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glish Deutsch Français Italiano Español Português 繁體中文 Bahasa Indonesia Tiếng Việt ภาษาไทย
所有分類

請問:什麼是『詮釋學』?要如何學習、研究『詮釋學』?『詮釋學』在中文學術上的作用與地位?

2006-10-07 22:27:15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唐寧街十號 7 in 藝術與人文 詩詞與文學

2 個解答

什麼是『詮釋學』?答:詮釋學:源起及其演進詮釋學(hermeneutics)一詞源於希臘神話中的天使Hermes,他是天神宙斯的使者,負責傳遞宙斯的訊息,並「主動地詮釋」宙斯的意思。詮釋學的發展歷史可分為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指詮釋<聖經>的原則,認為詮釋聖經應該以原文為主,找尋其「隱藏的」意義。第二階段是指F.E.D.Schleiermacher(1768-1834)的心理主義與W.Dilthey(1833-1911)的歷史主義的詮釋學。他們共同的思想基礎是客觀主義,主張詮釋者應擺脫自己的偏見及其時代的限制,而進入被理解對象的那個時代及其設身處地的立場。第三個階段是指M.Heidegger與Gadamer的詮釋學。他們把詮釋學從方法論轉向本體論(ontology),從而使詮釋學成為一門真正的哲學理論。http://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3_3.htm高達美的詮釋學  要如何學習、研究『詮釋學』?答:一、本體論的詮釋學Gadamer的詮釋學把「理解」和「解釋」看做是人類在現實生活中從事世界之活動的「總經驗」。這種「總經驗」共同的精神基礎,就是「人的最基本感受」。哲學詮釋學的任務就是向這種感受回歸與靠攏,以便在人的內心深處,形成精神活動的彈性結構,把過去、現在和將來的許多種可能性,組合成既具有延續性、又具有超時空性的一種「場域」,供人們精神力量任意馳騁。二、辯證法的詮釋學Gadamer進一步將Heidegger理解的存有學發展成一種辯證的詮釋學,效法古希臘人,把思維看做是存在本身的一部分,他們所做的是是一種辯證的考察,並嘗試讓那些被理解的東西來引導自己。知識是他們參與其中的某物,而不是後天獲得的財產,甚至是讓知識來佔有自己。古希臘人的這種方法,是截然不同於現代人希望「主/客」對立的思考模式建立確定性知識的限制。 Gadamer認為,真理之所以會被發現,並不是透過「方法」,而是透過「辯證」。惟有以不斷地提問作為回應事物的方式,才能趨近所要探究的事物。在此,必須指出Gadamer的辯證詮釋學與Hegel的辯證法,兩者之間的不同之處,在於Gadamer的辯證並不是建立在自我意識上,而是以語言學和存有學作為基礎,立基於人類在世存有的語言性上。這不是一種提升「正/反」命題的辯證法;它是一個人「自我」視域和「傳統」視域之間的一種辯證,Gadamer其辯證的詮釋學是以Heidegger後期思想中的存在結構以及理解的前結構為基礎,辯證的目的是一種現象學式的-讓遭遇到的存在者開顯事物自身。  總而言之,Gadamer的詮釋學提出了一種新的客觀性:他發展出一種提問的立場,超越「主/客」對立的圖式。在提問中開顯出的東西,並不是主體性的一種投射;它在呈現自身的同時,也影響並牽動著我們的理解。Gadamer認為,無論是在科學中,還是在人文學中,甚至在日常生活中,理解總是一種歷史性的、辯證性的和語言性的事件。理解的要件不是操縱和控制,而是參與和開放;理解並非知識,而是經驗;並非方法論,而是辯證法。http://www.nhu.edu.tw/~sts/class/class_03_3.htm高達美的詮釋學  『詮釋學』在中文學術上的作用與地位?答:一、『詮釋學』在中文學術上的作用在漢學的研究中,無論是文字學、聲韻學、訓詁學、輯佚學、校勘學、考據學的論證上,中國歷代學術的主流思想是「引經據典的辨證思維」,也就是說「所言所論都要有根有據,不能憑空放言」。而『詮釋學』在西學中是屬於「哲學」體系的論述。之所以近代被引用進漢學研究方法中,主要是中國漢學自古以來的特性就是「文史哲不分家」。因此,倘西學可用,又為何不能將他善用於漢學上呢?又,前述之中國歷代學術的主流思想是「引經據典的辨證思維」,也就是說「所言所論都要有根有據,不能憑空放言」。向來欠缺「心靈層面」的解析,也就是說對所論主題的探討上很少有「心靈層面」的思辯。因此容易使得論述的完整性和確然性受到質疑。而『詮釋學』被引進與使用在中文學術上,就是為了補強這一個區塊。 二、『詮釋學』在中文學術上的地位答:因為漢學歷代的各種學術研究方法皆有其傳統及傳承,說白一點就是「各有山頭」。更有許多人認為我們自己的方法就學不完了,何必去學西學的方法。還有認為「子非魚,焉知魚之樂」,古聖賢的「心靈層面」我等一介凡人,怎能妄自揣測。於是,不僅是『詮釋學』,其他西學中的研究法被排擠的情形還是很常見的(如『解構學』被應用在古文的基礎學習上)。可喜的是,隨時代的演進,能接受新觀念、新方法的學者學人已越來越多了。因此,相信優良學術研究方法在中文學術上的學術地位,應會慢慢提昇的。

2006-10-08 08:48:18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延陵老師 7 · 0 0

讀者反應理論。
讀者最大的反應,我不需要讀你的作品。可是沒有閱讀,何來詮釋?那種高姿態的傲然是,我美好的性靈不接受這種次級品的污染。
學習「詮釋學」,最重要的,高貴的心靈以及培養傾聽容忍的心胸。不打算傾聽,無法理解,也無由「詮釋」;但只有高貴的心靈才值得「傾聽」。邪佞的手段又有什麼可取?
容忍比你優秀的聲音,在真理的面前,讓倫理退下。有多少大學教授打壓驅逐真正有研究能力、潛力的學生?他們不能容忍別人比他們有力量作更深刻正確的「詮釋」。給不給機會發展,變成詮釋學重要的事。
沒有高貴的心靈作基礎,所有的詮釋甚至不如好鳥過耳。最偉大的創作,背後的支撐,一定也來自高貴的心靈。詮釋學當中如果有什麼值得詮釋,也一 定是高貴的心靈,常常,也來自這顆心靈的受苦,這就是我們對環境對現實最真切的詮釋。
舉例說中國的詩謎李商隱,可憐無人作鄭箋。一開始環境不允許說明白,最後居然沒人能夠明白了,大家再也無能詮釋,只剩下詩句淒美的氛圍,以及吟哦的琳朗。絕美心靈的桎梏的苦楚,終是找不到回音。只有找到高明的詮釋者,冤屈與美好的性靈才得已昭雪。而每一個人都喜歡李商隱,裡傷隱(癮),都想了解他的詩,他的冤屈和美好的心靈,到哪裡尋覓和他一樣高貴的靈魂?
儒學深奧,和漢儒有當時社會背景與政治考量下的詮釋,宋儒有平心理氣的詮釋,明儒有別的承繼與發揚,清儒有清儒的考據,彼此都是互相累積發明的。在中文中,政教難分、學術又常為政教服務。所以詮釋常為道統的中心而有所犧牲。舉例說朱熹在解釋詩經的時候,多把情詩解釋成政教的附會,維繫了道統詮釋的中心地位,有道貌岸然的詮釋,符合他的身分。卻未必符合真理與實情。真正好的詮釋學,必須符合真理與實情。不是拿麥克風就說得比較正確,低語與私密的語言,可能更真實可貴,否則一切流於教化的窠臼,倫理殺人,莫此尤甚。

2006-10-08 08:41:45 · answer #2 · answered by 東流 7 · 0 0

fedest.com, questions and answer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