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明宣宗朱瞻基為何要將其皇叔漢王朱高煦放在銅缸用火燒死?
2006-10-12 11:38:55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應該說是自作自受吧朱瞻基即位後,深知兩位皇叔久蓄異志,加強了對兩位皇叔的防範,但沒有採取強硬的行動 宣宗射獵圖,反而重加賞賜,以禮相待。朱高煦認為少主新立,軟弱可欺,更加積極謀奪皇位。他向宣宗索要駱駝、馬匹,宣宗都給予滿足。在宣德元年(1426)正月,他派人向宣宗 進獻元宵燈籠,藉以刺探朝廷虛實。八月,朱高煦以為時機成熟,仿照朱棣起兵舉事,派人到京師秘密聯絡英國公張輔作內應,事發,陰謀為朝廷所知。起初,宣宗沒有派兵征討,而 是修書一封派人送給朱高煦,規勸他罷兵。朱高煦不聽,派人進疏宣宗,指責他違背祖訓,又指責夏原吉等人為奸臣。宣宗看罷,才相信朱高煦果然反叛。這又是一場叔侄之間爭奪皇 位的戰爭,只是這次與朱棣的靖難之役在過程和結果上有很大的不同。 面對如何平定朱高煦的叛亂,朝廷意見不一。有些大臣主張命將出討,而以楊榮、夏原吉為 首的大臣則力主以建文帝為前車之鑒,要宣宗親征。初登大寶的宣宗顯示出了與太祖、成祖相似的英武氣概,采納了楊榮、夏原吉的建議,親征朱高煦。皇帝親征的消息極大地鼓舞了 六軍將士,使民心迅速安定下來,動蕩的局勢有所緩和。而朱高煦顯然沒有料到年輕的皇帝竟然會親征,信心大失,失去了舉兵之初的勇氣。宣宗對戰局有著清晰的把握。在行軍途中 ,君臣商討朱高煦會有何種行動。有人說朱高煦會攻取樂安附近的濟南城,作為自己的老巢;有人說朱高煦曾經請居南京,這次他會率兵攻取南京。宣宗則另有一番見解:濟南城池堅 固,朱高煦不會冒險攻打;叛軍的家屬都在樂安城,因此朱高煦也不會南下攻取南京,只有固守樂安。正如宣宗所料,朱高煦知道新君親征,竟然沒有了主意,在樂安束手待斃。宣宗 令平叛大軍將樂安四麵包圍,但沒有發動攻勢,而是將勸降信射入城中,繼續勸諭朱高煦出降。此時的朱高煦已經徹底絕望,私下派人來請降。叛軍中的王斌等人寧願戰死,堅決阻止 朱高煦投降。朱高煦嚇破了膽,從間道跑出來投降了宣宗。大臣請求將其立地正法,宣宗顧及親情,沒有同意,而是將朱高煦押送回京,廢為庶人,禁錮在西安門內。班師回朝,宣宗 特意將樂安改為武定州。這時他一定會想起當年祖父朱棣為了開拓自己的眼界,熟悉軍事,帶著自己深入漠北,出征蒙古。如果祖父有知,一定會為自己兵不血刃地平叛而欣慰,況且 自己還保全了叔父朱高煦的性命。 回師路經獻縣時,大學士陳山勸說宣宗移師彰德(趙王封地,今河南安陽),襲執趙王朱高 燧。楊榮、夏原吉、蹇義也表示贊同,只有楊士奇、楊溥反對。朱高燧早存奪位之心,這是人所共知的,雖然這次他沒有舉兵,但始終是朝廷的禍患。宣宗頗有移軍彰德的想法,只是 楊士奇等人苦苦勸諫,最終班師回到京師。回到北京後,宣宗想了很久,覺得還是沒有襲執趙王的做法是正確的。但是朝臣交章上奏,請求將趙王的護衛削去,將他拘留北京。宣宗沒 有同意,念及畢竟就這一個叔父了,應該想個保全的辦法,於是他將群臣的奏疏派人送給趙宣宗繪《萬年松圖》(鈐有“皇帝尊親之寶”印)王觀看。趙王看到奏疏,非常驚恐,上表謝恩,自請削去護衛。正因為此,趙王得以壽終。趙王這次沒有舉兵,並不是因為他突然改 過自新。據《(弘治)徽州府志》記載,趙王對漢王的叛亂行為很是贊成,並且積極招呼漢王派來的聯絡使者。趙王府左長史胡永興力勸趙王不可造次,趙王根本不理睬。胡永興情急 之下,派人在路上截殺漢王使者,燒掉來往信件,將趙王參與叛亂的痕跡銷毀了。這樣,趙王才能夠逃得一劫。假如趙王當時有所異動為朝廷所察的話,能否保存就是一個疑問了。不 過,以宣宗對趙王的瞭解,他肯定知道趙王並不是那麼安分。在他自己都想移軍彰德的情況下,能夠聽從相反的意見,保全趙王,這是很難得的政治家氣度。漢王朱高煦本來也可以保留性命的。宣宗在西安門內辟出囚室,械系朱高煦於此。三年後, 宣宗帶著內侍前去探望。不想朱高煦對自己的處境耿耿於懷,用腳將宣宗勾倒。宣宗驚魂未定,惱怒異常,命人將朱高煦罩在一個300斤重的銅缸下,四周圍以柴炭,放火將其活活燒 死。銅缸都被燒化了,朱高煦的屍骨當然無存。漢王、趙王的威脅被解除,保証了政治穩定和社會安定,為明朝平穩順利發展提供了必要的契機。 http://china.sina.com.tw/book/longbook/sal/1105427476_zsmchsld/23.shtml
2006-10-12 12:32:4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三明治 7 · 0⤊ 0⤋
皇帝要人死,還需要理由嘛!?
他爽就可以了!!
2006-10-12 11:42:1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E N J O Y 7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