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台灣得到諾貝爾獎的人有誰
請提供名字、內容等

2006-10-13 15:06:13 · 7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歷史

7 個解答

其實講哪些「台灣人」得過諾貝爾獎的話,只有李遠哲,他是唯一土生土長的台灣人。其他楊政寧、李政道、丁肇中、朱隸文、崔琦及高行健都是大陸人。
另外李遠哲是唯一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楊政寧、李政道、丁肇中、朱隸文、崔琦都是得到諾貝爾物理獎,而高行健是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華人作家。

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此外,李遠哲獲得各國學術團體、大學授予之榮譽博士、榮譽教授、榮譽講座、傑出校友等榮譽名銜數十項。  

李遠哲(Yuan Tseh Lee),公元1936年11月29日生於台灣新竹,先後就讀於新竹國民小學、新竹中學;1959年畢業於台灣大學化學,1961年在台灣清華大學原子科學研究所考獲碩士學位。1962年赴美國柏克萊加州大學,在化學系讀博士班。1965年獲得博士學位後,加入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跟布魯士‧馬亨教授做博士後研究,1967年轉到哈佛大學繼續博士後研究。1968年,受聘于芝加哥大學,任化學系助理教授,1971年任副教授,1973年任教授。1974年以後在柏克萊加州大學化學系任教授,同時擔任勞倫斯‧柏克萊實驗室高級主任研究員。1979年當選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士。1980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院士。1994年被聘為中央研究院院長。 

 
  李遠哲主要從事化學動態學的研究,在化學動力學、動態學、分子束及光化學方面貢獻卓著。分子束方法是一門新技術,1960年才開始試驗成功,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于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同赫休巴赫(D. R. Herschbach)教授共同研究創造,把它發展為一種研究化學反應的通用的有力工具。此後十多年中,又經李遠哲將這項技術不斷加以改進創近,用于研究較大分子的重要反應。他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瞭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個階段過程,使人們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所出現的各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新的前景。  

  李遠哲曾獲得美國化學學會的哈里遜豪獎、彼得‧德拜物理化學獎、美源都的勞倫斯獎、美國國家科學獎、英國皇家化學佰法拉第獎和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等。此外,李遠哲獲得各國學術團體、大學授予之榮譽博士、榮譽教授、榮譽講座、傑出校友等榮譽名銜數十項。  

  李遠哲教授雖然科研、教學工作繁重,仍積極投入社會服務,參與國際學術團體、美國聯邦政府、加州州政府、加州大學的多種委員會咨詢工作。李遠哲始終關心家鄉祖國的科學與教育的發展,近十年來每年回國多次,奔波於海峽兩岸,主持學術講習,參加學術會議,尤其對中央研究院原子分子研究所的籌建,注入大量心血。1994年元月,李遠哲回國接受中研院院長之重擔,同時決定放美國國籍,全力投入推動國內科研的發展,體現出他濃鬱的愛鄉情懷與無私奉獻的品格。
"J 粒子"的發現者:丁肇中 博士
丁肇中生於民國二十五年,父親丁觀海先生是台大工學院教授,
他出生當時,父親正就讀於美國密西根大學。不久,他們全家大小便
一齊回到國內。他的母親是位心理學家,也是密西根大學畢業的。
他曾先後就都於成功中學、建國中學和成功大學。後來赴美國深
造,在短短的六年裏,不僅完成了學士與碩士的學位,而且還順利拿
到博士學位。接著,在日內瓦的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研究了大約一年,
然後就開始在紐約市的哥倫比亞大學教書。一九六七年他轉到麻省理
工學院;同時也定期橫越大西洋到歐洲核子研究中心研究工作。
一九七四年在紐約鄂普敦的布海汶國家實驗室裏,丁肇中完成了
一項極為複雜而精密的實驗。這一項實驗的成果,揭發了一個不被多
數高能理論家所預期的「 J 粒子」。而這一項實驗結果的發表,使得
理論物理學家紛紛對丁肇中的實驗結果加以探討。當一切的探討都塵
埃落定之後,物質結構中的一個新的模式出現了,而「J 粒子」正是
奠定這個新模式的基石。在「J 粒子」被發現的兩年之後,丁肇中於
一九七六年獲得了諾貝爾獎。
他曾說過這樣一段十分有名的話:「在雨季的時候,一個像波士
頓的城市,也許在一秒鐘之內降落下千萬的雨滴。如果,其中的一滴
有著不同的顏色,我們就必須找出那一滴雨。」
漫長的研究實驗生涯裏,丁肇中就是善用這樣的「接住一滴雨之
精神」,解釋所有實驗研究當中所具有的複雜性和艱難性,同時他也
用這樣的精神鞭策自己的行動和其他研究配合人員的行動。

2006-10-14 14:51:26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八卦天龍陣 3 · 0 0

李遠哲得獎時是美國人(美國籍),後來為了回台當中研院長才放棄美國籍的.

2006-10-27 22:17:27 · answer #2 · answered by iyr00619 3 · 0 0

002號打錯了
"另外李遠哲是唯一得到諾貝爾化學獎的華人"
應該是台灣人

2006-10-15 17:08:09 · answer #3 · answered by 光的魔術師 4 · 0 0

諾貝爾物理學獎得主

* 美籍華裔物理學家:

* 李政道和楊振寧一同提出了弱相互作用下的宇稱不守恆理論,於1957年獲獎。

* 丁肇中,發現基本粒子「J/ψ」,於1976年獲獎。

* 朱棣文,發明用雷射冷卻和捕獲原子的方法,於1997年獲獎,擔任加州大學華裔學者協會創會理事一職。

* 崔琦,1998年受獎原因是以分數量子霍爾效應研究成果獲獎。


諾貝爾化學獎得主

* 臺灣本土籍李遠哲因其在1986年以分子水平化學反應動力學的研究獲得諾貝爾化學獎,他於1994年放棄美國國籍,並出任中華民國中央研究院院長。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 瑞典皇家科學院於2000年將諾貝爾文學獎頒發給法國籍華人高行健,稱他的長篇巨著《靈山》是一部「無以倫比的罕見文學傑作,也是一部朝聖小說」,高行健的獲獎爭議較大,許多華人文學家也自稱比高行健強,還掀起了抵制諾貝爾獎運動,不過也有人指這是「自己吃不到葡萄就說葡萄是酸的」。


諾貝爾和平獎得主

* 藏傳佛教中格魯派的領袖第十四世達賴喇嘛丹增嘉措在1989年流亡中獲獎,獲獎原因是他「提倡非暴力」。

2006-10-15 12:48:15 補充:
1957年,前中研院長吳大猷得意門生物理學家楊振寧及李振道提出微觀世界之弱力作用不服從p(宇稱)對稱,即宇稱不守恒。同年由有中國居禮夫人之稱的吳健雄博士實驗證實。次年促成楊振寧及李振道獲得華人第一座諾貝爾獎。1974年,華人物理學家丁肇中發現J粒子,由第四種新夸克(即魅夸克c,為尊崇丁肇中之發現,故稱J粒子,因J似丁)及其反夸克所組成。1976年丁肇中為華人獲得第二座諾貝爾獎。1986年 李遠哲與哈佛大學Herschebach博士及多倫多大學John Polany博士同獲諾貝爾化學獎。

2006-10-15 12:56:12 補充:
還有居里夫人→物理、化學獎

2006-10-15 08:45:47 · answer #4 · answered by YTTSAI 5 · 0 0

唯一的台灣諾貝爾獎得主
李遠哲於1986年

得到諾貝爾化學獎!!

....................................................

他發明什麼??

交叉分子束方法

要得到化學反應機制資訊的主要方法就是化學動力學,也就是測量化學反應速率與溫度、壓力、反應物濃度、反應介質的關係。而交叉分子束方法是當前研究化學動力學的重要工具之一。


分子束方法在1960年才試驗成功;而交叉分子束方法起初只適用於鹼金屬的反應,後來由李遠哲在1967年與赫休巴赫共同研究,將它發展為研究化學反應的一種通用且有效的工具。他們由於成功地使用兩個交叉的具有確定方向和能量的分子束,來研究極短時間內分子間反應的細節,而獲得1986年諾貝爾化學獎。


李遠哲所設計的「分子束碰撞器」和「離子束碰撞器」,已能深入了解各種化學反應的每個階段過程,使研究者得以在分子水平上研究化學反應的每一種狀態,為人工控制化學反應的方向和過程提供前景。

2006-10-13 16:39:02 · answer #5 · answered by CuteSnial 5 · 0 0

http://tw.knowledge.yahoo.com/question/?qid=1305082925011

不要再浪費網路資源了, 以上是標準答案

2006-10-13 16:11:32 · answer #6 · answered by 嵐兮 5 · 0 0

李遠則

2006-10-13 15:07:25 · answer #7 · answered by Anonymous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