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唔該介紹一下

2006-10-23 13:34:42 · 4 個解答 · 發問者 David 5 in 科學 地理學

4 個解答

聖彼得堡因為宮殿外是水道而有「北方威尼斯」之稱。它設法避過了史達林主義(Stalinism) 建築的同化,把沙皇時代風格宏偉的遺址完整保存下來。無數的島嶼和彎曲的涅瓦河(Neva River)點緻著這個城市,使它遠看時呈幾何形分佈,井然有序,風姿優雅。

聖彼得堡包含多種多樣的特點和風格,這裡的人追求生活極致的精神讓遊客著迷。她的華麗,令人歎為觀止;她的多番破碎,讓人感到悲痛,身處其中,百感交集。這裡給人發自內心的感覺,也不乏原始和平民化的氣息。

一般資料

地區: 600 平方公里
人口: 4百20萬
國家: Russia
時區: GMT/UTC +3
電話區號: 812
聖彼得堡一年四季都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由於緯度極高,夏天幾乎全是白晝,冬天則是漫漫長夜。與夏天相比,冬天的遊客要少一些。冬天晚上常常會出現富於魔幻色彩的極光現象,仲夏時節的白夜也有著不可抗拒的魅力,不過儘管美,也有人對這種現象感到恐懼。
儘管緯度極高,聖彼得堡的氣候其實也算溫和。1月平均氣溫為攝氏零下8度,最冷天氣溫也不低於攝氏零下15度。聖彼得堡是一個多風的城市,某些區域風力特別大,外出時請不要忘記帶上暖和的帽子或圍巾。這裡的夏天來得很晚,並且非常涼快,5月底下雪也是常事,並不需要大驚小怪。真正的夏天卻姍姍來遲,要到7、8月才會來,這時氣溫可達攝氏20度。夏天是境內外旅客到聖彼得堡旅遊的高峰期。

歷史背景

1240年,諾夫哥羅德的亞歷山大在涅瓦河口擊敗了瑞典軍隊,從此這地區命名為涅夫斯基 (Nevsky) ,意思是「涅瓦河的」。到了17世紀,瑞典又一次佔領了這地區,彼得大帝立志打敗瑞典並奪回這地,完成沙俄的歐洲大國夢,聖彼得堡就是因此建成。1700至1721年的北方戰爭剛開始時,彼得大帝佔領了瑞典在涅瓦河口的幾個據點。1703年,他在涅瓦河口距海幾公里的地方建立了彼得和保羅要塞。1709年,彼得大帝在波爾塔瓦 (Poltava) 痛擊瑞典軍隊之後,這座他以荷蘭風格命名為聖彼得堡克 (Sankt Pieter Burkh) 的城市才真正開始發展。他開鑿運河以排走南岸的沼澤,1712年,彼得大帝把這裡作為他的首都,並強迫王公貴族和商人遷居到新首都。大量農民也被徵召到這裡做苦工,當中很多人勞累至死。歐洲各國的藝術家和建築師都被召集到這裡。到了1725年,彼得去世時,聖彼得堡的人口已急劇增加,俄國百分之90的外貿都要經過這個城市。
彼得大帝死後,他的繼任人又將首都遷回莫斯科,但安娜伊萬諾威娜女皇 (Empress Anna Ivanovna) 在1730至1740年在位期間又將首都遷回聖彼得堡。1741至1825年間,在伊麗莎白女皇、凱瑟琳大帝和亞歷山大一世三朝盛世下,聖彼得堡變成了一個大都會,極富帝王之都的氣息。一座座王宮、政府建築物和教堂拔地而起,聖彼得堡搖身一變成為歐洲最華麗的首都之一。
1861年農奴解放後掀起了工業化熱潮,1890年達到了高峰,失業的貧民如潮水般湧入聖彼得堡,人口過度密集和衛生情況欠佳導致傳染病爆發,市民不滿情緒漸漲。

聖彼得堡成了罷工和政治暴力活動的溫床,並成了1905年革命的發源地。1905年1月9日,罷工示威的人潮前往冬宮向沙皇請願時,沙皇軍隊向請願人群開槍掃射,隨即觸發了「血色星期天」革命 (Bloody Sunday)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初期市民的愛國熱情高漲,城市名稱也由聖彼得堡改成了富有俄羅斯風格的彼得格勒 (Petrograd) ,當時的人口達2百萬。
1917年,彼得格勒再一次成為革命的搖籃。工人的抗爭轉化為一次大罷工和士兵叛變,最終迫使君主政體權於3月份瓦解。一個滿足工人和士兵利益的社會主義組織「彼得格勒蘇維埃」與改革派的臨時政府於市內陶里德王宮召開了一次大型集會。4月,列寧來到彼得格勒,並建立了布爾什維克黨,10月24日,布爾什維克派佔領了市內許多戰略重點後,真正的革命正式展開。新政府在彼得格勒運作,直到1918年3月,由於擔心德軍進攻彼得格勒,便將首都遷回莫斯科。
1924年列寧逝世以後,彼得格勒又易命為列寧格勒。列寧格勒是30年代史太林工業化的中心,到了1939年,列寧格勒已擁有3百萬人口,並佔蘇聯工業出口總值的百份之11。然而史太林擔心列寧格勒會成了敵對勢力發展的基地,加上1934年列寧格勒的共主義領導人塞爾蓋基諾夫 (Sergey Kirov) 遇刺身亡,成為了30年代共產黨清黨運動的導火線。
納粹德國於1941年對蘇聯發動了襲擊,用了僅僅兩個半月時間,納粹大兵已到達列寧格勒。由於這裡是布爾什維克主義的發源地,因此希特勒對此地仇恨甚深,誓言要令這個城市從地球上消失。從1941年9月到1944年1月,德軍一直將列寧格勒封鎖包圍。大量人口都已先行撤離,但仍然有50萬到1百萬市民死於炮火、饑餓和疾病。與之相比,英國與美國在二次大戰期間的總死亡人數卻只有70萬。
戰後,列寧格勒經歷了重建和重生,直到60年代人口才恢復到戰前的水平。1991年蘇聯政權結束,列寧格勒的市民投票將城市改名為聖彼得堡。外地的投資大大促進了城市的發展,聖彼得堡再次成為俄羅斯通向西方的一扇窗。然而聖彼得堡的發展亦非一帆風順,儘管市民更為自由,店鋪也越來越多,但並不是所有的人都有錢享受這份繁榮,而犯罪率亦直線上升。

幸好,踏入新世紀,以上諸多問題都逐漸得到解決,2000年3月普京當選為俄羅斯總統,大大提高了聖彼得堡的聲望 (普京的大半生都在聖彼得堡度過,而他亦鍾情於這座城市) 。城市的基礎設施和珍貴的建築也得到徹底的修補。今天,這座俄羅斯最大的港口城市已變成了一個富有文化氣息的國際大都會。

2006-10-23 17:54:25 補充:
觀光娛樂 每年6月下旬會出現白夜現象,夜晚將會消失,聖彼得堡市民大多會到戶外「通宵」慶祝,如遇周末就更是不在話下。這段時間還有白夜舞蹈節,慶祝活動包括民俗音樂會和芭蕾舞表演等等,但並不是所有基洛夫居民都會參加這個盛會,主要參加的還是學生。12月25日至1月5日的俄羅斯冬天節及2月底到3月初的再見俄羅斯冬天等節日,通常會在戶外舉行馬拉雪橇 (troyka) 比賽、民俗展和大熊表演等活動。知道聖誕節音樂會的人不多,這是一個古典音樂節,在聖誕節前的一周舉行。聖彼得堡每年4月或5月,還舉行國際古典音樂節聖彼得堡音樂之春

2006-10-23 13:52:5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 【分開簡單】MaTtHeW L【抹去往事極難】 5 · 0 0

聖彼得堡 俄羅斯其他城市 > == 請選擇 == 莫斯科 聖彼得堡


更多圖片 聖彼得堡因為宮殿外是水道而有「北方威尼斯」之稱。它設法避過了史達林主義(Stalinism) 建築的同化,把沙皇時代風格宏偉的遺址完整保存下來。無數的島嶼和彎曲的涅瓦河(Neva River)點緻著這個城市,使它遠看時呈幾何形分佈,井然有序,風姿優雅。

聖彼得堡包含多種多樣的特點和風格,這裡的人追求生活極致的精神讓遊客著迷。她的華麗,令人歎為觀止;她的多番破碎,讓人感到悲痛,身處其中,百感交集。這裡給人發自內心的感覺,也不乏原始和平民化的氣息。聖彼得堡的靈魂輕易滲進你的骨子裡,但卻又永遠讓你捉摸不透。


聖彼得堡一年四季都吸引大量遊客前來觀光,由於緯度極高,夏天幾乎全是白晝...詳細資料 1240年,諾夫哥羅德的亞歷山大在涅瓦河口擊敗了瑞典軍隊...詳細資料

列寧格勒保衛戰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極其重要的戰事,也是戰爭史上著名的戰役之一...詳細資料 聖彼得堡與大多數歐洲國家首都之間都有直航航班,每周大概有好幾個班次...詳細資料

泰北清盛五星酒店大陣象 2006-10-07 更新
香港人閒時喜歡去曼谷、布吉,一年去幾次依然樂此不疲。在泰北遇上一位俄羅斯人,跟他談起,他的反應先是哈哈一聲:「那况有『S4』嘛,Sea、Sand、Sex,還有Shopping...



旅遊Q&A﹕俄羅斯簽證需酒店確認 2006-08-14 更新
【明報專訊】Q﹕請問申請俄羅斯旅遊簽證有何手續﹖ A﹕持特區護照或BNO均需簽證。



翠明旅遊網絡﹕暑假13天 海上忘憂之旅 2006-06-17 更新
【明報專訊】選坐著名的Holland America Line郵輪,舒舒服服漫遊北歐及波羅的海,在一個僅僅十多天的旅程,便可以一次過見識到北歐、俄羅斯及波羅的海不同的地方風情,不失為這個暑假好節目。

2006-10-23 13:38:38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6 · 0 0

聖彼得堡地區原來是波羅的海芬蘭灣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其周圍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稱「英約爾曼蘭」(Ingermannland),為瑞典王國所擁有。沙皇彼得一世為了爭奪面向西歐的出海口,與瑞典在18世紀初1700年開始可對瑞典的21年北方戰爭,彼得一世從瑞典奪取英約爾曼蘭,併在這裡修建城市,起名為聖彼得堡。1713-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成為沙俄帝國首都,經過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斷建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將其稱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俄羅斯的農奴制度後,聖彼得堡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了機械、造船、電力、食品等工業,並形成了產業工人階級。

1825年,一批俄羅斯貴族曾在聖彼得堡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1905年俄國第二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戰敗後,聖彼得堡爆發「流血星期一」事件。1917年該城先後爆發二月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十月革命無產階級起義。十月革命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接近聖彼得堡,首都即將淪陷。蘇聯於1918年將首都遷至莫斯科。1924年該城改名列寧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寧格勒遇刺,由此掀開蘇聯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曾經歷德國軍隊900余天的封鎖,戰後成為蘇聯首批「英雄城市」之一。由於列寧格勒一直是蘇聯知識分子和學者的聚集地,因此史達林在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對列寧格勒採取敵視的態度,一些俄羅斯歷史學家稱史達林故意拖延了為列寧格勒解圍的時間,以便餓死更多的知識分子。戰爭期間從該城撤出的人口在戰後沒有得到返回家鄉的允許。在戰後,史達林還製造了針對列寧格勒地方領導人庫茲涅佐夫和沃茲涅先斯基的「日丹諾夫案件」。

列寧格勒在二戰後進行了重建,並且再度成為蘇聯的工業中心區之一。儘管工人階級在戰後大量涌入,但該城還是保持了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同時由於接近芬蘭,該城成為蘇聯時代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電視節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萬蘇聯遊客經列寧格勒前往芬蘭旅遊。

1980年代末的列寧格勒市長索布恰克追隨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改革政策,該城在蘇聯8·19政變時持反對政變的立場。1991年9月6日,該城市民以54%的多數通過了恢復「聖彼得堡」舊名的決議。


[編輯] 地理
聖彼得堡位於芬蘭灣的最入處。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匯聚的三角洲地帶,在18世紀初,這裡還是一片沼澤。隨著聖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運河在市內縱橫交錯,這些運河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開鑿,以舒緩因芬蘭灣水淺而倒灌進入聖彼得堡的海水。聖彼得堡共有42個小島,由423座橋樑連接。


[編輯] 人口
2005年1月1日聖彼得堡市人口為4,560,000人。2003年平均收入為6179盧布(約合176歐元)。該城居民主要為俄羅斯族(占89.1%),其他還有烏克蘭人(3%)、猶太人(2.1%)、白俄羅斯人(1.9%)和[[韃靼人(0.9%)。其他居民占3%,包括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日耳曼人、波蘭人、越南人、華人等。

2006-10-23 13:38:3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Leung 3 · 0 0

聖彼得堡 (Санкт-Петербург)位於俄羅斯西北部,波羅的海沿岸,是列寧格勒州的首府,也是僅次於莫斯科的俄國第二大城市。
市名沿革
該市於1703年由俄國沙皇彼得一世下令建造,由該城的第一座建築物——扼守涅瓦河河口的聖彼得保羅要塞命名。城名直接譯自德文「Sankt Peterburg」。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俄國出現反日耳曼情緒,沙皇政府遂將聖彼得堡改名為彼得格勒。期後蘇聯成立,為紀念領導者列寧於十月革命時曾於該市發動革命,於1924年列寧逝世後,將市名改為列寧格勒。1991年蘇聯解體後,經市民投票,恢復聖彼得堡的舊名。
(註:「格勒」是俄語中「城市」的意思。)

[編輯] 歷史
聖彼得堡地區原來是波羅的海芬蘭灣的出海口的一片沼澤地,其周圍地區,包括現時芬蘭灣一帶的土地,稱「英約爾曼蘭」(Ingermannland),為瑞典王國所擁有。沙皇彼得一世為了爭奪面向西歐的出海口,與瑞典在18世紀初1700年開始可對瑞典的21年北方戰爭,彼得一世從瑞典奪取英約爾曼蘭,併在這裡修建城市,起名為聖彼得堡。1713-1714年彼得大帝把首都從莫斯科搬到聖彼得堡,聖彼得堡成為沙俄帝國首都,經過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直至尼古拉二世的不斷建設,成為俄羅斯帝國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中心。普希金將其稱為俄羅斯「面向西方的窗口」。
亞歷山大二世廢除俄羅斯的農奴制度後,聖彼得堡的工業得到迅速發展,建立了機械、造船、電力、食品等工業,並形成了產業工人階級。
1825年,一批俄羅斯貴族曾在聖彼得堡發動十二月黨人起義。1905年俄國第二波羅的海艦隊在對馬海峽海戰中戰敗後,聖彼得堡爆發「流血星期一」事件。1917年該城先後爆發二月革命資產階級革命和十月革命無產階級起義。十月革命後,由於第一次世界大戰,德國軍隊接近聖彼得堡,首都即將淪陷。蘇聯於1918年將首都遷至莫斯科。1924年該城改名列寧格勒。
1934年基洛夫在列寧格勒遇刺,由此掀開蘇聯大清洗的序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列寧格勒曾經歷德國軍隊900余天的封鎖,戰後成為蘇聯首批「英雄城市」之一。由於列寧格勒一直是蘇聯知識分子和學者的聚集地,因此史達林在基洛夫遇刺之前就對列寧格勒採取敵視的態度,一些俄羅斯歷史學家稱史達林故意拖延了為列寧格勒解圍的時間,以便餓死更多的知識分子。戰爭期間從該城撤出的人口在戰後沒有得到返回家鄉的允許。在戰後,史達林還製造了針對列寧格勒地方領導人庫茲涅佐夫和沃茲涅先斯基的「日丹諾夫案件」。
列寧格勒在二戰後進行了重建,並且再度成為蘇聯的工業中心區之一。儘管工人階級在戰後大量涌入,但該城還是保持了文化和藝術中心的地位。同時由於接近芬蘭,該城成為蘇聯時代為數不多的可以直接收看到西方電視節目的城市之一,每年有35萬蘇聯遊客經列寧格勒前往芬蘭旅遊。
1980年代末的列寧格勒市長索布恰克追隨俄羅斯總統葉利欽的改革政策,該城在蘇聯8·19政變時持反對政變的立場。1991年9月6日,該城市民以54%的多數通過了恢復「聖彼得堡」舊名的決議。

[編輯] 地理
聖彼得堡位於芬蘭灣的最入處。為大涅瓦河和小涅瓦河匯聚的三角洲地帶,在18世紀初,這裡還是一片沼澤。隨著聖彼得堡市的建造,人工運河在市內縱橫交錯,這些運河是在葉卡捷琳娜二世時期開鑿,以舒緩因芬蘭灣水淺而倒灌進入聖彼得堡的海水。聖彼得堡共有42個小島,由423座橋樑連接。

[編輯] 人口
2005年1月1日聖彼得堡市人口為4,560,000人。2003年平均收入為6179盧布(約合176歐元)。該城居民主要為俄羅斯族(占89.1%),其他還有烏克蘭人(3%)、猶太人(2.1%)、白俄羅斯人(1.9%)和[[韃靼人(0.9%)。其他居民占3%,包括芬蘭人、愛沙尼亞人、日耳曼人、波蘭人、越南人、華人等。

[編輯] 旅遊

[編輯] 宮殿

冬宮(Zimniy Dvorets):原為俄羅斯帝國的皇宮,現為埃爾米塔日博物館的一部分。宮前為半圓形的總參謀部廣場和亞歷山大紀念碑
小愛爾米塔日(俄文音譯)(Letny Dvorets):位於冬宮東邊,是一座簡樸的兩層建築。其附屬花園內有「工程師棱堡」(Inzhenerny Zamok),是沙皇保羅一世的遇刺地
夏宮(Petrodvorets):原名「彼得霍夫」(Peterhof),坐落在聖彼得堡以西29公里的芬蘭灣,是彼得大帝的夏日皇宮。主要建築有大宮殿(Bolshoi Dvorets)和蒙普萊西爾宮(Monplaisir Dvorets)。該宮殿以其直通芬蘭灣的噴泉階梯和園林內眾多設計巧妙的噴泉而聞名
奧拉寧鮑姆(Oranienbaum):位於彼得宮城以西12公里,由彼得大帝寵臣、聖彼得堡市長亞歷山大·緬什科夫修建,內有大宮殿、中國宮等建築
皇村(Tsarskoe Selo):現名「普希金城」,位於聖彼得堡以南25公里,內有葉卡捷琳娜宮、亞歷山大宮等建築。葉卡捷琳娜宮內的琥珀屋曾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跡」
巴甫洛夫斯克(Pavlovsk):位於聖彼得堡以南30公里,由蘇格蘭建築師查爾斯·卡梅隆為保羅一世沙皇建造,其附屬園林是俄國最大的公園,被譽為「世界上最好的花園之一」
加特契納(Gatchina):位於聖彼得堡以南50公里,是保羅一世沙皇的行宮和軍事要塞
塔夫利宮(Tavricheskiy Dvorets):是葉卡捷琳娜二世送給其情夫波將金的禮物
緬希科夫宮(Menshikovskiy Dvorets)
大理石宮(Mramorny Dvorets)
尤蘇波夫宮(Yusupovskiy Dvorets):位於莫伊卡運河旁,是尤蘇波夫家族的住所,1916年「惡僧」拉斯普京在該宮殿里被保皇派貴族謀殺。

[編輯] 教堂

圖片參考:http://upload.wikimedia.org/wikipedia/commons/thumb/3/3f/Catherale_Saint-Isaac.png/300px-Catherale_Saint-Isaac.png


伊薩克大教堂(Isaakievskiy Sobor):俄羅斯帝國的主教堂,也是聖彼得堡最大的教堂。以羅曼諾夫王朝的守護神——達爾馬提亞的聖伊薩克命名(他的慶祝日和彼得大帝的生日在同一天)。
喀山大教堂(Kazanskiy Sobor):由沙皇保羅一世下令仿照羅馬聖彼得大教堂建造。十月革命後成為「反宗教博物館」。
基督喋血大教堂(Khram Spasa Na Krovi),修建於亞歷山大二世的遇刺地點之上。外觀與紅場的瓦西里·勃拉仁內教堂相似。
切斯馬教堂(Chesmenskaya Tserkov),以1770年俄國艦隊打敗土耳其海軍的切斯馬海戰命名,外觀紅白相間的條紋,十分醒目。
主顯聖容大教堂(Spaso Preobrazhenskiy Sobor)
三一大教堂(Troitskiy Sobor)
參孫大教堂(Sanpsonievskiy Sobor)
施洗者約翰教堂(Tserkov Ioana Predtechi)
亞歷山大·涅夫斯基修道院(Aleksandro-Necskiy Lavra)

[編輯] 博物館

埃爾米塔日博物館(Muzey Ermitazh)
俄羅斯博物館(Eusskiy Muzey)
歷史蠟像館(Istoricheskiy Muzey Voskovykh Figur)
人種學和人類學博物館(Muzey Anropologii i Ernografii)
動物學博物館(Zoologicheskiy Muzey)
基洛夫博物館(Muzey S.M.Kirova)
列寧格勒保衛戰博物館(Muzey Oborony Leningrada)
海軍博物館(Voenno Morskoy Muzey)

[編輯] 其他

馬林斯基劇院(Mariinskiy Teatr):創建於1730年,俄羅斯最著名的歌劇和芭蕾舞劇都在這裡上演
彼得-保羅要塞(Petropavlovskaya Krepost)
海軍部(Admiralteystvo)
阿芙樂爾號巡洋艦
斯莫爾尼宮(Smolniy Institut):即斯莫爾尼女子學校,十月革命中成為革命的指揮中樞。現為聖彼得堡市長辦公地
皮斯卡廖夫公墓(Piskaryovskoe Memorialnoe Kladbishche)

2006-10-23 13:37:55 · answer #4 · answered by J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