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和戰國時期的政治 社會 經濟 軍事四方面的變動比較
2006-10-18 19:45:31 · 3 個解答 · 發問者 酸雨 1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春秋時代【周平王東遷至三家分晉】戰國時代【三家分晉至秦始皇統一六國】政治1. 周天子的聲望低落,僅維持「共主」名義,無法再號令諸侯。2. 天下重心由天子轉移到大諸侯手中,呈現中央弱地方強「幹弱枝強」局面。3. 戎狄對諸夏民族的侵略。4. 世官世祿制的動搖。5. 君主不再分封土地,改置郡縣,派流官管理地方,郡縣直屬中央政府。【郡縣制的雛形】1. 1.春秋時期數百個小城邦不斷兼併,最後只剩下七國主要大國。2. 各國競爭激烈,用人不再限於貴族出身,大量晉用平民為官,進行變法改革。3. 各國相互爭衡、合縱連橫,帶來激烈的軍事競賽。4. 戰國時期,專業官僚的出現,任用平民為官,給予俸祿作報酬。5. 君主不再分封土地,改置郡縣,派流官管理地方,郡縣直屬中央政府。【郡縣制的成形】經濟1.牛耕技術的使用推廣。春秋時期(約前五世紀),開始用牛取代人力耕作。2.春秋末期戰國初期冶鐵業才真正普及。3.春秋末期,君主已有以土地賞賜有功戰士、賜田及自由買賣的事。4.產生自由工商業者。【子貢、范蠡】 1. 戰國中後期,鐵農具已取代過去的木、石農具,佔了主導地位。2. 水利灌溉工程。【例如西門渠、都江堰、鄭國渠】。3. 戰國中期,採礦、冶鐵技術進步。戰國中期,鐵器產量大增,鐵器時代來臨,提高社會總的生產力。4. 戰國時代貴族沒落,布衣及工商勃興,新興的豪貴和富商巨賈,購買貴族土地。5. 產生自由工商業者。【呂不韋、巴寡婦清、郭縱】軍事1. 車戰為主。2. 兵源來自貴族。3. 軍力規模不過軍力百乘。4. 在性質上不過維持數日而已,且有比武性質。1. 步兵為主。2. 兵源來自鼓勵民眾屯糧,嚴密戶籍制,以什伍連坐法動員民眾。3. 規模常常是帶甲百萬,粟支數年。4. 性質上,爭城以戰,殺人盈野。社會1. 貴族沒落平民崛起已開其端。2. 養士之風初起。3. 春秋以後官學漸廢,私人講學興盛。4. 國君提供優良的學術環境,以供學者著書立說。【稷下學宮】1. 戰國時代,寒微出身的將相更多。2. 養士之風更盛。【呂不韋、燕太子丹】3. 學術更加的多元化,為因應社會的變遷與時弊,學者提出許多解決方法和理論。
2006-10-19 16:37:54 · answer #1 · answered by 世民 7 · 0⤊ 0⤋
周室東遷雒邑,史稱東周
前期稱:春秋 後期稱:戰國
春秋首先稱霸的是: 齊桓公 ---->>聘管仲為相
↓
宋襄公
↓
晉文公
↓
秦穆公
↓
楚莊王
※稱〝春秋五霸〞
都採用 × 尊王攘夷 × 來維持國與國之間的秩序
尊王攘夷:『齊桓公』提出,求各位諸侯尊崇周天子的地位,聯合起 共
同對抗外敵。(﹡管仲提出,齊桓公採用)
※ 為了抵抗〝犬戎〞
戰國:韓 趙 魏 楚 燕 齊 秦 (同時並立,互爭局面)
※稱〝戰國七雄〞
行 × 軍國主義 × 對內裁抑貴族,只封建制度瓦解,成新興的中央集權國家
打破貴族壟斷教育 × 布衣卿相 × 平民開始崛起,也有受教育的機會。
戰國最終統一國:秦國 (西元前221年)
秦國採用 × 商鞅變法 × 1.提倡軍功
2.鼓勵耕織
3.厲行法治
商鞅變法: 秦孝公 重用 商鞅
內容:
1 嚴密戶籍編制,各家互相監督,負連帶責任。
2 獎勵軍功、禁止私鬥,有軍功的人才能封爵。
3 廢井田,土地可以自由買賣,鼓勵開墾荒地, 政
府計田收稅。
4 鼓勵耕織、重農抑商
5 改訂地方行政制度,將全國歸併為41縣
6國對抗方法:採用 〝合縱〞 ← 蘇秦提出
(6國:趙 魏 燕 齊 楚 韓)
秦國對抗方案:採用 〝連橫〞 ← 張儀提出
春秋戰國農業有重大突破 1 鐵製農具的普及
2 耕牛的運用
3 大規模水利工程興建
╚>〝都江堰〞
(列入2000年的世界遺跡)
(靠近長江)
(灌溉 四川成都平原)
(〝李冰父子〞修建)
╚>〝鄭國渠〞
(灌溉關中地區)
(靠近黃河)
大幅度的提升農業生產量
春秋戰國的手工業相當興盛 1 主鹽
2 冶ㄧㄝˇ鐵
3 紡織
商人成為社會新興階級
╚>孔子的學生〝子貢〞受到國軍的禮遇
╚>〝呂不偉〞秦國相國
儒家:(春秋時期)
創始者: 孔子(至聖先師)
主張: 仁政,認為統治者須具備道德修養。
繼承西周〝禮樂教化〞〝人文精神〞
(戰國時期)
代表: 旬子 孟子
↓ ↓
主張: 仁性本善 人性本惡
(只要發揮本性就能成為勝賢) (須靠外在的規範才能防止為 惡)
道家:
代表: 莊子 老子
↓ ↓
(鄙夷權貴,從尚自然 (認為知識和文明是人類痛苦與 擅用寓言方式表達思想) 罪惡的泉源,需屏除智慧與慾 望才會幸福。) ↓
〝無為而治、小國寡民、順應自然、仁者無敵〞
莊子、老子合併稱 「老莊」
※對後世的哲學思想造成深遠的影響
墨家:
代表: 墨子
主張: 〝兼愛〞 〝非攻〞
╚>愛別人如同愛自己 ╚>反對侵略性的戰爭
※因違反人性 墨子死後 內部分裂 不久就衰微
法家:
代表: 申不害 商鞅 韓非
主張: 威勢 權術 刑罰
※以法治國
*﹡補充﹡*
╳× 九流十家:漢代人對春秋戰國諸子百家之學的歸納,並分別指出思想淵源
※九流:
儒 家→孔子、孟子、荀子
墨 家→墨子
道 家→老子、莊子
法 家→慎到(重勢)、申不害(重術)、商鞅(重法)、 韓非
名 家→公孫龍、惠施、鄧析子 / 陰陽家→鄒衍
縱橫家→蘇秦、張儀、鬼谷子
雜 家→呂不韋、淮南王
農 家→許行
小說家→虞初、燕丹子 (因沒系統化的理論,不被世人重視,故 不被編入『九流』之中)
名家:
重視討論「名」(概念)和「實」(內涵)關係的問題,以及研究思想方法。
陰陽家:
主張陰陽五行之說,認為人類社會的發展,受金、木、水、火、土五 種力量的支配。
縱橫家:
擅長外交辭令,專向諸侯論述當時局勢的分合利害,以求取得權位富 貴。
農家:
這是注重農業生產的學術派別,認為賢明的統治者應該與人民並耕而 食。
雜家:
這是博採各派思想的綜合學派,兼容儒家、墨家、名家、法家的思想, 以求折衷。
小說家:
街談巷議,道聽途說,博採繁徵。
2006-10-19 18:13:23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1 · 0⤊ 0⤋
政治制度:
春秋時期,諸侯國君稱公、稱侯,只有楚、吳、越稱王,國君之下設諸卿,二卿、三卿或六卿,其中主持政務的稱正卿或上卿,楚國稱令尹,亦稱相,秦又曾稱庶長、不更。卿出征時為三軍之將佐。卿之官職,有司徒、司馬、司空、司寇等,分掌民事.軍事、工事、法事。春秋初期,晉、楚等國開始在新兼併的地方設縣,或聚若干小邑為縣,或將私家之田分置縣。而在邊境地區則設郡。郡縣之間沒有隸屬關係,其長官由國君百接任命,只有少數作為采邑賞給貴族。
經濟文化:
春秋時期,鐵農具較多地使用和牛耕的推廣,極大地提高了農業生產力。許多荒地被開墾為良田,耕作技術由粗放轉向精耕細作,農業產量大增。私田增加,井田制崩潰,土地關係向私有化發展。諸侯們不得不陸續實行改革,承認土地私有,允許土地買賣,而向土地所有者徵收田稅,自耕農的生產積極性高漲。
春秋戰國時,由於戰爭的需要,馬的數量增多。中原地區的畜牧業則基本上變了農業的附庸,專門從事畜牧業生產的人很少。
春秋時期,青銅器上的雕鏤紋飾趨向細致工整,造型輕巧靈便,出現了錯金銘文。存世的吳、越青銅劍,其冶鑄淬煉之精,合金技術之巧,外鍍之精良,花紋之鑄造,皆世所罕見。煮鹽、冶鐵、漆器等部門發展起來。鐵器主要為手工業工具和農具。齊國的絲織品、楚國的漆器等水平很高。一部分工匠成為個體生產和經營者,聚居於城中的「肆」裏,邊生產邊銷售。被稱為匠師之祖的公輸般「魯班」,就生活於春秋末年。
鑄造金屬貨幣產生於春秋時期,晉國是最早鑄造和使用鑄幣的地區之一。春秋後期,越國的穀價,每石最貴時六十錢,最賤時三十錢。
春秋時,產生了新的賦稅制度。魯宣公十五年(前594)實行初稅畝,國家根據土地面積向田主徵收一定的實物稅。這是古代田稅的開始。魯成公元年(前590),作丘甲,按土地面積徵收一定量的軍賦(甲),從而使稅和賦合而為一。春秋戰國之際,地稅的徵收已很普遍。秦國於簡公七年(前408)實行「初稅禾」的實物地稅制度。戰國時,各國稅制不一。秦國首先實行戶口登記制,並據以徵收田地租稅和接人頭徵收「頭會」(人口稅)。
科學發展:
形成於春秋戰國時的陰陽五行之說,將整個世界包括天文都納入五行體系。「天」不僅以天象,而且還以各種物象來顯示「天命」,因此,人們要以各種符應去體察「天命」,改變了以往用民心去體察天命的方法。這些符應顯示於「五德轉移」。顯示於「五行之運」。天象的觀察不旦是用於國家政治,特別是異常天象。因為事關「天命」。更是備受重視。
春秋戰國時期,一些精巧的醫療技術被發明並在臨床得到應用。《靈樞.四時汽》記載了中國醫學史上最早的腹腔穿刺術。
哲學思想
中華思想文化的源泉是《易》。作為儒家六經之一的《易經》,有很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被後人稱為河圖、洛書的東西,是燒灼卜骨的表現,是遠古先民在長期生活和占卜的實踐中感悟出的理性思維和形象思維互相串連、互相滲透的反映。相傳伏義氏將其歸納總結,對蓍草反覆排列,而畫為八卦,將天地間萬物的現象都包括於其中,這是原始的易。後來,據說經過周文王的悉心鑽研,將其規範化、條理化,演繹成六十四卦和三百八十四爻,有了卦辭、爻辭,人稱《周易》。它以簡單的圖像和數字,以陰和陽的對立變化,來闡述紛紜繁複的社會現象,顯示成千上萬直至無窮的數字,具有以少示多,以簡示繁,充滿變化的特點。其所以稱為「易」,鄭玄解釋有三義:一是簡,二是變易,三是不易。就是講萬物之理有變有不變,現象在不斷變化,而一些最基本的原則又具不會變的,這就從客觀世界的辯證發展中抽象出了理論上十分豐富的樸素的辯證法。舊說到春秋後期,孔子對《周易》進行解釋和論說,完成十翼,即《易傳》。這樣,《周易》就發展成為一部內容博大精深的闡述宇宙變化的哲學著作。
中華文明學術的起源很早,但是到了春秋時代才發展起來。這時的學術思想,可以說是中華文明的大黃金時代。中國人把這一時期稱為「諸子百家」時期。
商鞅變法:戰國時代,秦孝公任用商鞅變法,使民富國強,秦從稱霸西部開始進軍中原,直至統一中國。商鞅的改革分兩次進行,內容有:
1.政治方面:抑制宗室、推行縣制、遷都咸陽,以加強君主對地方之控制。
2.經濟方面:統一度量衡,廢除井田制,土地私有,自由買賣。鼓勵墾荒和農業生產,處罰棄農營商者。鼓勵分室立業,盡快繁衍人口和增加勞動力。
3.軍事方面:以軍功授爵,尚武之風盛。貴族若無軍功,爵位不保。嚴懲私鬥,少內訌,一致抗外。
4.社會方面:嚴明法度,改良風俗,編訂戶籍,有效維持社會治安,養成文明風氣。
商鞅變法對秦之影響:秦經過商鞅變法後,政治穩定、經濟富裕、軍力強勁,國勢蒸蒸日上,為秦之統一中國,奠定了基礎。
http://www.ebaomonthly.com/window/history/china/dn_5.htm
2006-10-19 15:56:0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pocoyo 2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