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藩之亂到底是啥 裡面的三藩指的是.... 時間 背景 還有其他的重要人物為何 超急的 需要一個強而有力的答案 拜託
2006-10-22 06:29:49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野狼125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一、三藩建、撤經過:尚可喜、耿仲明叛明降附後金後,復以積功,尚獲封平南王,鎮粵;康熙十年(西元一六七一年),耿孫精忠襲祖、父(繼茂)靖南王爵,鎮閩;吳三桂為明寧遠總兵而開關揖敵助平流寇,致屋明社,早受清封平西王;更以入緬追弒永曆之功,於康熙元年(一六六二)獲鎮滇黔。三者史稱三藩。康熙踐位初,三藩擁重兵、靡鉅餉,吳藩更擅權跋扈。滿臣中識者憂之;然輔政權臣主羈糜,三藩勢益熾。康熙親政後,亟欲去之;會十二年(一六七三)春,尚可喜疏請歸老,並以子之信繼之,清廷遂乘機先撤粵藩;吳、耿疑懼,約同疏請撤藩安插;康熙納先發制人之議,下詔撤藩;吳藩冀獲慰留未遂,復認清廷中無足當己者,遂於同年十一月二十一日先殺滇撫,隨集將士哭於前所捕弒之明永曆帝陵前,宣告蓄髮復明衣冠、易白幟舉兵反清,並假明「大元帥」名義,以「奉思宗三太子復仇伐清」為號召,傳檄遠近。三藩之亂遂發。
二、作戰經過:三桂舉兵後,因滇督、黔撫之聲附,其前鋒於翌年正月即東取芷江,湘省清臣或附或遁;次月,川桂清廷疆吏文風響應;耿精忠亦於三月舉兵反清,除約鄭經渡海進攻粵東外,更出兵三路分略浙贛。四個月內,三桂已奄有滇黔川湘桂閩六省暨浙贛大部,且進駐常德督師。清廷原以吳、耿均有子弟為質,未防其反;迨十二月二日傳檄抵京,廷臣多驚懼主招撫,康熙仍堅持決策,立採如下措施:(一)停撤耿,尚兩藩。(二)立褫三桂爵,並囚乃子額駙應熊。(三)號召迫附者立功來歸。(四)令荊州武昌西安各地駐軍分向常德岳州四川增防;直魯晉各省駐軍向豫皖贛陝各省推進備援。(五)命勒爾錦統率諸軍進討。四月,內蒙察哈爾、古奈曼兩部亦挾宿怨乘虛反清;入川經略陝西軍事之莫洛以措施失當迫反陝甘右鎮總兵王輔臣,輔臣殺莫洛而附吳;勒爾錦僅敢陳兵武昌亙宜昌沿岸扼江而守。惜三桂未能乘勢遠圖,不特拒納「渡江直搗幽燕」或「東趨金陵扼敵漕運」之策,僅挾勢謀和,期能保位全子;故部署重兵岳州亙松滋以 固湖南,另分兵西北向經蜀出陝甘,東向江西會合耿軍,並請達賴喇嘛向清廷說和。康熙雖陷四面楚歌之境,仍能指揮若定─其對吳耿,則命尚善助勒爾錦速政岳州;對陝西,則命鄂爾濟哈統西安軍應變,能把撫王輔臣;對內蒙,則責諸圖海,圖海盡發八旗健僕數萬成軍出塞,沿途掠民間資財佐糈餉,並以奪取元代寶藏餌所部銳進,未逾月而平蒙亂;王輔臣隨亦敗降於平涼;蒙陝變平,康熙得全力謀湘。為示決心征討,先戳應熊;隨命岳樂等軍入贛拊耿軍側翼,並防吳軍東進;同時以傑書等軍入浙迎擊耿軍,另命尚藩西討附吳之廣西將軍孫延齡;命定鄂助圖海攻蜀。岳樂等先敗入贛耿西路軍,繼西攻萍鄉醴陵,迫使吳軍退保長沙。勒爾錦等亦啣命渡江,水陸並進,攻常、岳,出洞庭,側擊長沙;然以怯戰失機,致吳軍回援部隊得以復扼江湖之險。三桂為爭取主動,以偏師入贛據吉安,初頗能困擾清軍;其後吉安以勢孤被圍,糧垂盡而援軍未達,守軍仍能於十六年(一六七七)四月全師東撤寧都。廣東方面,尚藩本受制於乃子之信,督、撫亦陰通三桂;迨受耿鄭及桂督馬雄東西夾攻,之信遂易幟反清,清軍自贛南援尚藩,無功而退。旋三桂以數促之信北進未應,乃派軍入粵,據衝要,易督撫、之信不能堪,復轉而降清;吳軍攻粵,與援粵清軍相持於韶州;十月,清軍獲援得利,吳軍退保樂昌;粵南附吳守軍文風而降,廣東復入於清。耿精忠部初在浙南粵東及贛東頗有進展,然入秋後,其東路軍即屢受挫於傑書而終退保溫州;中路軍亦在玉山附近受阻於浙督李之芳,隨而耿鄭交惡,鄭攻閩南,耿未遑北顧。八月,中路軍以勢孤覆師於衢州,西路軍旋亦敗降於岳樂,耿以勢蹙,遂受招撫降清;據溫州耿都亦降,閩亂遂平。廣西方面:清廷陰命謫戍梧州之傳宏烈募眾陽附三桂,傅知孫延齡因三柱重馬雄而怨妒,遂說孫密通清軍;繼啣孫命率所部東連之信,至粵即聲討三桂,並助尚藩部會合清軍克肇慶;三桂以此派軍誘殺延齡,傳回據梧潯兩州與抗;未久馬雄死,傅說乃子以所部降;吳軍遂迄未 握全桂。十七年(一六七八)春,清廷命穆占率陝西精銳收湘東十三縣,隨會合岳樂克瀏陽平江,更招降三桂水師於湘潭。三桂窮蹙之餘,竟悖復明之號召而自創新周帝國,於同年三月朔即位衡州;為固新都門戶,進兵圍攻永興,雖屢敗來援清軍,然迄八月城將陷而三桂暴卒,新周軍乃撤圍去,隨迎立三桂孫世璠於貴陽。此後,湘川桂各地清軍迭有進展:十八年(一六七九)正月,岳樂軍先復岳澧兩州,隨下常德長沙,新周軍棄衡州南撤;清軍乘勝追擊,先收川桂,繼迫黔滇;十九年(一六八○)二月,清軍進攻貴陽,世璠等奔雲南。二十年(一六八一)正月,新周軍棄黔邊天險撤返昆明外圍;二月,黔桂清軍會師曲靖,進圍昆明,新周軍攖城固守,清軍增援強攻,亦急切不能下;十月,城中糧垂盡,東門守將開城出降,世璠仰藥死,其餘將吏或死或俘。餘部亦迅被肅清。至此,蔓延十省歷時九載之亂遂平。此外,尚之信於十九年八月以罪賜死。耿精忠於十九年八月撤藩入京,翌年十月被劾論死。清廷自是不再以寸土一兵世隸臣下,藩鎮之禍遂絕。(馮興備)
2006-10-22 06:35:1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雙子星☆ 1 · 0⤊ 0⤋
清初的「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他們本來是明朝武將,後來投降了清朝,成為史書上所謂的「貳臣」,也就是漢奸。他們有的迎清君入山海關,有的幫助清廷鎮壓漢人的反抗,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權之後,便封他們為王,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 「三藩」依恃手中的武力割據一方,專橫跋扈。其中以吳三桂的勢力最大,與中央政府的利益衝突。康熙皇帝成年以後,決心改變這種局面,因此有撤藩的意思,於是激起了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 康熙十二年(西元一六七三年),吳三桂在雲南武裝軍隊,準備叛清,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的長子尚之信先後響應。 吳三桂以前甘心當滿人的鷹犬,迫害漢人,受到人民的唾棄,所以當他起兵反清時,不能得到漢人的支持。在戰略上,他又因年事已高,過於保守持重,不敢迅速渡過長江,和清廷爭奪中原,只想與清室以長江為界,佔有半壁江山。這樣一來,使得康熙可以從容布置軍力。康熙採用安撫收買和軍事壓迫雙管齊下的手段,使得參加叛亂的耿精忠、尚之信等人先後投降。康熙十七年(西元一六七八年),吳三桂病死,孫子吳世璠繼位。吳世璠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無力領導,軍隊人心逐漸渙散。 康熙二十年,清軍攻進昆明,城內文武大臣見大勢已去,紛紛投降,吳世璠也自殺身亡。
2006-10-22 11:58:01 · answer #2 · answered by 韋程 4 · 0⤊ 0⤋
三藩之亂發生於鄭氏時期(西元1662年)
三藩是哪三藩 ?
1.吳三桂
2.尚可喜
3.耿繼茂
鄭成功在攻取台灣後不久病逝,由鄭經(鄭成功的兒子)繼位。後來清朝發生三藩之亂。清軍功佔北京後,冊封明朝降將 吳三桂、尚可喜、耿繼茂為王,是為‵三藩′。清聖祖時開始撤藩,吳三桂等起兵作亂,史稱三藩之亂。
作戰經過:三桂舉兵後,因滇督、黔撫之聲附,其前鋒於翌年正月即東取芷江,湘省清臣或附或遁;次月,川桂清廷疆吏文風響應;耿精忠亦於三月舉兵反清,除約鄭經渡海進攻粵東外,更出兵三路分略浙贛。四個月內,三桂已奄有滇黔川湘桂閩六省暨浙贛大部,且進駐常德督師。清廷原以吳、耿均有子弟為質,未防其反;迨十二月二日傳檄抵京,廷臣多驚懼主招撫,康熙仍堅持決策,立採如下措施:(一)停撤耿,尚兩藩。(二)立褫三桂爵,並囚乃子額駙應熊。(三)號召迫附者立功來歸。(四)令荊州武昌西安各地駐軍分向常德岳州四川增防;直魯晉各省駐軍向豫皖贛陝各省推進備援。(五)命勒爾錦統率諸軍進討。四月,內蒙察哈爾、古奈曼兩部亦挾宿怨乘虛反清;入川經略陝西軍事之莫洛以措施失當迫反陝甘右鎮總兵王輔臣,輔臣殺莫洛而附吳;勒爾錦僅敢陳兵武昌亙宜昌沿岸扼江而守。惜三桂未能乘勢遠圖,不特拒納「渡江直搗幽燕」或「東趨金陵扼敵漕運」之策,僅挾勢謀和,期能保位全子;故部署重兵岳州亙松滋以 .
三藩的平定—
滿清入主中原之後,並不能高枕無憂,還有在台灣延續明室的鄭
氏王朝以及內部因封建發生的三藩問題這二股反抗勢力需面對。
入關不久的清人,模仿元朝滅宋的方法,實施「以漢制漢」的策
略,利用明朝降將為先驅,打敗流寇,擊潰明朝遺臣的反抗勢力。其
中尤以尚可喜、耿繼茂及吳三桂長謀略,擁有重兵,受封為王,鎮守
廣東、福建、雲南等地,合稱為「三藩」。
三藩佔地既廣,兵將也多;吳三桂有十萬大軍,尚可喜和耿繼茂
亦各擁兵二萬餘人,滿清每年消耗在三藩的軍餉,便高達歲收的一半
,負擔頗重;而且三藩在自己受封的土地內,有半獨立的主權,朝廷
天高皇帝遠,三藩日形驕縱,終於成為滿清的心腹大患。清世祖時天
下尚未穩定,還不敢輕言對付。等到清聖祖(康熙)即位,天下底定
,便萌削藩之意。康熙十二年(西元1673年),尚可喜上書試探
想告老還鄉,康熙便乘機下令撤藩。此時,耿繼茂已死,其子耿精忠
承襲爵位,和吳三桂都覺得不安,也上疏欲自撤藩。聖祖心喜,立刻
准奏,吳三桂等弄巧成拙,於是起兵反叛清朝。
吳三桂興兵後,福建的耿精忠、廣東的尚之信(尚可喜的兒子)
都先後響應,在台灣的鄭經也出兵援助,一時聲勢浩大。清人因使用
戰略得宜,方能轉危為安。康熙一方面在陝西和湖北派遣重兵駐守,
阻止吳三桂主力軍繼續北上,另也指揮大軍進攻江西,切斷吳三桂和
耿精忠的聯絡;還使用西洋教士鑄造的大炮,增加摧毀的威力。吳三
桂集團逐潮居於下風。
吳三桂的勢力雖然龐大,卻犯了戰略上和政治上的錯誤。首先是
攻下湖南後,就心存觀望,妄想與清以長江為界議和,反倒留給清軍
從容部署的機會;還有行為反覆無常,意圖不明顯,根本不足號召天
下,最後還有集團內部利益不同,意見分歧,行動更不一致,徒給滿
清各個擊破的機會。反清聯盟徹底瓦解,三藩勢力衰蹶不振。吳三桂
病死後,其孫吳世璠退回雲南;康熙二十年(西元1681年)時兵
敗自殺,為期九年的三藩之亂落幕,清朝在中國的統治權正式鞏固。
2006-10-22 06:45:4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桃希斯 3 · 0⤊ 0⤋
清初的「三藩」指的是平西王吳三桂,平南王尚可喜,靖南王耿繼茂。他們本來是明朝武將,後來投降了清朝,成為史書上所謂的「貳臣」,也就是漢奸。他們有的迎清君入山海關,有的幫助清廷鎮壓漢人的反抗,清朝在北京建立中央政權之後,便封他們為王,讓他們享受榮華富貴。
「三藩」依恃手中的武力割據一方,專橫跋扈。其中以吳三桂的勢力最大,與中央政府的利益衝突。康熙皇帝成年以後,決心改變這種局面,因此有撤藩的意思,於是激起了長達八年的「三藩之亂」。
康熙十二年(西元一六七三年),吳三桂在雲南武裝軍隊,準備叛清,靖南王耿精忠、平南王尚可喜的長子尚之信先後響應。
吳三桂以前甘心當滿人的鷹犬,迫害漢人,受到人民的唾棄,所以當他起兵反清時,不能得到漢人的支持。在戰略上,他又因年事已高,過於保守持重,不敢迅速渡過長江,和清廷爭奪中原,只想與清室以長江為界,佔有半壁江山。這樣一來,使得康熙可以從容布置軍力。康熙採用安撫收買和軍事壓迫雙管齊下的手段,使得參加叛亂的耿精忠、尚之信等人先後投降。康熙十七年(西元一六七八年),吳三桂病死,孫子吳世璠繼位。吳世璠只是一個十幾歲的小孩子,無力領導,軍隊人心逐漸渙散。
康熙二十年,清軍攻進昆明,城內文武大臣見大勢已去,紛紛投降,吳世璠也自殺身亡。
2006-10-22 06:36:5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月牙 2 · 0⤊ 0⤋
三藩之亂三藩是指吳三桂,耿精忠,尚可喜。吳,尚及耿精忠的祖父耿仲明都是降清的明將。清廷統治者進入北京後,這些降清明將,為清軍竭力效勞,充當鎮壓農民起義軍和抗清力量的急先鋒,從而使他們得到了保存和擴大實力的機會。吳三桂以功封平西王,留鎮雲南;尚可喜封平南王,留鎮福建,形成了"三藩"各自割據一方的狀態。三藩各擁重兵,其中吳三桂擁有兵力比耿,尚二藩兵力總和更多,成為清政府的巨大勢力。三藩中以吳三桂最為功高權重,他控制雲,貴地區,"收召人材,樹立黨羽,籠絡舊部",倚為心腹,和將知縣以上的官吏,"百計羅致,令投藩下蓄為私人"。他任命的官吏將領,清朝政府的吏,兵二部"不得掣肘"。他的財政部也不得查核。康熙親政後,十分重視國家的統一和權力的集中。他曾說"天下大權,惟一人操之,不可旁落",可見他想統一中國的決心。而他一直把三藩視為心腹大患。他趁尚可喜告老回鄉而作撤藩的機會。此舉觸動了其餘兩藩,另一方面,康熙早已看破了吳,耿二人表面上請求撒藩,實則圖謀叛亂的陰謀,明確指出:"吳逆蓄謀久,不早圖之,何以善后?況其勢已成,撒也反,不撒也反,不若先發制之"。一些大臣心怕撤藩會惹出大亂子,主張反撒藩。其實,撒藩與反撒藩關係到國家統一或分裂割據的大問題,多數大臣過高地估計了三藩的力量。但康熙沒有動搖,果斷地堅持正確主張,命令撤藩。撒藩一令,吳三桂於一六七四年一月(康熙十二年十二月)發動叛亂,其餘二藩及南方各省均響應。起初清軍被打得措手不及,節節敗退。但因清政府懂得攏絡一些叛軍勢力,到了康熙十六年,陝西,福建,廣東的軍人紛紛降清,三桂乃陷入苦戰。當時他能控制的地區只剩雲南,四川,湖南及廣西的一部分而已。吳三桂死後,情況更為不樂觀,其孫吳世璠繼位後,叛軍就屢戰屢敗,最後死守雲南,被清軍圍困,因糧食不繼士兵們開城投降,吳世璠自殺而死,歷時八年的三藩之亂至此平定。如康熙當時不決定撤藩的話,三藩的勢力將更強大,後患無窮。所以康熙堅持撤藩此舉是正確的。
2006-10-22 06:33:53 · answer #5 · answered by QRS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