴動。香港商業電台著名節目主持人林彬因公開批評暴動而被縱火謀殺身亡。香港街頭被暴徒放滿寫上「同胞勿近」的真假土製炸彈,使香港陷入一片恐慌之中,許多人移民英國,經濟一片蕭條。而深圳方面的紅衛兵亦多次意圖越過中港邊境,並與沙頭角的香港警察發生鎗戰。後來中國的總理周恩來,堅持不打算收回香港,這事件方逐漸平息。(參看:六七暴動)
暴動過後,港英政府意識到要改善民生,緩和社會矛盾。港督麥理浩在任內推行多項措施。最主要的是推行廉價出租公屋、出售「居屋」政策,使低下階層逐漸由山邊寮屋搬至公屋,改善生活環境。另外,麥理浩成立總督特派廉政專員公署 (ICAC)打擊政府內嚴重的貪污問題。部份警員曾因為廉政公署的嚴厲行動而一度以行動對抗。後來政府宣佈對特定日期前的警員貪污行為不予追究,事件方為平息。政府打擊貪污取得可觀的成就,使香港成為最廉潔的社會之一。政府亦推行「九年免費強迫教育」、大學生資助計劃、廉價和優質醫療等,使香港步入現代化城市之列。再加上經濟迅速增長,香港與台灣、新加坡和南韓四個地方並列「亞洲四小龍」。
1970年代初期,由於新界土地契約的問題,使港英政府不得不考慮香港前途的問題。英國政府曾經多次要求向中國政府延續新界的租約,揭開了中英兩國就香港主權移交問題達20年爭拗的序幕。

2006-10-24 13:46:40 · answer #1 · answered by J 7 · 0 0

100yrs ago HK is just a small fishing village with only very few people live, not progress

2006-11-03 10:54:4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tan 2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