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乘佛教跟小乘佛教差別在哪裡???倆個傳教的路徑好像不一樣請問各是往哪傳的?還有在宗教禮儀或者規範上差在哪呢?還是都一樣?希望可以舉個例讓我分辨它差在哪裡!誠心贈送20*2點
2006-10-10 17:13:18 · 8 個解答 · 發問者 ? 7 in 社會與文化 ➔ 宗教信仰與靈性
大乘跟小乘,在西元前四世紀分裂出來的,印度是階級觀念很重的國家,敎會教士幾乎是上層社會,於是下層階級對於上層控制佛教思想極為不滿,遂分裂成<上座部>以及<大眾部>上座便是貴族,大眾則是平民 ,上座部是屬於貴族的保守,嚴守誡律,便是後來流行東南亞的小乘,而大眾因為是平民,比較開放 自由,願意渡化他人,便是流行中台日韓的大乘了從佛教的分佈來說,通常說北傳的梵文系佛教──以中國為中心而至日本、韓國、蒙、藏的佛教,是大乘佛教;南傳的巴利文系佛教──以錫蘭為中心而至泰、緬等國的佛教是小乘佛教。其實,這是出於北傳佛教徒的區分法,南傳佛教徒根本否認這種區分法的正確性,因在根本有部律卷四十五及雜阿含二八.七六九均有大乘之名,那是指八正道的修持者;雜阿含二六.六○四以行四攝法為大士,增一阿含卷十九明白載有大乘的六度。除了理論境界上的發揮,北傳佛教,超過了南傳佛教,在佛教的生活實踐上,北傳地區未必全是大乘的,南傳地區也未必全是小乘的;北傳的中國佛教,除了素食而外,沒有什麼比南傳佛教更出色,尤其在中國大乘佛學的成就,因了中國老莊思想所形成的玄學清談,在魏晉時代特別風行,所以上流社會的士君子們,也把佛學當做消遣及清談的玄理,中國的天臺宗及華嚴宗的理路,確也受有這一風尚的若干暗示,所以近代有一位日本學者木村泰賢,批評中國的佛教是屬於學問的佛教,而非實踐的佛教,實亦不無理由,事實上,天臺華嚴的思想架構,也多出於中國高僧的自悟境界,在印度的佛教思想方面,並沒有足夠的依據。因此,中國真正的大乘精神,從未普及到民間去過,更說不上成為中國民間生活信仰的依歸了。所以也有人說:中國的佛教乃是大乘的思想小乘的行為。兩者分別:小乘,必然都是著眼於宇宙的現象界,認為這個現實世間是苦,是空,是無常的;生存在這樣的一個世間,其最重要的工作,無過於盡力的捨離世間,求得自身的解脫。至於如何利人,如何救濟世間,他們一點也不表示關心。這在佛教中稱之為獨善其身的自了漢。因為他們除了自己的覺悟之外,不管別人的解脫,把別人的解脫,看做與自己沒有關係。這種傾向個人的解脫主義,可說是含有非常濃厚的出世色彩。到了後期的大乘佛教,就與這種思想相反了。他們把宇宙的現象界看做是實在的,認為事理圓融,自他平等。所以小乘是消極的而大乘是積極的,小乘是寂滅的而大乘是活動的,小乘是個人的而大乘是社會的。
2006-10-10 17:25:45 · answer #1 · answered by COOKIE餅 7 · 0⤊ 0⤋
簡單說 : 小乘佛教............利己(自渡而以)
大乘佛教............利人(自渡及渡他)
2006-10-14 21:06:1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JACK 4 · 0⤊ 0⤋
如果講歷史淵源..教派..
那小弟就不知道
如果講內涵小弟倒有淺見:
小乘求滅盡而涅槃:12因緣、四聖締..
是以各種修行方法達到不攀於五蘊六塵之識念,
並因而不受因緣業力纏缚。
大乘求自在解脫:六度萬行..
徹底體悟自性不生不滅、不垢不淨、不增不減的本質..
並因而自在解脫,無罣礙、無顛倒夢想..
小乘是見山不是山,
大乘是見山還是山。
.
2006-10-11 21:26:06 · answer #3 · answered by PINE 5 · 0⤊ 0⤋
節錄自《一道彩虹》 菩薩要學五明
‧蓮生活佛盧勝彥‧
-------------------------------------------------------------
大乘佛教和小乘佛教確實略有不同,小乘佛教自度自修,戒律嚴格,只專究「內明」就夠了。
而大乘是菩薩乘,要自度又要度他,要學五明,「因明」、「聲明」、「內明」、「醫方明」、「工巧明」,為什麼「五明」都要會,是為了度眾生的緣故。
一、因明--明白考定正邪,詮真偽之理法。
二、聲明--明白語言文字。
三、內明--明白自家佛法的宗旨。
四、醫方明--明白所有醫術。
五、工巧明--明白一切工藝、技術、算曆等等。
其實在此,我還想加上一項,就是「藝明」。
藝明──明白詩書琴棋、歌舞畫戲等等。
這些,在小乘,可能犯了戒律;但,在大乘,因為度眾生故,菩薩要進入眾生中,為了度生方便,也不得不學習,藉這些,是為度眾生也:歌、舞、戲也是工具。
阿羅漢和菩薩是有不同,菩薩的善巧方便,世人如何也不明白的。菩薩法,廣大無邊。
詩:
隨順眾生全為了方便
任何工具皆可以善巧應用
連慾望也用
一心只為眾生得救度
拿捏得好不算犯戒
菩薩的相思只為你好好修行
風韻嫻雅
怎麼知道沉吟向寂寥
2006-10-11 13:46:39 · answer #4 · answered by maggie 3 · 0⤊ 0⤋
節錄自『證悟者的心要寶藏』
三乘;【小乘】,【大乘】,【金剛乘】‧
【小乘】小乘法門的根基是出離心‧修持的發心是自我解脫‧
單獨來看時,或許可被稱為【小乘】;而當與三乘的修道整體
合一時,則被視為【根基乘】‧
【大乘】大乘行者的發心則是為了利益他人,希望解脫他人的
痛苦,引領眾生成佛‧在許多基本層面上,大乘都遠較小乘殊勝‧
菩薩了知個人與一切現象皆無自性,因而將所有現象視為如夢如幻‧然而,他對於究竟真理〈勝義諦〉的了解並不會使他忽略了
相對真理〈世俗諦〉,仍舊以慈心與悲心,圓滿地依止業果法則,
持守言行‧
【金剛乘】金剛乘的法門是以『淨觀』為基礎,發願以善巧方便
的修持,迅速讓自身與他眾離於一切妄念‧大乘主張佛性猶如種子或潛藏力一般,眾生盡皆具足‧金剛乘則認為佛性是以智慧或本覺,也就是心的無染面與根本性,現前具足‧因此,大乘又稱為『因乘』,金剛乘則是『果乘』‧如同所謂:『再因乘中,心性為佛果之因;而在果乘中,心性即是成佛果‧』
2006-10-11 08:03:24 · answer #5 · answered by 小杏 3 · 0⤊ 0⤋
初發心的見地不同,而取得的果就不同。
修持重點小乘 著重在於"戒律",大乘在於"慈心"。
大乘發心不是即生成佛
大般若波羅蜜多經 卷第五百八十
http://www.baus-ebs.org/sutra/fan-read/008/0220/580.htm
是故菩薩應作是念:『貪、瞋、癡等相應之心,於大菩提雖為障礙,而能隨順菩提資糧,於菩薩心非極間雜,如求獨覺、聲聞地心。所以者何?貪、瞋、癡等能令生死諸有相續,助諸菩薩引一切智。謂菩薩眾方便善巧,起諸煩惱受後有身,與諸有情作大饒益,
滿慈子!諸菩薩眾求大菩提,為度有情被精進鎧,久住生死作大饒益,不應速斷煩惱作意。由此作意現在前時,令諸有身長時相續,依之引攝布施、淨戒、安忍、精進、靜慮、般若波羅蜜多及餘無量無邊佛法皆得圓滿。如是煩惱相應作意順後有身,助諸菩薩引發無上正等菩提,未證菩提,不應求斷,乃至未坐妙菩提座,於此作意不應永滅。
如是煩惱於大菩提雖為障礙,而於能引菩提資糧有能助力。
「是故菩薩乃至未坐妙菩提座不永滅除,若得菩提,一切頓斷‧‧‧‧‧‧‧‧‧‧‧‧
中華民國三十五年五月講於重慶冷水場雲鳳山貢噶精舍
弟子韓大載筆記
貢噶法獅子法王講授
見者,於內外輪寂一切法,決定其體性,而印持之,無有動搖者也。各因其種姓知解,而有種種不同,試略述如下:
執實見:凡夫於一切法,執為真實,而起愛、憎、取、捨,堅固纏縛,為生死因,不得出離。
外道見:如數論、方論、時論、斷論、常論、自然論、勝身論、神我論諸師,略有六十二見,及諸邪執,於一切法,橫計其體性所由來,與妄度有無等,而起愛、憎、取、捨,堅固執著,為輪迴內,不得出離。
人無我見:知補特迦羅,無有自性,依止修證,得解脫果;而於佛法四諦、十二有支等法,則執為真實,取住偏空涅槃,未能究竟解脫。
唯識見:知三界萬法,皆為自心所現影像,正破外道、小乘、心外實有諸法,即無境唯識義也。依此多門觀,轉捨轉得,而證佛果。
中觀見:亦名無生見,知一切法無自性,不生、不滅、不斷、不常、不來、不去、不一、不異,藏識影像,與世出世法,俱無自性,用多門觀察,破外、小、唯識,顯諸法本不生故,依此修證,而得佛果。
俱生智生:亦名法身見,知一切法為本明,即此無生明體,而保持之,相續堅固,便成正覺,不用轉捨轉得,諸對治方便,有不用八不等,多門觀察,一切法即是俱生智故。
本淨見:亦名大圓滿見,本來佛陀,法爾如是,一切法本來清淨,無有生死涅槃取捨等垢染,無縛無脫,無修無證,任運而住,自生自顯之上,即修即行即果也。大圓滿者,諸法起時,剎那圓滿故。
以上抉擇,略得七種;至紅白教古德,依心印與表示而成就者,則無見可言,不立文字,此為最勝。上述六七兩種,蓋依口爾傳承,而建立爾。
2006-10-11 07:41:11 · answer #6 · answered by ? 5 · 0⤊ 0⤋
小乘佛教的佛,就只有釋迦牟尼佛??
回去多念點書吧!!
三缺浪人的佛學常識 有待加強喔!!
不懂就不要亂回答 亂批評!
2006-10-10 22:49:13 補充:
過去南傳佛教給人的印象只有拜釋迦牟尼佛而已,但是斯里蘭卡卻十分盛行拜廿八佛的儀式。這說明了南傳佛教並非只有拜釋迦牟尼佛而已,而是透過釋迦牟尼佛的介紹,而逐步認識了十方三世諸佛。
2006-10-10 22:51:18 補充:
有關此廿八佛,確定是從巴利文三藏,屬於小部經典第十九,佛種姓經裡面出來。佛種姓經提出,自燃燈佛開始,到釋迦牟尼佛為止,總共廿八佛。由於燃燈佛是授記釋迦牟佛未來成佛的第一尊佛,此後有三尊佛並未提到授記釋迦牟尼佛成佛,但後面各尊佛祖都與釋迦牟尼佛成佛有關,所以又有所謂的廿五佛。總體來看,這廿八尊佛事實上是提到釋迦牟尼佛在成佛前,供養過很多佛,但是過去世所行,所發的願,所行的菩提心,與修行的種種成就,從燃燈佛開始,就已經預言肯定,釋迦牟尼菩薩將來必能成為世尊。
2006-10-10 22:51:25 補充:
所以拜此廿八佛,事實上就是學習釋迦牟尼佛過去行菩薩道的種種行願,與諸佛所以肯定能夠成佛的種種修行法門。
值得我們注意的是,本經收錄於南傳佛教大藏經,也就是巴利文的經典,意思是說,原始佛教裡面也有大乘的經教。金剛經等諸多也曾提到燃燈佛授記釋迦牟尼佛的故事,所以可以推知,巴利文的大乘原典是可能存在的。
2006-10-10 18:48:06 · answer #7 · answered by 拉達克 7 · 0⤊ 0⤋
各位居士大德同修阿彌陀佛:
末學要說的是大眾部跟上座部以及大乘和小乘,很多人說
佛教徒他們對法的認知參差不其,有的人他可以隨便把經
點剪下然後貼上旁邊加一點自己的見解或註解,然後他就
可以出書接受十方信施的供養,有的是出家然後嚴守戒律
然後要注意喔是(嚴守喔),等你真正做到嚴守那你差不
多成阿羅漢了,阿羅漢他一星期吃一餐也可以說阿羅漢都
不住房子的,您看哪一個住房子他就沒有證阿羅漢果。
反正這個世間只要你肯去做表面功夫可以說很容易阿,連
我們的臉都可以整型,比如說我的鼻子比較小我可以整大
一點我的身體某個部分比較不好看我可以整好看一點,所
以說現在做表面功夫可以說很容易,真正要證阿羅漢果那
就不容易了,因為阿羅漢又分四品,但是最基本的阿羅漢
已經超出三界六道,不會再搞生死輪迴了,經典雖然是阿
羅漢結集但是對於我們生死凡夫可以說份量太重了。
隨便一條不殺生,要怎麼做道不殺生?除非你已經沒有肉
身的掛礙不然都會犯殺生,乃至微細的殺細菌殺菜蟲等等
都算殺生,不偷盜誰能夠不貪心不去貪才是真正斷偷盜,
誰可以說我不貪心了他就是真正斷偷盜,不然誰不希望把
自己的土地擴大把自己的房子擴大,違建的一大堆誰都嘛
是貪心的嘛!!不邪淫!!不邪淫誰都嘛會想色慾,我閉
上眼睛那個滿腦子的女人樣子一直浮現,一直修不淨觀的
斷但是煩惱妄想總是沒有少過,不妄語!!這個社會不妄
語你要賠錢陪死了,我做生意如果我把我賣的東西缺點講
出來我就賣不到錢了,現在賣的過沒幾個月又出新的,如
果我不妄語我當然沒錢賺,不飲酒!現在菸酒都是國家開
的連賭博遊戲都是國家主持的,當然誰願意去守這個戒。
老實說真正在心地上下功夫的就是大乘,如果不從心地上
下功夫那學了一輩子的法都沒有受用!!那怎麼樣才算是
受用呢?要問自己我對物質上的享受有沒有少一點了,要
問自己能不能修離欲,要問自己自己放不放的下家親眷屬
,反正要修大乘我們凡夫跟佛比起來差太多了,我們跟阿
羅漢比起來也是差太多了,第一大乘要修佈施,以前佛菩
薩修佈施的時候都是捨頭目髓腦,我們凡夫最多是捐捐血
或者發發心出點錢出點力,真正在修佈施的時候我們凡夫
都沒有辦法。
大乘的心量就是說可以犧牲自己個人的利益來完成大眾眾
的利益,這個稱做大喜大捨,我們凡夫沒辦法捨,人家娶
不到老婆來求你要求你把老婆讓給他,修大乘的人他會想
說我應該要捨我可以把老婆讓給你,人家沒有兒子來跟你
要兒子你有兒子你可以把自己的兒子讓給他這樣子的捨,
人家看你有房子來跟你要房子住,你如果修大乘的可以把
房子讓給他住,人家沒有車子來跟你要車子你可以把車子
讓給他開,反正就是說大乘的行者他什麼都可以捨,對於
世間萬事萬物沒有一點點貪戀的心。
為什麼修大乘要這樣子什麼都送人都讓給人呢?因為人家
修到心裡去了,人家不用外在物質的刺激來過生活,人家
已經六根清淨沒有掛礙,有根沒有是一不是二,也可以說
他個精神生活很豐富完全不用依靠物質生活,看的懂就看
的懂看不懂就看不懂,我說的應該有入這個境界的都能夠
看的懂,那我們如果沒有辦法這樣捨那就表示我們還是修
小乘的,凡是為自己不為眾生,先把自己肚子顧好在顧佛
祖。
2006-10-10 18:06:05 · answer #8 · answered by ? 6 · 0⤊ 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