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明代宗朱祁鎮死後妃嬪皆殉葬,為何獨有"汪妃"未殉葬而得到保全?
2006-10-14 05:38:28 · 5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這應與汪妃曾經建議代宗不要廢憲宗<英宗之子>有關英宗可能感念汪妃 遂沒讓其殉葬雖明史寫到是經由大學士李賢勸解 英宗才作罷然英宗恨代宗入骨 又怎肯讓其妻獨活因此才會說是為答謝汪妃當年之恩 而放生路與她英宗復辟後,積恨難平,在復辟詔書中指斥景帝“豈期監國之人,遽攘當寧之位。”不久,英宗又假借皇太后制諭,宣佈景帝罪狀。制諭中說:“既貪天位,曾無復辟之心,乃用邪謀,反為幽閉之計。廢出皇儲,私立己子,■敗綱常,變亂彝典,縱肆淫酗,信任奸回。……不孝、不弟、不仁、不義,穢德彰聞,神人共憤。……”(《英宗實錄》卷二五七)七年的憤懣,現在盡情發洩。 景帝被廢,仍為成阝王,歸西內。 二月十九日 ,景帝病已向愈。英宗為了防止發生意外,終於命太監蔣安用帛勒死景帝。景帝死後,被追諡為“戾王”,不准把屍體葬入昌平所營壽宮,而改葬西山(今北京西山鑲紅旗附近)。皇后杭氏(朱見濟的生母)早死,至此削皇后號,毀所葬陵墓。妃嬪唐氏等俱賜紅帛以殉。嬪妃中唯一倖存者是汪妃。汪妃原為皇后,由於不同意景帝廢英宗之子朱見深為沂王,被景帝所廢。英宗本想讓汪妃殉死,由於大學士李賢勸解說:“妃已幽廢,況兩女幼,尤可憐。”英宗這才作罷(《明史》卷一一三《後妃傳》)。汪妃後來一直活到正德元年(1506年)十二月。 由於景帝被廢而受株連的人很多,除妃嬪家族和景帝信用的太監外,還有不少在朝官吏。其中令人緬懷的是兵部尚書于謙。于謙在明代大臣中,堪稱佼佼者。隨著景帝被害、於謙被殺,景泰時期的點滴改革也被廢除。英宗對“奪門”有功的人亂加封賞,政權又一次把持在宦官邪党手中,明朝更加積弱。 對於這次宮廷政變,特別是景帝被害,明代人多有忌諱。從景泰七年十二月癸亥起的五十一天中,《英宗實錄》有近二十處渲染景帝有疾,這給人以假像,似乎景帝是病死的。李賢《天順日錄》、楊王宣《復辟錄》、尹守衡《明史竊》卷五《奪門紀》只言其“薨”,與實錄同,而不及其他。陳建《皇明從信錄》卷二十、《皇明資治通紀》卷十八、薛應旗《憲章錄》卷二十八還說到唐妃等殉葬事,或說賜紅帛以殉葬,這已經超出實錄的範圍了。只有陸钅弋的《病逸漫記》直書其事,“景泰帝之崩,為宦官蔣安以帛勒死”。此外,不見其他史書有所評議。到了清朝初年,史家們才從諱忌中解放出來,有較詳細記載。從史料中可以看到,有清一代人們多同情景帝,責備英宗。乾隆三十四年(1769年),清高宗弘曆為景泰陵立碑題辭。題辭中有段話可概括這次政變始末,現抄錄于後,作為本文結語: “景帝任於謙,排群議而力戰守,不可謂無功于宗社。獨是英宗還國,僻處南宮,事同禁錮,而廢後易儲有貪心焉。天道好還,子亦隨死,終於殺,禮西山,實所自取耳。然英宗亦豈得辭寡恩尺布之譏哉!”明史列傳一 后妃上景帝廢後汪氏,順天人。正統十年冊為郕王妃。十四年冬,王即皇帝位,冊為皇后。後有賢德,嘗念京師諸死事及老弱遇害者暴骨原野,令官校掩埋之。生二女,無子。景泰三年,妃杭氏生子見濟,景帝欲立為太子,而廢憲宗,後執不可。以是忤帝意,遂廢后,立杭氏為皇后。七年,杭後崩,諡肅孝。英宗復位,削皇后號,毀所葬陵,而後仍稱郕王妃。景帝崩,英宗以其後宮唐氏等殉,議及後。李賢曰:“妃已幽廢,況兩女幼,尤可憫。”帝乃已。憲宗複立為太子,雅知後不欲廢立,事之甚恭。因為帝言,遷之外王府,得盡攜宮中所有而出。與周太后相得甚歡,歲時入宮,敘家人禮。然性剛執。一日,英宗問太監劉桓曰:“記有玉玲瓏系腰,今何在?”桓言當在妃所。英宗命索之。後投諸井,對使者曰:“無之。”已而告人曰:“七年天子,不堪消受此數片玉耶!”已,有言後出所攜钜萬計,英宗遣使檢取之,遂立盡。正德元年十二月薨,議祭葬禮。大學士王鏊曰:“葬以妃,祭以后。”遂合葬金山。明年上尊諡曰貞惠安和景皇后。
2006-10-14 20:41:23 補充:
為何汪氏特別喜歡憲宗?
那是因為她和見深的母親周貴妃脾氣相投 感情很好之故
此外英宗復辟後 要殘殺代宗所有嬪妃 汪氏也在內 已經恢復當太子的見深聽說後 馬上去找父親
重新和父親說明汪氏被廢的原因
英宗才與以寬宥
此外還請求父親允許汪氏出宮安居
並將私蓄一并帶出
還常陪母親去探望汪氏 也會邀請汪氏到宮中敘舊 感情如初
2006-10-14 06:00:0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三明治 7 · 0⤊ 0⤋
到下面的網址看看吧
▶▶http://qoozoo201409150.pixnet.net/blog
2014-09-16 19:40:36 · answer #2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二月乙未朔,皇太后誥諭,廢景泰帝仍為郕王,歸西宮,廢皇后汪氏仍為郕王妃。欽天監奏革除景泰年號,上曰:「朕心有所不忍,可仍舊書之。」郕王薨,祭葬禮悉如親王,諡曰戾。妃嬪唐氏等賜帛自盡,以殉葬。命汪妃出居舊王府。先是,景帝即位,立妃為皇后,后無子,有二女,次妃杭氏生見濟。景帝廢立時,后泣諫以為不可。景帝竟立見濟,而以杭氏為皇后。以后諫,故幽之宮中。至是,上以郕王薨,欲令妃殉葬。大學士李賢曰:「汪妃雖立為后,即遭廢棄,與兩女度日,若令隨去,情所不堪。況幼女無依,尤可矜憫。」上惻然曰:「卿言是。朕以為弟婦少,不宜存內,初不計其母子之命。」而皇太子雅知妃不欲廢立意,事之甚恭,遂得出舊府。太子又時時護持之,悉得挾貲屬外,二女育宮中如故,由是母子得全。此種說法見於李賢勸說,乃明史有之。明英宗本人一向不贊成殉葬,他也是明皇族第一個廢除殉葬制度的皇帝,然而,當景泰死後,英宗不僅不感謝這位當年保護他兒子的弟媳汪氏,反而下令汪氏殉葬。這件事遭到錢皇后和見深的一致反對,連孫太后也出面干預,這樣,朱祁鎮才放棄。此種說法可得知明英宗是恨其弟明代宗入骨的,連曾經保護他兒子不被代宗廢掉的汪氏也不放過。幸虧明憲宗、其母孫太后及其后錢氏反對,不然也難逃一死。如果當初汪氏沒有極力保護明憲宗太子地位,也許就不會有人為她說話以免去殘酷的殉葬,這是可以確定事實。
2006-10-14 06:51:45 · answer #3 · answered by 秋山REIKA 7 · 0⤊ 0⤋
我的說明比較白話一點... ^^"
1464年,明英宗病死。自太祖起,皇帝死後,都要妃嬪宮女陪葬,但英宗死後,此例免除,何故?這要由繼位的憲宗談起。英宗死後,太子朱見深即位,是為明憲宗,年號成化,又稱成化帝。這朱見深,因父親經歷複雜,他的經歷也隨之複雜。他兩歲時,發生「土木之變」,叔父做了皇帝,他被立為太子;父親返國被軟禁南宮,叔父要廢他的太子地位,汪皇后力爭,但無效,他與汪皇后一起被廢去名位。之後,他在生母周貴人及汪氏的愛護下成長,到父親「南宮復辟」時,他僅得10歲。由於叔父代宗幾天後死去,英宗要讓代宗的妃嬪宮女陪葬,也包括汪氏在內。朱見深即向父皇說情,使汪氏得免。到英宗死,朱見深即位,順便也把這一規矩廢除。從這件事可以看出,朱見深是個重情義的人。
2006-10-14 06:05:33 · answer #4 · answered by 許太太 許媽媽 2 · 0⤊ 0⤋
以下出自 明史‧后妃傳 依其內文應為大學士李賢建言. 以汪妃為廢后且女幼而免殉葬景帝廢後汪氏,順天人。正統十年冊為郕王妃。十四年冬,王即皇帝位,冊為皇後。後有賢德,嘗念京師諸死事及老弱遇害者暴骨原野,令官校掩埋之。生二女,無子。景泰三年,妃杭氏生子見濟,景帝欲立為太子,而廢憲宗,後執不可。以是忤帝意,遂廢後,立杭氏為皇後。七年,杭後崩,謚肅孝。英宗復位,削皇後號,毀所葬陵,而後仍稱郕王妃。景帝崩,英宗以其後宮唐氏等殉,議及後。李賢曰:「妃已幽廢,況兩女幼,尤可憫。」帝乃已。
2006-10-14 10:04:18 補充:
明英宗 朱祁鎮(1427-1464)明宣宗長子,1435年即位時才九歲,年號正統。即位時有三楊-楊士奇,楊榮,楊溥-輔佐。自王振掌權後,政治開始腐敗,塞外瓦刺南犯,在王振的樅擁下英宗親征,用兵不當導致「土木之變」英宗被俘,明王朝末落。英宗被俘後,北京的明眾臣為穩定人心,立英宗之弟朱祁鈺為帝,為景帝。後英宗被瓦刺釋放後,被景宗囚禁與北京八年,後趁景宗病危復僻,並大殺群臣,包括抗瓦刺的名將于鐮。
2006-10-14 05:58:06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心太煩 5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