請問中國歷史上三國時代蜀漢丞相諸葛亮為何遺命葬於定軍山?
2006-10-05 08:44:50 · 2 個解答 · 發問者 Anonymous in 藝術與人文 ➔ 歷史
執著大師妳好:諸葛亮歸葬定軍山原因的探討諸葛亮一生以其對蜀忠貞不二的高尚情操,倍受後人敬仰,譽為醇臣楷模。對安葬地的選擇,就充分地體現了他的愛國情懷西元234年,諸葛亮第五次率軍出斜谷北伐曹魏,駐軍於武功五丈原(今陝西岐山縣),隔渭水與司馬懿對峙百餘日,憂勞成疾,病逝於此。臨終遺言:“葬漢中定軍山,因山為墳,塚足容棺,斂以時服,不須器物。一、客觀上,就地安葬,歸葬桑梓和還葬成都無法實現亮逝於三國鼎立時期,蜀魏邊境以秦嶺為界,嶺北為魏地,五丈原屬敵國疆土,亮自不可就地安葬。而諸葛亮的家鄉山東沂南當時也屬魏土,作為蜀漢丞相,“葉落歸根”,還葬故鄉也絕無可能。就地安葬和還葬故里無法實現,那麼成都呢?作為蜀漢都城:又是亮因感知遇之恩而誓死為之效忠的劉備葬地,身為丞相,生前效忠先主,死後亦盡忠伴備於地下,葬於成都。然亮卒時值秋八月,氣候尚熱,屍骨不宜久存,況五丈原至成都,路程有一千多公里,須翻越秦、巴,多為崎嶇山路,歸葬成都,受到了當時客觀條件限制,更何況這不是諸葛亮最理想的安息之地。二、主觀上,葬於漢中定軍山是諸葛亮心之所願1、漢中是蜀漢的北方屏障。漢中處於秦巴漢水之,間,秦嶺和巴山兩山脈象天然屏障一樣包圍著漢中,關隘重重,易守難攻。2、漢中是蜀漢的北伐基地。3、葬定軍山最能表達他與蜀漢共存亡的堅定信念。漢中定軍山下,激勵國人繼續完成其北伐大業,體現了他與蜀漢江山生死與共、至死不忘北伐的堅定信念。“生為興劉尊漢室,死猶護蜀葬軍山”正是諸葛亮一生政治軍事生涯及其歸葬漢中定軍山的最好詮釋參考網址如下,內有更詳細分析說明http://tw.search.yahoo.com/language/translatedPage?tt=url&text=http%3a//www.sanguocn.com/sg_article/list.asp%3funid=1113&lp=zh_zt&.intl=tw&fr=fr-tab-web-t個人認為諸葛亮乃千古難得之良臣,其“鞠躬盡瘁,死而後己”的高尚情操和至死不忘北伐,也成了千古明言,劉備有幸得之當至死無憾,若無劉備三顧茅廬,諸葛亮應不致如此英年早逝,但也或許無法成就為世代流芳之賢良輔臣以上提供參考
2006-10-05 19:02:57 · answer #1 · answered by 可道 7 · 0⤊ 0⤋
西元208年曹操率三十萬大軍南下荊州,諸葛亮以其大智勇出使東吳,說服東吳抗擊曹操,取得赤壁之戰的勝利,為劉備取得立足之地。劉備稱帝後,諳葛亮任丞相。西元223年蜀後主劉禪繼位,諸葛亮被封為武鄉侯,領益州牧。他勵精圖治,賞罰嚴明,推行屯田政策,並改善西南各族與蜀漢的關係,有利於當地經濟、文化的發展。他曾六次北伐中原。西元234年,因積勞成疾,病逝于五丈原,葬於定軍山(今陝西勉縣東南)。
諸葛亮的一生共兩個二十七年。西元207年以前的二十七年,是他修身養性立志用世的準備階段。他學有所成後沒有北走曹操,也沒有南歸孫權,而是輔佐了"名微眾寡"的劉備,這固然有客觀原田,但也並非出於偶然。他之所以要選擇興復漢室的道路,說明他是一個維護封建綱常、崇尚儒家忠義道德的正統思想家。西元207年到234年的二十七年,是諸葛亮盡忠蜀漢的階段。無論先主、後主都非常信任他。他沒有恪守儒家教條,他尊王而不攘夷,進兵南中,和撫夷越,在三國中執行了最好的民族政策。他明法、正身、和吳、治軍,以"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無私奉獻精神戰鬥到生命的最後一息。他的忠公體國精神,生前就深受蜀人愛戴,死後更長期受到後人的敬仰,已成為中華民族傳統文化的一份遺產。
2006-10-06 20:05:49 補充:
http://www.fate101.com.tw/cgi-bin/showdemo.cgi?kind=sanpn12
2006-10-06 16:05:14 · answer #2 · answered by Ma Dog Face 3 · 0⤊ 0⤋