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音樂有興趣嘛!!想知道更多有關歌子戲音樂方面的知識~麻煩一下囉!!~3Q~
ㄏㄏ~
2006-10-23 10:15:06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娛樂與音樂 ➔ 其他:娛樂
以其音樂來說,老歌仔戲的曲調有民謠變形的錦歌和民歌、以唱腔發紓苦悶辛酸的哭調、吸收其他劇種的戲曲;新增的部分則有樂師自創或當代流行歌曲的新調。
歌仔戲的伴奏有傳統樂器的椰胡、大廣弦、京胡、南胡、月琴、三絃、笛、簫、古箏、嗩吶、扣仔板、梆子、大鑼、小鑼、通鼓、北鼓、鈔、大鈸、小鈸、雙鈴、水魚及板拍等,有西洋樂器的爵士鼓、電子琴、電吉他、薩克斯風及大提琴等;凡是能夠助長音樂更加悅耳動聽者,都有人使用。
歌仔戲的音樂,若依唱奏方式的不同來分類,可分為唱腔、嗩吶吹奏及伴奏曲牌(串仔曲)三大類。三者之中,若論使用的比例,唱腔至少佔十分之八以上;若論特色,我們很難從嗩吶吹牌或伴奏曲牌上聽出它是歌仔戲音樂。因此,只要提起歌仔戲音樂,自然會立刻想到它的唱腔,實際上,也只有唱腔才具有獨特的台灣地方色彩,是最具代表性的歌仔戲音樂。
唱腔曲調的來源
歌仔戲的唱腔曲調,基本上是吸收台灣民間流傳的各種歌謠小曲(歌仔)、戲曲唱腔、流行歌曲、改編及新創作的曲調等組合而成的。茲分述如下:台灣民間流傳的歌謠小曲(歌仔):這裡所稱的「歌謠小曲」(歌仔)包括各式各樣的「歌仔調」,也涵蓋一般的民歌(民謠)。
早期的台灣「歌仔」,有些可能早在明末清初之際,隨著移民的人潮,由閩南傳入台灣。這些「歌仔」(在閩南也叫做「錦歌」)在台灣這個新的地理環境與不同歷史命運的孕育下,不斷地發展演變而脫胎換骨成為具有獨特色彩的台灣「歌仔」(有些則在台灣產生),這是值得我們珍視與驕傲的。各種「歌仔」,一部份經露民間藝人不斷地予以加工,形成一種「依字行腔,以腔傳情」,深具說唱與戲曲特色的「歌仔調」,例如:<七字調>、<雜念調>、<器調>、<江湖調>;另一部份至今仍以民歌的面貌出現,為一般人所熟悉,例如:<思想起>、<牛犁歌>、<丟丟銅>等。
民間流傳的戲曲唱腔:
包括在歌仔戲之前在台灣流傳的各種戲曲,例如:南管系統的梨園戲(七子班)、九甲戲及北管系統的亂彈戲、四平戲以及平劇等外江戲曲的唱腔。在歌仔戲吸收其他劇種的演員時,以及其他劇種改演歌仔戲時,或多或少都會插用一些其他戲曲唱腔到歌仔戲的演唱中。此外,1948年福建「都馬劇團」傳入的「改良戲」唱腔,例如<都馬調>也造成很大的影響。
流行歌曲:歌仔戲的唱腔,本來就是吸收台灣民間流傳的、一般民眾所喜歡的歌謠組成的,隨著時代的轉變及流行歌的崛起,為了吸收年輕一代的觀眾,歌仔戲也演唱民眾喜歡的流行歌。除了少部份風格上與歌仔戲較能配合者外,大多經不起時間的考驗,無法成為歌仔戲常用的唱腔曲調。
改編及新創作的曲調:為了豐富歌仔戲的音樂內容,增加應用上的變化,劇團樂師常會模仿民歌風格或將民歌及其他戲曲唱腔改編成新的唱調,一般稱為「新調」、「變調仔」或「電視調」。有些是劇團的台聲歌曲,例如:<文和調>、<南光調>;有些是廣播歌仔戲或電視歌仔戲的主題曲或搖曲,例如:<二度梅>、<宋宮秘史>、<王文英>、<狀元樓>等。
2006-10-25 08:50:5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ann 2 · 0⤊ 0⤋
歌仔戲的曲調傳統的有
七字仔/雜唸仔/都馬(戰後中國藝人邵江海傳入)/哭調
還有自然歌謠,作者不可考,就是一代傳一代唱
像桃花過渡/丟丟銅/喔嗊嗊等
流行歌謠(這是日治時代8年的旺盛期,有一些曲調被抓進來使用)
秋夜曲,倡門賢母,南風謠等等
創作歌謠(這些是廣播歌仔戲時期,為因為曲調豐富,才有人作曲,像許再添/曾仲影)
狀元樓/陳三五娘/運河調等
2006-10-24 15:29:40 補充:
創作曲現在都是因為劇作而產生,很多只唱一次就沒有了像河洛調,是河洛團創作,能廣泛使用算異類
2006-10-24 11:28:1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荒野金刀獨眼龍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