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每年侵襲台灣的颱風是怎麼生成的?為什麼會有輕度、中度、強烈颱風之分別?拜託大家囉!

2006-10-17 13:55:21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 7 in 科學 氣象

5 個解答

颱風的形成─
圖片參考:http://content.edu.tw/senior/earth/yl_ld/content/6-5/img/b3t1.gif
  觀測氣象衛星雲圖或雷達觀測的降雨回波圖, 會發現颱風中的與雲呈螺旋狀從中心向外擴展。當颱風接近某地時,該地會下很大的陣雨,那是因為該地正好位於螺旋雲代的雲層下。  颱風尚在遠方時,陣雨與陣風的發生間隔較長,下雨的時間也較短。等到颱風逐漸接近後,陣雨的發生間隔會慢慢縮短,強度也逐漸增強,不久即成為暴風雨。颱風中心附近是風雨最強的地方,了解了這種情形,便能分辯颱風的動態。 颱風行走的路徑─   根據多年的觀察,氣氛學家將太平洋赤道以北的颱風納成三條主要道路:  第一條: 颱風在太平洋出現後,先向西行,最後掠過臺灣附近海面,向日本侵襲。  第二條: 颱風由菲律賓的東方海面向西北進行,經巴士海峽到臺灣附近,然後轉入南海,侵入我國沿海地區。  第三條: 颱風從加羅林群島及馬利安納群島一帶向西北西進行,約到達北 緯20-25度後,先轉向北再轉向東北,形成一拋物線的路徑,至高緯度處即轉變為溫帶氣旋而消滅。  臺灣正好處於第一和第二條路徑上,因此,我們不幸有了一個多颱風的氣候。颱風的分級─  介紹颱風的分級以前,我們必須先認識風的級數。西元1805年,英國海軍上將蒲福,根據地面塵土飛揚和樹枝擺動的情形,把風速分為十三級,稱為「蒲福風級」。到了1940年,美國氣象機構以蒲福風級為基礎,利用現代測風儀把風速分為十七級。因為十七級分級法是根據蒲福風級修正而來的,所以仍保存它的名字。下面,就是「蒲福風級表」:級數風的名稱風  的  說  明 速 度0無 風 毫無風的感覺,炊煙筆直向上。0~0.21軟 風炊煙斜升,可看出風向。 0.3~1.52輕 風有風吹在臉上的感覺,樹葉搖動。1.6~3.33微 風 樹葉與小樹枝被吹動。3.4~5.44和 風旗幟飄動不止,紙張飛揚,且有風沙。5.5~7.95清 風 池塘的水面波浪起伏。8.0~10.76強 風張傘困難,大樹枝搖動,電線被吹的呼呼作響。 10.8~13.87疾 風樹全身搖動,逆風行走困難。13.9~17.18大 風寸步難行,樹枝被折斷。17.2~20.79烈 風煙囪被吹倒,屋頂瓦片被吹翻。20.8~24.410狂 風樹木被連根拔起,房屋會遭受嚴重災害。 24.5~28.411暴 風風力更強,許多建築物被吹壞。28.5~32.612颶 風災害更大32.7~36.913颶 風 37.0~41.414颶 風 41.5~46.115颶 風 46.2~50.916颶 風 51.0~56.017颶 風 56.1~61.2  在氣候學上,按照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我國氣象臺把颱風分成三級:  一、輕度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再每秒17.2到32.6公尺之間,相當於八到十一級風。  二、中度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在每秒32.7到50.9公尺之間,相當於十二到十五級風。  三、強烈颱風:中心附近最大風速在每秒51公尺以上,相當於十六級以上的風。  最近幾年來,出現了好幾個中心附近最大風速超過每秒65公尺的颱風,因為威力實在太驚人,因此有人發明了一個新名字,把它們稱為「超級強烈颱風」。颱風的命名─  有時候,海洋上會同時形成好幾個颱風。為了方便辨別,原先氣象學家將颱風編上號碼,如「第3609號」,表示這個颱風是再西元1936的第九個颱風。但因這種代號不易記憶,所以,民國三十六年,美國駐關島的氣象隊,便為颱風取了一些名字。他們將發生在南半球的颱風以男性的名字命名,發生在北半球的則用女性的名字稱呼。  在北半球又以經度180度為界限,劃分成兩個部分,東西兩半球各訂出四組用英文命名的女性名字,如南施、賽洛瑪,依颱風發生的順序,依次週而復始輪流使用。從1979年起,北半球的颱風名字改以男性名字,如偉恩、戈登,和女性名字混合使用,西南半球盟以男性名字為主。

2006-10-17 18:06:26 補充:
請各位君子自重
勿抄襲本人的資料!

2006-10-17 14:05:22 · answer #1 · answered by Mao Jason 7 · 0 0

颱風的形成條件
颱風的形成都發生於熱帶的海洋上,因此,在熱帶海洋上一定是有利形成颱風的條件,依照氣象學家從各種調查結果的資料中,有幾項是颱風形成的條件:
(1)海水表面溫度在26.5℃以上
(2)在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
(3)在垂直高度方面在高地空的風速不能相差太大
(4)颱風形成的位置要距赤道南北約5℃以上,
所有大部分颱風的形成通常緯度在50至200 之間(因為條件符合)。由此知道,要形成颱風必須有許多不同的條件才能形成。

侵襲台灣的颱風
 侵襲臺灣的颱風大都來自北太平洋西部, 發生的地點以加羅林群島、馬利安納群島和帛琉群島附近一帶最多, 另外也有部分來自中國南海海面,但次數較少。

颱風自發生到消滅
  颱風的生命史以颱風的強度變化約可分為,以下四個時期:
每階段短者一、二日,長者二、三日;每個颱風 之情形均不同,平均每個颱風自發生至消滅,短者四、五日,長者可 達十餘日。

颱風的發展

發展期:颱風形成後會繼續發展,威力漸增。
極盛期:颱風發展至最強階段,中心氣壓最低之時。
衰弱期:極盛期後颱風之威力減小,並漸趨衰滅。
颱風的強度標準
  颱風的強度是以近中心附近平均最大風速為準,劃分為三級
颱 風 強 度近 中 心 最 大 風 速
每秒公尺 每 時 浬 相當風級
輕 度 颱 風 17.2 ~32.634~63 8~11
中 度 颱 風 32.7 ~50.964~99 12~15
強 烈 颱 風 51.0 以上100以上 16以上

以上是本人以前整理的
希望有幫助

2006-10-17 14:49:5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 5 · 0 0

一、颱風是什麼
颱風是一種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劇烈風暴,當它從太平洋西北部形成之後接近台灣時,我們從中央氣象局所發布的氣象位星雲圖中,可看到在整個漩渦似的雲圖逼近台灣(如圖一)。颱風範圍內風強雨大,強烈的風勢和充沛的雨量,給台灣帶來強風豪雨,全國各地災情嚴重,航空、鐵路交通全面停飛、停駛,公路坍方、橋樑斷裂,嚴重受損,海水倒灌積水等等。這種發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劇烈風暴,在世界各區域有不同的稱謂,在大西洋西部、加勒比海、墨西哥灣及北太平洋東部稱為颶風(hurricane),在印度洋和澳大利亞海域叫做氣旋(cyclone),菲律賓稱為碧瑤(baguio),但在氣象學上通稱為熱帶氣旋(tropical cyclone),熱帶氣旋就是在熱帶海洋上發生的低氣壓。


二、颱風是怎樣發生的
颱風是怎樣發生的,至今為大眾普遍所接受的觀點是,由熱帶大氣內的擾動發展而來的。熱帶海洋受到強烈陽光的照射,海水容易蒸發,使得海面上的空氣又暖又濕。這樣的空氣比較輕,容易上升發展成為雨雲,形成低氣壓區。暖空氣上升的同時,周圍較冷的空氣會流過來補充,因此產生了風。受到地球自轉的影響,風會偏轉而產生旋渦,如果海面上旺盛的對流作用持續進行,雨雲的範圍會不斷擴大,四周的空氣也加速向旋渦中心流入,使得氣壓愈來愈低,風速也變得愈來愈快,當氣旋中心附近的風速超過每秒17.2公尺(相當於8級風)以上,就稱為颱風。在北半球的颱風,其近地面的風,以颱風中心為中心作逆時針方向轉動,在南半球作順時針方向轉動。


三、颱風的形成條件
颱風的形成皆發生於熱帶的海洋上,因此,在熱帶海洋上一定有利於形成颱風的有利發生的氣象條件,根據氣象學家從各種調查結果發現有幾項是颱風形成的條件:(1)海水表面溫度在26.5℃以上,因為颱風能量的來源是水氣凝結時所釋放的潛熱,而潛熱的釋放是由發展很高的對流雲內所引起的。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面溫度升高時,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如果加上大氣層的條件不穩定,就可以發展形成很高的對流雲。(2)在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的高空氣流能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3)在垂直高度方面在高地空的風速不能相差太大,否則暖空氣上升到高空時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駐及大量的雲層。(4)颱風形成的位置要距赤道南北約5℃以上,這樣才有夠大的科氏力(因為在赤道上科氏力為零)。所有大部分颱風的形成通常緯度在50至200 之間。由此可知,要形成颱風必須有許多的條件配合才行。


全球颱風生成的地區共有七個區,如下圖二所示。依照生成次數多寡分別為(1)北太平洋西部(2)太平洋東部(3)南太平洋(4)北印度洋(5)南印度洋(6)大西洋西部(7)澳洲西部及北部海域等。


四、颱風的發展
颱風形成後,如果持續從溫暖的海面上吸收更多水汽,就有可能發展成為更強的颱風,一旦颱風移到陸地或溫度較低的海面上,強度就會減弱,或逐漸消失。颱風的風速愈快,風力也愈強,因此颱風的強度是以中心附近的風速做為標準,可以劃分為三級。


颱風強度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每秒公尺 風力級數
輕度颱風 17.2 ~32.6 8~11

中度颱風 32.7 ~50.9 12~15

強烈颱風 51.0 以上 16以上

2006-10-17 14:09:07 · answer #3 · answered by ? 4 · 0 0

颱風的形成條件


颱風的形成皆發生於熱帶的海洋上,因此,在熱帶海洋上一定有利於形成颱風的有利發生的氣象條件,根據氣象學家從各種調查結果發現有幾項是颱風形成的條件:(1)海水表面溫度在26.5℃以上,因為颱風能量的來源是水氣凝結時所釋放的潛熱,而潛熱的釋放是由發展很高的對流雲內所引起的。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面溫度升高時,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如果加上大氣層的條件不穩定,就可以發展形成很高的對流雲。(2)在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的高空氣流能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3)在垂直高度方面在高地空的風速不能相差太大,否則暖空氣上升到高空時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駐及大量的雲層。(4)颱風形成的位置要距赤道南北約5℃以上,這樣才有夠大的科氏力(因為在赤道上科氏力為零)。所有大部分颱風的形成通常緯度在50至200 之間。由此可知,要形成颱風必須有許多的條件配合才行。


全球颱風生成的地區共有七個區,如下圖二所示。依照生成次數多寡分別為(1)北太平洋西部(2)太平洋東部(3)南太平洋(4)北印度洋(5)南印度洋(6)大西洋西部(7)澳洲西部及北部海域等。

颱風的發展


颱風形成後,如果持續從溫暖的海面上吸收更多水汽,就有可能發展成為更強的颱風,一旦颱風移到陸地或溫度較低的海面上,強度就會減弱,或逐漸消失。颱風的風速愈快,風力也愈強,因此颱風的強度是以中心附近的風速做為標準,可以劃分為三級。

颱風強度
中心附近最大風速

每秒公尺
風力級數



輕度颱風


17.2 ~32.6


8~11



中度颱風


32.7 ~50.9


12~15


颱風的結構


浴盆放水的時候,水會形成漩渦從中心旋轉流出,愈接近中心流速愈快,但漩渦中心卻是中空無水的圓洞。颱風也像這樣的旋渦,範圍廣大的雨雲繞著中心旋轉,雲層裡風雨交加,愈接近中心風雨愈大。依據完整颱風的衛星雲圖和雷達回波分析出其結構,如圖三及圖四所示,將颱風從颱風中心由上往下切開來看,一般把颱風結構由內向外分為:(1)颱風眼(eye):是整個颱風氣壓最低的地方。從衛星雲圖上看起來像是一個眼睛,因此稱為颱風眼。颱風眼的大小在不同時刻,其颱風眼的直徑也不相同,但是平均直徑約45公里左右。颱風眼的範圍裡,風雨會暫時停止,但颱風眼周圍卻是風雨最大的地方,因此,當颱風眼通過後,狂風暴雨將又再度來臨。(2)雲牆(eye wall)或渦旋風雨區:雲牆是由一堆高聳積雨雲密集環繞在颱風中心的雲帶,雲頂的高度可高出海平面15公里以上。在此之區域內,可發現到強風豪雨,是風速吹襲最猛烈的區域。(3)螺旋雲雨帶(spiral rain band)或外圍大風區:由一排排的層積雲或積雲由外旋流進入向颱風中心,這裡的風速雖然不如雲牆區內猛烈,但風力仍然很大。

2006-10-17 14:06:18 · answer #4 · answered by ? 5 · 0 0

‧颱風形成的過程中央氣象局對颱風的分級是以近中心最大風速來分的(如下表),與雨量、暴風半徑或是颱風移動速度等都沒有直接關係。至於近中心最大風速未達颱風標準的低氣壓則稱為熱帶性低氣壓(TD)。 颱風強度 近中心最大風速 每秒公尺(m/s) 每小時公里(km/hr) 每時浬(KTS) 相當風級 輕度颱風 17.2~32.6 62~117 34~63 8~11級 中度颱風 32.7~50.9 118~183 64~99 12~15級 強烈颱風 51以上 184以上 100以上 16級以上   由表中可看出,一般坊間所說的「超級颱風」或「超級強烈颱風」並不屬於中央氣象局的分級標準,而僅僅是一般形容用詞而已。   世界氣象組織對颱風的定義與中央氣象局不同,要到出現颱風眼才稱為颱風,此時已達中央氣象局的中度颱風標準。輕度颱風在國際上稱為熱帶風暴。 颱風強度 近中心最大風速每秒公尺(m/s)每小時公里(km/hr)每時浬(KTS)相當風級輕度颱風17.2~32.662~11734~638~11級中度颱風32.7~50.9118~18364~9912~15級強烈颱風51以上184以上100以上16級以上一般所說的「超級颱風」或「超級強烈颱風」並不屬於中央氣象局的分級標準,而是一般形容用詞而已。熱帶性低氣壓是由許多向上發展強盛的對流性積雨雲所組成,是由熱帶海洋上,空氣不穩定區內發展的雲雨,形成的所謂「熱帶擾動」(參考附錄)開始。熱帶海洋上氣溫高﹑陽光強,陽光照射在海洋上,海水蒸發旺盛,大量蒸發的水汽進入空中,使熱帶海洋上空的空氣既熱又濕,常有白色朵朵如花椰菜般的對流雲形成,並能發展成非常巨大的積雨雲而有陣雨的降落,也就是在氣象衛星雲圖上經常在熱帶海洋上看到的許多白色雲團,稱為「熱帶擾動」。如熱帶擾動能繼續發展,雲雨範圍擴大,氣壓值降低,風力增強,並可畫出封閉等壓線時,就已增強為熱帶性低氣壓了。 熱帶性低氣壓如能繼續發展﹐衛星雲圖上可看到雲區擴大,同時氣壓降低風力增強,當風力增大到每小時63公里(每秒17.2公尺)時,就變成一個輕度颱風。如以風級表示,一定要達8級風或以上才能算是颱風,要達每小時56公里(每秒15公尺)或以上即7級風的範圍才是颱風的暴風範圍,所以颱風內一定有強勁風力,再加上由發展龐大可降豪雨的積雨雲組成,因此,颱風範圍內除強風外又有豪雨,都會造成災害。 ‧颱風形成的條件熱帶性低氣壓是颱風形成過程中的一個階段,但有了熱帶性低氣壓,並不一定都會增強為颱風,就像不是所有的熱帶擾動都會形成熱帶性低氣壓一樣,只有約四分之一的機率可能成為熱帶性低氣壓,也只有約十分之一的機率可能變為輕度颱風。熱帶性低氣壓的風力通常在每秒15公尺左右,並不很強勁,但對流雲可發展到相當強大,而降下大量雨水,所以災害以水災為主,並可造成極嚴重水災。此外,要使熱帶擾動能增強為颱風還要其他條件,首先是這片海域為弱的低壓區,周圍的氣流又有向內匯流的作用,才能使雲層容易發展並增強低壓漩渦。 另外,高空也要有適合空氣向外流的輻散區,使上升至高空的空氣順利向四周散開,並加強上升氣流的流動及強度,在垂直方面的風速,高低空間不能相差太大,尤其高空風速不可太強,否則增暖的空氣和伸展至高空的雲層會被強風吹走,不能形成溫暖的空氣層及大量的雲層,颱風亦難形成。還有,積雨雲所在的位置,不能太近赤道,一般要在南、北緯5度以上,才有夠大的科氏力(科氏力大小隨緯度增高而增強)使氣流形成低氣壓環流。所以颱風要誕生也不容易,必須許多條件配合。颱風是誕生在熱帶海洋上的劇烈天氣,但不是所有熱帶海洋上都會有颱風形成,例如赤道南北緯度5度之間及南大西洋就沒有颱風,其他熱帶海域也只在某些條件下才有颱風的生成與發展。知道全球熱帶海洋上颱風生成的海域、常活動的時期,以及常走的路線後,在海上有活動就應參考,最好避免在最危險時期前往。如逢漁業捕獲期非要前往不可,就應盡量收集氣象資料,有的颱風從熱帶性低氣壓到強烈颱風的發展過程甚快,2~3天就能迅速長大;又有的移速快,1小時可走30~40公里而來不急走避,這些現象都是引起災難的原因,所以對颱風成長與動向等問題我們必需多了解,才能在防災上有幫助。根據觀測有颱風誕生的海域有下列七個,分別在(1)北太平洋西部(包括南海)、(2)北太平洋東部、(3)北大西洋西部、(4)北印度洋的孟加拉灣和阿拉伯海(由於印度東、西方海域的颱風自成體系,東方海域的颱風不會進入西方海域,西方海域颱風亦然,故有的學者將此區分為二區)、(5)南印度洋、(6)澳洲北方海域及(7)南太平洋等海域。範圍最廣的是北太平洋西部及南海,幾乎占東經180度以東的北太平洋海域一半的面積,對海面航行船隻的影響及沿海國家所造成的損失也是最嚴重者,其次嚴重的是北大西洋西部海域的颱風。

2006-10-17 14:06:08 · answer #5 · answered by COOKIE餅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