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中國歷史上明朝末年抵抗後金山海關督師"孫承宗"其個人生平事蹟為何?

2006-10-21 08:13:06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3 個解答

大學士孫承宗孫承宗(1563一1638年),字稚繩,號愷陽,河北高陽人,是明末最重要的軍事領袖。青年時代便關注國家的邊疆,經常到邊塞考察,《明史》上說他:“喜從材官、老兵究向險要扼塞,用是曉暢邊事。”明萬歷三十二年(1604)年他考中進士,授編修,天啟二年(1622)提升為禮部右侍郎,在明與後金作戰連遭敗績、邊防形勢危如累卵的情況下,他以東閣大學士兼兵部尚書的身份親臨山海關督師,慘澹經營將近四年,招募組訓了十幾萬遼軍,選拔培養了如馬世龍、袁崇煥等一批文武將領,恢復失地四百餘里,修築大城九座,小城堡四十余座,屯田五千多頃,安置戰爭難民近百萬,逼迫努爾哈赤後退七百里,營造了一條令後金望面生畏的關寧防線,為後來的寧遠大捷和寧錦大捷奠定了基礎,在關寧期間,他制定了以遼土養遼民、以遼民守遼土的基本方針和穩固防守,逐步前進、漸圖恢復的基本戰略,使明軍逐步從守勢轉為攻勢,從被動轉為豐動。他還創造性地將戰車、艦船和火器結合在一起,創建了以熱兵器為主要殺傷手段的十二車營和中國歷史上的第一支以火器為主要裝備的海軍,還組建了從海上登陸作戰的兩棲部隊,並撰寫了專門論述火器車戰戰術技術的軍事著作《車營百八叩》。由於魏忠賢專權,孫承宗被排擠去職。崇禎元年(1628),皇太極繞過關寧防線,進入長城以內,京師告急,又是在危殆時刻,孫承宗蒙詔起用,起家陛見,議守京師,出鎮通州,在袁崇煥被捕之後,獨立承擔了擊退後金的責任。他調度援軍、追還潰將,重鎮山海,襲擾敵後,迫敵出塞。又運幬帷幄,從容指顧,收復四鎮,再整關寧。卻又遭權臣掣肘,高老回家。崇禎二年(1629)十月,後金軍入大安口,逼近北京,朝廷又以經略兼兵部尚書起用孫承宗,命他去防守通州,到通州之後,這時後金兵已臨北京城下,孫承宗急派游擊尤岱以三千騎兵赴援,又派副將劉國柱與尤岱聯合守衛京師、調發密雲兵三千駐守東直門,保定兵五千營於廣寧門。明思宗受敵人的離間,逮捕袁崇煥下獄,袁崇煥的部將祖大壽率軍向關外潰逃,孫承宗上奏皇帝,應大開生路,對祖大壽做爭取工作,明思宗接受了他的建議,於是孫承宗諭令祖大壽向朝廷上書,說明情況求得諒解,祖大壽在孫承宗的感召之下,終於全軍以歸,在以後保衛關城的戰爭中立下了戰功。   此後明思宗命孫承宗去守衛山海關,當時山海關剛剛被潰兵搶劫,秩序非常混亂,孫承宗到達後,人心才逐漸穩定下來。為了加強關城的秩序,孫承宗將已經淘汰的雜役人員編成巡邏隊,命他們巡行街道,守台護倉,甚至將關城的各家老小都組織了起來,投入保衛關城的戰鬥中去。這樣城內的間諜無隙可乘,外來的間細都被邏騎捕捉,山海關的守衛得到了充分保證。  崇禎三年(1630)正月,後金軍攻下永平(今盧龍),接著攻陷遷安、灤州,分兵進攻撫寧,由於祖可法堅守,撫寧沒被攻克,後金軍調頭向山海關進軍,距山海關三十裏紮營,明副將官唯賢等奮力抗擊,後金軍被擊退,轉而再攻撫寧、昌黎,因為兩城已經做好應戰的準備,所以敵軍未能得逞。   這時,通往北京的道路被阻隔,孫承宗派人沿海南行到達北京,朝廷才得知山海關安然無恙,明各路援軍士氣大振,於是在兵部統一指揮下準備反攻。是時,北京戒嚴,從各處調來的勤王兵有二十餘萬,這些軍隊屯駐在京畿及薊門一帶,都按兵不動,只有孫承宗在東線提前采取行動,以解京師之圍。   為解京師之圍,立即分兵 東、西二路向灤州進軍。他並親自到灤州督戰。兩路大軍聯合在一起向灤州猛攻,敵軍被迫後退,明軍乘勝登城,敵軍又奮力反撲,被明軍再次擊退,灤州收覆。後金的軍隊在明軍的攻擊下狼狽向永平方向潰逃,死傷無數,孫承宗進駐永平。五月十六日明軍進入遵化城,被後金佔領的灤州、遵化、永平、遷安四城終於收復,明思宗得到捷報,告謝郊廟,大行賞賜,加封孫承宗為太傅。  崇禎四年(1631)八月初,後金皇太極率大軍進攻大凌河城,屢攻不克。孫承宗派遼東巡撫邱嘉禾,總兵宋襄、宋偉率兵四萬進援,後金軍見明援軍的軍容強大,引軍回走,明軍見敵人不戰而退,以為敵軍怯戰,便向大凌河進軍,駐軍於距大凌河城西十五里的長山口,祖大壽在城內遙望援軍,恐怕受敵詭計不敢貿然出擊,皇太極督兵三萬以圍擊明援軍,在後金軍砲火猛烈攻擊之下,宋襄軍被擊潰,接著宋偉的軍隊也潰敗下來。後金軍以伏兵斷絕了明軍的歸路,援軍全部被殲,將軍張春等三十餘人被擒,因為明援軍的潰敗,使得大凌河成為孤城,但明軍仍然堅守不退,城內糧食斷絕,殺人馬以食,日久,明軍困疲,祖大壽偽降之後,帶少數人逃往錦州。皇太極毀大凌河城回師瀋陽。  因為長山口戰役的失敗,明臣便對孫承宗大肆攻擊,在這種情況下,孫承宗連續上疏,自行隱退,明思宗答應了他的要求,以原官退居故里。但部份朝臣仍不放過他,繼續攻擊他喪師辱國,最後被奪官閒住。孫承宗在故里閒住七年,有人建議重新起用他,朝廷不報。崇禎十一年(1638)十月,多爾袞又一次率軍侵犯畿南,進攻高陽。孫承宗以七十六歲高齡,率領全家及高陽民眾奮起抵抗,城破被執,英勇不屈,罵敢自盡,子孫十七人奮戰殉國,全家老小四十人遇難。孫承宗既是一位軍事家,又是一位教育家,學者和詩人,他在方志學方面也造詣頗深,他的詩詞創作氣魄恢弘,雄奇豪放,風格直追稼軒氣象,是著名的邊塞和英烈詩人。著有《高陽集》等。謚號文忠、文正、忠定。以下補充:明史 > 卷250 列傳第一百三十八 孫承宗

2006-10-22 04:50:4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車狂棋痴 6 · 0 0

孫承宗:參考維基百科孫承宗(1563-1638)字稚繩,號愷陽,高陽(河北高陽)人。萬曆三十二年進士。生平:充任日講官。明失廣寧,遼東經略王在晉去職,以孫承宗為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經略遼東四年,大膽起用袁崇煥、孫元化、鹿善繼、茅元儀等人,修復寧遠等大城九座、堡四十五座、練兵十一萬,拓地四百里、屯田五千頃。後金按兵不敢動。天啟五年,魏忠賢以承宗不附已,藉口「馬世龍事件」參劾承宗,後以高第代為經略。崇禎二年(1629年),清兵第一次入長城,進大安口、遵化,袁崇煥被執下獄,承宗力保祖大壽,復用承宗為督師,移鎮山海關,遼左得以粗安。崇禎三年,祖大壽、馬世龍等諸將克復永平、遵化、遷安、灤州四城,史稱「遵永大捷」。崇禎四年八月,清軍攻大凌河,祖大壽堅守城池,命宋偉、吳襄救援,二將陣前不和,祖大壽降清,後罷孫承宗。家居七年。崇禎十一年(1638),清兵第四次入長城,犯保定,攻高陽,承宗率家人拒守,高陽城牆低矮,城破,舉家殉國。著有《高陽集》。

2006-10-23 04:28:2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料理達人BOSS 7 · 0 0

孫承宗(西元一五六三~一六三八年),字稚繩,號愷陽,高陽人(河北高陽)。為人行事頗類古俠士,是明末對滿清戰爭中有所作為的一位重要人物。承宗貌奇,少喜兵事,出入邊塞要地,又喜從老兵究問險要阨塞,故曉暢邊事。萬曆三十二年(一六○四),登進士。天啟初,遼東軍事不利,承宗得帝眷注,又得廷臣推許,遂拜兵部尚書兼東閣大學士。初,熊廷弼在遼頗有所作為,被議去,承宗主議守關外,且自請督師,大事籌畫,得袁崇煥之助,寧遠城竣,關外守具畢備。是時,魏忠賢輩亂政,以承宗不附已,譖於帝前,及柳河之敗,言官劾及承宗,遂求去,而以高第代為經略。承宗在關外四年,修復城堡,拓地四百里,開屯五千頃,兵餉俱足,穩然重鎮。崇禎在位,器重承宗,召對平臺,時清兵已入關,京都危甚,承宗口旨區畫,大局賴以平靖,人心始定。後以祖大壽事為廷臣交章論去,家居七年,中外屢請召用,不報。十一年(一六三八),清兵又深入關內,攻承宗家鄉高陽,承宗率家人拒守,城陷被執,投繯而死,子孫皆戰死。明史列傳第一百三十八>孫承宗,字稚繩,高陽人。貌奇偉,鬚髯戟張。與人言,聲殷牆壁。始為縣學生,授經邊郡。往來飛狐、拒馬間,直走白登,又從紇干、清波故道南下。喜從材官老兵究問險要厄塞,用是曉暢邊事。萬歷三十二年,登進士第二人,授編修,進中允。「梃擊」變起,大學士吳道南以諮承宗。對曰:「事關東宮,不可不問;事連貴妃,不可深問。龐保、劉成而下,不可不問也;龐保、劉成而上,不可深問也。」道南如其言,具揭上之,事遂定。出典應天鄉試,發策著其語。攖黨人忌,將以大計出諸外,學士劉一景保持,乃得免。歷諭德、洗馬。熹宗即位,以左庶子充日講官。帝每聽承宗講,輒曰「心開」,故眷注特殷。天啟元年進少詹事。時沈、遼相繼失,舉朝洶洶。御史方震孺請罷兵部尚書崔景榮,以承宗代。廷臣亦皆以承宗知兵,遂推為兵部添設侍郎,主東事。帝不欲承宗離講筵,疏再上不許。二年擢禮部右侍郎,協理詹事府。

2006-10-21 11:06:13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秋山REIKA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